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 被引量:86
1
作者 刘建明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8-173,共6页
"仪式传播"和"传播的仪式观"中的"仪式"概念具有同样的涵义,但"仪式传播"外延更为宽泛,涵盖"传播的仪式观"。"媒介仪式"也属于"仪式传播"研究范畴。
关键词 仪式传播 传播的仪式观 媒介事件 媒介仪式
原文传递
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蒋晓丽 何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3,153,共5页
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网络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网络话题事件的根本动力。事件主体通过参与互动仪式获取情感能量从而共享情感意义。事件的展开过程既是一个舆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刺激、互动与共鸣的过程,也即... 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网络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网络话题事件的根本动力。事件主体通过参与互动仪式获取情感能量从而共享情感意义。事件的展开过程既是一个舆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刺激、互动与共鸣的过程,也即情感传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话题事件 互动仪式 情感传播
下载PDF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被引量:32
3
作者 周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89,共6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文化仪式 电视传播 媒介仪式 节目仪式
下载PDF
仪式传播: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 被引量:26
4
作者 闫伊默 刘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以期对美国经验主义传播研究进行纠偏。仪式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已经形成集体无意识。借鉴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对传播研究进行观照,有利于传播研究的深化,是对人类传播更为本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以期对美国经验主义传播研究进行纠偏。仪式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已经形成集体无意识。借鉴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对传播研究进行观照,有利于传播研究的深化,是对人类传播更为本质的探讨。仪式传播的论域总体上涵盖仪式自身的传播和仪式化的传播。在当代世俗社会,尤其是对仪式化传播的探究,更能揭示出人类传播文化的、认同的、意识形态等的多元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传播 文化视角
下载PDF
场景式阅读构建:场域、程式与互动驱力——由《一本好书》说起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艳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149,共8页
场景式阅读节目成为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深受人们喜爱与热捧。文章以人类学中的仪式理论、媒介变迁带来阅读样式的改变为视角,辨析场景阅读概念,指出场景阅读具有仪式与传播的双重属性与效果,是阅听、阅图(景)交叉相融的阅读实践。以微... 场景式阅读节目成为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深受人们喜爱与热捧。文章以人类学中的仪式理论、媒介变迁带来阅读样式的改变为视角,辨析场景阅读概念,指出场景阅读具有仪式与传播的双重属性与效果,是阅听、阅图(景)交叉相融的阅读实践。以微观社会学科中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分析场景式阅读的构成因素,从场域、程式、驱力3个层面论述场景式阅读效果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 场景式阅读 仪式 传播 互动仪式链 情感能量 符号资本
下载PDF
节日仪式传播:并非一个共享神话——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力丹 王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76,共4页
詹姆斯·凯瑞提出他的传播仪式观之后,受到学界的最大质疑在于其观点理想化。如果将凯瑞的观点联系具体的研究背景进行解读,就会发现,有关传播仪式观的思想并非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仪式"乌托邦"。本文以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和... 詹姆斯·凯瑞提出他的传播仪式观之后,受到学界的最大质疑在于其观点理想化。如果将凯瑞的观点联系具体的研究背景进行解读,就会发现,有关传播仪式观的思想并非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仪式"乌托邦"。本文以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和克里弗德.格尔茨的仪式观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民族志调查的基础上,阐释仪式传播中的文化共享与信仰塑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传播 依饭节 共同信仰 传播仪式观 格尔茨 民族志研究
下载PDF
“场景”嵌入阅读推广的价值、反思与启示——由《一本好书》说起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艳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9-75,共7页
移动互联时代“场景”已成为媒介传播的核心要素,渗透于产品营销、城市宣传、服务推广等领域且具有较强的传播力与渗透力。“场景”还可应用于阅读推广,进而形成场景式阅读的新范式。文章通过论述场景式阅读的5大支点及其价值,从个人阅... 移动互联时代“场景”已成为媒介传播的核心要素,渗透于产品营销、城市宣传、服务推广等领域且具有较强的传播力与渗透力。“场景”还可应用于阅读推广,进而形成场景式阅读的新范式。文章通过论述场景式阅读的5大支点及其价值,从个人阅读的角度对场景式阅读进行反思,指出场景式阅读消解观众的独创性审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驱赶了“读者”。最后指出场景式阅读作为阅读推广与动员的活动形式值得推广,并从读者、场景、情感、内容以及关系处理五个角度对场景式阅读动员方式提出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 场景式阅读 阅读推广 仪式 传播
下载PDF
基于场域理论下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媛媛 徐万治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97,共4页
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本质是场域、惯习与交往资本等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其结构是以互动场域、认知惯习和交往资本为媒介而形成的固定稳定的动态结构。从现实高校师生关系发展来看,高校师生互动场域封闭、认知惯习落后、交往资本缺... 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本质是场域、惯习与交往资本等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其结构是以互动场域、认知惯习和交往资本为媒介而形成的固定稳定的动态结构。从现实高校师生关系发展来看,高校师生互动场域封闭、认知惯习落后、交往资本缺乏是新时代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障碍。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角度出发,构建和谐的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净化师生互动场域,改变陈旧落后的认知惯习,强化师生交往的资本,推动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同步协同共进,是构建新时代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理论 新时代 师生关系 惯习 交往资本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化传播及其实践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0-165,共6页
