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 被引量:50
1
作者 郭小安 赵海明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54,共17页
基特勒的媒介思想为我们反思主流传播学重内容、轻媒介的现状、重新理解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也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技术隐忧提供了足够的警示。他对计算机芯片架构中蕴含的权力结构的细微考察,延续了福柯的权力观,为政治哲学中的权... 基特勒的媒介思想为我们反思主流传播学重内容、轻媒介的现状、重新理解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也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技术隐忧提供了足够的警示。他对计算机芯片架构中蕴含的权力结构的细微考察,延续了福柯的权力观,为政治哲学中的权力议题研究,理解数字媒介时代的社会权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基特勒秉承媒介物质主义观与媒介考古学的理论分析方法路径,考察了媒介技术、媒介物质性、关系和情境之间的动态交织过程,提出媒介的"自反性递归",重视媒介的储存功能和媒介造成的感官"断裂"效果,为丰富媒介哲学理论提供了知识经验。基特勒认为"媒介决定着我们的处境",而人仅是媒介递归演替中如影随形的客体或参照物,并内化为媒介技术结构中的他者,媒介的自主演替伴随着人的主体性走向消逝,这映照着基特勒"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观。媒介不只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介化工具,而是人与媒介共在的关系。人或许应该放下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感,以谦虚、平等的态度处于"人-(媒介)物"的关系中,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被凸显出来,人类才能正确对待赖以生存的世界,在人的主体性递归中达到人与媒介、自然和谐共在的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媒介自主性 主体性递归 关系本体论 后人类主义
原文传递
论“关系转向”的本体论自觉 被引量:28
2
作者 季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97,158-159,共21页
"关系转向"是近年在东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共同兴起的学术现象。但是东西方学术界并未就关系主义研究开展有效对话,研究者更加关注东西方"关系转向"的不同渊源和差异性,从而对全球性"关系转向"这一现象的... "关系转向"是近年在东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共同兴起的学术现象。但是东西方学术界并未就关系主义研究开展有效对话,研究者更加关注东西方"关系转向"的不同渊源和差异性,从而对全球性"关系转向"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学理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实的世界政治日益呈现出高度互系和流动的特征,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原子式的实体主义本体论越来越脱离世界政治的现实,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推动东西方学者共同转向"关系本体"。超越东西方文化壁垒、推动全球性关系主义研究是关系思维的内在要求。坚持关系本体,反对实体主义世界观和研究路径是东西方"关系转向"的共同基准线,也是超越东西方分野、推动全球关系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坚持和贯彻关系主义的本体论自觉就是要求在研究设计中避免"物化"和"二元对立"的实体主义认识论倾向,坚持关系世界的永恒变化性以及关系世界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内在的联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政治 关系转向 实体主义 关系本体
原文传递
论ANT视阈下技术转移中的利益分配 被引量:17
3
作者 沈培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33,共6页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相关学者对"行动"中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可见技术与社会"异质网络"的动态关系是利益分配的原因。其中,网络中的技术是利益分配的重要"调解者","转译"是利益分配的实现路径...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相关学者对"行动"中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可见技术与社会"异质网络"的动态关系是利益分配的原因。其中,网络中的技术是利益分配的重要"调解者","转译"是利益分配的实现路径,建立和维持共生关系是利益分配的核心。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阈,可以重塑"利益观",促进利益分配的科学化和生态化,激励技术转移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本体论 技术转移 行动者网络理论 利益分配
原文传递
基于Drupal实现多类型学术资源的语义化组织与关联化聚合 被引量:13
4
作者 任瑞娟 濮德敏 +1 位作者 王剑宏 米佳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7,共5页
利用关联数据技术解决异类、异构、分布的多类型学术资源语义化组织与关联化聚合。探讨使用Drupal工具,设计实现了关系型本体、学位论文、书目信息等多类型学术资源的语义化组织与关联化发布,依托关系型本体实现了多类型学术资源的主题... 利用关联数据技术解决异类、异构、分布的多类型学术资源语义化组织与关联化聚合。探讨使用Drupal工具,设计实现了关系型本体、学位论文、书目信息等多类型学术资源的语义化组织与关联化发布,依托关系型本体实现了多类型学术资源的主题类信息的聚合、依托关联数据自身协带的语义信息,实现人物类信息的聚合,如:合作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行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关联数据 关系型本体 语义化组织 语义化聚合 DRUPAL
原文传递
中医气论的本质是关系本体论 被引量:8
5
作者 薛公佑 程旺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1期24-26,共3页
