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领导性治理者:对士大夫的历史政治学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姚中秋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82,共9页
;历史学早已揭明秦汉之际郡县制国家治理者由文法吏转变为士大夫的事实,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角度研究这两类政治主体的品质与行动逻辑,发现秦汉之际的文法吏是典型的韦伯式官僚,士大夫则融官僚、政治家,教化者角色于一体,是“领导性治... ;历史学早已揭明秦汉之际郡县制国家治理者由文法吏转变为士大夫的事实,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角度研究这两类政治主体的品质与行动逻辑,发现秦汉之际的文法吏是典型的韦伯式官僚,士大夫则融官僚、政治家,教化者角色于一体,是“领导性治理者”,其行动逻辑完全不同于官僚;当代中国的“干部”与士大夫群体有构成上的传承性,又有更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因此,以官僚制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和当代政治是不恰当的,中国政治学和行政学应建立深入研究士大夫—干部的学术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 士大夫 历史政治学 新公共行政 官僚制理论
原文传递
论北宋“不杀士大夫”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1-35,共5页
学界普遍认为宋代存在或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杀士大夫或不轻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事实上,不杀或不轻杀士大夫事实的出现,并不是皇帝主动给予士大夫优待的结果,而是士大夫阶层通过与皇权不断斗争,从而最终为自己争得的一项利益,因此它是... 学界普遍认为宋代存在或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杀士大夫或不轻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事实上,不杀或不轻杀士大夫事实的出现,并不是皇帝主动给予士大夫优待的结果,而是士大夫阶层通过与皇权不断斗争,从而最终为自己争得的一项利益,因此它是一条伪家法。从它对宋代的影响看,它无助于维护封建统治,适足以败坏宋代的政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誓约 士大夫 皇帝 祖宗家法
下载PDF
明代的遗诏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轶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4,共9页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借草拟遗诏之机,渗透自己政策更革主张,故遗诏颁行,通常带来一定政策调整,这反映出遗诏作为士大夫群体纠正皇帝弊政的潜在途径的意义;官私史书中常混淆遗言与遗诏,论者当加辨析;明代太后所发遗诏中,仅仁宗皇后张氏遗诏具有国政安排涵义,可资查见明代后妃预政现象之变迁;明代矫拟遗诏的说法甚多,然大致都难视为确然事实;明成祖遗诏仅传两句之事,可能掩盖重要史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帝制 士大夫 遗诏 政治文化
下载PDF
北宋士大夫及士大夫政治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学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1-53,共3页
北宋士大夫在与天子“共治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独特文化和精神风貌 ,形成了独特的“士大夫政治”。
关键词 北宋 士大夫 政治制度 科举制度 儒家文化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华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7,共23页
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这不仅表现为典章制度史、财政问题与部门经济史、城市史、人口史、货币史、区域经济史、法制史、社会史、家族史、妇女婚姻、文化思想等领域都有颇见功力的专著问世,而且对诸多热点问题,如历史分期... 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这不仅表现为典章制度史、财政问题与部门经济史、城市史、人口史、货币史、区域经济史、法制史、社会史、家族史、妇女婚姻、文化思想等领域都有颇见功力的专著问世,而且对诸多热点问题,如历史分期与宋代的历史地位、积贫积弱、宋代经济发展水平、南宋历史地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太祖不杀大臣、相权消长、士风、士人转型与唐宋变革以及王安石变法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大推进了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的认识。思想解放、研究方法和倾向的多样化、宋代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均对宋史研究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研究中也存在不讲求学术规范、重复研究、短期速成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 宋史研究 历史地位 士大夫 唐宋变革 王安石变法
原文传递
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 被引量:4
6
作者 方如金 江美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20,共6页
宋代人的贞淫观较为宽泛,宋代士大夫身体力行反对妇女空守节义,宋代妇女改嫁极其普遍,涉及妇女各个阶层,宋代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另一方面理学家和统治者又极力想把封建枷锁套在妇女身上,反对妇女再嫁,但在当时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南宋... 宋代人的贞淫观较为宽泛,宋代士大夫身体力行反对妇女空守节义,宋代妇女改嫁极其普遍,涉及妇女各个阶层,宋代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另一方面理学家和统治者又极力想把封建枷锁套在妇女身上,反对妇女再嫁,但在当时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南宋以后直至元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贞节观的进一步提倡,妇女再嫁才成为可耻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贞淫观 改嫁