作为"行动中的信仰",仪式不仅能展现和传播特定的信仰或价值观念,且能增进人们对特定信仰或价值观念的主观认同并履行与之相关的规范和责任。然而,仪式自身存在的空间和意义在现代社会正不断被挤压和消解,单纯通过各类具体仪... 作为"行动中的信仰",仪式不仅能展现和传播特定的信仰或价值观念,且能增进人们对特定信仰或价值观念的主观认同并履行与之相关的规范和责任。然而,仪式自身存在的空间和意义在现代社会正不断被挤压和消解,单纯通过各类具体仪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虽具一定功效,亦面临着去神圣化、硬性嵌入、过度工具化等现实困境。"仪式化传播"因摆脱具体仪式的时空禁锢又具有仪式的特性,不仅能充分发挥仪式的独特功效且能尽量规避具体仪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更益于在传播中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化传播在内容设置上应符号化和象征化,在空间设置上应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技术层面应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使民众主动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仪式 仪式化传播
原文传递
“仪式传播”与“传播仪式”:春节档电影的文化反思——兼评电影《你好,李焕英》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躏非 刘超一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共8页
2021年春节档电影掀起观影热潮,这源自于春节文化仪式下,春节档电影的多年发展。而在这场"狂欢"过后,应该对其进行艺术品与商品、跨媒介叙事与传播、审美与媚俗等方面根植于创作本体的多维思考。为走出庸常的泥沼,电影的传播... 2021年春节档电影掀起观影热潮,这源自于春节文化仪式下,春节档电影的多年发展。而在这场"狂欢"过后,应该对其进行艺术品与商品、跨媒介叙事与传播、审美与媚俗等方面根植于创作本体的多维思考。为走出庸常的泥沼,电影的传播与创作应注意链路营销的打造与供需平衡的再造。作为承载、表达和传播春节这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仪式的媒介之一,"春节档电影"应努力呈现出既满足民族性、又符合现代性、并具有艺术"灵韵"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档电影 仪式传播 文化反思
原文传递
仪式传播视域下的奥运会与国家认同建构 被引量:7
11
作者 雷晓艳 胡建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7-92,共6页
以仪式传播、认同理论为基础,以奥运会为研究对象,关注奥运仪式在促进国家认同形成中的建构国家话语和国家"共同体想象"功能、凝聚国家情感功能。同时指出了奥运仪式传播建构的国家认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奥运会 仪式传播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传播的仪式观视阈下冰墩墩顶流现象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平云 江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31,40,共5页
目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探索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全球顶流现象的深层意涵。方法运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对冰墩墩顶流符号的逻辑建构,以及冬奥会现场仪式和全球媒介化仪式的符号互动传播过程进行... 目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探索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全球顶流现象的深层意涵。方法运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对冰墩墩顶流符号的逻辑建构,以及冬奥会现场仪式和全球媒介化仪式的符号互动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释。结论冰墩墩在成功表征了国家形象、公共价值和情感能量的符号建构基础上,作为符号中介,通过冬奥会在场互动仪式传播和全球媒介化互动仪式传播,晋身全球顶流,传递了爱与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仪式互动 传播 冰墩墩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以“七一庆典”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詹小美 赵晓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5,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指涉以过程性仪式这一空间文本为视觉对象的共同体意识话语生产和认同建构。“七一庆典”表征之维的符号修辞结构,以空间选择的符号意指、空间符码的观看之道、空间符码的音声体系,组构共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指涉以过程性仪式这一空间文本为视觉对象的共同体意识话语生产和认同建构。“七一庆典”表征之维的符号修辞结构,以空间选择的符号意指、空间符码的观看之道、空间符码的音声体系,组构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结构;非表征之维的具身实践,以代表性和全民性相统一的主体参与、程序性和叙事性互构的过程情节、具身性和沉浸性集聚的身体姿态,进行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展演;统合表征与非表征双维共振的修辞功能,以叙述性、调节性、表意性话语的运用,在情感、精神、价值空间的仪式展演中强化“五个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仪式传播 空间生产 “七一庆典”
下载PDF
妈祖文化的仪式传播及其伦理教育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伟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6-23,共8页
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由妈祖文化仪式传播所建构的伦理教育场景出发,运用田野调查及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的田野观察等方式,结合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发现妈祖文化的仪式传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整合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价... 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由妈祖文化仪式传播所建构的伦理教育场景出发,运用田野调查及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的田野观察等方式,结合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发现妈祖文化的仪式传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整合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价值,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本土民俗事项的内部经验。地方高校应更好地认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妈祖文化一直在发挥的传播民智、稳定社会、联络人脉等认同作用,探究妈祖文化的当代转型,构建伦理教育“中国话语”的理论自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进地方高校伦理教育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文化 仪式传播 伦理教育
