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磷和有机质变化 被引量:66
1
作者 王俊 李凤民 +1 位作者 贾宇 王亚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9-444,共6页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 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 .结果表明 ,与苜蓿连作相比 ,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 ,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 ,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 5 4 %和 1 9 5%、有机质下降了 4 6 ...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 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 .结果表明 ,与苜蓿连作相比 ,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 ,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 ,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 5 4 %和 1 9 5%、有机质下降了 4 6 8%和 2 8 2 % ,土壤全磷无显著变化 ;轮作提高了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及其活化率 ,土壤硝态氮含量 2年分别提高了 1 5 5%和 1 59 1 %、速效磷含量提高了 4 4 5%和4 8 0 % ,差异显著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变化有显著影响 .苜蓿草地轮作后第 2年 ,种植春小麦与种植玉米相比差异显著 ,种植马铃薯和休闲处理土壤养分变化幅度处于二者之间 .种植春小麦能够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生长季平衡 ,种植玉米增加了对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磷的消耗 ,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季节性下降 ,C/N和C/P降低 .在半干旱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向农田转变过程中 ,以轮作春小麦为宜 ,应避免种植玉米作物 ,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田轮作 苜蓿 土壤氮 土壤磷 土壤有机质 轮作方式
下载PDF
苜蓿-作物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宋丽萍 罗珠珠 +3 位作者 李玲玲 蔡立群 张仁陟 牛伊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5,共9页
本研究以苜蓿?作物轮作试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种轮作模式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苜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土... 本研究以苜蓿?作物轮作试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种轮作模式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苜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均占72.17%以上,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均占95.18%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及平均重量直径(MWD)均随之增加,而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及MWD值无明显规律性。与L-L处理相比,L-C和L-P处理0-30 cm耕层土壤≥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5.94%和1.12%,L-C处理的MWD表现为最高,而其他轮作处理则不同程度降低了≥0.25 mm团聚体含量及MWD;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6种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0-30 cm的耕层土壤,较之L-L处理,L-W、L-C、L-P和L-M处理均从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L-P处理有机碳含量最低,降低了18.6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分别与2-5 mm、1-2 mm、0.5-1 mm和0.25-0.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以及MWD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而与〈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苜蓿?玉米轮作模式能明显增加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而不同苜蓿?作物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影响较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性,二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作物轮作 轮作模式 土壤团聚体 机械稳定性 水稳性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不同轮作模式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白怡婧 刘彦伶 +4 位作者 李渝 黄兴成 张雅蓉 蒋太明 秦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1-167,共7页
