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哲学范式与理论旨趣 被引量:2
1
作者 宋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1-13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美学或艺术哲学的创立与发展,实现了世界美学史或艺术理论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理论变革与范式转换。以往,由于缺乏“范式研究”的理论自觉,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美学或艺术哲学的创立与发展,实现了世界美学史或艺术理论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理论变革与范式转换。以往,由于缺乏“范式研究”的理论自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难以全部彰显出来。因此,从“范式革命”的视域出发,重申马克思哲学“革命性转变”的真正内涵,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范式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范式转换,势必要带来马克思美学或艺术哲学的范式转换。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批判与解放”的美学。如果说形而上学终结与资本逻辑批判,构成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重要主题;那么,现代性批判与人类自由解放,则构成马克思美学“范式革命”的核心题域。马克思由此开创了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崭新哲学范式,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哲学与美学境域。当今时代依然是马克思理论所表达和把握的时代,当代思想并未超出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是难以超越的理论视域与哲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艺术哲学 范式革命 批判美学 解放美学
原文传递
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与当代美学的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向丽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35-254,12,共21页
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人类学日益凸显其在学科疆界拓展与学科重组中的价值与意义,而美学的人类学转向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与学术潮流。人类学以其实证研究与反思性,为美学'感性存在'的显现与敞开、关于审美和... 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人类学日益凸显其在学科疆界拓展与学科重组中的价值与意义,而美学的人类学转向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与学术潮流。人类学以其实证研究与反思性,为美学'感性存在'的显现与敞开、关于审美和艺术的重新理解与发掘以及打破美学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和西方传统美学研究范式,从而建构多样性的当代美学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在此过程中,人类学绝不仅仅只是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根本性的精神在其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转向 美学的革命 范式的转换 当代美学
原文传递
革命英雄传奇:英雄话语与英雄形象塑造 被引量:2
3
作者 徐亚东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44-47,53,共5页
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形象塑造受到革命英雄话语和传统英雄话语的双重规约。前者起主导作用, 规约作家深入开掘成熟英雄的革命性、人民性、党性等性格特质。虽然后者处于从属地位,但在莽汉英雄的塑造上却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革命英雄话语... 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形象塑造受到革命英雄话语和传统英雄话语的双重规约。前者起主导作用, 规约作家深入开掘成熟英雄的革命性、人民性、党性等性格特质。虽然后者处于从属地位,但在莽汉英雄的塑造上却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革命英雄话语最终取代传统英雄话语,使莽汉英雄转化成革命英雄。革命英雄话语的强势地位也造成英雄形象审美意蕴的某些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传统 英雄形象 话语 审美
下载PDF
“诗界革命”与二十世纪革命诗歌起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雪敏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1-44,共4页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将"革命"一词带入诗歌领域,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中的革命话语之源。此后的诗歌革命和革命诗歌的内涵外延的变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局限,都可以在梁氏的诗学理论中找到源头。在"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将"革命"一词带入诗歌领域,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中的革命话语之源。此后的诗歌革命和革命诗歌的内涵外延的变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局限,都可以在梁氏的诗学理论中找到源头。在"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展开、总结过程中,社会政治的要求直接进入到诗歌当中,凌驾于诗歌之上,制约了诗歌美学的开掘。重新审视"诗界革命"理论的滥觞与流荡,对于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及诗歌美学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有助于厘清当代纷乱的革命诗歌话语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革命诗歌 诗歌美学
下载PDF
梁启超戏曲理论中的趣味观念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雪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107,共5页
梁启超是一位极具忧世情怀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自强不息的乐观实干家。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家,梁启超的思想与实践都在他的著作中得以体现。"趣味的革命"是梁启超的戏曲美学的核心内容。他从感性生活层面出发对具有古... 梁启超是一位极具忧世情怀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自强不息的乐观实干家。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家,梁启超的思想与实践都在他的著作中得以体现。"趣味的革命"是梁启超的戏曲美学的核心内容。他从感性生活层面出发对具有古典哲学思想趣味范畴进行了理性尚实的现代化阐释,使得"趣味"从高雅的戏剧美学殿堂融入到日常的改良新戏及戏剧理论中,肯定戏曲的社会作用,强调戏曲与社会政治环境的联系,对我国近现代戏剧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味 革命 梁启超 戏曲美学
