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而有实 德外无治——唐甄的“法治”、“德治”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
作者 秦继国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6-20,共5页
唐甄认为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 ,一方面要有法可循 ,随时制法 ,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中 ,他特别强调要法而有实 ,刑自贵始。另一方面 ,他主张以德治国。在以德治国中 ,他特别强调德风于世。他从德治具有时空无限性等特性论证了“德外无治... 唐甄认为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 ,一方面要有法可循 ,随时制法 ,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中 ,他特别强调要法而有实 ,刑自贵始。另一方面 ,他主张以德治国。在以德治国中 ,他特别强调德风于世。他从德治具有时空无限性等特性论证了“德外无治”的命题。他认为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他从“众为邦本”的立场出发 ,围绕“民本中心论” ,揭示了法治与德治深刻的经济根源和深厚的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甄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法而有实 德外无治 刑自贵始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法治与德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四芬 《孝感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5-18,共4页
法治与德治都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不同点。在治国方略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解决好传统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德治与法治相互整合的问题。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治国方略 民族性 世界性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法制建没 道德建没
下载PDF
城市人本管理的和谐意蕴
3
作者 姜朝晖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24-129,共6页
管理好城市,使城市成为引领自由、平等和文明的人类生存寓所,是我国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人本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权力的人民性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管理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已经实现了转换,即由注重单一的工具合理性... 管理好城市,使城市成为引领自由、平等和文明的人类生存寓所,是我国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人本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权力的人民性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管理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已经实现了转换,即由注重单一的工具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向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和谐统一转变;权力的来源由魅力型、传统型向法理型的转变;管理的重心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管理目标由注重效率向注重效益转变。最终,它是以谋求管理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为直接目的,以人的身心健康、人与人的平等、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旨归,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从城市管理的历史演变审视,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发展的必然。实现人本管理必须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之路;必须扩大城市管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度;必须加强广大市民的自我管理。只有把城市管理切实转变为人本管理,才能全面推进城市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人本管理 法治 德治 和谐
下载PDF
论德法并治的基础
4
作者 王文旭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2-84,共3页
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选择德法并治的治国模式,是有其深刻基础的。本文剖析了其理论基础、人性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进而指明坚持德法并治不仅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要求。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理论基础 人性基础 历史基础 现实基础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下载PDF
浅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现代意蕴
5
作者 李军 石勤 刘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S1期45-48,共4页
古代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道德在政治中的主导作用构成了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党中央适时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这既是对古代德治思想的继承,更对其扬弃。“以德治国”... 古代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道德在政治中的主导作用构成了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党中央适时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这既是对古代德治思想的继承,更对其扬弃。“以德治国”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德治 现代 意蕴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重构: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 被引量:50
6
作者 吴理财 杨刚 徐琴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4,共9页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乡村治理结构和乡村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乡村治理结构和乡村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维护乡村社会良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自治、法治、德治等三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分析其成效及限度的基础上,试图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构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治理 自治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被引量:45
7
作者 张中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7-244,共8页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社会控制模式
原文传递
资源再造:法治与德治及“第三力” 被引量:20
8