依托23年的黄壤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比研究玉米单作(MM)、小麦||绿肥–玉米轮作(WMR)和油菜–玉米轮作(RMR)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团聚体)为优势... 依托23年的黄壤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比研究玉米单作(MM)、小麦||绿肥–玉米轮作(WMR)和油菜–玉米轮作(RMR)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占比高达93.04%和74.59%以上;WMR和RMR处理较MM处理显著提高了5~2 mm和2~1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5 mm和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MR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较MM处理显著增加了50%;WMR、RMR处理的PAD(团聚体破坏率)和ELT(土壤团聚体不稳定团粒指数)较MM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31.32%、25.97%和35.90%、30.65%;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均以WMR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高,>5、1~0.5、0.5~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MM处理显著增加了17.60%、34.41%、45.67%;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5 mm的大团聚体中,而在微团聚体中含量较少,轮作主要提高了>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WMR、RMR处理较MM处理分别提高了23.18和9.16个百分点。小麦||绿肥–玉米轮作能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组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可作为贵州黄壤旱地较佳的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和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少文 殷敏 +4 位作者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484-2499,共16页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置3个氮肥水平,分别为N0(0)、N1(142.5 kg N·hm-2)和N2(202.5 kg N·hm-2)。于2016—2017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在田间采集并测定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结果】(1)轮作模式与氮肥互作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移栽后7—30 d内,其CH4累积排放量约为整个生育期的51.9%—72.3%。(2)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4排放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N0水平下,冬季作物栽培(包括RP、RW和RC-G)显著提高稻季CH4累积排放量,与RF相比分别增加74.1%—145.1%、68.5%—109.9%和56.4%—108.6%。(3)增施氮肥(N1和N2)后,CH4排放对轮作模式的响应出现分化。其中,RF、RP和RW模式下稻季CH4排放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2水平下,RP、RW和RF的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1.2—55.8、45.3-51.5和25.0—30.5 g·m-2,分别比N0水平提高23.0%—38.4%、26.7%—33.7%和35.3%—43.5%;而与N1相比,则提高9.9%—19.7%、20.8%—23.1%和17.4%—18.8%。而RC-G模式下则表现为增施氮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季CH4排放;与N0相比,N1和N2下稻季CH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20.7%—42.4%和10.6%—16.6%。(4)进一步解析与土壤CH4排放相关微生物菌群产甲烷菌(mcrA)和甲烷氧化菌(pmoA)丰度变化,发现N0水平下秸秆及绿肥全量还田能够显著增加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相关微生物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因轮作模式而有所差异,增施氮肥促进产甲烷菌的增殖,却抑制了甲烷氧化菌的生长,但其变化幅度因轮作处理而有所不同。随着氮肥增施,RP、RW和RF的mcrA丰度增加191.4%、160.6%和143.3%,而RC-G则仅有62.6%。(5)另外,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RF、RP和RW模式下mcrA/pmoA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水稻 氮肥 CH4排放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太湖地区大棚菜地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陆扣萍 闵炬 +1 位作者 施卫明 王海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89-697,共9页
为控制太湖地区设施菜地氮素淋失,减小地下水污染风险,本研究选取2种轮作模式,即芹菜-番茄-莴苣(模式1)和金花菜-番茄-莴苣(模式2),2种轮作模式下分别设置2个施氮量水平,即习惯施氮(N1)和减量施氮(N2),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和施氮水平对设... 为控制太湖地区设施菜地氮素淋失,减小地下水污染风险,本研究选取2种轮作模式,即芹菜-番茄-莴苣(模式1)和金花菜-番茄-莴苣(模式2),2种轮作模式下分别设置2个施氮量水平,即习惯施氮(N1)和减量施氮(N2),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和施氮水平对设施菜地全年氮素淋洗的影响,并观测了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硝态氮含量、电导率和pH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模式1相比,模式2可分别使N1和N2处理的淋洗液中的NO3--N平均浓度降低了36%和38%,进而使全年总氮淋洗量减少了41%和38%,但淋洗液体积不变。模式2结合减量施氮(N2)对设施菜地氮素淋失阻控效果最佳,全年总氮淋失量为63.0 kg/hm2,而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51.9×104Yuan/hm2,最大经济效益提高29%。一年三季蔬菜收获后,N1处理下模式2的土壤硝态氮含量(0—20 cm)为189.2 mg/kg,而模式1的高达269.3 mg/kg。因此模式2可分别使N1和N2水平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30%和26%,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土壤pH和电导率(P<0.05)。在太湖地区,选择需氮量较少的作物进行合理优化轮作(如金花菜-番茄-莴苣轮作模式),是减少设施菜地氮素流失的有效手段,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设施菜地 氮淋洗 轮作模式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后茬作物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洪庆 付丹丹 +3 位作者 武海杰 苗福泓 孙娟 杨国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66,共8页
