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列车轮轨参数对车轮踏面磨耗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罗仁 曾京 +1 位作者 邬平波 戴焕云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3,63,共8页
建立了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车轮踏面磨耗计算模型,通过动力学模拟计算了轮轨接触关系和接触力,用FASTSIM重新计算轮轨接触斑内的滑动速度、轮轨切向力和摩擦功率的分布,采用基于摩擦功的轮轨磨耗模型计算了车轮滚过一圈时踏面... 建立了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车轮踏面磨耗计算模型,通过动力学模拟计算了轮轨接触关系和接触力,用FASTSIM重新计算轮轨接触斑内的滑动速度、轮轨切向力和摩擦功率的分布,采用基于摩擦功的轮轨磨耗模型计算了车轮滚过一圈时踏面上一个接触斑的磨耗质量,再通过累积得到运行一定距离后的踏面磨耗深度。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不同车轮踏面外形、轮对内侧距、轨底坡和车速对踏面磨耗深度和磨耗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LMA和S1002踏面的磨耗分布比较均匀,LM踏面的磨耗深度最大,LM和XP55踏面的磨耗区域更靠近轮缘;在LMA踏面标准轮轨匹配参数下,轮对内侧距增加会增加磨耗,磨耗深度随着轨底坡减小而增大;高速列车车轮踏面磨耗与等效锥度密切相关,较小的等效锥度会减小磨耗,但等效锥度的选择需要兼顾动力学性能的其他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车轮踏面 踏面磨耗 动力学仿真
原文传递
轮对磨耗与轮径差对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韩鹏 张卫华 +1 位作者 李艳 黄冠华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3,共7页
对某高速线路服役动车组轮对型面进行跟踪测试,分析了磨耗型面与轮径差对滚动半径差函数形状与位置变化的影响规律。根据服役列车参数建立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计算高速列车在不同磨耗型面与轮径差工况下的非线性临界速度、平稳性和曲... 对某高速线路服役动车组轮对型面进行跟踪测试,分析了磨耗型面与轮径差对滚动半径差函数形状与位置变化的影响规律。根据服役列车参数建立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计算高速列车在不同磨耗型面与轮径差工况下的非线性临界速度、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由高速列车在平直线路与曲线通过工况下与不同轮轨接触的动态平衡点的计算,得出滚动半径差函数与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型面磨耗与轮径差可以改变滚动半径差函数形状与位置,引起轮轨动态接触点变化,并最终导致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大幅改变。在直线通过工况下,当车辆行驶里程为1.98×10^5km时,随着磨耗的增加,车辆临界速度从530km·h^-1降至300km·h^-1,平稳性指数从1.60增至1.87;当轮径差从-0.5mm增至0.5mm时,临界速度下降约80km·h^-1,平稳性指数增大0.10。在曲线通过工况下,随磨耗的增加,轮轨横向力从6.7kN逐渐增加到15.9kN,车辆脱轨系数从0.12增加到0.23,磨耗指数从0.005逐渐增加到0.018;当轮径差从-0.5mm增至0.5mm时,轮轨横向力减小3~6kN,脱轨系数降低0.03~0.10,磨耗指数减小0.003~0.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型面磨耗 轮径差 滚动半径差函数 动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考虑磨损故障的双渐开线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3
作者 姜春雷 樊智敏 +2 位作者 姜宇 孙旭睿 闵令竹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5-785,共11页
针对目前双渐开线齿轮(DIG)研究过程中齿廓磨损对双渐开线齿轮动态特性的影响问题,对考虑磨损故障的双渐开线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双渐开线齿轮接触线长度与齿面载荷计算,考虑相对滑移距离,建立了等效接触模型;... 针对目前双渐开线齿轮(DIG)研究过程中齿廓磨损对双渐开线齿轮动态特性的影响问题,对考虑磨损故障的双渐开线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双渐开线齿轮接触线长度与齿面载荷计算,考虑相对滑移距离,建立了等效接触模型;然后,进行了双渐开线齿轮齿面累积磨损量、齿轮齿面累积磨损深度的计算,建立了双渐开线齿轮啮合刚度计算模型,进行了磨损故障的双渐开线齿轮刚度的计算;最后,以一对双渐开线齿轮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了6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齿面磨损对双渐开线齿轮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行1×104次载荷循环后,混合弹流润滑状态下,双渐开线齿轮与普通渐开线齿轮(CIG)在节线附近齿根位置的最大累计磨损量差值为0.00207μm,且双渐开线齿轮节线靠近齿顶位置的磨损小于普通渐开线齿轮的磨损;双渐开线齿轮系统在磨损后振动加速度幅值小于普通渐开线斜齿轮的幅值。通过对不同磨损情况下的时域响应进行研究,发现磨损导致双渐开线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幅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传动 双渐开线齿轮 齿廓磨损 混合弹流润滑 动力学模型 时域响应 齿轮啮合刚度 模态分析 传动系统振动特性
下载PDF
车轮磨耗计算模型及其数值方法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霞 金学松 胡东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93-200,共8页
