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 被引量:262
1
作者 彭兆荣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8-96,共9页
仪式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仪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仪式研究中有所反映。本文试图对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作一个大致的评述。这无论是对仪式的知识谱系的梳... 仪式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仪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仪式研究中有所反映。本文试图对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作一个大致的评述。这无论是对仪式的知识谱系的梳理,还是对学科的学理逻辑方法论的理解,都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仪式 仪式研究 神话仪式 生命礼仪 阈限 社会剧
原文传递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被引量:61
2
作者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 2010年第2期13-18,160,共7页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仪式研究 神话-仪式学派 仪式-心理分析取向 社会结构-功能学派 宗教现象学派 仪式研究的实路表演学派
下载PDF
从自发到自觉: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
3
作者 祝东 张殷婷 《传媒观察》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礼学 符号 传播 意义
原文传递
礼理之辩与黄式三、以周父子对清代礼学的总结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海啸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99,共7页
通过在近代礼理之辩的大背景下梳理黄式三、以周父子的礼、理思想,以及他们对清代礼学的系统总结,试图洞见诂训说经背后的清代学术真貌,并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某种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 礼学 清代学术 黄式三 黄以周
下载PDF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5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礼学视域下的《中庸》
6
作者 丁雨秋 《天中学刊》 2024年第4期29-37,共9页
《中庸》文本中存在着多处礼学痕迹,其本来就是《礼记》中阐述礼学思想的通论性文章。《中庸》从唐代开始背离礼学体系,学术重心转向“心性”。南宋朱熹从向内拓展和强调存养功夫两方面着手,最终完成了《中庸》从“礼”到“理”的转变... 《中庸》文本中存在着多处礼学痕迹,其本来就是《礼记》中阐述礼学思想的通论性文章。《中庸》从唐代开始背离礼学体系,学术重心转向“心性”。南宋朱熹从向内拓展和强调存养功夫两方面着手,最终完成了《中庸》从“礼”到“理”的转变。作为《礼记》文本的《中庸》是“礼”的总括性描述和哲理性表达,对具体的礼仪规范和伦理等级作了形而上的解释,从人情、政教、天道等维度深刻揭示了“礼”之于人、国家、社会的价值。“中”与“诚”在《中庸》中实是一体两面、似异实同的两个概念,中庸即至诚,是礼乐文化的哲学化表达,代表了由礼乐之道内化而来的终极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礼记》 礼学
下载PDF
南朝礼学的分化与整合
7
作者 程景牧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3,共10页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因此,南朝礼学是富有立体性、矛盾性与两面性的思想学术形态,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学理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礼学 分化 整合
原文传递
21世纪《荀子》思想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被引量:4
8
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31,共7页
在过去二十年间的中国哲学研究中,无论华语或英语学术圈内,都能观察到荀子思想研究之崛起或复兴。荀子哲学开始获得新的生命。以这样对荀子研究的新的趋势为背景,根据笔者过去二十多年进行的荀子研究获得的若干心得以及最近十多年推动... 在过去二十年间的中国哲学研究中,无论华语或英语学术圈内,都能观察到荀子思想研究之崛起或复兴。荀子哲学开始获得新的生命。以这样对荀子研究的新的趋势为背景,根据笔者过去二十多年进行的荀子研究获得的若干心得以及最近十多年推动的荀子研究者之间的交流的经验来构想荀子思想研究之未来展望,认为荀子的"礼治"思想能对21世纪的伦理学(包括我们对伦理生活的实践)、社会、政治哲学各方面的发展体现新的角色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荀子研究 礼治思想 礼学
