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姜心禄 池忠志 +1 位作者 郑家国 孔祥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959-964,共6页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管理,即使45 d秧龄,秧苗也生长整齐,适于机插。以塑料机插秧盘为衬底,每盘播种量从90g降到50g,采用塑盘旱育秧管理技术,既大幅降低了播种量,又能培育出秧龄30~35 d,满足早茬口机插的秧苗。蔬菜茬采用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全程节本增效2967.65元/hm^2,小麦茬节本增效2037.6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机插秧 秧苗素质 透水膜 育秧技术
下载PDF
覆盖旱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范明生 刘学军 +3 位作者 江荣风 张福锁 吕世华 曾祥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591-2596,共6页
在成都平原通过 3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覆盖 (地膜和麦秸 )旱作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水稻季 15 0 kg/hm2 ,小麦季 12 0 kg/hm2 的条件下 ,覆盖旱作和传统淹水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 在成都平原通过 3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覆盖 (地膜和麦秸 )旱作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水稻季 15 0 kg/hm2 ,小麦季 12 0 kg/hm2 的条件下 ,覆盖旱作和传统淹水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 ,但使氮盈余急剧增加。不施氮或低量施氮会造成作物产量的显著下降和土壤氮素亏缺。水稻覆膜旱作对稻麦轮作的系统生产力 (水稻 +小麦 )没有显著影响 ;但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系统的生产力有降低的趋势 ,主要由于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 ,水稻产量下降 ,而麦秸覆盖在小麦季的后效作用不足以弥补水稻产量的下降程度。水稻、小麦的氮素吸收表现出与作物产量类似的规律。水稻季土壤很难累积无机氮 ,而且与施肥和覆盖旱作与否没有关系。小麦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无机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覆盖旱作 氮肥 氮素平衡 无机氮残留 秸秆利用
下载PDF
被动式夜间增温设施设计及其增温效果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金 杨飞 +3 位作者 张彬 田云录 董文军 张卫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88-2294,共7页
为了建立一套简便节能的野外夜间增温设施,参照国际上夜间被动式增温系统(passive nighttime warming,PNW),在江苏丹阳设计了稻麦系统夜间被动式增温设施.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保证15.75 m2的有效采样区域,温度增幅均匀,水稻冠层全生育... 为了建立一套简便节能的野外夜间增温设施,参照国际上夜间被动式增温系统(passive nighttime warming,PNW),在江苏丹阳设计了稻麦系统夜间被动式增温设施.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保证15.75 m2的有效采样区域,温度增幅均匀,水稻冠层全生育期夜间平均温度升高1.1℃,冬小麦冠层和5 cm土层全生育期夜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1.3℃和0.8℃;该增温系统在运行期间,水稻和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冠层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与非增温对照区基本一致.该系统使麦田土壤含水量略微降低,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将该系统在我国水稻和冬小麦主要产区应用时发现,该夜间增温系统可以使水稻和冬小麦始花期分别平均提前3 d和5 d.该系统的增温效果在不同区域和季节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综合考虑该系统的增温均匀性和增温区域有效性,及其对稻麦生育期的影响效果,该设施不仅节能,而且可以满足野外增温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被动式增温 系统设计 红外线反射 稻麦系统
原文传递
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威 熊又升 +4 位作者 徐祥玉 黄修荣 贺文杰 周剑雄 袁家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9,共9页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以及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LF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20...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以及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LF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20%化肥N增施氮肥增效剂(LF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20%化肥P增施磷素活化剂(LF3)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20%化肥N+减20%化肥P增施氮肥增效剂+磷素活化剂(LF4),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CF)相比,LF2处理的稻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了7.6%,LF4处理的稻麦周年产量显著降低了6.2%,LF1和LF3处理对稻麦周年产量影响不显著;LF2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周年氮、磷、钾素的偏生产力以及氮、磷素的吸收效率,LF4处理显著提高了周年氮、磷素的偏生产力和氮素的吸收效率同时也显著减低了钾素的偏生产力,LF1处理仅显著提高了周年氮素的利用效率,而LF3处理对周年氮、磷、钾素的养分利用效率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综合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少20%化肥N增施氮肥增效剂(LF2)模式有利于协调作物养分吸收和提高产量,可作为长江中下游相似生态区域稻麦轮作种植减肥增效的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减量化肥 养分利用效率 产量
原文传递
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水稻秧苗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晶 王学春 +1 位作者 郅正鸿 陶诗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6-281,共6页
【目的】探明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移栽水稻前期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小麦秸秆覆盖还田(RM)与秸秆不还田(RR)处理为对比,分析小麦秸秆翻埋还田(RI)对移栽水稻秧苗生长发育与土壤性状(pH、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及二价铁离子)... 【目的】探明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移栽水稻前期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小麦秸秆覆盖还田(RM)与秸秆不还田(RR)处理为对比,分析小麦秸秆翻埋还田(RI)对移栽水稻秧苗生长发育与土壤性状(pH、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及二价铁离子)的影响。【结果】RI降低了移栽水稻生长前期秧苗分蘖数、鲜重和干重;从水稻移栽至晒田初期,与RM和RR处理相比,RI处理提高了土壤水溶液电导率与二价铁离子(Fe^(2+))含量,降低了土壤pH与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秸秆处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移栽水稻生长前期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影响移栽水稻前期生长的原因可能与土壤pH、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及Fe^(2+)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僵苗 土壤性状 小麦一水稻两熟