下载PDF
论士人园林作为隐逸文化载体的形成 被引量:6
7
作者 蒋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5-87,90,共4页
隐逸文化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隐逸文化促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士人园林的兴盛,同时,士人园林也为隐逸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存土壤。通过园林这一载体,士大夫们保全了人格的独立,获得了心灵的恬静安适,典型地... 隐逸文化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隐逸文化促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士人园林的兴盛,同时,士人园林也为隐逸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存土壤。通过园林这一载体,士大夫们保全了人格的独立,获得了心灵的恬静安适,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隐逸文化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文化 士人园林 士大夫 载体
下载PDF
两宋士风述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宁 范立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89-96,共8页
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世相,引起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的扭转,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 中国历史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世相,引起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的扭转,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他们重义轻利,隐逸独善;同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肯定工商业的社会价值,工商皆本的功利主义风习盛行,并对当时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在两宋之际与宋元之际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士林风习也有奔竞、华靡和苟且的突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 宋代 士大夫 士林风习
下载PDF
《诗经·小雅·鸿雁》主旨辨析
9
作者 白雪筱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61-165,共5页
《小雅·鸿雁》的主旨迄今为止主要有多种观点,以《毛诗序》、朱熹《诗集传》和欧阳修《诗本义》之说影响最大。这些分歧主要缘于历代学者对诗中“之子”“我”的称谓身份解读和“鸿雁”意象解读的差异。综合考察此诗的整体含义和... 《小雅·鸿雁》的主旨迄今为止主要有多种观点,以《毛诗序》、朱熹《诗集传》和欧阳修《诗本义》之说影响最大。这些分歧主要缘于历代学者对诗中“之子”“我”的称谓身份解读和“鸿雁”意象解读的差异。综合考察此诗的整体含义和内在逻辑,可知“之子”和“鸿雁”是流民的身份和象征,诗歌前两章客观表现了流民在野外劳作的场景,末章为使臣自述,记叙了流民对这场劳作做出不同评价。诗中“我”就是士大夫,即诗歌作者。因诗歌末章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故主旨为美士大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小雅·鸿雁》 主旨 之子 士大夫
下载PDF
士大夫情怀与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李清照文化角色的自我选择 被引量:6
10
作者 向梅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90,共4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能够在为男性所垄断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杰出作家,李清照表现出了典型的士...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李清照能够在为男性所垄断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创作表现出了作为时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最睿智的思想深度和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杰出作家,李清照表现出了典型的士大夫情怀及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这集中体现在她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对隐逸传统的理解、推崇以及审美品味、生活情趣的取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士大夫 文人 情怀 生命意识
下载PDF
艺术、政治与仪式——再探中国古代“蚕织”图像的传播与社会功能
11
