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7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被引量:137
1
作者 刘熙瑞 段龙飞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5期25-29,共5页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模式 ,建立在对传统政府模式全面革新的基础上。它在政民关系、公民权利、政府职能、制度框架等诸多方面有着特定的要求。为澄清人们认识服务型政府的种种误区 ,本文在讨论服务型政府本质规定性的基础上 ,...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模式 ,建立在对传统政府模式全面革新的基础上。它在政民关系、公民权利、政府职能、制度框架等诸多方面有着特定的要求。为澄清人们认识服务型政府的种种误区 ,本文在讨论服务型政府本质规定性的基础上 ,从政府的公共性、民主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制思想、公共行政学的当代发展、法治理论诸方面 ,讨论了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本质 理论基础
下载PDF
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 被引量:169
2
作者 庞丽娟 韩小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20,共7页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公益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性质。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主导学前教育事业的健...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公益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性质。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主导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责任,其中,立法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既是现代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诸多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与迫切需求。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幼教领导与管理失去有效保障;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事业发展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幼儿园的办园体制、投入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急需在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构建学前教育新体系;教师身份不落实、待遇缺乏保障,队伍不稳定;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条件、权力和行为缺乏应有的规范与保障等。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上位的法律规范与保障,因此,专门法的缺失已严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已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与法律基础。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理念应包括:强化学前教育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凸显和增强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职责;以公平和均衡为基本立法价值取向,优先保障并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立法重点应抓住影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深层次的核心问题,特别是明确规定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政府职责、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及建立督导评估与问责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立法 公益性 政府职责 基础 进程 立法建议
下载PDF
“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 被引量:109
3
作者 袁祖社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4,共7页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的公共性,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确保公众与社会之间关系维系的一种平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为市民/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的分化情形,以社会公正为最高追求的社会公共性理念是否能够得以确立,或者已经确立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究竟合理化与否等,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理念、路径选择。对公共性的领悟与把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氛围营造中民众心智不断健全、成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公民社会 公共空间
原文传递
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有关“差序格局”的再思考 被引量:96
4
作者 张江华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4,共24页
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已有的研究大多从个体与不同类别的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出发来讨论。笔者以为,类似的模型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文化里找到,仅从这一视角出发肯定有所偏差。事实上,费孝通认为存在两种&qu... 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已有的研究大多从个体与不同类别的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出发来讨论。笔者以为,类似的模型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文化里找到,仅从这一视角出发肯定有所偏差。事实上,费孝通认为存在两种"社群":由团体格局所形成的"团体"和由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不在于西方只存在"团体",东方只存在"社会圈子",而在于这两种"社群"在社会构成上的不同。笔者由此指出,"差序格局"的实际含义是强调由"差序"所构成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与支配地位。中国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上由私人领域扩张与转化而来,或者受到私人领域的支配,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公共性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并取决于处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个个体或某一批个体的道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卡里斯玛 公共性 中国社会结构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 被引量:92
5
作者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3-130,共8页
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公共性,并非要消灭个人主体性,而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个人主体性必须超越"唯我论",走向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实现了对主体性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超越,他者... 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公共性,并非要消灭个人主体性,而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个人主体性必须超越"唯我论",走向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实现了对主体性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超越,他者性中他者的绝对差异性、"面对他者"的责任实现了对主体间的同一性和互惠性的超越。正是由于他者性,构筑了具有差异性的主体共生体,实现了主体间的共在、共生、共享。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是实现公共性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同环节中,教育中主体间的关系也呈现为不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公共性 主体教育
原文传递
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 被引量:89
6
作者 张诚 刘祖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163,共8页
公共性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属性,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未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体现在可达性高的公共场所、合作参与的集体行动、多元包容的空间理念、混杂复合的社会功能和公益共享... 公共性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属性,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未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体现在可达性高的公共场所、合作参与的集体行动、多元包容的空间理念、混杂复合的社会功能和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等五个方面。但处于转型期的乡村,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着可达性不足、公共参与的缺失、空间发展理念的迷失、社会功能的弱化以及公共议题的失语等公共性困境,给社会整合和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共同推进,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公共性 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治理
