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从《园冶》园到“琼华仙玑”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睿隆 边谦 孟兆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38,共6页
“琼华仙玑”是第十届江苏省园博会仪征室外展园,以《园冶》“时宜得致古式何裁”作为设计的指导纲领,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的“借景”作为核心理法。以《园衍》“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序列”包含的明旨、问名、相地、布局和理微等... “琼华仙玑”是第十届江苏省园博会仪征室外展园,以《园冶》“时宜得致古式何裁”作为设计的指导纲领,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强调的“借景”作为核心理法。以《园衍》“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序列”包含的明旨、问名、相地、布局和理微等环节展开设计,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情境下对古代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在当代展园的承衍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设计理法 借景 《园冶》园
下载PDF
借景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晓燕 《山西建筑》 2012年第1期12-13,共2页
简单介绍了借景的定义和特点,分别阐述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等不同的直接借景方法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并对间接借景作了具体说明,以期引导今后"借景"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应用,从而创造理想的室内空间。
关键词 借景 手法 室内设计
下载PDF
工程经验、方言语用与环境体验:《园冶》诠释考辨三则
3
作者 刘亚伟 吴国源 《风景园林》 2022年第7期132-138,共7页
学界对《园冶》“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3句的诠释,存在争议或误读。基于《园冶》的营造文本性质,通过综合考证分析,认为第一句的“立根”和“封顶”分别指... 学界对《园冶》“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3句的诠释,存在争议或误读。基于《园冶》的营造文本性质,通过综合考证分析,认为第一句的“立根”和“封顶”分别指建筑、假山等人工物的基础与顶部的施工流程;第二句的“张”是具特定意义的“看”,以传递假山道路带来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第三句的“林阴”不可译为“林荫”,“阴”应理解为“昏暗”以契合文本逻辑中的视、听体验转折。三句分别呈现特定的工程经验、吴语方言语用特征和敏感的环境体验。研究表明,要深入把握《园冶》的设计思想价值,需将严谨有效的文本语义分析工作与古典建筑思维及工程经验意识自觉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冶》 语义分析 建筑思维 工程经验 借景
下载PDF
清漪园清可轩园林建筑遗址及复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冬冬 张茜茜 戴靓华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111,共6页
依据乾隆御制清漪园诗、《日下旧闻考》、样式雷复建图纸、清代内务府陈设清册等史料文献,对清可轩遗址现场进行调研、测绘,结合相地、借景等园林建筑主要理法对其剖析,并展开复原研究,提出复原设想。最后,充分肯定了清可轩的园林建筑... 依据乾隆御制清漪园诗、《日下旧闻考》、样式雷复建图纸、清代内务府陈设清册等史料文献,对清可轩遗址现场进行调研、测绘,结合相地、借景等园林建筑主要理法对其剖析,并展开复原研究,提出复原设想。最后,充分肯定了清可轩的园林建筑艺术价值,并建议对其复原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漪园 清可轩 园林建筑遗址 岩壁 摩崖石刻 复原 借景
原文传递
古典园林借景手法的意境创造 被引量:1
5
作者 沈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490-15491,共2页
解析了借景于意境的内涵,指出注重运用以文化与艺术的背景的借景手法,在意境的创造上可更胜一筹,强调借景手法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造园美学概念,分析了其在"诗情画意"、"以人为本"、"宛自天开"... 解析了借景于意境的内涵,指出注重运用以文化与艺术的背景的借景手法,在意境的创造上可更胜一筹,强调借景手法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造园美学概念,分析了其在"诗情画意"、"以人为本"、"宛自天开"、"设计先行"、"动静虚实"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借景艺术手法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借景 意境创造
下载PDF
“因之古村,相借相生”之乡村空间与文化复兴——以山西省晋中市范村镇上安村为例
6
作者 廖莹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5期80-82,共3页
在古村落复兴之路的探索过程中,以因借造园思想精髓为基础探究古村落空间形态,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以城乡边界空间为载体设计节点——乡村地标性空间综合体,以点带面联系古村内部空间,并促进与村域外部互利发展,充分发挥其宣传性、展示性... 在古村落复兴之路的探索过程中,以因借造园思想精髓为基础探究古村落空间形态,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以城乡边界空间为载体设计节点——乡村地标性空间综合体,以点带面联系古村内部空间,并促进与村域外部互利发展,充分发挥其宣传性、展示性、联系性的动态促进作用。文章以古典园林造园原则的视角,利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主旨要义深入探讨设计乡村地标性空间综合体的边界优势,利用边界空间为载体,探究此空间承载文化复兴的空间发展模式,协调城市与古村落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村民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最终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因此,以传统古典园林中的因借空间关系为原则,融汇古典造园思想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于古村落复兴,对协调城乡关系共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于因借 边界空间 空间形态 古村落文化复兴 城乡互动发展