作者 尹鹏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蚕织”图像,指涉及蚕织劳作活动的图形和影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此类图像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与绘画领域。本文以宋代“蚕织”图像所涉及的三类绘画主题—“豳风图”“耕织图”和“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受众群体为切入点,对以往... “蚕织”图像,指涉及蚕织劳作活动的图形和影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此类图像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与绘画领域。本文以宋代“蚕织”图像所涉及的三类绘画主题—“豳风图”“耕织图”和“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受众群体为切入点,对以往该领域研究中有关此类图像社会功能的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文中对“蚕织”图像的不同受众群体在该图像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特别关注他们所起的作用与其自身社会分工间的联系,由此梳理出该图像在不同社会阶层间完整的传播链条,并讨论了这一传播链条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治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织”图像 士大夫 传播途径 社会功能 身份共识
下载PDF
宋代文人画作中的家具形态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源 谷岩 李莹 《家具》 2015年第4期95-99,共5页
如今鼎盛时期的明清家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在中国古家具发展阶段中,宋代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转型时期。特别是处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更是对宋代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宋代家具形态的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整个高坐时期的家具... 如今鼎盛时期的明清家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在中国古家具发展阶段中,宋代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转型时期。特别是处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更是对宋代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宋代家具形态的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整个高坐时期的家具特点,更能够深刻领悟我国传统家具的文化。然而宋代流传下来的实物家具甚少,因此本文试从宋代文人绘画为切入点考究当时的家具形态,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思路来阐释我国宋代家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人 士大夫 绘画 家具
下载PDF
无锡七房桥明墓出土纺织品纹样题材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艺 牛犁 崔荣荣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5-110,共6页
无锡七房桥地区钱樟夫妇明墓出土的纺织品纹样涵盖了明代中后期常见图案题材,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针对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服饰风尚与士大夫文化,文章整理出墓葬出土纺织品纹样的题材选用、构图形式加以分类,并从社会背景、文化... 无锡七房桥地区钱樟夫妇明墓出土的纺织品纹样涵盖了明代中后期常见图案题材,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针对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服饰风尚与士大夫文化,文章整理出墓葬出土纺织品纹样的题材选用、构图形式加以分类,并从社会背景、文化思想和审美意识三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钱樟夫妇墓内纺织品纹样“雅”“俗”相容的审美个性,印证了明代中后期经济繁荣背景下华美精细的纹样艺术与江南一带士大夫风尚,并反映出墓主人钱氏家族的身份地位与生活习惯,同时也较为完整地体现出明代纹样形神兼备、装饰美与寓意性结合的整体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墓葬 无锡钱氏 纺织品纹样 纹样题材 士大夫
下载PDF
孙皓时期皇权的强化及其与儒学朝臣冲突的加剧——孙吴后期政治史研究之二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永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16,共8页
252年孙权去世,孙吴皇权一度旁落。孙皓继位后,清除权臣,政由己出,一度整肃朝政,颇得赞誉。不过,作为孙吴末代专制君主,孙皓地位稳固后,努力强化皇权,主要表现为重用佞幸小人,加强对儒学朝臣的监察,迁徙都城,甚至无端地兴师北伐以搏取... 252年孙权去世,孙吴皇权一度旁落。孙皓继位后,清除权臣,政由己出,一度整肃朝政,颇得赞誉。不过,作为孙吴末代专制君主,孙皓地位稳固后,努力强化皇权,主要表现为重用佞幸小人,加强对儒学朝臣的监察,迁徙都城,甚至无端地兴师北伐以搏取声望。在生活上,孙皓则荒淫奢靡,并无稳定社会、增强国力、体恤百姓的愿望与举措,引起了儒学士大夫的激烈抗争。对士大夫社会的清议之士,孙皓多有杀戮之举。士大夫社会的疏离,动摇了孙吴统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皓 皇权 佞小 士大夫
下载PDF
明代宦官与士大夫关系的另一面——以宦官钱能为中心 被引量:5
15
作者 齐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明代成化年间,以专横贪恣著称的云南镇守太监钱能,为士大夫所鄙,屡遭大学士商辂、云南巡抚王恕等人的弹劾。然而,在新近出土的碑刻中,却赫然发现了商辂为钱能母亲所撰的墓志。新史料的发掘,使得人们对钱能与商辂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申... 明代成化年间,以专横贪恣著称的云南镇守太监钱能,为士大夫所鄙,屡遭大学士商辂、云南巡抚王恕等人的弹劾。然而,在新近出土的碑刻中,却赫然发现了商辂为钱能母亲所撰的墓志。新史料的发掘,使得人们对钱能与商辂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申出的明代宦官与士大夫的关系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钱能 宦官 士大夫
下载PDF