下载PDF
水稻分蘖期沼液施灌对农田水体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子臣 管永祥 +4 位作者 盛婧 梁永红 吴昊 陈留根 郑建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44-1551,共8页
沼液作为农牧生产废弃物能源化的副产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又是水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为研究农田安全消纳沼液技术,本文通过设置BS10(一次性基施沼液1 000 t·hm^-2)、300%BS(沼液3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 沼液作为农牧生产废弃物能源化的副产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又是水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为研究农田安全消纳沼液技术,本文通过设置BS10(一次性基施沼液1 000 t·hm^-2)、300%BS(沼液3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灌沼液635.29 t·hm^-2)、200%BS(沼液2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灌沼液423.53 t·hm^-2)、100%BS(沼液1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灌沼液211.76 t·hm^-2)、CF(常规施肥)、CK(不施肥)等处理,监测了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分蘖期田面水及不同深度下渗水水体氮素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沼液施灌明显增加了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浓度,且随沼液施灌量的增加而增大。各沼液施灌处理田面水中氮素含量以铵态氮为主,浓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与施灌后1 d比较,各处理总氮浓度在施灌后3 d下降达46.67%-73.26%,铵态氮浓度下降达47.52%-67.60%,其中,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总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26.59%、26.43%、24.38%、10.25%,铵态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14.73%、17.29%、20.08%、6.47%;施灌后7 d总氮浓度下降69.15%-86.43%,铵态氮浓度下降75.25%-83.73%,其中,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总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13.16%、12.27%、11.60%、5.96%,铵态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6.05%、6.21%、8.48%、3.55%。因此认为沼液施灌后的前3 d是稻田消解沼液的关键时期,也是通过控制灌排水减少径流氮损失的关键时期。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对40 cm处下渗水总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增加了60 cm处下渗水总氮和铵态氮浓度,施灌后7 d,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60 cm处下渗水总氮含量分别高出CF处理0.37 mg·L^–1、0.67 mg·L^–1、0.13 mg·L^–1、0.23 mg·L^–1。BS10、200%BS处理60 cm处下渗水铵态氮含量分别高出CF处理0.02 mg·L^–1、0.36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麦两熟制农田 稻田水体 氮素 水稻安全生产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朝苏 谢瑞芝 +3 位作者 黄钢 吴春 李少昆 汤永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8-535,共8页
2006-200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水稻氮肥调控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6000、12000 kg/hm^2)、施氮量水平(0、1502、10 kg/hm^2)以及氮素分配比例(6∶2∶2、6∶3∶1、8∶2)。结果表明,和施N 150 kg/hm2相比,... 2006-200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水稻氮肥调控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6000、12000 kg/hm^2)、施氮量水平(0、1502、10 kg/hm^2)以及氮素分配比例(6∶2∶2、6∶3∶1、8∶2)。结果表明,和施N 150 kg/hm2相比,N 210 kg/hm2处理水稻分蘖力、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的植株个体和群体质量均有升高,花后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及光合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产量提高7.3%。在施N 15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2∶2分配比例下,与旋耕无麦秸还田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还田与否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及子粒产量影响较小,但花后绿叶功能期延长,光合产物积累在产量形成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施N 21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3∶1分配比例下,免耕还田麦秸量从6000 kg/hm^2增加至12000 kg/hm^2,水稻分蘖力明显增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大,开花期个体和群体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实粒数增多,产量增加4.1%;将氮肥分配比例由6∶3∶1变为8∶2,即增加基肥用量,减少中后期的氮素供应会导致分蘖高峰后分蘖大量死亡,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减少,产量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氮素的充分供应是保护性耕作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适当提高麦秸还田量、增加中后期氮素供应,能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利于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保护性耕作 氮肥调控 水稻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朝苏 王克如 +3 位作者 谢瑞芝 付书明 李少昆 汤永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5-900,共6页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但撬窝移栽的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抛秧和摆栽处理。试验结果说明,以适当方式实施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麦秸还田 水稻 产量 品质性状
下载PDF
Experience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Chengdu Plain, China 被引量:2
9
作者 ZHENG Jia-guo CHI Zhong-zhi JIANG Xin-lu TANG Yong-lu ZHANG H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317-1325,共9页