下载PDF
政府信息公开研究 被引量:50
7
作者 刘莘 吕艳滨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信息公开在我国又可称为政府信息公开或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关于我国政府保持透明度的要求 ,使保障公民知情权、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等制度建设 ,成为我国立法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政府 信息公开 政务公开 公民知情权 信息资源共享 中国 行政法 立法
原文传递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被引量:73
8
作者 高飞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3期105-112,共8页
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兴起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文从几种国外流行的公共外交概念入手,分析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兴起原因及其作用,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公共外交机构改革情况,对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提出建议。公共外交的发展反映了当代国际... 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兴起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文从几种国外流行的公共外交概念入手,分析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兴起原因及其作用,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公共外交机构改革情况,对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提出建议。公共外交的发展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元化、矛盾竞争复杂化等新特点,体现了当代政治的发展、外交制度的完善和外交方式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公共外交工作对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学 公共外交 宣传 市民社会 和平崛起
原文传递
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 被引量:83
9
作者 郭湛 桑明旭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6,155-156,共10页
在社会发展中,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和表征方式的话语体系,在民族和国家内部发挥着重要的凝聚、融合以及教化的作用,使得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不断凸显。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 在社会发展中,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和表征方式的话语体系,在民族和国家内部发挥着重要的凝聚、融合以及教化的作用,使得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不断凸显。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话语体系具有客观性、完整性、普遍性、程序性等特征,在发展中呈现出历史性和世界性的趋势。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决定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把握主体性和公共性两个层面,既坚持主体性,又注重公共性,在主体性和公共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形式建设和内容建设的统一,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更是主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体系 历史性 世界性 主体性 公共性
原文传递
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 被引量:82
10
作者 胡百精 杨奕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80,共20页
在现代性转型、全球化和互联网革命等多重语境的交叠下,公共传播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实践解决方案正在登场。本文将公共传播定义为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会认同与公共之善。在还原知识谱系和社会语境... 在现代性转型、全球化和互联网革命等多重语境的交叠下,公共传播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实践解决方案正在登场。本文将公共传播定义为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会认同与公共之善。在还原知识谱系和社会语境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公共传播的主体——多元主体,价值规范与实践准则——互为主体性与公共性,内容——公共议题及其承栽的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场域——作为意见交换平台、行动空间和意义网络的公共领域,手段——对话,目标与效果——认同、共识和承认。最后,本文提出应重返人的存在、生活世界和共同体采推进公共传播研究和传播学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传播 多元主体 公共性 认同 传播学范式
原文传递
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 被引量:67
11
作者 陈潭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50,共5页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是公共政策分析的理性取向。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元属性 ,一般表现为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三个基本维度 ,是公共政策问题分析、制定分析、执行分析、评估分析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内核。“公共性”的缺失...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是公共政策分析的理性取向。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元属性 ,一般表现为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三个基本维度 ,是公共政策问题分析、制定分析、执行分析、评估分析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内核。“公共性”的缺失必然违背公民意志 ,损害公众利益 ,扭曲公共政策。因此 ,对公共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必然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性 公开性 公平性 公共性 公共政策 公共性范式 公共管理
下载PDF
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 被引量:80
12
作者 陈柳钦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2-66,共5页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内涵。城市形象塑造旨在通过塑造城市特色,将城市形象定位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城市...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内涵。城市形象塑造旨在通过塑造城市特色,将城市形象定位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城市顾客,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政府应该从城市实际出发,对城市形象做出科学的、有城市特色的、符合城市历史文化的定位。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城市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只有通过传播设计才能产生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使城市形象这一无形资产产生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形象 城市形象 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 传播 城市形象传播
下载PDF
迈向治理的基层党建创新:路径与机制 被引量:74
13
作者 杜鹏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9,共8页
党的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核。文章从党群关系的实践性出发,探讨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机制。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是激活党建动力和路径的重要载体,赋予基层党建以政治活力。党建在嵌入乡村治理场域的同时再造了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 党的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核。文章从党群关系的实践性出发,探讨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机制。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是激活党建动力和路径的重要载体,赋予基层党建以政治活力。党建在嵌入乡村治理场域的同时再造了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重塑了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党群关系日益成为转型期乡村社会的粘合剂。因此,乡村治理既是农村党建创新的起点,也是其归宿。当前农村党建创新需要立足乡村治理转型的复杂性和渐进性,不断拓展其深度和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建 乡村治理 党群关系 公共性