学界在对中医气论的阐释中常将气作为核心,把“气”当作具有第一性的“实体实在”。这种观点非常容易产生原子论和实体主义倾向,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相违背。现代科学的进展和中医学实践证明,原子论和实体主义的思想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 学界在对中医气论的阐释中常将气作为核心,把“气”当作具有第一性的“实体实在”。这种观点非常容易产生原子论和实体主义倾向,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相违背。现代科学的进展和中医学实践证明,原子论和实体主义的思想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若是从系统科学中“关系实在”的视角来看,作为“关系实在”的气化才应该是气论的核心,气论的本质应该是关系本体论。确定中医学理论在现代语境之中的定位,有助于深入发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并可促进中医现代化,由此来推动中医学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 关系实在 关系本体论 系统论 中医现代化
下载PDF
共情的概念谱系及其伦理新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超 李雁玲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36,共13页
18世纪以来,情感哲学和心理学研究始终关注着共情这一人类最原初的情感纽带,对共情现象的哲学探讨也被20世纪胡塞尔一脉的现象学研究视为解决主客体间问题的关键。尽管胡塞尔试图用“移情”调和与“他者”的矛盾,但其研究仍建立在自我... 18世纪以来,情感哲学和心理学研究始终关注着共情这一人类最原初的情感纽带,对共情现象的哲学探讨也被20世纪胡塞尔一脉的现象学研究视为解决主客体间问题的关键。尽管胡塞尔试图用“移情”调和与“他者”的矛盾,但其研究仍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背离了“真正的”共情关系所要求的平等与尊重。当下,互联网“多节点”的拓扑结构将“关系”拔擢到本体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重审以身体与感觉为前提的对主体间性的讨论,即其如何在“去身体化”的网络环境中建立新的共情支点。虚拟空间中的交往虽然取消了面对面交流的实体性,却依旧凭借其结构和技术优势保留甚至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因而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在互联网的“多中心”模式中找到了新的表达。尽管如此,共情在网络资本驱动的运行机制下也面临着被异化乃至被操控的危机。面对传统社会中囿于地缘与亲缘的“蛛网”状人际网络演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流动之网”,如何在变动中寻求作为交往规约的“不变的流动体”,成为当下所亟须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情感哲学 主体间性 关系本体论 行动者网络
原文传递
关系转向与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基于中西学理对话和比较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秦亚青 付清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4,共21页
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在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中兴起,随着本世纪初的“关系转向”而发展。关系主义是一个理论集群,包含多种流派,但都将社会性关系视为具有本体意义的实在。关系主义理论与量子力学有着相通的世界观,与关系社会学有... 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在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中兴起,随着本世纪初的“关系转向”而发展。关系主义是一个理论集群,包含多种流派,但都将社会性关系视为具有本体意义的实在。关系主义理论与量子力学有着相通的世界观,与关系社会学有着相似的假定。将世界视为关系构成的世界,将关系作为研究重心和基本分析单位,这是所有关系主义的最大公约数。关系主义世界政治理论的兴起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中西国际关系学界的关系主义大致在同一时期出现,成为世界国际关系领域关系主义的两支主要力量,在对话、辩论和比较中共同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转向。中文国际关系学界的关系主义属于深度关系主义,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识营养,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性、贯通性和动态转化意识,对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叠加状态和发展演进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主义 关系转向 关系本体论 深度关系主义 中国学派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与化解技术危险的可能出路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日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时代由技术的集置本质而得到规定,集置体现了此在将一切现实物都看作“资源井”或“持存物”的存在解蔽方式,其背后的理论前提是以传统哲学的主体主义和主客二分为基础的范畴存在论思想。在这种理论模式中,此在的“自...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时代由技术的集置本质而得到规定,集置体现了此在将一切现实物都看作“资源井”或“持存物”的存在解蔽方式,其背后的理论前提是以传统哲学的主体主义和主客二分为基础的范畴存在论思想。在这种理论模式中,此在的“自身性”无处不在,但这并非是此在的真正自身或“本质”,集置由此蕴含着最高的和极端的危险。化解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出路在于,此在要在本真决断的方式上领会到集置及其背后的传统哲学理论预设的本质局限性,并基于一种可能的崭新的关系存在论思想,重新看待人与物之所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所标识的是一个与以集置作为本质的技术时代具有根本不同的后技术时代,它能够开显出技术(物)本身的可能性与丰富性的存在意义,从而有可能在本质上避免技术的危险,它或许能够成为今天乃至未来的人类技术的基本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批判 集置 范畴存在论 关系存在论
原文传递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
9
作者 戴登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48-62,共15页
