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76
1
作者 杨功焕 马杰民 +1 位作者 刘娜 陈爱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6-251,共6页
目的描述2002年中国人群的饮食行为、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BMI)的流行水平,以及在不同教育水平、职业和地区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17个问题,利用2002年普查人口进行加权,计算不同类别人群使用不同类别食物的频率、不同类别的烹调油、食... 目的描述2002年中国人群的饮食行为、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BMI)的流行水平,以及在不同教育水平、职业和地区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17个问题,利用2002年普查人口进行加权,计算不同类别人群使用不同类别食物的频率、不同类别的烹调油、食用快餐食品的频度、体力活动的强度、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静坐生活方式和BMI的分布。结果调查的中国人群中70%的人几乎每天食用蔬菜,只有40%的人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水果;50%以上的人群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动物肉类食品,豆制品和蛋类次之;只有25%的人群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水产、禽类食品,而40%的人几乎没有食用;食用频率最低的是奶制品,70%的人几乎不食用奶及奶制品。有15%左右的人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甜食以及高脂类食品;近30%的人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熏制食品。每类食品的食用频率受地理区域、教育水平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11.7%的人主要使用动物油进行烹调,33%的学生有上快餐店的经历。人群中有11.7%、20.5%、44.7%和23.0%的调查对象分别从事非常轻、轻、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工作。18.04%的人参加体育活动,不同性别、职业、教育水平和地区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不同。工作中体力强度越大,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越低。8.3%的人BMI<18.5,68.0%的人BMI18.5~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2年 中国人群 体力活动 体重指数 现状调查 体育活动 教育水平 静坐生活方式 重体力劳动 饮食行为 流行水平 方法应用 普查人口 快餐食品 食用蔬菜 结果调查 肉类食品 食用动物 脂类食品 地理区域 调查对象 不同性别
原文传递
胎膜早破产妇产褥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氧化应激指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8
2
作者 孙自红 杨金旭 +3 位作者 王君华 宋佳玉 张清伟 朱慧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2-746,共5页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产妇分娩后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胎膜早破产妇5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胎膜早破后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产妇分娩后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胎膜早破产妇5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胎膜早破后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白细胞介素(IL)-6、IL-8、总抗氧化能力(TAC)、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对产褥期感染预测价值.结果58例患者1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31.03%.破膜时间长、阴道产者产程长、剖宫产、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合并生殖道感染者产褥期感染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破膜时间、合并生殖道感染、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是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IL-6、IL-8、MPO、MDA水平高于未感染组,TAC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对胎膜早破产妇产褥期感染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925,敏感度89.90%,特异度85.00%;TAC预测价值,AUC为0.943,敏感度94.44%,特异度82.50%;MPO预测价值,AUC为0.885,敏感度83.33%,特异度85.50%.结论破膜时间、合并生殖道感染、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是胎膜早破后产褥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IL-6、TAC、MP O水平对预测产褥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产褥期感染 危险因素 氧化应激指标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骨科手术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闫延 程崇杰 +2 位作者 张启栋 王卫国 郭万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897-3903,共7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数量迅速增加,患者的术后康复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骨科术后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发生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创伤特点、既往精神状况以及围术期心血管指... 背景:近年来,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数量迅速增加,患者的术后康复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骨科术后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发生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创伤特点、既往精神状况以及围术期心血管指标等因素均有关联。同时既往研究表明,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患者康复情况密切相关。目的: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骨科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术后康复的相关文献,对骨科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高危因素及其与术后康复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指导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方法:第一、二作者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9年10月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orthopedic,surgery/operation,PTSD,riskfactor,rehabilit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科,手术,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危因素,康复"。共检索到文献94篇,其中56篇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①依据术式的不同,骨科患者在术后有15%-40%的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下肢截肢手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最高;②年轻、女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缺乏社会支持、高度遗传易感性、术前不良心理状态、心理弹性差、低血压、高心率、高度疼痛敏感性都是骨科术后短期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因素;③术前创伤和手术本身创伤的严重程度与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并无明确关联,但对术后生活、工作能力影响大的手术易于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④术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产生不良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骨科手术 高危因素 预测指标 术后康复
下载PDF
化学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的构建与探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路贵斌 石磊 +1 位作者 李勤华 孙欣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4-290,共7页