本研究在前茬作物分别是种植4年的苜蓿田,玉米田,大豆田的情况下,研究了3种轮作模式(苜蓿-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对其后茬作物小麦产量(籽粒产量、出籽率、地上部生物量)与小麦的生理指标(叶色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 本研究在前茬作物分别是种植4年的苜蓿田,玉米田,大豆田的情况下,研究了3种轮作模式(苜蓿-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对其后茬作物小麦产量(籽粒产量、出籽率、地上部生物量)与小麦的生理指标(叶色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小麦轮作模式下比玉米、大豆轮作小麦模式会显著提高后茬作物小麦产量,而后2种模式在产量上差异不显著。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改善小麦旗叶叶色值、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小麦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在孕穗期的蒸腾速率;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小麦生长在整个生长期间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说明此种轮作模式有利于改善后茬作物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轮作模式 小麦 产量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旋转汉字识别的眼动特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冰 孙复川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4,共8页
该文以客观眼动测量方法考察了单个旋转汉字的识别和由旋转汉字组成的短文的阅读过程,对心理旋转操作在旋转汉字辨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操作对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旋转汉字的识别时间和识别过程中的眼动注视次数都随旋转角度线性增... 该文以客观眼动测量方法考察了单个旋转汉字的识别和由旋转汉字组成的短文的阅读过程,对心理旋转操作在旋转汉字辨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操作对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旋转汉字的识别时间和识别过程中的眼动注视次数都随旋转角度线性增加,从眼动实验数据证实了旋转汉字识别过程中存在着方向归一化的心理旋转操作;旋转汉字以不同方式组成短文的阅读眼动特征比较,证明了心理旋转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对输入表象和认知框架的旋转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特性 心理旋转 汉字识别 图形识别
下载PDF
高寒区轮作模式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袁洪超 郭凤霞 +2 位作者 陈垣 白刚 梁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3-193,共11页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轮作模式 土壤特性 药材产量
下载PDF
不同轮作方式土壤的有效养分动态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家顺 李志友 陆引罡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9期91-93,共3页
为研究烤烟不同轮作周期内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养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烤烟-休闲、烤烟-小麦、烤烟-油菜和烤烟-马铃薯轮作试验。结果表明:轮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和钾等有效养分,烤烟-油菜轮... 为研究烤烟不同轮作周期内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养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烤烟-休闲、烤烟-小麦、烤烟-油菜和烤烟-马铃薯轮作试验。结果表明:轮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和钾等有效养分,烤烟-油菜轮作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大。从土壤有效养分变化综合分析,最合适轮作搭配的模式为烤烟-油菜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轮作方式 土壤有效养分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旋转粘度计间隙流及其对粘度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金愿 朱绚华 江鲲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8年第1期101-103,共3页
采用Fluent分析软件模拟了旋转粘度计在不同间隙比、转速下间隙流的流态,探讨了间隙流流态影响粘度测量的机理。旋转粘度计中内外转子间隙比、转速均会影响粘度测量的大小,实验表明选用不同转速时粘度测量偏差达1.5%。旋转粘度计在使用... 采用Fluent分析软件模拟了旋转粘度计在不同间隙比、转速下间隙流的流态,探讨了间隙流流态影响粘度测量的机理。旋转粘度计中内外转子间隙比、转速均会影响粘度测量的大小,实验表明选用不同转速时粘度测量偏差达1.5%。旋转粘度计在使用时应该保证间隙比、转速同校准时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粘度计 间隙流 流态 FLUENT
下载PDF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国伟 王晓婧 +2 位作者 杨长琴 束红梅 刘瑞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93-1501,共9页