The rice and wheat cropping pattern is one of the main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worl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successive cropping of rice and wheat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hinde... The rice and wheat cropping pattern is one of the main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worl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successive cropping of rice and wheat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hindering nutrition absorption, gradual degeneration of soil fertility, declin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Chengdu plain where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is practiced, productivity and soil fertility was enhanced and sustaine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data and experiences on rice-wheat cropping in the Chengdu Plain from 1977 to 2006. The principal sustainable strategies used for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 in Chengdu Plain included: 1)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and viable rotations; 2) balanced fertilization for maintenance of sustainable soil productivity; 3) improvement of crop management for higher efficiency; and 4) use the newest cultivar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o upgrade the production level. Future research is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s: 1) the constant topic: a highly productive and efficient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for sustainable growth; 2) the future trend: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3) the foundation: basic research for continuous innovation needed for intensive cropp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illage/cultivation method can not only avoid the degradation of soil productivity, but also maintain sustainable growth i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principle strategies ROTATION sustainable soil productivity SIMPLIFICA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Chengdu Plain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Micronutrients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of South Asia 被引量:2
10
作者 Faisal NADEEM Muhammad FAROOQ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356-371,共16页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RWC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 Asia. However, sustainability of this system is under threat owing to several factors, of which deficiency of micronutrients par...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RWC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 Asia. However, sustainability of this system is under threat owing to several factors, of which deficiency of micronutrients particularly zinc (Zn), boron (B) and manganese (Mn)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Continuous rotation of rice and wheat, imbalanced fertilizer use and little/no use of micronutrient-enriched fertilizers induce deficiencies of Zn, B and Mn in the RWCS of South Asia. Here we review that (i) imbalanced fertilizer use and organic matter depletion deteriorate soil structure resulting in low efficiency of applied macro- and micro-nutrients in RWCS.(ii) The micronutrients (Zn, B and Mn) are essentially involved in metabolism of rice and wheat plants, including chlorophyll synthesis, photosynthesis, enzyme activation and membrane integrity.(iii) Availability and uptake of Zn, B and Mn from rhizosphere depend on the physico-chemical soil properties (which differ under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including soil pH,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moisture and interaction of these micronutrients with other nutrients.(iv) Plant ability to uptake and utilize the nutrients is affected by several plant factors such as root architecture, root hairs, transport kinetics parameter and root exudates.(v) Crop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se microelements can help correct the micronutrients deficiency and enhance their grain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UTRIENT DEFICIENCY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AGRONOMIC approach
下载PDF
稻麦轮作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又升 熊汉锋 +6 位作者 郭衍龙 王海生 刘威 严与向 谢媛园 周剑雄 杨立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104,共6页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大田定位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以及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3)、T3减20%化肥氮增施氮肥增效剂...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大田定位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以及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3)、T3减20%化肥氮增施氮肥增效剂(T4)、T3减20%化肥磷增施磷素活化剂(T5)以及T3减20%化肥氮磷增施氮肥增效剂+磷素活化剂(T6),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T2)相比,各减量施肥处理对稻麦体系作物周年产量影响不显著;T4处理有利于提高氮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提高氮素和磷素吸收效率,提高作物磷素总吸收量;T5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作物磷素总吸收量、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偏生产力、磷素的农学利用率,提高作物钾素农学利用率和钾素的偏生产力;T6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作物的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氮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T3处理对作物氮磷素的吸收与利用均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作物钾素的偏生产力。综合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少20%化肥氮磷增施氮肥增效剂+增施磷素活化剂(T6)模式有利于协调作物养分吸收和稳定作物产量,可作为长江中下游相似生态区域稻麦轮作种植减肥增效的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稻麦轮作 减量施肥