下载PDF
凌廷堪“慎独格物说”的礼学诠释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居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0-85,共6页
凌廷堪从礼学的视角重新诠释儒家的"慎独"、"格物"等重要思想。凌廷堪将"慎独"解释为内心之德或者是外心之德,它的指向都与礼学息息相关;将"格物"解释为"格礼",则是从礼学的实践层... 凌廷堪从礼学的视角重新诠释儒家的"慎独"、"格物"等重要思想。凌廷堪将"慎独"解释为内心之德或者是外心之德,它的指向都与礼学息息相关;将"格物"解释为"格礼",则是从礼学的实践层面来解读"格物"的。所谓的"慎独"、"格物",实际上就是礼学,这为乾嘉之际的经典诠释提供了新的解释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廷堪 慎独 格物 礼学
下载PDF
荀子崇“伪”论对孔子礼学意义的开显及其伦理意蕴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治文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15-24,共10页
孔子之学以仁礼合一为本,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在道德养成上,孟子重“性”,主“人之性善”,肯定道德先天,以为人顺此性扩而充之即可成善,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崇“伪”,主性朴性恶,倡言道德后起,以... 孔子之学以仁礼合一为本,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在道德养成上,孟子重“性”,主“人之性善”,肯定道德先天,以为人顺此性扩而充之即可成善,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崇“伪”,主性朴性恶,倡言道德后起,以为人性之朴必待“伪”而“美”之,人性之恶必待“伪”而“化”之,凸显了规范伦理之价值。荀子崇“伪”的人性论主张,充分开显了孔子礼学之意义,深化了其仁礼合一之学“克己复礼为仁”(以礼显仁)的维度,即强调通过后天认知实践礼义(“伪”)的修养努力涵养德性、养成人格。当然,如果在德性伦理视域下审视,荀子以性朴性恶之论逼出“积伪”之说,在开显礼学之意义的同时,却也面临着礼义无所出、价值自觉无保证的理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崇“伪”论 孔子 礼学 规范伦理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人生礼仪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安惠娟 《河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2-37,共6页
裕固族人生礼仪因其文化特色而备受学者关注,三十年来在仪式描述、功能分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果,但同时也表现出行文不规范、研究不平衡、田野基础不扎实等问题。总结成就与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裕固族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关键词 裕固族 仪式研究 学术评论
下载PDF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融合性与多重思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小文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105-109,共5页
齐鲁,自古多出英才,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齐鲁文化所在的地区就是我国现在的山东地区,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点的文化系统。齐鲁文化主要由两种文化融合而成,第一种是当时的齐国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土著文化... 齐鲁,自古多出英才,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齐鲁文化所在的地区就是我国现在的山东地区,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点的文化系统。齐鲁文化主要由两种文化融合而成,第一种是当时的齐国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土著文化的精髓而产生的,第二种是鲁国地区产生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文化与鲁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齐文化崇尚武学,鲁文化崇尚礼学。两种文化不断地进行碰撞和交融,相互融合、渗透,渐渐形成了武学与礼学相互融合的情况,最终形成了现在齐鲁文化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武学 礼学 融合