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多元化轮作模式下大豆增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试验基地,以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为主区,设置小麦、大蒜、芥菜型... 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多元化轮作模式下大豆增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试验基地,以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为主区,设置小麦、大蒜、芥菜型油菜和空白(冬闲)4个轮作模式;肥料施用水平为副区,设置不施肥和施三元复合肥(15∶15∶15)225 kg·hm^(-2)2个施肥水平,研究秸秆还田下不同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养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与施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著,且两因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植株形态指标和病株率、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与分配等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与冬闲-大豆模式相比,其他轮作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速效氮含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大蒜-大豆和芥菜-大豆轮作模式下株高、茎粗、底荚高度、分枝数、总生物量和籽粒生物量、总氮累积量和籽粒氮累积量最高,利于产量形成,最终产量较冬闲-大豆模式增加4.40%~10.30%和5.66%~7.09%(施肥处理)、4.88%~8.23%和2.19%~8.78%(不施肥)。小麦-大豆轮作模式抑制植株生长,总生物量和籽粒生物量、总氮累积量和籽粒氮累积量均最低,尽管生物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最高,但产量最低,较冬闲-大豆模式分别降低2.80%~7.30%(施肥处理)和7.45%~11.18%(不施肥)。此外,小麦秸秆还田增加了大豆病株率,而芥菜-大豆和大蒜-大豆轮作模式则降低了大豆病株率。施肥可以显著促进大豆生长,降低病株率,提高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生物量及氮素累积量和收获密度,尽管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较低,但是显著提高了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肥使大蒜-大豆、芥菜-大豆和小麦-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提高9.21%~13.01%、7.97%~14.02%和15.00%~15.91%。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施肥 产量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冲积水稻土土壤酶活性对轮作模式与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琼会 樊红柱 +3 位作者 李富程 曾祥忠 周子军 秦鱼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8-51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明确了长期不同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周转的关键酶活性因子。【方法】基于成都平原12年长期定位试验,采集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不还田4个处理的耕层(0~20 cm)土样,测定土壤养分与β-GC(β-葡... 【目的】本研究明确了长期不同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周转的关键酶活性因子。【方法】基于成都平原12年长期定位试验,采集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不还田4个处理的耕层(0~20 cm)土样,测定土壤养分与β-GC(β-葡萄糖苷酶)、UR(脲酶)、ACP(酸性磷酸酶)、NAG(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FDA水解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利用冗余分析(RDA)探讨驱动稻田土壤养分周转的关键酶活性因子。【结果】长期水稻-小麦轮作土壤β-GC活性显著低于水稻-油菜轮作,而UR活性水稻-小麦轮作显著高于水稻-油菜轮作(P<0.05)。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中β-GC、UR、ACP和NAG活性影响较小,水稻-小麦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FDA水解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稻-小麦秸秆还田处理(P<0.05)。除全氮和速效钾外,水稻-小麦轮作土壤pH,有机碳、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水稻-油菜轮作。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缓解土壤酸化,提升土壤养分含量。RDA结果显示土壤中β-GC和FDA水解酶受土壤养分影响较大(R^(2)>0.90,P<0.05)。【结论】轮作模式对β-GC和UR活性影响显著,而秸秆还田对酶活性影响较小,土壤β-GC和FDA水解酶可作为关键酶活性因子表征稻田养分周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冗余分析 水稻土
下载PDF
东北棕壤长期不同施肥处理轮作大豆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沥阳 华伟 +3 位作者 张诗雨 彭启超 戴健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8,共9页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 g/h 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玉米 大豆 轮作 施肥措施 氮素吸收 土壤硝态氮残留
下载PDF
早稻与秋玉米免耕轮作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模式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炳竹 明凤恩 韦永益 《广西农学报》 2009年第5期55-58,72,共5页