化学实验室是高校最危险的地方,现通过化学实验室危险因素分析,建立了由10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135个三级指标组织的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内容涵盖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宣教培训、实验室环境与卫生、水电安全、消防与逃生、防护装备... 化学实验室是高校最危险的地方,现通过化学实验室危险因素分析,建立了由10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135个三级指标组织的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内容涵盖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宣教培训、实验室环境与卫生、水电安全、消防与逃生、防护装备、仪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含能材料安全等方面,并提出了量化考核办法。该安全检查指标体系和量化考核办法,适用于各高校对化学类学院和下属实验室开展的安全检查,尤其是承担军工科研项目的化学实验室,对排查安全隐患、对照标准整改、规范安全管理,可供参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室 危险因素分析 指标体系 量化考核
下载PDF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油气管道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霞 段庆全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7-1231,共5页
准确评估各个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是油气管道风险分析的关键。针对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比较矩阵三标度法和九标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标度法原则,并结合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油气管道安全风险的指标权重,进而判断指标的重要性,以期准... 准确评估各个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是油气管道风险分析的关键。针对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比较矩阵三标度法和九标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标度法原则,并结合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油气管道安全风险的指标权重,进而判断指标的重要性,以期准确、快速地对油气管道安全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公开报道的油气管道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发现该方法计算的权重与统计结果高度吻合,验证了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风险因素 改进层次分析法 指标权重
原文传递
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与吸烟指数关系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典丰 刘衷芳 +2 位作者 孙波 崔文秀 郭淑珍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社区居民糖尿病(DM)患病情况与吸烟指数关系。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20~74岁社区常住居民2 300人,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DM与吸烟关系及可能的DM危险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社区居民糖尿病(DM)患病情况与吸烟指数关系。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20~74岁社区常住居民2 300人,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DM与吸烟关系及可能的DM危险因素。结果哈尔滨市社区居民DM患病率为7.29%,吸烟率为31.00%,吸烟指数与DM患病率呈线性趋势关系(χ2CMH=17.433 7,P<0.000 1,rs=0.164 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DM家族史、收缩压、腰臀比(WHR)、吸烟指数及年龄可能是DM危险因素,其中,吸烟指数OR=1.776(95%CI=1.191~2.649),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为19.39%(95%CI=3.86~33.83)。结论哈尔滨市社区居民吸烟率较高,吸烟累积量越高,发生DM危险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危险因素 吸烟指数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危险因素及外周血炎症指标预测价值 被引量:22
7
作者 韦艳萍 黄勤英 +2 位作者 廖帅 李桂迎 黄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332-2336,共5页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外周血炎症指标对患者继发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入院就诊的147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继发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危...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外周血炎症指标对患者继发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入院就诊的147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继发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患者入院时检测外周血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毒素(ET)、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对于SAP患者继发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SAP患者中53例出现继发感染,感染率为36.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多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60岁、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11分、机械通气时间≥6 d、胃肠道障碍时间≥7 d、合并低氧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SAP患者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入院时外周血PCT、hs-CRP、ET、WBC及NLR水平均高于无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PCT、hs-CRP、ET、WBC及NLR单独及联合预测的AUC分别为0.862、0.865、0.821、0.721、0.807和0.989,其中联合检测AUC高于各项单项检测(P<0.05)。结论SAP患者继发感染与年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胃肠道障碍、低氧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因素相关;外周血炎症指标PCT、hs-CRP及ET可作为SAP患者是否继发感染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感染 危险因素 炎症指标
原文传递
急性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颅内感染高危因素及血清学指标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8
作者 马双媛 杨欣刚 +2 位作者 彭国琴 王宝祥 陆丽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6-649,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紧张素II(Ang-II)、丙二醛(MDA)指标诊断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武警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118例急性脑出...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紧张素II(Ang-II)、丙二醛(MDA)指标诊断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武警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11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未感染组8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诱发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SE、Ang-II、MDA水平诊断术后颅内感染的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9分、合并糖尿病、引流管留置时间≥3 d、脑脊液漏等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NSE、Ang-II、MDA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且不同感染程度患者NSE、Ang-II、MDA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NSE、Ang-II、MDA水平诊断术后颅内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0.883、0.904,95%CI分别为0.821~0.966、0.815~0.950、0.826~0.982,截断值为6.855 ng/L、41.870 ng/L、3.570μmol/L。结论GCS评分<9分、合并糖尿病、引流管留置时间≥3 d、脑脊液漏患者的感染风险较高,早期检测血清NSE、Ang-II、MDA水平对颅内感染的诊断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血肿清除术 颅内感染 高危因素 血清学指标