下载PDF
郑玄礼学的“非学术”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应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5-39,共5页
以礼学为主干的郑玄经学常常在学术史研究中被认为是“ 纯学术”,可是经学自确立地位以来,就是一种政治统治学说,这是不容否认的。产生于一 个特殊时代的郑学,为什么就只是“纯学术”?这问题在近年的经学史研究中已经有人提出 疑... 以礼学为主干的郑玄经学常常在学术史研究中被认为是“ 纯学术”,可是经学自确立地位以来,就是一种政治统治学说,这是不容否认的。产生于一 个特殊时代的郑学,为什么就只是“纯学术”?这问题在近年的经学史研究中已经有人提出 疑义,但还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从郑玄礼学的历史依据、现实针对性和以《周礼》为核心 的政治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郑学的所谓“非学术”意义,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礼学 政治 现实 针对性
下载PDF
东晋南朝庐江何氏儒玄双修之家学及其门风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永平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9,共9页
庐江何氏家族世代崇尚儒学,精擅礼学,自两晋至南朝,其代表人物皆参预讨论国家典礼,特别在丧服制度和朝仪方面。何氏经师的这一学术风格体现了当时世族社会的文化倾向和特征。在家族内部,何氏尊礼集中地表现为崇尚孝友之道,目的在于维护... 庐江何氏家族世代崇尚儒学,精擅礼学,自两晋至南朝,其代表人物皆参预讨论国家典礼,特别在丧服制度和朝仪方面。何氏经师的这一学术风格体现了当时世族社会的文化倾向和特征。在家族内部,何氏尊礼集中地表现为崇尚孝友之道,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此外,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何氏家族自东晋开始明显玄化,玄学积累不断丰厚,至南朝出现了玄学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就其门风而言,东晋南朝时期,何氏家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隐逸名士,使其家族保持着清流风雅的特征,从而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这种儒玄双修的家族文化风尚,使何氏家族形成了富于弹性的互补的文化结构,有利于其家族地位维系与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朝 庐江何氏 礼学 玄学 门第
下载PDF
明清之际学风的嬗变——以礼学兴起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106,共11页
晚明时期,追求物欲、竞逐奢华的风气弥漫着当时整个社会,陋俗泛滥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伦教化和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危害。明清之际不少人希望发挥礼教的经世功能,从而有益于世道人心。当时的学者在批判阳明及其后学空疏、不务实际的同时,... 晚明时期,追求物欲、竞逐奢华的风气弥漫着当时整个社会,陋俗泛滥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伦教化和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危害。明清之际不少人希望发挥礼教的经世功能,从而有益于世道人心。当时的学者在批判阳明及其后学空疏、不务实际的同时,希望通过讲名物制度的礼学从而实现对学风的扭转。他们还希望通过对礼学的提倡和研究从而改变玄谈之风,而务经世致用之学。明清之际,一些持理学立场的学者推崇礼学,并从理学的角度对礼学进行阐释;一些理学官僚对礼学也加以研究和推广,他们的努力对于清代礼学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礼学 学风
原文传递
象征人类学视域下苗族丧葬仪式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天航 《保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5-99,共5页
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嘎哈”丧葬文化是“摆榜苗”传统民俗文化系统中重要构成部分,蕴含苗族古老丰富的人生信仰;丧葬仪式从“构建仪式聚合空间”到“为‘君’笑舞”“为‘君’送行”实质是摆榜苗族古老人生观... 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嘎哈”丧葬文化是“摆榜苗”传统民俗文化系统中重要构成部分,蕴含苗族古老丰富的人生信仰;丧葬仪式从“构建仪式聚合空间”到“为‘君’笑舞”“为‘君’送行”实质是摆榜苗族古老人生观与神鬼观的具体观念呈现与仪式行为实践,一系列仪式行为和符号旨在帮助亡灵顺利由“此岸”走向“彼岸”,使亡灵由此完成从阳间结构过渡、转换入阴间结构,晋升为受子孙后辈供奉崇拜的祖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人类学 苗族丧葬文化 仪式分析 “摆榜苗” 公共域