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2007~2008年在田林县进行了早稻免耕抛秧与秋玉米免耕(即"双免")轮作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每667m2年产量达946.23kg,其中早稻667m2产589.76kg,秋玉米667m2产356.4... 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2007~2008年在田林县进行了早稻免耕抛秧与秋玉米免耕(即"双免")轮作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每667m2年产量达946.23kg,其中早稻667m2产589.76kg,秋玉米667m2产356.47kg,每667m2年产值1 635元,每年每667m2增加收入500元以上。本文分别对早稻免耕抛秧和秋玉米免耕栽培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秋玉米 免耕 轮作 模式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大理烤烟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军伟 范志勇 +7 位作者 户艳霞 张建斌 王斌 华小兵 张志红 李思颖 罗启鹏 王林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1-27,35,共8页
在大理州土地流转区域内,结合气候和土壤特点以烟草为中心作物,研究轮作周期内作物养分供应技术对植烟土壤及烤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烤烟—豌豆(莴笋)—水稻—豌豆(莴笋)—烤烟的轮作模式下,前作为豌豆时,2年4茬作物... 在大理州土地流转区域内,结合气候和土壤特点以烟草为中心作物,研究轮作周期内作物养分供应技术对植烟土壤及烤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烤烟—豌豆(莴笋)—水稻—豌豆(莴笋)—烤烟的轮作模式下,前作为豌豆时,2年4茬作物采收后的土壤pH值下降了0.11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增加0.14%,碱解性氮含量下降了14.17%,有效磷含量下降了49.96%,速效钾含量下降了63.79%;前作为莴笋时,土壤pH值下降了0.05单位,有机质含量增加0.11%,碱解性氮含量下降了40.79%、有效磷含量下降了21.82%、速效钾含量下降了52.81%;前作为豌豆,后作烤烟(红花大金元)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分别为228.5 kg/667 m^(2)、6900.70元/667 m^(2)、64.6%、91.5%,较前作为莴笋分别增加4.05%、3.36%、3.3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且中部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良好;(2)非洱海流域烤烟—豌豆(大蒜)—水稻—豌豆(大蒜)—烤烟轮作模式下,前作为豌豆的2年4茬作物采收后的土壤pH值下降了0.07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增加1.22%,碱解性氮含量增加16.15%,有效磷含量下降了13.70%,速效钾含量增加84.76%;前作为大蒜的土壤pH值下降了0.8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减少1.00%,碱解性氮含量增加42.19%,有效磷含量增加216.07%,速效钾含量增加118.94%;前作为豌豆,后作烤烟(云烟87)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分别为223.4 kg/667 m^(2)、6474.00元/667 m^(2)、70.5%、90.8%,较前作为大蒜分别增加4.68%、9.96%、2.0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3)整体而言,以豌豆和水稻构建的大理州特色烤烟轮作模式,对烤烟生产、烟农收入、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非洱海流域 烤烟 大理 轮作模式
下载PDF
基于旋转模式的移动设备佩戴位置识别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时岳 喻纯 史元春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98-1908,共11页
移动设备计算能力和传感能力的发展,使其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基于情境信息的服务.移动设备的佩戴位置作为一种重要的情境信息,影响着其他用户活动的识别效果和移动应用的自适应功能.分析得出当移动设备在不同身体部位佩戴时,旋转变化模... 移动设备计算能力和传感能力的发展,使其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基于情境信息的服务.移动设备的佩戴位置作为一种重要的情境信息,影响着其他用户活动的识别效果和移动应用的自适应功能.分析得出当移动设备在不同身体部位佩戴时,旋转变化模式不同.提出了一种识别设备随身佩戴位置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加速计与陀螺仪两种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计算出旋转半径、角速度幅度和重力加速度并提取特征.在分类时,使用随机森林作为分类器,并与使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案进行了对比.为了检验其效果,在包含3种佩戴位置和13种用户活动种类的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达到平均95.39%的交叉验证准确率;同时表明,在满足旋转占主要成分和重力加速度方向稳定的前提下,使用旋转变化信息和集成分类器有助于提高分类效果.与之前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对佩戴位置进行区分,并对新用户与新活动类型情况下的位置识别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戴位置 移动设备 惯性传感器 旋转模式
下载PDF
百合水稻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周佳民 吴晓峰 +5 位作者 王小娥 谢进 宋荣 杨日华 李成业 孙梦姗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问题,以卷丹百合为材料,2018—2020年在湖南省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计百合—百合(百合连作)、百合—晚稻(水旱轮作)、早稻—晚稻(双季稻)3种种植模式,测定百合、水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 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问题,以卷丹百合为材料,2018—2020年在湖南省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计百合—百合(百合连作)、百合—晚稻(水旱轮作)、早稻—晚稻(双季稻)3种种植模式,测定百合、水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百合产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合生育期达140 d,在7月20日之前成熟收获,可以进行晚稻种植,晚稻生育期为112 d,在10月16日前成熟收获;水旱轮作处理的大田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有机质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有所降低;总产值、总收入分别达到14877.35、6457.65元/667m^(2),产投比达到了1.77。