综述国内外车轮磨耗理论模型及其数值方法,提出基于车辆轨道垂、横向耦合动力学、轮轨滚动接触力学和材料摩擦磨耗模型为一体的车轮磨损计算模型,并发展相应的数值方法。模型中车辆结构和钢轨下部结构被简化成等效质量、弹簧和阻尼系统... 综述国内外车轮磨耗理论模型及其数值方法,提出基于车辆轨道垂、横向耦合动力学、轮轨滚动接触力学和材料摩擦磨耗模型为一体的车轮磨损计算模型,并发展相应的数值方法。模型中车辆结构和钢轨下部结构被简化成等效质量、弹簧和阻尼系统,而钢轨用Euler梁代替,并考虑它的垂向、横向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利用修改的KALKER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和相应的数值方法计算轮轨蠕滑力和滑动量等参量;根据Archard材料磨损模型计算车轮的磨耗深度。利用该模型和相应的数值方法分析不同曲线半径情况下车轮的磨损情况,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车轮磨损的演化过程。给出列车通过曲线半径为350m时车轮的磨损情况。数值结果表明,每个转向架下前轮对比后轮对磨耗严重,外轨上的车轮比内轨上的车轮磨耗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磨耗 车辆轨道动力学 轮轨接触 材料磨损 车轮型面
下载PDF
高速列车车轮磨耗预测仿真 被引量:37
5
作者 罗仁 曾京 +1 位作者 戴焕云 邬平波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1-558,共8页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车轮磨耗问题,建立了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和车轮磨耗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车辆系统悬挂非线性、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和轮轨蠕滑力非线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车轮型面的磨耗分布和发展.考虑车辆通过一条由直线和不同曲...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车轮磨耗问题,建立了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和车轮磨耗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车辆系统悬挂非线性、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和轮轨蠕滑力非线性.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车轮型面的磨耗分布和发展.考虑车辆通过一条由直线和不同曲线组成的典型线路,通过动力学仿真计算轮轨接触情况,采用FASTSIM计算轮轨接触斑上车轮磨耗量,进行车轮型面磨耗量的累积和型面外形更新,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磨耗循环的计算.通过比较分析,选择车轮型面垂直磨耗0.1mm为型面更新的条件,分别采用Archard磨耗模型、基于摩擦功的磨耗模型和基于磨耗指数的磨耗模型来预测车轮型面磨耗发展情况.并与测量得到的车辆实际线路运行中车轮磨耗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车轮型面磨耗发展情况和实际测量结果趋势相同,其中基于磨耗功和磨耗指数模型的计算结果接近,而Archard模型算得的轮缘磨耗相对较大.因此,可以根据具体线路有针对性地选择磨耗模型,通过仿真方法预测车轮型面的磨耗,为高速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高速列车 车轮磨耗预测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车轮磨耗下车下悬吊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汪群生 曾京 +1 位作者 罗光兵 魏来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118,共6页
为研究高速动车组车下悬吊系统在车轮磨耗下的振动特性演变规律,建立考虑车体弹性振动和车下悬吊设备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一个镟轮周期内车轮磨耗对车体和车下悬吊设备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轮磨耗主要影响车下悬吊系... 为研究高速动车组车下悬吊系统在车轮磨耗下的振动特性演变规律,建立考虑车体弹性振动和车下悬吊设备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一个镟轮周期内车轮磨耗对车体和车下悬吊设备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轮磨耗主要影响车下悬吊系统的横向振动,对垂向振动影响较小;在前5万km运营里程下,车体和车下设备的振动特性基本保持不变,随着里程的增加,车体和悬吊设备的振动特性不断恶化,当运营里程达到19.1万km时,车体和悬吊设备的振动加速度幅值达到了新轮下的2倍;车辆运行速度不高于140 km/h时,车轮磨耗对车体和设备的振动影响甚微,随着速度的增加,车轮磨耗对车体和悬吊设备的影响逐渐增大;通过选取合理的横向悬吊刚度可以有效抑制车轮磨耗对悬吊系统的影响,其取值范围在0.7~1.5 MN/m内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弹性车体 车下悬吊系统 车轮磨耗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线路运行适应性 被引量:15
7
作者 罗仁 曾京 +1 位作者 戴焕云 滕万秀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3,共7页