作者 韩世强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72-75,共4页
近年来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法律及道德方面的问题。党政方针及学人理论就国家治理和社会调控方面 ,一直在“法治”与“德治”之间寻求良方 ,但时至今日仍无一具体答案。问题出在哪里 ?面对如此凝重的“追问” ,笔者试图... 近年来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法律及道德方面的问题。党政方针及学人理论就国家治理和社会调控方面 ,一直在“法治”与“德治”之间寻求良方 ,但时至今日仍无一具体答案。问题出在哪里 ?面对如此凝重的“追问” ,笔者试图对“法治”与“德治”本体性资源予以深入考究 ,通过“法治”与“德治”的优化整合 ,进行资源再造 ,创造法律、道德契合的且共享的“第三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法治 道德约束 立法 职业道德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理论特质、价值指向与形态实质 被引量:17
9
作者 万健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49,87,163,164,共9页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是着眼于人民关注的突出生态问题,立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借鉴西方生态哲学思维,对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秉...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是着眼于人民关注的突出生态问题,立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借鉴西方生态哲学思维,对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秉承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特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思想基础,以统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民生的三维发展观为价值指向,坚持德法兼治的原则,推进生态治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的系统实践。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治理思想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 生命共同体 三维发展观 德法兼治
下载PDF
作为社会价值形态的道德与法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国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2,173,174,共11页
为什么道德和法律可以相提并论?它们能够结合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的特殊价值形态,表征着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志需要和意义追求。社会的主流价值通过制度和信仰系统维系,现代国家和法律的合法性、合伦理性依据,正... 为什么道德和法律可以相提并论?它们能够结合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的特殊价值形态,表征着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志需要和意义追求。社会的主流价值通过制度和信仰系统维系,现代国家和法律的合法性、合伦理性依据,正是基于正义。道德与法律建基于同样的价值根基和意识结构。康德把"道德"(与"自然"相对的"自由")学说分为"法权论"与"德性论",儒家传统把礼、法(刑)、德、政相结合,说明了结合的依据与悠久历史。法律有其价值基础,满足道德或者正义的一定条件,才能称为良法,衡平法就被认为是源于绝对的自然法则、高于人类法的"自然正义"而用来对人为法的纠正。立法家需要理解立法的艺术、立法的原则和精神。法律法规应当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的体现。法律服务于社会目的与利益,法的规条具有内在的意蕴、精神、良知。德需要法的保障,法律也着眼于美德和人性的提升,政府有责任培养公民道德、公共德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法治德治的内涵和实现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价值形态 道德 法律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论社会隐秩序与显秩序——兼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鲁品越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36,共9页
社会显秩序是指用权力与法规命令推行的秩序,隐秩序是指由自发的适应性交往构成的秩序,它使人们理性决断成为可能。正像在资源配置上,单纯的计划经济企图用显秩序取代隐秩序招致失败一样,在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上,单纯依靠显秩序也... 社会显秩序是指用权力与法规命令推行的秩序,隐秩序是指由自发的适应性交往构成的秩序,它使人们理性决断成为可能。正像在资源配置上,单纯的计划经济企图用显秩序取代隐秩序招致失败一样,在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上,单纯依靠显秩序也必将导致“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政府失灵现象。应当通过法制来加强德治,改造社会隐秩序以创造依法治国的道德环境,建设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心理结构 理性 社会显秩序 社会交往规则 德治 法治 社会隐秩序
原文传递
法德并济:社会治理的最优选择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77,共5页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法律与道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在功能上相互支持,实施中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吸收。同时,两者的调节范围不同,依靠力量各异,控制的重点有别。法德并济,能够不断提高国家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法律与道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在功能上相互支持,实施中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吸收。同时,两者的调节范围不同,依靠力量各异,控制的重点有别。法德并济,能够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事后惩处与事先预防的统一,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的统一,低成本与高效率的统一,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社会整体环境净化与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法律 道德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德法兼治与治国安邦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纪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87,共3页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 体现了人类文化选择的根本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国领域中的出色运用,也是人类历史上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方略 ,必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 体现了人类文化选择的根本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国领域中的出色运用,也是人类历史上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方略 ,必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德法兼治 治国方略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语境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叶方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5,共9页