水旱轮作处理模式在湘南地区种植物候期连接合理,水稻和百合均能正常生长收获,能改善大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能明显抑制大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繁殖生长,降低百合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百合连作和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收益明显大于双季稻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轮作模式 效益 土壤 质量
下载PDF
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的影响及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立成 李娟 +1 位作者 章明清 姚建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62-1469,共8页
为探讨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变化特征的影响,在闽东南蔬菜主产区连续进行7年四季豆-芥菜-早稻/豇豆轮作结合推荐施肥/习惯施肥模式的一年三熟制定位试验。根据试验年限内土壤pH实测值,构建土壤pH值变化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不同轮作... 为探讨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变化特征的影响,在闽东南蔬菜主产区连续进行7年四季豆-芥菜-早稻/豇豆轮作结合推荐施肥/习惯施肥模式的一年三熟制定位试验。根据试验年限内土壤pH实测值,构建土壤pH值变化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7年定位试验期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VR+RF)的土壤pH均值为5.24,显著高于菜-菜-菜连作结合推荐施肥(VV+RF)或习惯施肥(VV+FP),但与菜-菜-稻轮作结合习惯施肥处理(VR+FP)无显著差异。TPGM(1,1)灰色模型分析显示,VR+RF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为0.065个pH/年,但VV+RF、VR+FP和VV+FP三个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分别是VR+RF处理的2.077、1.215和2.231倍。灰色预测还表明,未来5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将比基础土壤分别下降0.56和0.67个pH单位;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则将比基础土壤pH值分别下降1.05和1.13个pH单位。综上,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的生产模式是减缓当地菜田土壤酸化的有效耕作管理措施,对菜田土壤培肥具有重要生产价值。本研究结果为耕地土壤酸化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田 轮作 施肥模式 土壤酸化 灰色模型
下载PDF
用Zernike矩来确定字符的旋转不变性特征
19
作者 王有伟 刘捷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81-83,共3页
该文介绍了一种确定字符图像的旋转不变性特征的方法。这种方法总体上来说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利用标准矩将字符图像标准化,如将图像调整到原点是其重心的位置,将图像的尺寸转化为一定大小,图像的总象素值为一指定值;第二步,利用Zernik... 该文介绍了一种确定字符图像的旋转不变性特征的方法。这种方法总体上来说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利用标准矩将字符图像标准化,如将图像调整到原点是其重心的位置,将图像的尺寸转化为一定大小,图像的总象素值为一指定值;第二步,利用Zernike矩来确定数字图像的旋转不变性特征。文章还给出了利用该方法做的一个证明旋转不变性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不变性 模式识别 标准矩 正交基 ZEMIKE矩
下载PDF
甘薯轮作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密 邓仁菊 +5 位作者 尹旺 杨航 付梅 王洪亮 宋吉轩 吴巧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9期21-26,共6页
【目的】探明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制定贵州省甘薯合理栽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甘薯连作(对照)、甘薯-辣椒轮作、甘薯-莴苣轮作、甘薯-玉米轮作以及休耕共5种处理,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微生物... 【目的】探明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制定贵州省甘薯合理栽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甘薯连作(对照)、甘薯-辣椒轮作、甘薯-莴苣轮作、甘薯-玉米轮作以及休耕共5种处理,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甘薯连作相比,轮作和休耕后的土壤pH、有机质含量及交换性镁含量降低,速效钾、有效态锰和交换性钙含量增加,其中休耕后土壤有7种养分均显著高于甘薯连作;休耕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较甘薯连作增加55.7%,微生物量氮增加13.8%;轮作及休耕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甘薯连作,增加40.5%~79.1%,而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分别降低10.2%~58.1%、31.8%~68.5%和3.7%~38.1%;各轮作模式土壤镉和汞的含量较甘薯连作分别降低2.3%~10.9%和15.2%~16.5%,甘薯-辣椒轮作和甘薯-玉米轮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铬和铅含量。【结论】休耕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甘薯与辣椒和玉米轮作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轮作模式 土壤理化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