建立了高速动车组车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结合线路实际运营情况,分别从车轮型面磨耗与轮轨关系匹配、一系定位刚度与等效锥度匹配角度,研究了高速动车组运动稳定性和线路运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轮轨匹配关... 建立了高速动车组车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结合线路实际运营情况,分别从车轮型面磨耗与轮轨关系匹配、一系定位刚度与等效锥度匹配角度,研究了高速动车组运动稳定性和线路运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轮轨匹配关系和车辆悬挂参数是影响高速动车组线路运行适应性最重要的2种因素;车轮踏面凹形磨耗比同等深度的均匀磨耗对稳定性的影响更大;一系定位刚度大的转向架易发生低锥度失稳,而一系定位刚度小的转向架在磨耗等效锥度变大时稳定性不足;在设计动车组时,需要根据运营线路对动力学性能的要求,选择合理的轮轨匹配关系和与之适应的悬挂参数;对一系定位刚度较小的转向架,可以采用初始锥度很小的LMA踏面;对一系定位刚度很大的转向架,需要采用等效锥度大于0.10的轮轨匹配;在动车组运营过程中,需要防止车轮踏面凹形磨耗,并通过打磨等手段维护合理的钢轨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运行适应性 动力学 轮轨匹配 车轮踏面磨耗 稳定性
原文传递
高速列车踏面凹形磨耗及其动力学影响规律 被引量:8
8
作者 曾元辰 张卫华 宋冬利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17,共6页
踏面凹形磨耗是我国高速列车服役过程中车轮磨耗的主要形式,踏面凹形磨耗随镟修后里程逐渐加剧,将引起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恶化。为揭示我国高速列车踏面凹形磨耗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国内某高速动车组的部分车... 踏面凹形磨耗是我国高速列车服役过程中车轮磨耗的主要形式,踏面凹形磨耗随镟修后里程逐渐加剧,将引起轮轨接触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恶化。为揭示我国高速列车踏面凹形磨耗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国内某高速动车组的部分车轮进行长期跟踪测试,并基于测试结果研究踏面不同位置的磨耗量,发现磨耗中心位置与名义滚动圆的偏离现象,提出基于离散点直接积分的磨耗面积表征方法。进一步通过数学推导、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以及车载实测振动数据的分析验证,研究不同踏面凹形磨耗程度情况下,车辆临界速度、轮轨作用力、振动信号的蛇行运动频率等动力学特性和指标随车轮旋修后运行里程的变化情况,总结得到踏面凹形磨耗对高速列车动力学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面磨耗 车辆动力学 磨耗规律 磨耗表征 等效锥度 高速列车
下载PDF
考虑裂纹与磨损故障的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孔艺一 章翔峰 +5 位作者 姜宏 周建星 董宁 尚俊 王成 孙雪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0-159,共10页
针对齿轮系统中同时出现裂纹与磨损故障时实现复合故障诊断较为困难的问题,提出了考虑齿廓磨损和齿根裂纹故障的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模型。首先,基于Archard公式,建立齿轮传动系统磨损数值仿真模型,求解不同磨损周期下的齿廓磨损量... 针对齿轮系统中同时出现裂纹与磨损故障时实现复合故障诊断较为困难的问题,提出了考虑齿廓磨损和齿根裂纹故障的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模型。首先,基于Archard公式,建立齿轮传动系统磨损数值仿真模型,求解不同磨损周期下的齿廓磨损量;然后,通过势能法建立裂纹及磨损作用下的单齿啮合刚度计算模型,在双齿接触区考虑啮合齿对磨损量间的关系,结合变形协调,建立双齿啮合刚度计算模型;最后,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齿轮系统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以含故障的时变啮合刚度为输入,使用Newmark-β法对动态响应进行求解,获得不同程度裂纹与磨损作用下的齿轮动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反应复合故障中磨损与裂纹特征;与未考虑磨损后双齿区实际变形的裂纹与磨损复合故障模型相比,该复合故障模型双齿区刚度计算准确性提高了约22%,所提模型可为含磨损与裂纹的齿轮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提供有效的动力学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啮合刚度 齿根裂纹 齿廓磨损 动力学模型 动态响应
下载PDF
车轮型面磨耗诱发高速铁路轮轨接触几何参数时变的规律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乾 昌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2,共8页
将轨道系统视为无质量的黏弹性力元,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CRH2型高速列车单个车体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轮轨非椭圆滚动接触模型和车轮型面磨耗演变模型,以车轮最大磨耗深度为0.1mm作为车轮型面更新的条件,通过动力学... 将轨道系统视为无质量的黏弹性力元,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CRH2型高速列车单个车体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轮轨非椭圆滚动接触模型和车轮型面磨耗演变模型,以车轮最大磨耗深度为0.1mm作为车轮型面更新的条件,通过动力学仿真研究轨道系统振动、车辆悬挂力元非线性和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特性等影响下滚动圆半径差、等效锥度、接触角和接触点分布等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时变规律。结果表明:通过不同运营里程下车轮型面磨耗和名义滚动圆半径处磨耗仿真与实测的对比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随着运营时间的推移和运营里程的增加,车轮型面磨耗会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等效锥度、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在运营里程从0逐渐增加到10万km的过程中变化明显,而从10万km逐渐增加到20万km时变化渐缓,然后在从20万km逐渐增加到25万km的过程中车轮型面磨耗又进一步加剧,等效锥度、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的变化幅度又急剧增加,轮轨接触点分布则随着运营里程的增加由一点接触逐渐向两点接触演变,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也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型面磨耗 轮轨接触 几何参数 滚动圆半径 等效锥度 接触角 动力学仿真 高速列车