原文传递
水资源系统风险构成及其评价——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士锋 陈俊旭 +1 位作者 华东 孟秀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55-1863,共9页
论文在综合考虑系统属性、风险过程后,基于致险、承险因子及损害程度构建了水资源系统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该指标体系由4层次共20个指标构成,能更好地表征风险的产生和构成。评价模型包括参数计算与风险分级,能简便计算风险参数... 论文在综合考虑系统属性、风险过程后,基于致险、承险因子及损害程度构建了水资源系统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该指标体系由4层次共20个指标构成,能更好地表征风险的产生和构成。评价模型包括参数计算与风险分级,能简便计算风险参数及因子贡献率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级别划分。随后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及模型,评价了北京市面临的水资源系统风险,结果表明主要致险因子是缺水率(0.426 1),主要的承险因子是水资源保障程度(0.647 6);若单考虑致险情况下的风险,北京市面临57.13%的致险率,在综合考虑水资源承险能力后得到风险为26.97%,显示北京市能较好应对水资源系统风险,但仍受约束性风险限制,可通过开源节流、调整产业结构及规范水资源管理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系统风险 致险因子 承险率 风险损害
原文传递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飞 杨卓璇 +1 位作者 费敏 乔彦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38例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急性单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基底节区梗死患者13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38例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急性单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基底节区梗死患者131例,半卵圆中心梗死患者107例1的临床资料,使用MRI对患者VRS扩大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BG-VRS)、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CSO-VRS)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基底节区梗死患者与半卵圆中心梗死患者BG—VRS、CSO-VRS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G-VRS轻度扩大组与BG-VRS重度扩大组在性别分布、高血压比例、收缩压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O.VRS轻度扩大组与CSO.VRS重度扩大组在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BMI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BMI对BG—VRS扩大程度有显著影响(OR=6.272,95%CI:1.931-20.365,P=-0.002;OR=0.757,95%CI:0.619-0.927,P=-0.007),而BMI对CSO.VRS扩大程度有显著影响(OR=0.775,95%CI:0.655-0.918,P=-0.004)。结论高血压是BG-VRS扩大程度的危险因素,BMI是BG-VRS、CSO-VRS扩大程度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 影响因素 基底节区 半卵圆中心 高血压 体质量指数
原文传递
Risk factors and risk index of cardiac event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被引量:16
11
作者 LIU Hua HUANG Tao-tao LIN Jian-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9期3410-3415,共6页
Background Pregnant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are at high risk. Studies of risk factors of these pati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discuss the main risk... Background Pregnant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are at high risk. Studies of risk factors of these pati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discuss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cardiac event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and to establish a risk assessment system.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pregnancies in 1741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who delivered in Shanghai Obstetrical Cardiology Intensive Care Center between January 1993 and September 2010.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identif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ardiac events and calculate the risk index in pregnant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Results The composition of heart disease in pregnant women was arrhythmia (n=662, 38.00%),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n=529, 30.40%), cardiomyopathy (n=327, 18.80%),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 n=151, 8.70%), and cardiopathy induced by pre-eclampsia (n=53, 3.00%). Main cardiac events were heart failure (n=110, 6.32%), symptomatic arrhythmia needing medication (n=43, 2.47%), cardiac arrest (n=2, 0.11%), syncope (n=3, 0.17%), and maternal death (n=10, 0.57%). Six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to predict cardiac event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were cardiac events before pregnancy (heart failure, severe arrhythmia, cardiac shock, etc., P=0.000),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class 〉11 (m=0.000), oxygen saturation 〈90% (P=0.018),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tion (PAH) 〉50 mmHg (P=0.025), cyanotic heart disease without surgical correction (P=-0.015), and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ejection fraction 〈40%, P=0.003). Every risk factor was calculated as 1 score. The incidence of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cores 0, 1, 2, 3, and 〉4 was 2.10%, 31.61 %, 61.25%, 68.97%, and 100.0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Pregnancy with heart disease could lead to undesirable pregnancy outcomes.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GNANC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 risk index
原文传递
