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建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期48-52,共5页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 儒家自然法思想的基本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 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 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 儒家自然法思想的基本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 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 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 礼治 德治 人治 儒家 政治法律观
下载PDF
传统社会治理规范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5
2
作者 彭新武 周瑞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7,共8页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存在着平等精神缺乏、单向度义务本位主义、忽视和压抑人性等种种局限性。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只是"人治"的一体两翼,在本质上是统治者礼法合流下的"术治"选择。&qu...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存在着平等精神缺乏、单向度义务本位主义、忽视和压抑人性等种种局限性。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只是"人治"的一体两翼,在本质上是统治者礼法合流下的"术治"选择。"术治"模式的经久不衰,得益于根深蒂固的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并通过多样态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实施社会治理。宗法伦理共同体以宗族为单位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化,从而在地域社会拓展出一定的自治性空间,并形成一种"泛宗族主义"或者说"泛血缘文化"。当然,如果抛开如上一些内在的局限,那么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对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在确立道德实践主体、强化行政伦理规范、扩展组织文化功能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法治 人治 术治 宗法伦理共同体
下载PDF
“官民共治”及其现代转型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庆智 《学海》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83,共20页
“官民共治”是关于传统至现代政治治理关系的一个概括。以权力合法性来源为判断标准,传统“官民共治”属于人治类型,现代“官民共治”属于法治类型,前者属于“人治-吏治”模式,关键在于“用人”和“治术”,集中于政绩中心主义的政治合... “官民共治”是关于传统至现代政治治理关系的一个概括。以权力合法性来源为判断标准,传统“官民共治”属于人治类型,现代“官民共治”属于法治类型,前者属于“人治-吏治”模式,关键在于“用人”和“治术”,集中于政绩中心主义的政治合法性追求上;后者属于“法治-自治”模式,关键在于“尊法”和行宪,集中于公共福祉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上。辨明传统与现代的“官民共治”的类型和模式,可以从制度文化变迁和制度转型的逻辑上,来理解和解释当下政治治理关系,并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官民共治”做出重新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民共治” 人治 法治 权力合法性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法治与德治:概念比较的考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夏纪森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37-44,共8页
法治、德治、人治、法制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法治强调的是法律的最高权威性,人治强调的是统治者的意志和能力,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德治强调的是道德的教化。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法制是法治的必要条件,德治与法治之... 法治、德治、人治、法制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法治强调的是法律的最高权威性,人治强调的是统治者的意志和能力,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德治强调的是道德的教化。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法制是法治的必要条件,德治与法治之间必须是在尊重个体的道德选择意义上才能实现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法制 人治
下载PDF
对法治德治人治的再认识 被引量:5
5
作者 葛然征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7-131,共5页
借鉴中国古代法制思想,阐述法治、礼治、人治的传统学说;联系现代社会的法制观念,总结法治德治人治的新思维;指出,应辩证看待法治德治人治及其关系。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人治
下载PDF
论西方比较法学视野中的中国法律 被引量:4
6
作者 顾华详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29-136,共8页
中华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果丰硕,为世界法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中国法律一直处于被边缘的地位,这充分暴露了西方的偏见、狭隘与无知。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五千年之久,中国法律的历史与现实地位不容忽视。中国法律... 中华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果丰硕,为世界法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中国法律一直处于被边缘的地位,这充分暴露了西方的偏见、狭隘与无知。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五千年之久,中国法律的历史与现实地位不容忽视。中国法律被西方边缘化与近代国力衰落、法制长期停滞不前、国内学者自身国际化程度较低、国外研究中国法律的学者能力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面对正在发生巨变的世界格局,我国迅速崛起的现实使西方社会不得不高度关注中国法治文明对世界的重要影响。比较法学研究应该积极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法律 中国法律 比较法学 法治 人治 依法治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载PDF
城乡规划管理的“法治”与“人治”逻辑——兼论体制改革的方向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俊雷 周均清 申琼龙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1-38,共8页
新常态下,依法治国与社会联动治理相辅相成,城乡规划管理的逻辑随之改变,既要以公平为基础进行依法治理,又要在安定的要求下规范和整合社会关系。通过对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异化形式和组织架构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城乡规划管理以公平... 新常态下,依法治国与社会联动治理相辅相成,城乡规划管理的逻辑随之改变,既要以公平为基础进行依法治理,又要在安定的要求下规范和整合社会关系。通过对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异化形式和组织架构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城乡规划管理以公平性为核心,进行权力分配与约束的法治逻辑。源于传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运行中"人"对组织模式、治理手段和处理社会关系方式的选择,体现了"法治"下以协调为重心的"人治"逻辑。"法治"与"人治"并不矛盾,可以通过契约基础上的集体治理逻辑和技术手段的优化实现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管理 体制改革 法治 人治
下载PDF
法家的“法治”思想辩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吴亚辉 赵菊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8-61,共4页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现今正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社会语境下,"法治主义"又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热门的语汇,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再次引...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现今正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社会语境下,"法治主义"又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热门的语汇,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法家所提出的"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特色的分析,指出这种"法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人治,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理论 人治 现代法治
下载PDF
从儒法治国方略看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本质 被引量:2
9
作者 耿立进 玉素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5-27,共3页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人治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政法文化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永东 龙文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7-103,共7页
 人治、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差异取决于是否以宪政为基础;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难处境,德治以善良人性论为基础,法治以邪恶人性论为基础,而两者都体现了一定的道德意义。
关键词 人治 法治 德治 法律 道德
原文传递
“善良”为何如此重要?——中西人治思想的一个比较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0,共16页