下载PDF
车轮型面磨耗耦合车轮多边形对车辆动态响应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李洪晓 李莉 +4 位作者 张云飞 叶长鑫 孙宇铎 俞鑫源 李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40-4252,共13页
地铁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轮磨耗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车轮的典型磨耗形式,型面磨耗和多边形均对车辆的服役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为探究2种磨耗形式的耦合作用及其对车辆性能响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车轮型面磨耗和车轮... 地铁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轮磨耗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车轮的典型磨耗形式,型面磨耗和多边形均对车辆的服役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为探究2种磨耗形式的耦合作用及其对车辆性能响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车轮型面磨耗和车轮多边形的演变规律。其次,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车轮型面磨耗耦合车轮多边形对车辆运行稳定性、平稳性以及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轮型面磨耗会降低车辆的临界速度,以踏面发生凹磨时最为显著;耦合车轮多边形后,临界速度随着多边形阶次增大而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与波深成正比。值得强调的是,当多边形阶次为10阶且波深为0.2 mm时,临界速度仅为61 km/h,严重影响车辆的运行稳定性。而且,车辆运行平稳性同样易受车轮型面磨耗的影响,但耦合车轮多边形对平稳性指标的影响较小。另外,型面4种磨耗工况下,耦合5阶以上的车轮多边形往往会引起曲线通过性能指标上升。若型面磨耗形式为凹磨,会加剧车轮多边形对轮轨横向力和磨耗指数的不良影响,导致幅值上升更为显著。与之相反,若型面在名义滚动圆附近的磨耗深度差异较小,型面局部变化均匀,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车轮多边形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轨道车辆车轮磨耗检测和维护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车轮型面磨耗 车轮多边形 耦合作用 车辆性能响应
下载PDF
计入齿形误差的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特性研究
12
作者 吴暐 吴孝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1,16,共8页
针对齿轮齿廓修形和齿形磨损产生的齿形偏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解析啮合刚度和准静态传动误差模型,该模型基于转动位移协调原理,考虑了齿轮啮合过程中角接触和结构耦合的影响。通过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 针对齿轮齿廓修形和齿形磨损产生的齿形偏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解析啮合刚度和准静态传动误差模型,该模型基于转动位移协调原理,考虑了齿轮啮合过程中角接触和结构耦合的影响。通过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齿形误差和齿形磨损对啮合刚度和准静态传动误差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齿形偏差对啮合刚度和准静态传动误差的极限值和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且随着齿形磨损程度的增大,齿形磨损对啮合刚度和准静态传动误差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齿轮 啮合刚度 准静态传动误差 齿形误差 齿形磨损
下载PDF
Parametric analysis of wheel wear in high-speed vehicles
13