原文传递
沉默的镌刻:美学“无意识”论的延续及特质探讨
6
作者 杜德 郑瑶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1-17,共7页
雅克·朗西埃作为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及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提出了美学领域的“无意识”论,并尝试以此为现代转向当代的审美变革过程厘清内在逻辑。朗西埃认为对审美无意识行为的阐明是探讨当代美学的前提,并进一... 雅克·朗西埃作为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及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提出了美学领域的“无意识”论,并尝试以此为现代转向当代的审美变革过程厘清内在逻辑。朗西埃认为对审美无意识行为的阐明是探讨当代美学的前提,并进一步地从现当代艺术的实践中获取了共鸣。本文立足于朗西埃所提出的美学“无意识”论的延续脉络,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对美学“无意识”论的特质及其合理性予以探讨,且就未来价值提出个人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论 朗西埃 审美革命 美学
下载PDF
革命审美经验史的“偿还”与建构
7
作者 周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5-69,共5页
当前出现的诸种革命文化现象显示的是我们与革命文化的血缘联系,革命及其美学经验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浸透进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中。从西方后现代角度做出的研判,仅能够得到皮相,而无法深入内脏。这提醒我们,西方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 当前出现的诸种革命文化现象显示的是我们与革命文化的血缘联系,革命及其美学经验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浸透进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中。从西方后现代角度做出的研判,仅能够得到皮相,而无法深入内脏。这提醒我们,西方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商业化和遗忘的操作也不是正确的对待态度,只有正面的反思和研究才能揭橥真相。我们应当重新梳理革命中国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探究革命审美的复杂化生成与演变,"偿还"被忽视的革命审美传统,在文论重建的西方、古典资源之外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化 革命审美 经验 偿还与建构
下载PDF
先锋小说流变的再思考
8
作者 赵树军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9-25,共7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先锋小说的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流变呈现出转入历史题材,但叙述语感和视点仍然是"现在时",从形式追求转向了对"故事"的重新寻找,热衷于文化、社会生命史的题材等几个共同特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先锋小说的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流变呈现出转入历史题材,但叙述语感和视点仍然是"现在时",从形式追求转向了对"故事"的重新寻找,热衷于文化、社会生命史的题材等几个共同特点。因此,先锋小说的审美流变呈现出的趋向主要是:作家们对人类精神质量的验证和拷问、对人的心灵处境的关怀与抚慰、对人性本质及其价值范式的重构与再建,正在取代对文本的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叙事革命 审美流变
下载PDF
革命与超越:“新小说”的美学新变——以康门激变为线索
9
作者 朱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9-216,共8页
晚清"新小说"徘徊于新政制与旧道德之间,一直为史家认为是思想的局限制约了文学的变革。"告别革命"的今天重审之,新旧悖论多源于晚清作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学观照,暗含着对革命超越性的内省。"新小说"中... 晚清"新小说"徘徊于新政制与旧道德之间,一直为史家认为是思想的局限制约了文学的变革。"告别革命"的今天重审之,新旧悖论多源于晚清作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学观照,暗含着对革命超越性的内省。"新小说"中革命的破坏美学经过新儒学的转化,由救亡与破坏的互资利用,转化为救亡与启蒙的相互促进,成为儒家救世美学新的表达。重估"新小说"儒家的、乌托邦式的超克,有助于发掘中国小说美学现代转型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 革命 超越 救世美学
下载PDF
梁启超:启蒙立场宣教与“文学革命”阐释
10
作者 韩苗苗 令狐兆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8-86,共9页
梁启超的"文学革命"以启蒙宣教为核心。"诗界革命"主张"新意境""新语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而"以古人风格入诗",则以中国诗歌传统规约诗歌,限制了诗界革命的成就。梁启超取诗歌的... 梁启超的"文学革命"以启蒙宣教为核心。"诗界革命"主张"新意境""新语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而"以古人风格入诗",则以中国诗歌传统规约诗歌,限制了诗界革命的成就。梁启超取诗歌的广义内涵,在报刊上开辟诗歌专栏,语言通俗,注重散文化、通俗化,对白话诗的发展功不可没。"文界革命"以新文体进行思想启蒙,用情感饱满、充满魔力的文笔为中国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弘扬民权、自由、国家主义精神,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导引作用,开辟了晚清政治的公共空间。"小说界革命"深受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旨在将小说作为启蒙救国的工具,小说的审美性特征被悬置,推进了晚清小说的繁荣,提升了小说的思想价值。五四时期梁启超对早期启蒙宣教进行反思,以审美现代性批判启蒙现代性,抛弃进化论思想,强调文艺的审美价值,从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启蒙立场 文学革命 审美价值
下载PDF
革命 审美——解读余虹反思文学理论现代性中的两个关键词
11
作者 田依白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6期122-124,共3页
革命与审美是学者余虹反思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关于现代性,余虹更加强调它的话语品质。因此,从"革命"、"审美"入手,通过话语品质等方面更容易接近他的思想。关于革命和审美,其源头可追溯到梁启超和... 革命与审美是学者余虹反思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关于现代性,余虹更加强调它的话语品质。因此,从"革命"、"审美"入手,通过话语品质等方面更容易接近他的思想。关于革命和审美,其源头可追溯到梁启超和王国维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程就是伴随"革命"和"审美"的此消彼长以及在二者兼容、混合的基础上出现的内涵上不同程度的改变而逐渐发展的。余虹也借此认为随着审美浪漫主义的复兴及其中心地位的确立,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也进入了发展的"黄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审美 文学理论 现代性