下载PDF
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中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作者 熊又升 熊汉锋 +6 位作者 郭衍龙 王海生 刘威 严与向 谢媛园 周剑雄 杨立军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3,共6页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定位大田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轮作体系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T1)、常规化肥(T2)、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3)、T3减N 20%+氮增效剂(T4)、T3减P 20%+磷...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定位大田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轮作体系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T1)、常规化肥(T2)、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3)、T3减N 20%+氮增效剂(T4)、T3减P 20%+磷素活化剂(T5)及T3减N、P各20%+氮增效剂+磷素活化剂(T6)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2处理相比,各减量施肥处理对稻麦轮作体系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T4处理3年平均产投比提高3.96%,T5和T6处理分别降低59.21%和56.24%;T4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钾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22%~20.70%、7.01%~28.67%和4.69%~7.67%;T5处理小麦磷素总吸收量、吸收效率、偏生产力和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5.53%、21.43%~46.67%、12.18%~52.06%和3.77%~4.52%;T6处理氮素吸收效率、磷素偏生产力和钾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67%~19.40%、10.88%~43.43%和7.38%~12.97%;T3处理对小麦氮、磷素的吸收与利用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小麦钾素偏生产力。综合结果表明,T6处理可稳定小麦产量,有利于协调作物养分吸收,但磷素活化剂使用成本高,经济效益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经济效益 养分利用效率 稻麦轮作 减量施肥
原文传递
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彬 郑建初 +4 位作者 田云录 董文军 陈金 杨飞 张卫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0-628,共9页
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增温显著高于白天。设计可靠的田间增温设施,研究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意义显著。参考国际相关增温系统,于2006—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并运行了我国首个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FATI,Free... 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增温显著高于白天。设计可靠的田间增温设施,研究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意义显著。参考国际相关增温系统,于2006—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并运行了我国首个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对稻麦进行夜间主动增温试验,监测系统温度、麦田土壤水分和作物生育进程和产量,以评价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对稻麦的增温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且均匀的增温范围为4m2,增温效果明显。在测试用人工草坪上,晴天、阴天和雨天3种天气情况下,该系统4m2有效增温范围内地表的夜温平均升高2.4℃、2.3℃和2.1℃。在草坪的垂直层面上,该系统可以使距地下5cm、地表、地上40cm和90cm4个层次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1.2℃、2.2℃、0.7℃和2.3℃。在稻麦两熟农田中,稻季全生育期地下5cm、地表、植株中部和冠层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0.7℃、0.6℃、1.0℃和1.6℃,麦季相应层次可升高1.2℃、1.5℃、1.8℃和1.9℃。在稻麦全生育期内,增温小区各层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一致。另外,该系统未改变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尽管耕层土壤含水量略有降低,0~25cm内各层土壤含水量的降幅均在0.99~1.62个百分点以内,与未增温区差异不显著。夜间增温可以显著缩短作物前期生育期,使稻麦始穗期分别提早2.5d和11.5d;同时,夜间增温使水稻平均减产4.51%,但小麦增产18.30%。尽管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该设施的增温幅度有所差异,但这与田间实际情况下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幅度不同之特征一致。因此,该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符合气候变暖的温度变化特征,可以满足水稻和小麦所代表的典型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的试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开放式增温系统 夜间增温 稻麦两熟系统 远红外增温
下载PDF
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海候 金梅娟 +5 位作者 陆长婴 施林林 周新伟 沈明星 季国军 张永春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5-764,共10页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的土壤总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差异均不显著(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RW与R处理的水稻产量均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与水稻产量均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小麦产量均值关系不密切(P>0.05);上述结果表明,与稻麦两季还田模式相比,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实施仅稻秆麦季还田模式,并不影响作物稳产性与土壤地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模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稻麦两熟制
原文传递
江淮丘陵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8
15
作者 许有尊 孔令聪 +5 位作者 周永进 习敏 杜祥备 孙雪原 季雅岚 吴文革 《中国稻米》 2020年第3期69-72,共4页