作者 Na Wu Jing Zeng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年第2期76-83,共8页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heel profile wear of highspeed trains and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wheels, a dynamic model for a high-speed vehicle was set up, in which the wheelset was regarded as flexible body, and the ac...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heel profile wear of highspeed trains and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wheels, a dynamic model for a high-speed vehicle was set up, in which the wheelset was regarded as flexible body, and the actual measured track irregularities and line conditions were considered. The wear depth of the wheel profile was calculated by the well-known Archard wear law. Through this model, the influence of the wheel profile, primary suspension stiffness, track gage, and rail cant on the wear of wheel profile were studied through multiple iterafive calculation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 XP55 wheel profile has the smallest cumulative wear depth, and the type LM wheel profile has the largest wear depth. To reduce the wear of the wheel profile, the equivalent conicity of the wheel should not be too large or too small. On the other hand, a small primary vertical stiffness, a track gage around 1,435-1,438 mm, and a rail cant around 1:35-1:40 are beneficial for dynam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nd wheel wear allev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ric analysis Wheel profile wear Flexible wheelset High-speed railway Vehicle dynamicmodel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修形齿轮耐磨性和弯曲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微 高旭 张丽娟 《起重运输机械》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共4页
通过对修形齿形和渐开线齿形进行耐磨性和齿根弯曲应力的分析计算与实验研究 。
关键词 修形齿形 耐磨性 弯曲强度 有限元法 齿轮 渐形线齿形 磨损
下载PDF
AZ91D镁合金表面Ni-铅基巴氏合金双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15
作者 戈晓岚 李伟 王彩俊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5-57,9,共3页
为了改善镁合金的摩擦学性能,采用化学镀镍与热浸镀铅基巴氏合金相结合的方法,在AZ91D镁合金表面获得了Ni-铅基巴氏合金双镀层。用JEOLJSM-7001F型扫描电镜观察了镀层的形貌,以CETRUMT-2型球盘试验机研究了干摩擦条件下AZ91D镁合金基体... 为了改善镁合金的摩擦学性能,采用化学镀镍与热浸镀铅基巴氏合金相结合的方法,在AZ91D镁合金表面获得了Ni-铅基巴氏合金双镀层。用JEOLJSM-7001F型扫描电镜观察了镀层的形貌,以CETRUMT-2型球盘试验机研究了干摩擦条件下AZ91D镁合金基体和Ni-铅基巴氏合金镀层的摩擦学性能及摩擦后的表面磨痕轮廓特征。研究发现,镁合金基体与Ni-铅基巴氏合金镀层载荷为0.5 N时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397和0.145,磨损率分别为3.180×10-3,9.826×10-5mm3/(m·N);载荷为2 N时摩擦系数分别为0.346和0.254,磨损率分别为1.991×10-3,7.763×10-5mm3/(m·N)。结果表明,Ni-铅基巴氏合金双层镀层使镁合金表面的减摩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基体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铅基巴氏合金双层镀层 AZ91D镁合金 摩擦系数 磨痕轮廓 磨损率
下载PDF
对称T型钢轨外形磨耗测量仪研究
16
作者 朱冰冰 周文祥 陈龙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4年第1期202-205,共4页
介绍了对称T型钢轨外形磨耗测量仪的结构及数学模型。用Matlab对其进行运动仿真、参数优化,分析其原理误差及编码器量化误差。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仪器选用10000线的光电编码器可满足形状极差要求;仪器测量范围覆盖完整轨头断面,测量范围... 介绍了对称T型钢轨外形磨耗测量仪的结构及数学模型。用Matlab对其进行运动仿真、参数优化,分析其原理误差及编码器量化误差。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仪器选用10000线的光电编码器可满足形状极差要求;仪器测量范围覆盖完整轨头断面,测量范围大,同时体积小,更便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外形磨耗测量 运动仿真 参数优化 误差仿真
下载PDF
刘家峡水电厂转轮叶型变化及较佳型线研究
17
作者 段生孝 《大电机技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4-49,58,共7页
本文详细论述了刘家峡水电厂水轮机转轮叶片形状的变化和磨损破坏的原因,并且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修型建议,为电厂增容改造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 水轮机 轮转 翼型改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