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既要积极汲取人类法治文明与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关切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条件,因此需要从语境的适切性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何以可能”。具体而言,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需要从政治... 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既要积极汲取人类法治文明与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关切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条件,因此需要从语境的适切性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何以可能”。具体而言,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需要从政治、历史、社会与思想四重语境来考察:由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其政治语境;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对现代社会发生持续性影响的伦理型文化传统成为其历史语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度转型的“复杂现代性社会”成为其社会语境;价值观建设与法治、德治协同推进则成为其需要考虑的思想语境。这四种语境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参照性背景,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与西方法治建设区别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现代性 价值观建设 语境
下载PDF
论柏拉图《理想国》的蓝图——兼与孔子的德治思想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丹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6-23,共8页
柏拉图《理想国》的理论核心是理念论。理想国是理念的实现和理念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最大限度的体现。柏拉图认为希腊城邦起源于人们的互助和分工;在哲学王的统治下,理想国中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实现不平等的“和谐合作”;理想国中的教育是... 柏拉图《理想国》的理论核心是理念论。理想国是理念的实现和理念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最大限度的体现。柏拉图认为希腊城邦起源于人们的互助和分工;在哲学王的统治下,理想国中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实现不平等的“和谐合作”;理想国中的教育是培养治国人才。他根据本人的观点分析了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本文对柏拉图理念政治的“善”和“正义”同孔子德治的“仁”与“礼”的异同处做了比较;对柏拉图的哲学思考、对孔子“好古敏求”、“有教无类”等进行了评析,概述了柏拉图和孔子在历史上的作用与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孔子 仁政 德治 比较
下载PDF
论作为人性提升两大支撑的法律与道德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红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7-39,共3页
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和标志,其核心是人性的提升或优化。要实现人性的优化,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是防止人性缺陷的工具,发挥基础性层面的功能;道德则是丰厚人性优点的养料,发挥着升华性层面的功能。二者相互联系... 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和标志,其核心是人性的提升或优化。要实现人性的优化,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是防止人性缺陷的工具,发挥基础性层面的功能;道德则是丰厚人性优点的养料,发挥着升华性层面的功能。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为用,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人性提升
下载PDF
中国传统政法文化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永东 龙文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7-103,共7页
 人治、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差异取决于是否以宪政为基础;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难处境,德治以善良人性论为基础,法治以邪恶人性论为基础,而两者都体现了一定的道德意义。
关键词 人治 法治 德治 法律 道德
原文传递
西学视野下先秦儒法间所谓“德治”之辨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康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33,157,共14页
所谓儒家主张“德治”与法家主张“法治”,是20世纪初西方法理学在中国刻意建构二元对立的概念范畴的结果,“先秦法家反‘德治’说”与中国古代法哲学的实际生态相抵触。“敬德保民”是先秦儒法二家共同的思想渊源。先秦法家反对过分强... 所谓儒家主张“德治”与法家主张“法治”,是20世纪初西方法理学在中国刻意建构二元对立的概念范畴的结果,“先秦法家反‘德治’说”与中国古代法哲学的实际生态相抵触。“敬德保民”是先秦儒法二家共同的思想渊源。先秦法家反对过分强调忠、孝、贤、行等个人品德,是反对泛道德主义,而不是主张非道德主义。先秦法家的反儒家倾向及西方法理学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争论,直接导致“先秦法家反‘德治’说”在近代中国的产生与流布,梁启超等人为此负有责任。“德”是先秦儒法二家共同诠释的概念,法家倾向于将“德”视为物质,从“德”的衍生意义看,其反对的“德”是私德而非公德。其始终倡导与追求“治”,即稳定的统治秩序,不支持暴政,而是提倡最基本的政治道德以作为约束恶政的条件。为此,法家尝试重构“德”的内涵,将“法”作为表征,提倡更加高效的“法治主义”以迎合富国强兵的总目标。近代西学对中国法学界的“斧凿”,以“德治”为适例,必须予以反思与破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治 法家 法治 韩非 西方法理学
原文传递
论民主与法治社会中的德治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5,共7页
我们谈论德治 ,应当注意它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以及限度等方面的意涵。在民主社会 ,“德治”首先意味着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的道德教育 ,其次意味着政府经公民授权对社会的道德教育。“德治”应当依法进行 ,不能突破法治的... 我们谈论德治 ,应当注意它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以及限度等方面的意涵。在民主社会 ,“德治”首先意味着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的道德教育 ,其次意味着政府经公民授权对社会的道德教育。“德治”应当依法进行 ,不能突破法治的原则和规范 ,并应当注意自身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民主 法治 “统治者” “被治者” “超然者”
下载PDF
借鉴“德主刑辅”思想,完善我国治国方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者春 沈亚萍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0-56,共7页
“德主刑辅”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 ,源远流长 ,绵延不绝。它对完善我国当前治国方略有着二重借鉴意义 :消极的借鉴意义是要反对德高于法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积极的借鉴意义是要坚持德法相济 。
关键词 '德主刑辅'思想 治国方略 法治 德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