针对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水稻-小麦"周年生产现状,在前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该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条件下的光热水资源优化配置特征及品种配置原则、季节间茬口衔接、机械化种植方式、丰产高效群体构建、肥水... 针对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水稻-小麦"周年生产现状,在前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该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条件下的光热水资源优化配置特征及品种配置原则、季节间茬口衔接、机械化种植方式、丰产高效群体构建、肥水耦合优化调控、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关键栽培技术及参数,形成了江淮丘陵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区域稻麦周年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丘陵地区 稻麦周年种植模式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以稻麦两熟复种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严火其 陈超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7,共11页
中国稻麦复种大约产生于东汉,而在唐宋发展成为有一定普遍性的种植制度。在中国稻麦复种的历史上,有两个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矛盾,其一是明末清初,其二是十九世纪。联系气候变化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稻麦复种,发现明末清初和十九世纪突出... 中国稻麦复种大约产生于东汉,而在唐宋发展成为有一定普遍性的种植制度。在中国稻麦复种的历史上,有两个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矛盾,其一是明末清初,其二是十九世纪。联系气候变化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稻麦复种,发现明末清初和十九世纪突出的季节矛盾皆由气候变冷所引起,气候变化是影响历史时期稻麦复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稻麦复种 耕作制度
原文传递
安徽沿江平原区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阮新民 陈曦 +6 位作者 岳伟 占新春 从夕汉 杜弘杨 施伏芝 吴德祥 罗志祥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6,共9页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晚粳;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籼、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水稻产量均显著下降,播期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与适播期春小麦接茬周年产量高低表现为"迟熟中籼稻-春小麦">"中熟晚粳稻-春小麦">"迟熟中粳稻-春小麦">"早熟晚粳稻-春小麦">"中熟中粳稻-春小麦"。在稻麦不同种植模式中,5月20日前播种的"迟熟中籼稻-春小麦"模式周年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较目前6月9日播种的"早熟晚粳稻-春小麦"模式的周年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6.26%以上、周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8.0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稻麦系统 品种类型 产量 生育期 温光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江淮稻-麦周年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及其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刚 吴文革 +3 位作者 周永进 郑兆阳 许有尊 孔令聪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77,共5页
江淮地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该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地带,病虫草害类型复杂,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江淮地区作物周年种植,模式多样,其中以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为主。本研究根据安... 江淮地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该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地带,病虫草害类型复杂,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江淮地区作物周年种植,模式多样,其中以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为主。本研究根据安徽粮丰项目试验示范成果,结合江淮稻-麦周年生产实际,针对稻-麦周年生长不同生育期主要靶标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集成了以农业生态技术措施为前提、绿色防控投入品综合应用为基础、药械联用精准减量高效防控靶标生物技术为突破口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成功示范推广。本文就该技术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区域粮食绿色安全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模式 病虫草害 绿色防控技术 江淮地区
下载PDF
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Ⅱ.本田施氮量及分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家国 张鸿 姜心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20,共7页
研究了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中的本田施氮量及配比, 结果表明, 随施 N 量的增加, 最高苗和有效穗增加, 在 N 肥配比上, 最高苗和有效穗是底肥足的高; 中 N 水平和前、中、后搭配施肥的 R G R、 C G R高, N A R... 研究了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中的本田施氮量及配比, 结果表明, 随施 N 量的增加, 最高苗和有效穗增加, 在 N 肥配比上, 最高苗和有效穗是底肥足的高; 中 N 水平和前、中、后搭配施肥的 R G R、 C G R高, N A R则在低 N 下较高; 一次枝梗数基本上不随施 N量和配比的变化而变化, 低 N 和中 N 下二次枝梗数无论在总的分化数还是在现存数、退化数上均基本一样,在高 N下二次枝梗数比低氮、中氮多分化3~4 个, 同时也多退化2~3 个,; 施肥量和配比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从产量上看,本试验条件下抛秧栽培的施 N量应在135~165kg/ha 之间, N肥分配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但从产量趋势看后期施肥是必要的, 且与施 N 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抛秧 施肥 氮麦分配 水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两晋以来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稻麦两熟复种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超 严火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0-1355,共6页
太湖流域的稻麦两熟复种大约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317~589年),此后这一种植制度长期存在,并不断有所发展。考察发现,此一区域的稻麦两熟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并无突出的季节矛盾,只是有两个时期例外。这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19世... 太湖流域的稻麦两熟复种大约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317~589年),此后这一种植制度长期存在,并不断有所发展。考察发现,此一区域的稻麦两熟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并无突出的季节矛盾,只是有两个时期例外。这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19世纪。太湖流域历史上突出的季节矛盾不由人口、品种等社会原因引起,而由气候变化这一自然因素导致。明末清初和19世纪分别是历史上最为寒冷的时期,是气候变冷造成了这一区域稻麦两熟突出的季节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太湖流域 稻麦两熟复种 耕作制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