下载PDF
No Dream, No Future: A Study on Aesthetic Dimensions of"Chinese Dream" and the Task of Literary Critics
12
作者 WANG Ji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2期1107-1114,共8页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Chinese Dream" has three dimensions: First, "Chinese Dream"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s of Chinese reconstruction and it is the deepest desire of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Chinese modern ...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Chinese Dream" has three dimensions: First, "Chinese Dream"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s of Chinese reconstruction and it is the deepest desire of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Second, the modernis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feature i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sm. Third, the third theoretical dimension, 1 believe, is the ideal of socialism. I would like to take the film "Lost" and "Peking Monk" as examples and analyze the specific form of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indicate in the end that "the revolution of aesthetics" and the assignments of critics, which can be recognized as the intuitive ability, could merge the historical affair and the human nature, which literature comprise, together and deliver deeper analyses and appraise The mission of critics is not only to distinctly emerge the aesthetic form of the literal works, but also analyze and seize the "aesthetic form" of them, that is to say, their mission is to find the aesthetic meanings of aesthetic expression from commonag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ading and stimulating people ensuing the consciousness and liberation of culture.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Marxist literal criticism and literal critics. This is a rather tough task and refers to the new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to the relative questions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eyes of some self-complacent intellectual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literature and critics is the "aesthetic entertainment" and "spiritual redemp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Aesthetics lies in that it upgrades the general "literal principle" and "aesthetic principle" in to a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liverance, and also it regards whether the literature having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libration as the more pivotal content. The assignment for the critics and litterateurs is to engage an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promulgate for this significance, the cultural c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dream aesthetic dimensions the revolution of aesthetics cultural libration
下载PDF
审美革命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海派散文的文学文化史意义
13
作者 陈啸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7,共8页
海派散文是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发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幸福与乐趣,不求"载道"或本质,是传统文学中居于主流之外市井生活的发展与扩张。海派散文的发生与近现代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相始终,本质上属... 海派散文是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发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幸福与乐趣,不求"载道"或本质,是传统文学中居于主流之外市井生活的发展与扩张。海派散文的发生与近现代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相始终,本质上属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海派散文正体现了工商都会的主体意识,其所表达的是置身于现代工商社会中普通市民的人生感受与普遍心态,是近现代上海都市文化因内而外的主体性表现。海派散文作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或生活散文也同时标识着近现代中国工商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革命 海派散文 海派文化 文学审美性 文化本体性