下载PDF
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春阳 王庆军 俞鹏飞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31,共6页
运用仪式传播理论,以从现场到媒介为总体研究思路,对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进行剖析后,认为: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包含两种仪式和两个传播场域,其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功能体现在:现场仪式的组织安排彰显国家意识、象征性符号的所... 运用仪式传播理论,以从现场到媒介为总体研究思路,对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进行剖析后,认为: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包含两种仪式和两个传播场域,其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功能体现在:现场仪式的组织安排彰显国家意识、象征性符号的所指承载国家意义、媒介话语的叙事策略激发国家想象。研究提出:在足球世预赛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时,形成了“现场-媒介-拟态-意义-受众”等几个相关联环节组成的文化机制结构系统。具体来讲,足球世预赛仪式现场建构了国家认同的神话符号系统,在“套层观证”效应下进入到仪式化传播场域,并经由媒介组织采用拟态环境、编码等策略对其加工后,把具有国家认同的象征符号传达给卷入媒介仪式的受众,而人们通过对集体记忆的调取,最终实现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精神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世预赛 仪式传播 国家认同 想象共同体
下载PDF
文本、地方、仪式:数字出版中的声音景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志亮 周迅 赵含笑 《数字出版研究》 2024年第1期60-67,共8页
在数字出版时代,声音展现出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声音景观理论,对数字出版物中的音频内容创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声音如何通过文本、地方及仪式三个层面塑造文化记忆。研究发现... 在数字出版时代,声音展现出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声音景观理论,对数字出版物中的音频内容创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声音如何通过文本、地方及仪式三个层面塑造文化记忆。研究发现,声音作为“文化叙事”的载体丰富了叙事维度,地方听觉空间使读者的“文化身份”在特定环境中得以具象化,而能够再现仪式、富有仪式感并通过仪式化传播的声音则丰富了“文化体验”,赋予了这些记忆以情感联结和共享的社会意义,共同构建出一个多维、动态且情感丰富的文化记忆传播网络。本文旨在揭示声音在数字出版中的社会与文化价值,寻找激发读者文化记忆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文化记忆的持续传承和群体认同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声音景观 数字出版 仪式化传播
下载PDF
从自发到自觉: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
17
作者 祝东 张殷婷 《传媒观察》 CSSCI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礼学 符号 传播 意义
原文传递
“接姑娘客”与身份的转换——对特纳“仪式过程”理论的反思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6-59,共4页
通过对湖北农村"接姑娘客"仪式的描述和分析,反思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笔者认为特纳的观点偏重人们在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身份角色的转换。笔者在湖北农村观察到的"接姑娘客"仪式... 通过对湖北农村"接姑娘客"仪式的描述和分析,反思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笔者认为特纳的观点偏重人们在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身份角色的转换。笔者在湖北农村观察到的"接姑娘客"仪式中,仪式的主体——出嫁的姑娘经历了身份和角色的转换:从媳妇到姑娘,从主人到客人。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所以仪式过程中的交融状态的获得不一定以反结构的形式出现,而可能是将日常结构的某些方面放大或强调,以区别于日常生活,达到净化结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过程 接姑娘客 身份角色 交融
下载PDF
西方仪式传播研究:动向与启示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建明 班志斌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5期89-101,共13页
通过梳理2014—2018年间发表于SSCI期刊上的104篇仪式传播研究的论文,发现近5年西方仪式传播研究主要有2个研究趋向。一个趋向是研究新媒体兴起对仪式传播产生的影响,包括数字宗教仪式、网络哀悼仪式和社交媒体环境中家庭仪式的重构。同... 通过梳理2014—2018年间发表于SSCI期刊上的104篇仪式传播研究的论文,发现近5年西方仪式传播研究主要有2个研究趋向。一个趋向是研究新媒体兴起对仪式传播产生的影响,包括数字宗教仪式、网络哀悼仪式和社交媒体环境中家庭仪式的重构。同时,研究者认为使用维基百科、玩网络游戏等互联网使用行为也是一种仪式。另一个趋向是研究仪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传播功能,研究者发现仪式具有建构组织秩序和组织文化,维系人际关系,传播政治理念等作用。近5年,西方仪式传播研究发现新媒体打破传统仪式的时空限制,并进一步拓展了仪式传播的社会意义。但仪式传播研究依旧不是传播学界的主流,且呈现内卷化趋势。西方仪式传播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研究仪式传播时可以借鉴西方民族志、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仪式传播实际产生的效果。此外,仪式传播研究还应该有跨学科视野,研究我国传统仪式的历时性演变和跨文化传播,充分开掘本土丰富的仪式资源。最后,还可以关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仪式景观,以及网民仪式与官方仪式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传播 新媒体应用 社会功能
下载PDF
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基于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考察
20
作者 刘建明 于风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4,共13页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仪式传播思想既有的研究基础和内在发展逻辑,以及研究者的独创性也发挥重要作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在阐释社会与知识的关系时,知识社会学过于强调社会单方面对知识的决定性,知识完全是被动的,而忽视了知识对社会的能动性。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忽视了仪式传播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和建构,只有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才能理解仪式传播思想的确切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传播 思想起源 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 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