以柏拉图为前驱的西方哲学/诗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基于认识者视域的知识论哲学/诗学范型。这种思想范型的语言论基础,即“模仿论”所体现的思维混乱与指称错位。艺术“模仿”并非镜像式的映射,而是创制性的行动。“模仿论”的误识,对存在... 以柏拉图为前驱的西方哲学/诗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基于认识者视域的知识论哲学/诗学范型。这种思想范型的语言论基础,即“模仿论”所体现的思维混乱与指称错位。艺术“模仿”并非镜像式的映射,而是创制性的行动。“模仿论”的误识,对存在的行动属性以及文学的创制属性构成了遮蔽。行动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建构-重构,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发生。由于“关系”笼罩了一切,行动就必然体现为一元性的过程和双重性的环节。行动是一元性与双重性的纠结,是语言和时间的交织。在文学行动中,世界呈现为一个差异错置的互文性体系,主体被形塑为一种“关系千万重”的多重主体,历史被创构为一种典范秩序/失序的层垒叠加史。所有这一切,都为一种新的哲学/诗学范型或文明论想象提供了线索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模仿论 文学行动 关系本体论
下载PDF
技术伦理何以可能考源——基于哲学本体论的转向
10
作者 郦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42,共6页
伴随哲学本体论的几次重要转向,即从一元本体的"是其所是""应其所是",到生存本体的"解其所是",再到关系本体的"验其所是",技术伦理得以可能的根基发生了转变,即从"是其所是""... 伴随哲学本体论的几次重要转向,即从一元本体的"是其所是""应其所是",到生存本体的"解其所是",再到关系本体的"验其所是",技术伦理得以可能的根基发生了转变,即从"是其所是""应其所是"规约技术善;到从"解其所是"将技术的本质视为对世界和真理的开显;再到从"验其所是"将技术善置于技术人工物的生产验证过程。从博物论视角看,既往技术伦理本体论囿于形而上或人类中心范畴,造成自然敬畏感、主体惟我性等而日渐式微。博物论"博其所是"的技术伦理维度,强调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共融性,可为技术伦理研究提供新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伦理 一元本体 生存本体 关系本体 博物论
原文传递
广松涉哲学构境的思想史前提——《事的世界观的前哨》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一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事的世界观构成了广松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核。在事的世界观的理论建构中,康德、马赫、胡塞尔、海德格尔构成了重要的思想史前提。面对作为对象的事,康德将其判定为主体先验认知构架中的关系性事件,马赫认为是不同感觉要素复合起来的一... 事的世界观构成了广松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核。在事的世界观的理论建构中,康德、马赫、胡塞尔、海德格尔构成了重要的思想史前提。面对作为对象的事,康德将其判定为主体先验认知构架中的关系性事件,马赫认为是不同感觉要素复合起来的一元关系建构体,胡塞尔则指认是面向主体意识的意向性存在,青年广松涉在这些思想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作为意识对象的事,不过是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二肢建构物,也就是广松涉交互主体性世界中的四肢结构说。而已自觉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海德格尔,指出进入意识的对象本身就内在居有着此在用在性,是面向我们、为我所用的关系性存在。对此,广松涉认同的是,海德格尔最先将现实世界中与物打交道的操劳性、与他人打交道的关涉性引入讨论,这是广松涉的事的世界观理论的构成要素。最后,广松涉批判性指认,海德格尔虽然是现代哲学关系本体论的奠基者,但他基于用在性的存在论的问题在于,他无法透视资本主义在商品交换的客观抽象中生成的物象化颠倒现实。青年广松涉正是在批判性继承康德、马赫、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思想基础上,与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进行了内在链接,初步形成了交互主体性世界中的四肢结构说,成为其"事的世界观"的哲学构境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松涉 关系本体 交互主体 四肢结构
下载PDF
关系本体论:儒家“仁”与西方关怀伦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关怀伦理学家在解释关怀的道德基础时使用了“关系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指一种严格的哲学本体论承诺,而是指一种社会心理角度对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关怀关系的现象描绘并不能直接推出道德的普遍“应当”,其中缺乏了... 关怀伦理学家在解释关怀的道德基础时使用了“关系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指一种严格的哲学本体论承诺,而是指一种社会心理角度对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关怀关系的现象描绘并不能直接推出道德的普遍“应当”,其中缺乏了哲学反思的关键步骤,因此关怀伦理内部仍然存在着“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此前关于儒家“仁”与“关怀”的比较多从“仁”之“用”的维度入手,忽视了二者道德本体层的差异,儒家“仁”的本体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本体论,但是儒家“仁”的关系本体论具有“体用合一”的特征,集“是”与“应当”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其两层的关系本体论架构中:先秦儒家同样以家庭中富有情感性的“孝悌”关系作为“仁”之根基,与关怀伦理重视原初家庭领域的关怀关系相似,但是儒家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关系已经内蕴着伦理的“应当”法则;其次,宋儒以后更加强调“万物一体”关系为“仁”的宇宙论本源,解释了以家庭关系为根基的伦理关怀,何以能推扩至一切宇宙万物。儒家“仁”的两层关系本体论对于克服关怀伦理“是”与“应当”断裂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本体论 儒家 关怀伦理 万物一体
下载PDF
再探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展开向度及其逻辑演进
13
作者 潘智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11-15,共5页