下载PDF
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蕴、基础与关键 被引量:73
14
作者 江必新 王红霞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60,140,共10页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是对我国既往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从机制创新、体制完善推向格局营造新阶段,呈现出全面共治的系统要求,要求政府角色从"主导"...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是对我国既往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从机制创新、体制完善推向格局营造新阶段,呈现出全面共治的系统要求,要求政府角色从"主导"向"负责"的重要转变。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命题的提出切实回应当下中国社会治理困境,敏锐捕捉了社会治理改进契机,是人民发展观的逻辑延伸,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多维度契合分配正义,最大限度地提升全社会价值认同。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在于,激发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全面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预防和处置能力等,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体公共性与治理意识,激发社会深层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 政府角色 实质共治 公共性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重构——以番禺大岭村为例 被引量:65
15
作者 张健 《华中建筑》 2012年第7期144-148,共5页
该文以主要影响村落空间形态和村民生活形态的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选取番禺大岭村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岭村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深入剖析,揭示大岭村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和在村落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并针对大岭村在由传统乡村聚落向... 该文以主要影响村落空间形态和村民生活形态的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选取番禺大岭村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岭村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深入剖析,揭示大岭村公共空间的形成原因和在村落空间中的作用与意义。并针对大岭村在由传统乡村聚落向城市社区演变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保护、改造、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传统村落 公共空间 公共性更新
下载PDF
乡村文化振兴:基层软治理与公共性建构的契合逻辑 被引量:62
16
作者 严火其 刘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1,共6页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持续运转及创生性转化的过程。在文化与治理对接中,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柔性管理的基础平台。乡村振兴作为中央顶层设计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打工潮&qu...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持续运转及创生性转化的过程。在文化与治理对接中,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柔性管理的基础平台。乡村振兴作为中央顶层设计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打工潮"的反向推动。"打工潮"造成了人和自然间的循环路径被人为切断,乡土文化的断裂加速了村庄共同体的解构。同时,政府部门利益的无序分治和官员的自利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治理的科层悖论。乡村文化的治理转型将是一种必然,文化和社会的相互契合面临着传统文化基底的失序与公共性重建的价值定位。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软治理,要重构公共文化治理的执行空间,厘定乡土社会公共规制和乡规民约的运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治理 公共性 软治理 基层政府
下载PDF
论信托法与物权法的关系——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的问题 被引量:53
17
作者 王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101,共9页
民法法系引入信托法,面临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托法与物权法的关系上:民法法系所有权概念是否排斥信托法?信托法是否颠覆民法法系物权法定主义?本文主要从概念与逻辑分析的角度,探讨了这些问题。本文认为:所有权绝对性... 民法法系引入信托法,面临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托法与物权法的关系上:民法法系所有权概念是否排斥信托法?信托法是否颠覆民法法系物权法定主义?本文主要从概念与逻辑分析的角度,探讨了这些问题。本文认为:所有权绝对性原则不能成立,信托法与物权法定主义不存在根本冲突,信托法的引入不会破坏我国现有的法律概念与逻辑体系。目前,在理论和制度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信托公示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托 民法法系 所有权 物权法定主义 公示
原文传递
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54
18
作者 秦旭芳 王默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31,共4页
借用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研究内容,从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价值向度进行价值分析,解决"入园难",普惠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体现;符合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原则,强调对弱势群体的... 借用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研究内容,从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价值向度进行价值分析,解决"入园难",普惠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价值体现;符合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原则,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合法性体现;国外学前教育普惠政策实施对学前教育状况的改善是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有效性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教育政策 普惠性 公共性 公益性 价值
原文传递
诉求激发公共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基于H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案例的调查 被引量:53
19
作者 周亚越 吴凌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95,158,共9页
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社区公共性的缺失,而社区公共性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居民在公共领域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均表明,诉求... 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社区公共性的缺失,而社区公共性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居民在公共领域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均表明,诉求是激发公共性的内生变量,"诉求激发公共性"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政府在公共领域识别居民诉求、社区协调居民诉求、居民组织化参与,这是构建社区公共性、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求 公共性 居民参与 社区治理
下载PDF
教育公共性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50
20
作者 张茂聪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29,共7页
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当前,研究教育公共性,要溯源于公共性理论特别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念和实践,探索教育公共性命题的思路和架构,为优化教育领域... 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当前,研究教育公共性,要溯源于公共性理论特别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念和实践,探索教育公共性命题的思路和架构,为优化教育领域中人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以及"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的关系提供吁求和价值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教育公共性 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 教育公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