下载PDF
明清徽州礼学生态考述
17
作者 徐道彬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8-129,共12页
明清徽州作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会,“村无稗俗,家存礼让”,素有“东南邹鲁”之誉。不仅有乡邦先贤朱子《家礼》的在地化施行,使其成为近世中国颇为典范的“礼仪之邦”,而且还有一大批徽州学者致力于经典礼书的考证与阐释,对于传统礼学的... 明清徽州作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会,“村无稗俗,家存礼让”,素有“东南邹鲁”之誉。不仅有乡邦先贤朱子《家礼》的在地化施行,使其成为近世中国颇为典范的“礼仪之邦”,而且还有一大批徽州学者致力于经典礼书的考证与阐释,对于传统礼学的发展及乡规民约的转型与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明清礼学生态的考述,可以从中窥见地域礼学发展的世俗化和实用性,同时也彰显出时代学术由“理学”到“礼学”的思想嬗变与历史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徽州 《朱子家礼》 礼学 皖学
下载PDF
吳廷華《儀禮》筆法研究探論
18
作者 李洛旻 《岭南学报》 2022年第1期3-24,共22页
《儀禮》嚮稱難讀。傳統以分節、繪圖、釋例爲治禮之法。三法之外,歷代禮家對《儀禮》筆法每有關注,卻未成系統。清代禮學大家吳廷華(1682—1755)著《儀禮章句》,其書於分節繪圖釋例三途,用力均篤,被譽爲“學禮者階梯”。吳書關注《儀... 《儀禮》嚮稱難讀。傳統以分節、繪圖、釋例爲治禮之法。三法之外,歷代禮家對《儀禮》筆法每有關注,卻未成系統。清代禮學大家吳廷華(1682—1755)著《儀禮章句》,其書於分節繪圖釋例三途,用力均篤,被譽爲“學禮者階梯”。吳書關注《儀禮》筆法,作經者的行文舖排、遣辭用字,每加析説,見解獨到。本文舉吳氏《章句》對《儀禮》筆法之意見凡十類,包括《儀禮》中的變文、行文語序、提示語、預陳其書、書有見無、省文、互文、相兼乃備、特定的虚詞等,各據例證。由於筆法每與禮例及禮意往往相須而成,吳氏對《儀禮》筆法的意見,與鄭、賈注疏互有異同,詮解出與注疏不同的禮經文本。藉此説明《儀禮》筆法應立爲專門之學,爲研治禮經之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禮學 儀禮 吳廷華 儀禮章句 釋例
下载PDF
东汉《论语》训释的礼学意蕴发微
19
作者 陈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36,共6页
东汉儒者抱持通经致用之旨,在《论语》训释中着重还原礼学的历史传承,推阐礼学的现实功用,透过辨析礼容、考述礼制、发挥礼义等方式展现儒家礼学的丰富意蕴。包咸训释《论语》承继西汉儒者依文衍义的特点,着重阐扬礼学的教化功能。马融... 东汉儒者抱持通经致用之旨,在《论语》训释中着重还原礼学的历史传承,推阐礼学的现实功用,透过辨析礼容、考述礼制、发挥礼义等方式展现儒家礼学的丰富意蕴。包咸训释《论语》承继西汉儒者依文衍义的特点,着重阐扬礼学的教化功能。马融对《论语》的诠释则参酌《仪礼》《周礼》,通过经典间的互证以考订礼制,显示出训诂之学对章句之学的逐步取代。郑玄以《周礼》为本,熔“三礼”于一炉,弥合经书异义,又注重探求礼制通变损益之道,将文本注释、义理建构、现实关怀绾而为一,为后世儒者以礼解经提供了重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礼学 包咸 马融 郑玄
下载PDF
永嘉礼学研究的制度儒学面向及其现代意义
20
作者 孙邦金 《思想与文化》 2020年第1期89-105,共17页
时至今日,"永嘉之学"作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儒学传统,已因太多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遮蔽而失其本来面目。准确地讲,永嘉之学既不单纯是一种"功利之学",更非现代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即经以求... 时至今日,"永嘉之学"作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儒学传统,已因太多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遮蔽而失其本来面目。准确地讲,永嘉之学既不单纯是一种"功利之学",更非现代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即经以求其制度器数之等"的"制度新学"和"经制之学"。作为一种重视制度规范与对策研究的儒学,从历史经验中研究总结各种礼法制度的演变逻辑与实践策略是永嘉学者自觉选择的一门绝学,亦为历代士林所认可和推重。他们前赴后继,依据"三礼"、《春秋》等经典参与议礼,阐发儒家宗法与社会政治制度之精义,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制度儒学和政治儒学的道路上做出了诸多可贵的探索。其重视制度、不悖人情、务实变通的区域文化性格,是儒学参与当代中国本土政治文明重建的宝贵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嘉之学 礼学 功利之学 制度新学 制度儒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