青年卢卡奇以总体性思想为核心原则,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集中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从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三重向度展开总体性思想,其意蕴在于廓清作为方法论本质的总体性与物化意识、作为认识论原则的总体性与阶级意... 青年卢卡奇以总体性思想为核心原则,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集中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从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三重向度展开总体性思想,其意蕴在于廓清作为方法论本质的总体性与物化意识、作为认识论原则的总体性与阶级意识、作为本体论表征的总体性与实践哲学的演进逻辑。总体性作为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本质,是被严格限定在历史范畴内的总体性,意在弥合历史主客体之间的同一趋势。以总体性为原则的认识论,其本质是关于历史领域的认知,蕴含着生成总体性的阶级意识的动力。卢卡奇以总体思维范式的转化重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形成了历史主客体统一的关系本体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为其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的高度统一,对其深入考察是呈现出卢卡奇青年时期较为完整的思想谱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卢卡奇 总体性思想 历史辩证法 无产阶级意识 关系本体论
下载PDF
生态哲学研究:基本问题与实践目标
14
作者 胡骄平 周子善 王勇 《珠海潮》 2018年第1期53-68,共16页
生态哲学是一种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生态哲学本体论上,既不是人类本体,也不是自然本体,而是强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体。生态哲学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生态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 生态哲学是一种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生态哲学本体论上,既不是人类本体,也不是自然本体,而是强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体。生态哲学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生态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关系;自然环境的文化形态。生态哲学实践目标就是:处理好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把生态建设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高度,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哲学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对自然的责任的思考,因而生态哲学实践目标应该具有道德责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哲学 关系本体 文化意蕴 可持续发展 道德责任
原文传递
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4
15
作者 蔡晓梅 曹婧 刘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3-2649,共17页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生产理论”“异托邦”和“第三空间”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属性不同的元素互动的同时,更关注时空不断生成、变化的逻辑;另一方面,拼装理论重构了关系,强调“客体的能动性”和“外部联系”,生成“后关系本体论”,承认所有事物都是通过关系进行拼装的。随着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运用,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拼装与流动性、城市拼装与批判城市化、日常生活拼装与非人的能动性,以及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的比较研究。为了阐述拼装理论的内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详细解析了边界拼装蕴含的拼装逻辑。此外,基于拼装理论为人文地理学注入的过程逻辑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及该理论特征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耦合性,期望国内地理学者能批判地运用拼装理论解释中国情境,以便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装理论 后关系本体论 流动性 异质性 生成性 根茎
原文传递
拼装视角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喆 胡志丁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6-1572,共17页
拼装关注人和非人的“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后关系本体论”导向的过程逻辑,被界定为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哲学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国际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分析框架,即该地理... 拼装关注人和非人的“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后关系本体论”导向的过程逻辑,被界定为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哲学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国际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分析框架,即该地理过程可以通过物质的/表意的组成轴向,或领域化/去领域化、编码/解码等变化轴向分析。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为例,解析百余年来异质元素组成与时空关系协同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变化。