下载PDF
美术革命与救国大义合一:蔡元培美学思想要义述略
14
作者 王海东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清末民初,国家危机重重,为救亡图存社会兴起革命思潮,在美术领域出现“美术革命”之声。蔡元培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健将之一,他将美术革命与救国大义融为一体,认为美术不仅有审美愉悦感,还能启迪智慧,辅翼道德;为了启蒙,他高举美育的旗帜... 清末民初,国家危机重重,为救亡图存社会兴起革命思潮,在美术领域出现“美术革命”之声。蔡元培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健将之一,他将美术革命与救国大义融为一体,认为美术不仅有审美愉悦感,还能启迪智慧,辅翼道德;为了启蒙,他高举美育的旗帜,以美育代替宗教,希望通过美育开启民智,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囿于时代之困,其壮志未酬,然而其理论与实践依然有益于当下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革命 美育 美学 救亡图存 蔡元培
原文传递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 被引量:3
15
作者 金雅 《云梦学刊》 2003年第3期61-66,共6页
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关键词 文学革命 文学审美 更新 梁启超
下载PDF
从日常生活“革命”到日常生活“实践”——从情境主义国际失败看“生活美学”未来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悦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尽管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皆为"情境建构","景观"也已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呈现图景与途径,但"日常生活"却成为了这场运动的另一个关键词,而且可以贯穿到整个情境主义国际的历史当中。景观与生活... 尽管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皆为"情境建构","景观"也已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呈现图景与途径,但"日常生活"却成为了这场运动的另一个关键词,而且可以贯穿到整个情境主义国际的历史当中。景观与生活构成了如此的关系:生活才是社会根基,景观则是社会症候;生活是内在流动的,景观则是其外在的表象。情境主义国际就实现了历史的转变,也就是从日常生活的"革命"过渡到日常生活的"实践"。这种过渡既体现在居伊·德波从《景观社会》到《景观社会评论》的立场转换上,也体现在从鲁尔·瓦纳格姆的《日常生活革命》到米歇尔·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的主题转切中。情境主义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一道,力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但却超越了这两种艺术潮流而"通过破坏艺术而创造艺术"。情境主义国际的失败,既是由于运动动力的失去,也是因为思潮动力的衰微,这种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消费化""个体化"与"艺术化"。情境主义国际虽然失败了,当今的"生活美学"却方兴未艾,后者从前者的失败那里吸取了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从"生活美学"出发,可以发展出一套新型的"审美政治学",从而契合了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深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主义国际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革命 生活美学 审美政治学
下载PDF
“样板戏”的舞台艺术风格及其美学逻辑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7-104,共8页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编程。"样板戏"根据"文革"意识形态逻辑,在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在政治权力指令下的自上而下的文艺生产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艺术。在庞大的意识形态神话破产之后,那些从意识形态躯壳上脱落下来的若干艺术残片,却仍散发出几丝迷人的美学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文革”戏剧 美学 样板戏
下载PDF
论“身体”在“革命+恋爱”小说模式中的审美功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101,共6页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对个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无视,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qu...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对个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无视,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只是徒具获得民众情感认同的条件和形式,却并未透过个人的身体表达特殊而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小说模式 身体 审美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问题
19
作者 杨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64,共10页
历来关于中国现代美学起点的说法,或依据人物,或依据事件,歧义颇多。而以历史时期为依据,按照学科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标准,可将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确定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后半段。中国现代美学所具有的引进和移植的特点使其学科的诞生具... 历来关于中国现代美学起点的说法,或依据人物,或依据事件,歧义颇多。而以历史时期为依据,按照学科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标准,可将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确定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后半段。中国现代美学所具有的引进和移植的特点使其学科的诞生具有当下性,不同于中国通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范式。辛亥革命时期后半段,无论是从学术成果、学科术语、学科范畴,还是从人物、思想以及学科与思想、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建立的标志已凸显,特点已彰明。同时,分别以王国维、蔡元培和鲁迅为代表的人生美学、美育美学和启蒙美学,在思想性和学科性以及两者的结合上,形成了中国现代美学三种颇具代表性的模式,影响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时期 现代美学 学科性 思想性 美学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