文人与文学:汉唐时期的文学阐释与文人的自我理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8,238,共11页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角色,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文学理解之间构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建构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般心理结构,由此也给出了后世学者思考文学问题的基本框架。虽说古代文人从来都追求个体心灵的完满自足,甚至陷溺于审美主义、道德境界和知识趣味的受用之中不能自拔,但是从大历史观的视野来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诉求在经历了充分个体化的实现之后,最终还是要面向社会政治落实其存在基础。汉唐时期文人身份的自我调整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向,在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著作者 士大夫 身份认同 《毛诗正义》
原文传递
林语堂的生活审美观
17
作者 丛坤赤 《中国美学》 2023年第1期112-127,共16页
林语堂提倡“生活的艺术”,他像中国传统士大夫那样把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作为审美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通过“移情”,他使日常生活成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通过“悟道”,他又将一般性的审美意象提升到有限含纳无限的意境高... 林语堂提倡“生活的艺术”,他像中国传统士大夫那样把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作为审美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通过“移情”,他使日常生活成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通过“悟道”,他又将一般性的审美意象提升到有限含纳无限的意境高度。林语堂的生活审美观体现了“道不远人”的中国传统美学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生活范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而且为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推动中国美学研究参加世界对话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生活美学 文人士大夫
原文传递
释“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18
作者 顾宏义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69-75,共7页
北宋神宗时文彦博所云“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今学界一般认为其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也有认为此语当解释作“(天子)是替士大夫治理天下”者。通过详细引证比勘诸史料,可知文彦博语远绍孟子“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语,而自汉宣... 北宋神宗时文彦博所云“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今学界一般认为其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也有认为此语当解释作“(天子)是替士大夫治理天下”者。通过详细引证比勘诸史料,可知文彦博语远绍孟子“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语,而自汉宣帝言“与我共此(治天下)者,其惟二千石乎”以来,“共治天下”说为包括宋朝的历代君臣所普遍接受,只是文彦博代之以“士大夫”而已。故文彦博所说之“治天下”及其他宋人所云之“共天下”“同治天下”,大抵皆为“共治天下”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共治天下
下载PDF
宋仁宗“仁孝宽裕”的特点及其对朝政等方面的影响
19
作者 陈峰 朱晨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44,共8页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前后居庙堂四十二年,以恪守成宪而著称。宋仁宗在亲政前,因深受传统教育与母后管教的影响,形成温顺的性情。这一成长经历促成了宋仁宗“仁孝宽裕”的特点,并将其渗透到朝政以及个人生活之中。他依...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前后居庙堂四十二年,以恪守成宪而著称。宋仁宗在亲政前,因深受传统教育与母后管教的影响,形成温顺的性情。这一成长经历促成了宋仁宗“仁孝宽裕”的特点,并将其渗透到朝政以及个人生活之中。他依赖文官士大夫处理政务,以包容的方式运用皇权,这不仅使得朝堂颇具宽松的氛围,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发展。在此阶段,统治集团因循守成,缺乏变革的动力和魄力,从而面临愈益严重的内外挑战。故当时虽称承平,宋廷域内统治稳固,特别是在崇文抑武路线引导下,文教建设蒸蒸日上,由此颇得后世宋人的赞誉。但与此同时,边患未绝,甚至几度出现了边防危机;政治上则日趋保守,致使朝政积弊随之加深。宋仁宗时代的统治,就此呈现出明显的内忧外患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仁宗 刘太后 仁孝宽裕 士大夫 崇文抑武
下载PDF
略论两汉士大夫的异同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保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1-27,共7页
在儒学与皇权政治的结合过程中,两汉士大夫在政治取向、学术风格等方面都分别呈现出明显的共性和个性。追求入仕,师、吏并重是两汉士大夫的共同特征。论其异,西汉士大夫固守“天下为公”的理念,忠君意识淡漠,以师道和言灾异制衡皇权,以... 在儒学与皇权政治的结合过程中,两汉士大夫在政治取向、学术风格等方面都分别呈现出明显的共性和个性。追求入仕,师、吏并重是两汉士大夫的共同特征。论其异,西汉士大夫固守“天下为公”的理念,忠君意识淡漠,以师道和言灾异制衡皇权,以“王道”改造政治;学术上兼容,学以致用,侧重于整理经典和阐释义理。东汉士大夫则忠君意识强化,师道式微,缺乏独立的政治人格,缺乏道德的自我约束;学术上思想谨固、保守,重视考释、注疏和训诂。儒学的政治化是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儒学 士大夫 政治取向 学术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