下载PDF
杭州留余山居借景手法探析
7
作者 朱凌 麻欣瑶 陈波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96-101,共6页
明清时期是浙派园林发展的顶峰时期,建于这一时期的留余山居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其"借景"手法可谓别具匠心。首先根据古文描述和界画描绘,对留余山居具体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发现现存留余山居的位置、空间布局与明清时期不一... 明清时期是浙派园林发展的顶峰时期,建于这一时期的留余山居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其"借景"手法可谓别具匠心。首先根据古文描述和界画描绘,对留余山居具体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发现现存留余山居的位置、空间布局与明清时期不一致。其次,用传统园林理论简要介绍论证了留余山居景点"因"与"借"的关系。再次,针对"活色声香"这四个借景对象,深入探析了留余山居中"借景"手法的应用。最后,提出留余山居的借景手法对当代园林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园林 借景 造园手法 留余山居 杭州
下载PDF
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特色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向丽 袁泽斌 《中国名城》 2019年第11期75-80,共6页
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保护和利用是苏州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城墙保护、健身步道设计和旅游产話开发的研究较多,对于植物景观设计的报道十分匮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 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保护和利用是苏州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城墙保护、健身步道设计和旅游产話开发的研究较多,对于植物景观设计的报道十分匮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特色进行了研究,认为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植物景观设计从植物选择、整体功能划分和造景手法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以此为全面认识苏州环古城风貌带的特征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城市相似的建设项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环古城风貌带 植物景观设计 乡土植物 借景 功能划分
下载PDF
借景手法在室外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
9
作者 朱金华 黄焕义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6-57,共2页
借景手法运用于室外环境陶艺设计,是对环境陶艺环境观念的强化。设计室外环境陶艺作品时,结合陶艺的材料特点和成型手段,采用不同的借景手法,使陶艺与其所处的自然空间相互延伸与渗透,以达到最佳化的艺术效果,形成深远优美的意境。
关键词 环境陶艺 借景 设计
下载PDF
借景·映照·融合——论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中包含的易学精神
10
作者 卓凡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47-50,共4页
在肯定环境中建筑关系复杂性的同时,试图用理性的分析眼光,从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认知这带着传统易学哲理思想的空间叙事关系,藉以解释现实空间与理性境界二元对立的两难矛盾。认为雕塑作为一种与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语言艺术,以其... 在肯定环境中建筑关系复杂性的同时,试图用理性的分析眼光,从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认知这带着传统易学哲理思想的空间叙事关系,藉以解释现实空间与理性境界二元对立的两难矛盾。认为雕塑作为一种与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语言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构成了特殊的互生互动审美形式,其主要形态关系可以归纳为"借景,映照,融合"三种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建筑 易学精神 哲理思想 借景 映照 融合 审美形式 观物取象
下载PDF
万科湖滨豪园规划设计
11
作者 董文俊 《江苏建筑》 2011年第5期19-22,共4页
通过万科湖滨豪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总结楼盘设计成功的理念及规划的思路,努力打造"以人为本",生态、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水景住宅。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借景 均好性 架空层 生态科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