供应链系统运行整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晚春东 齐二石 索君莉 《工业工程》 2008年第5期97-100,共4页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调研分析,将供应链风险因素整理归纳为系统风险、供应风险、物流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需求风险和环境风险。在此基础上,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一套供应链系统运行整体风...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调研分析,将供应链风险因素整理归纳为系统风险、供应风险、物流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需求风险和环境风险。在此基础上,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一套供应链系统运行整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评估指标进行了定量或定性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 风险因素 整体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下载PDF
阳明腑实证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因素分析:附206例多中心报告 被引量:13
13
作者 闫丽娜 傅强 +6 位作者 杜超 余杨梓 李静 刘清泉 薛承瑞 齐清会 李建平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48-551,共4页
目的:探讨阳明腑实证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目的:探讨阳明腑实证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5家医院入选的符合阳明腑实证表现的腹部疾病合并ALI/ARDS的206例患者,按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期间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纳入观察后第一个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比例、ICU住院时间、是否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输血比例、C-反应蛋白(CRP)、乳酸/甘露醇(L/M)比值、累及器官数、氧合指数(PaO2/FiO2)、乳酸及血肌酐(SC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阳明腑实证合并ALI/ARDS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24例,占60.19%;ICU住院期间存活171例,死亡35例,病死率为16.99%。对两组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年龄大(岁:57.26±16.23比48.07±13.48,t=3.544,P=0.000),APACHEⅡ评分高(分:20.83±9.73比12.61±6.63,t=4.777,P=0.000),机械通气时间长(d:10.97±7.71比6.91±2.48,t=2.555, P=0.015),累及器官多(个:3.11±1.21比1.60±1.34,t=6.222,P=0.000),PaO2/FiO2低〔mmHg(1 mmHg=0.133 kPa):218.56±64.90比244.58±85.10,t=-2.024,P=0.044〕,ICU住院时间长(d:14.33±10.81比9.11±7.37,t=2.600,P=0.010),CRRT使用率高〔28.57%(10/35)比15.20%(26/171),χ2=3.968,P=0.046〕、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28.57%(10/35)比12.28%(21/171),χ2=6.511,P=0.011〕,输血比例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腑实证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 氧合指数
原文传递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肥胖参数与高血压风险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韩延柏 汪宏莉 +1 位作者 陈涛 刘宇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27-930,共4页
目的评价《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肥胖指标与正常偏高血压及高血压风险关系,并确定判定切点,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沈阳、丹东、朝阳市3个国民体质监测点抽取的5 809名20~69岁未接受高血... 目的评价《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肥胖指标与正常偏高血压及高血压风险关系,并确定判定切点,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沈阳、丹东、朝阳市3个国民体质监测点抽取的5 809名20~69岁未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居民进行体格检查。结果 5 809名居民的正常偏高血压率和高血压率分别为16.92%和24.89%,其中男性居民正常偏高血压率和高血压率分别为20.98%和31.57%,均高于女性居民的12.94%和1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0岁和体质指数(BMI)是正常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是正常偏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年龄≥30岁、BMI和腰围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BMI每升高1个标准差,正常偏高血压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大1.38倍(95%CI=1.28~1.50)和1.57倍(95%CI=1.39~1.78);腰围每升高1个标准差,高血压的风险增大1.37倍(95%CI=1.20~1.56);以约登指数最大确定切点,BMI判定正常偏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4.0 kg/m2、女性24.3 kg/m2,BMI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5.1 kg/m2、女性24.3 kg/m2,腰围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87.0 cm,女性80.6 cm;以灵敏度≥80%确定切点,BMI判定正常偏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3.0 kg/m2、女性22.3 kg/m2,BMI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3.4 kg/m2、女性22.8 kg/m2,腰围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82.0 cm、女性76.9 cm。结论高血压的风险随BMI及腰围的增加而增大,BMI与高血压的关联强度大于腰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偏高血压 高血压 风险 体质指数 腰围
原文传递
群坝风险评估指数排序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傅琼华 段智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7-110,150,共5页
结合江西省水库的实际情况,研究了群坝的风险评估指数排序方法,综合评定了大坝工程安全风险程度因子和溃坝损失影响因子,并综合考虑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库管理因素的排序、总库容、灌溉效益、加固前期工作等情况,确定水库的综合影响因子... 结合江西省水库的实际情况,研究了群坝的风险评估指数排序方法,综合评定了大坝工程安全风险程度因子和溃坝损失影响因子,并综合考虑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库管理因素的排序、总库容、灌溉效益、加固前期工作等情况,确定水库的综合影响因子。以这3大影响因子的乘积表示水库的风险评估指数的高低,风险指数越大,表明水库越危险,应优先得到除险加固。通过对江西省200余座不同类别的水库应用排序表明,该计算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可用于群坝除险加固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险度 溃坝损失 综合因子 评估指数 风险排序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宋晓超 马庆华 +5 位作者 毛建良 徐文新 张明芝 程金波 周玲美 李新莉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一般特征和临床指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B超检查诊断,体检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4 086例)和NAFLD病例组(1 699例),比较两组人群的一般特征和各临床指标。结果...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一般特征和临床指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B超检查诊断,体检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4 086例)和NAFLD病例组(1 699例),比较两组人群的一般特征和各临床指标。结果各年龄段NAFLD的患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NAFLD病例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尿酸(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为4.30)、TG(OR为1.94)、FBG(OR为1.86)、舒张压(OR为1.02)、HDL-C(OR为0.61)、LDL-C(OR为1.27)、ALT(OR为1.02)、AST/ALT(OR为0.40)进入方程,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NAFLD关系较为密切的指标是BMI、TG、FBG和LDL-C,可较好地预测NAFLD。结论 NAFLD患者具有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FBG、高TG、高LDL-C、低HDL-C)、高血压、高尿酸的特征,且肝酶升高。BMI、FBG、TG、HDL-C、LDL-C、DBP、ALT是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女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NAFLD的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危险因素 体质指数 糖脂代谢 代谢综合征
