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子臣 张健宏 梁生俊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400-404,共5页
通过个例诊断分析,讨论了黄土高原上暴雨的对称不稳定性及其判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称不稳定层结在此类天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计算表明,暴雨区的判据值是小于零的。
关键词 中尺度 对流系统 对称不稳定 暴雨 诊断
下载PDF
基于卫星云图对四川盆地东北部“9.13”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高梦醒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2-109,共8页
针对2014年9月13日发生于四川和重庆交界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以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ECP_FNL1°×1°再分析格点资料对物理量场和环流背景场分析研究。得到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 针对2014年9月13日发生于四川和重庆交界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以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ECP_FNL1°×1°再分析格点资料对物理量场和环流背景场分析研究。得到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及合并造成的,并在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强降水天气;此次暴雨过程在川东北与重庆西地区有密集θse带,且处于CAPE高值区,有不稳定能量堆积;处于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同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系统配置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卫星红外云图上可以清晰看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合并的过程,且暴雨落区与TBB≤-62℃的冷云覆盖范围相对应,TBB≤-62℃冷云覆盖范围最大的时间段出现在小时降水最大值之后的1 h左右,且暴雨落区中心位于冷云区域的西南方,降水过程发生在TBB值变化率大值区即TBB等值线密集区。同时在水汽云图中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亮温低值区域的对流云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暴雨诊断 风云卫星 川东北 红外亮温 水汽亮温
下载PDF
高低空急流的配置对2015年8月3日辽宁暴雨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谭政华 巩远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78-83,共6页
2015年8月3-4日,辽宁东部地区发生了一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高低空急流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机制,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融合产品对这一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从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演变及其次级环... 2015年8月3-4日,辽宁东部地区发生了一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高低空急流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机制,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融合产品对这一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从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演变及其次级环流的垂直结构特征角度出发,分析了高低空急流在本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上升支耦合是本次暴雨过程的重要抬升机制,高空急流次级环流的锋生作用为暴雨过程提供了触发条件和能量供应,低空急流的强烈水汽输送作用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原因。另外,长白山地形对水汽自南向北输送时的抬升作用也对降水增强起到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暴雨诊断 高空急流 低空急流 耦合作用 次级环流
下载PDF
2013年7月21-22日陕西省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干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77-82,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陕西省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1-22日陕西省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风槽配合700 hPa切变线以及低空西南急流是本次过程的... 为进一步提高陕西省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1-22日陕西省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风槽配合700 hPa切变线以及低空西南急流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落区对应500 hPa西风槽附近的上升区,低空急流的左前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低槽东移过程中有明显西伸加强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低槽,使降水增强。暴雨发生所需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水汽辐合中心与强对流云团有很好的对应。暴雨发生所需的能量来自于中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并且暴雨的发生与暴雨落区北侧中高层"干入侵"有关,暴雨区低层存在着对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动力学 暴雨诊断 湿位涡 水汽收支
下载PDF
一次暴雨过程中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艳春 季亮 +1 位作者 潘晓滨 李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在非地转Q矢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入非地转湿Q矢量(Q)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1999年6月23日至24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Q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Q的垂直分布... 在非地转Q矢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入非地转湿Q矢量(Q)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1999年6月23日至24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Q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Q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从而说明Q对暴雨天气系统的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预报降水落区的重要指标,为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转湿 Q矢量 暴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环高”热带风暴登陆后路径分析及其对辽宁暴雨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孙欣 陈传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6-540,共5页
2003年第11号热带风暴"环高"在浙江省南部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但其残余云系及水汽仍然继续北上,为辽宁8月22—23日区域性暴雨提供了动力、热力、水汽及充分的能量。本文在分析热带气旋维持、北上条件的基础上,对此次暴雨的成... 2003年第11号热带风暴"环高"在浙江省南部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但其残余云系及水汽仍然继续北上,为辽宁8月22—23日区域性暴雨提供了动力、热力、水汽及充分的能量。本文在分析热带气旋维持、北上条件的基础上,对此次暴雨的成因和物理量进行分析,指出北上热带气旋携带的暖湿空气为暴雨提供了热力条件;热带气旋北上使低空偏南急流加强并维持,为暴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热带气旋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热带气旋是这次暴雨过程重要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路径 区域性暴雨成因 物理量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