本文以中西人治思想中的“善良”为线索 ,探讨了人治思想的终极理由及其差异 ,解读了人治理念的实现途径及其困境 ,从而论证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人治 法律思想 法治 “善良”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社会“法治”实践的省思——从叶适对宋朝“任法”的态度谈起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贤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7-45,共9页
作为宋代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虽然肯定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两宋时期的“任法”之弊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以法为治”“不任人而任法”是导致宋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士... 作为宋代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虽然肯定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两宋时期的“任法”之弊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以法为治”“不任人而任法”是导致宋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直面宋朝“法治”中的诸多问题,对传统社会的“法治”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在中华法律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任法 任人 宋代士大夫 法律文明
下载PDF
法治和德治关系断想
13
作者 张建民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6,共4页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 ,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 ;作为国家治理手段 ,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 ,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 ;作为国家治理手段 ,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治 法治 德治 社会治理形态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下载PDF
浅谈礼治传统对以法治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海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以此为核心建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治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现代国家,法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的水平和程度。中国是个崇尚礼治的国家,深入人心的是礼教。因此,如何在礼治传统深... 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以此为核心建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治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现代国家,法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的水平和程度。中国是个崇尚礼治的国家,深入人心的是礼教。因此,如何在礼治传统深厚的国度里实现法治的转换,如何将中国悠久的礼治传统的负面性转化为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是中国实现法治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家国同构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国民法治素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莹莹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22-24,共3页
我国国民法治素养的现状整体上仍然不能满足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存在国民对于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法律信仰远未形成;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掌握不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流程了解比较有限;参与法治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依照法的基础价值和... 我国国民法治素养的现状整体上仍然不能满足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存在国民对于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法律信仰远未形成;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掌握不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流程了解比较有限;参与法治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依照法的基础价值和原理采取行动的能力整体上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国家加强立法、执法、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与教育;完善法治环境,形成法律信仰;拓宽公民参与法律活动的路径;完善、改革陪审制度等措施大力提高国民的法治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素养 人治
下载PDF
《人权宣言》与《大清律例》之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辛桂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4-16,共3页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人权宣言》和《大清律例》的差异 ,说明它们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到的迥然不同的作用。法国的《人权宣言》提倡人权、法治 ,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清律例》强调的则是君权至尊 。
关键词 人权 君权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论法治的代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庆召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28-29,共2页
依法治国是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一项基本的治国方略 ,优劣法治是唯一可行与现实的选择。但人治与法治各有其优劣 ,人治不是绝对的恶 ,法治也不是绝对的善 ,法治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弊端 。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人治 理论预设 权力制约 国情 民主
下载PDF
法治、人治与民主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付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法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从民主的角度看,法治与宪政是一致的;从管理的角度看,法治就是限制权力的范围,使民主权利得以保障;从哲学角度看,法治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从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看,法治排除了人治的任意因素。说到... 法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从民主的角度看,法治与宪政是一致的;从管理的角度看,法治就是限制权力的范围,使民主权利得以保障;从哲学角度看,法治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从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看,法治排除了人治的任意因素。说到底法治还是人的统治,但法治中有人的因素并不等于是人治。民主的核心是一种参与机制,民主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人治 民主
下载PDF
“法治”需要相应的道德支持
19
作者 金尚理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9-94,共6页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德”“法”相济的一种典型模式 ,即礼治 ,其系统的法律制度不仅脱胎于道德规范且以之为依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法治与德治的具体思想内容...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德”“法”相济的一种典型模式 ,即礼治 ,其系统的法律制度不仅脱胎于道德规范且以之为依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法治与德治的具体思想内容都不是传统的简单沿续 ,而是开创性的工作 ,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 ,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使之彼此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礼治 人治 道德 定义 法律 道德精神 道德规范 治国方略
下载PDF
程颢、程颐论“王道”与“治道”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立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7-126,144,160,共12页
程颢、程颐的政治思想,首先着眼于君主心术的本源。较之兵刑法律制度的改进、财政税收与行政效率的提升,"正君心"更为彻底,也更为重要。他们所诠释的王道政治之所以能够也必须占据首要地位,乃是因为它本身是天理之秩序与命令... 程颢、程颐的政治思想,首先着眼于君主心术的本源。较之兵刑法律制度的改进、财政税收与行政效率的提升,"正君心"更为彻底,也更为重要。他们所诠释的王道政治之所以能够也必须占据首要地位,乃是因为它本身是天理之秩序与命令。王道政治是政治人物对内在秉性的自觉呼应,遵循天理以贯彻王道政治,既是外王事业之体现,也是内圣工夫之要求。因而,王道政治应是圣王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与此同时,二程也探索治国理政的具体路径,不排斥强制性规训力量对社会的管控作用。众多的现实政治问题迫使他们不得不作出符合时代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从复古的方案中寻找现成的答案。二程学说通过"元丰九先生"而传播两浙,下开南宋永嘉学派之先河,浙学的渊源来自洛学。二程的人治思想体现着一种对道德的执着认同,在今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语境中,依然有其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王道 治道 人治 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