研究发现:以临沧一线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物质基础,滇缅铁路的历史创伤与百年梦想,以及21世纪的国家宏观主导与地方先行先试,共同促成该通道的跨地联通。其中,滇缅铁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入侵而遗憾“夭折”,让当地产生伤痛的历史记忆,成为推动日后拼装实践的情感力量;国家自上而下的倡议编码与铁路基建,临沧同中国科学院、中国西南省市企业、缅方的主动协作,一道实现21世纪通道拼装中的跨尺度权力耦合。不过该通道建设仍面临双边政策编码不足、跨境基建水平低、缅甸地缘环境局势不稳等风险,需在未来精准应对。本文在学理上有助于提升对拼装的过程性和整体性认识,补充拼装对地缘关系和主体功能的识别,也启发着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讨和创新,以及国际通道建设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装 国际通道建设 地理过程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 异质生成空间 后关系本体论
原文传递
从先验自我到关系本体——马丁·布伯对主体自我中心论的超越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建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9-165,311,共7页
笛卡尔确立了近现代哲学的主体形而上学范式,但这种形而上学体系始终面临着唯我论的难题。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与他人意识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确立,但他并没有摆脱自我中心论。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则将自我与他人置于非对象... 笛卡尔确立了近现代哲学的主体形而上学范式,但这种形而上学体系始终面临着唯我论的难题。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与他人意识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确立,但他并没有摆脱自我中心论。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则将自我与他人置于非对象化的对话关系之中,有效地克服了自我中心论。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为我们解决主体哲学的唯我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哲学 唯我论 意识辩证法 关系本体论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关系哲学 被引量:16
18
作者 薛公佑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3,64,共4页
中医哲学与现代医学的原子实体主义哲学不同,其本征是以元系统为根基的关系哲学,包括作为关系本体论的气论和作为关系认识论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中医学以关系哲学为根基创立了一套完善的生命系统调控理论。关系实在在空间维度体现为... 中医哲学与现代医学的原子实体主义哲学不同,其本征是以元系统为根基的关系哲学,包括作为关系本体论的气论和作为关系认识论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中医学以关系哲学为根基创立了一套完善的生命系统调控理论。关系实在在空间维度体现为功能属性,在时间维度体现为过程阶段,对应在人体系统,便产生了立足于人体动态气化关系来描述人体活动的藏象学说,运用于临床便产生了以把握患者整体气化关系为主线,以关系调节为宗旨的诊疗模式。关系哲学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可谓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弘扬关系哲学,可助力中医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本体论 关系认识论 中医现代化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关系本体论视角下的师幼关系审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婧文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57-61,共5页
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师幼关系不容乐观,师幼地位不平等,幼儿主体地位缺失,师幼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幼儿园师幼关系呈现出本末倒置的现象。从关系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审视当前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师幼关系不容乐观,师幼地位不平等,幼儿主体地位缺失,师幼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幼儿园师幼关系呈现出本末倒置的现象。从关系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审视当前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型幼儿教师的角色,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温馨有爱的心理环境,对于构建"我-你"型相互尊重的师幼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本体论 师幼关系 学前教育
下载PDF
体验·隐喻·历史——福柯“关系本体论”文艺思想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长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6-94,共9页
福柯文艺思想的根本方面是"关系本体论"。福柯在"文学时期"就思考并提出"文学本体论"的问题,其文艺本体论性质是"关系本体论",基本方面由"体验"、"隐喻"、"历史"... 福柯文艺思想的根本方面是"关系本体论"。福柯在"文学时期"就思考并提出"文学本体论"的问题,其文艺本体论性质是"关系本体论",基本方面由"体验"、"隐喻"、"历史"三个维度构成:"体验"是存在与他者的关系维度,体现出理性与非理性对话交流的开放思维;"隐喻"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维度,体现为语言内部与外部关系的新型构造;"历史"是结构与变化的关系维度,话语分析成为有效的批评方式。福柯的"关系本体论"文艺思想,对后现代主义文论具有反思与认识价值,对当代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文艺思想 关系本体论 体验 隐喻 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