下载PDF
规模化猪场疫病传入的外部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探 被引量:10
17
作者 臧一天 谭业平 +1 位作者 胡肄农 陆昌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2年第3期49-52,共4页
据实际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疫病传入的各外界风险因素指标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分准则层三个层次。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依次编辑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猪场的管理措施、生物安全、场... 据实际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疫病传入的各外界风险因素指标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分准则层三个层次。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依次编辑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猪场的管理措施、生物安全、场址是疫病传入的主要风险因素。据此确立了Ⅰ级指标和Ⅱ级指标,从而构建疫病传入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 疫病 风险因素 指标体系
下载PDF
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慧 刘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48-1151,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该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与早发冠心病相关的遗传因素、临床危险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该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与早发冠心病相关的遗传因素、临床危险因素、炎症指标及新型炎症标志物,分析了女性早发冠心病的特殊性,并指出早发冠心病以遗传因素为主,心理因素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与炎性指标密切相关。新型炎症标志物的出现对早发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危险因素 炎性指标
下载PDF
体质指数与结肠癌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美春 孔令亨 +5 位作者 卢震海 方淯靖 潘志忠 朱亚萍 温咏珊 万德森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28-931,共4页
背景与目的:肥胖被证实为增加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都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探讨BMI与我国结肠癌发病的关系,为结肠癌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用病例-... 背景与目的:肥胖被证实为增加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都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探讨BMI与我国结肠癌发病的关系,为结肠癌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707例首次确诊的结肠癌患者和709名健康人的BMI情况,比较两组人群BMI的情况。结果:首次确诊的结肠癌患者平均BMI为(24.52±4.56)kg/m2,健康对照人群平均BMI为(23.75±3.14)kg/m2,结肠癌患者的BMI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t=-3.72,P<0.001)。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进行分组后,可以看出结肠癌患者的BMI比健康对照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BMI的升高是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为1.059(95%CI,1.029~1.090)。结论:汉族人结肠癌的发生与BMI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危险因素 体质指数
下载PDF
Physical activity, obesity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被引量:9
20
作者 Therese Djrv Anna Wikman +3 位作者 Helena Nordenstedt Asif Johar Jesper Lagergren Pernilla Lagergr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8期3710-3714,共5页
AIM: To clar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n nonobese and obese people. METHODS: A Swedish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Participants... AIM: To clar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n nonobese and obese people. METHODS: A Swedish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Participants aged 40-79 yea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Swedish Registry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Data on physical activity, GERD,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the covariates age, gender, comorbidity, education, sleeping problems, and tobacco smoking were obtained using validated questionnaires. GERD was self-reported and defined as heartburn or regurgitation at least once weekly, and having at least moderate problems from such symptoms. Frequency of physical activity was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1) "high" (several times/week); (2) "intermediate" (approximately once weekly); and (3) "low" (1-3 times/mo or less). Analyses were stratified for participants with "normal weight" (BMI < 25 kg/m 2 ), "overweight" (BMI 25 to ≤ 30 kg/m 2 ) and "obese" (BMI > 30 kg/m 2 ).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calculate odds ratios (ORs)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adjusted for potential confounding by covariates. RESULTS: Of 6969 eligible and randomly selected individuals, 4910 (70.5%) participated. High frequency of physical activity was reported by 2463 (50%) participants, GERD was identified in 472 (10%) participants, and obesity was found in 680 (14%). There were 226 (5%) individuals with missing information about BMI. Normal 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e participants were similar regarding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tobacco smoking status, while obese participants were on average slightly older, had fewer years of education, more comorbidity, slightly more sleeping problems, lower frequenc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igher occurrence of GERD. Among the 2146 normal-weight participants, crude point estimates indicated a decreased risk of GERD among individuals with high frequency of physical activity (OR: 0.59, 95% CI: 0.39-0.89), compared to low frequency of physical activity. However, 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exercis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Population-based study risk factor Body mass index OBES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