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位置和咬合早接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群 刘从华 +2 位作者 肖珲 姚君 刘俊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14-1616,共3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和CR位咬合早接触位置。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颞下颌关节正常者和TMD患者各23例,拍摄头颅CBCT分析髁突位置;获取并记录患者CR位,在架上检查患者...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髁突位置和CR位咬合早接触位置。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颞下颌关节正常者和TMD患者各23例,拍摄头颅CBCT分析髁突位置;获取并记录患者CR位,在架上检查患者早接触位置。结果:TMD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髁突位于中位占63.1%(29/46);TMD组患者髁突后移位占52.2%(24/46)。TMD组患者CR位牙齿早接触发生部位更偏向牙列远中。结论:安氏Ⅱ类错伴TMD患者髁突多处于后移位,正畸治疗前应先恢复髁突正常位置,再设计矫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畸形 安氏Ⅱ类错伴TMD 髁突位置 早接触
下载PDF
Teetester对于楔状缺损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青 石昕 侯铁舟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728-731,共4页
目的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 目的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牙占比最高,为46.49%;64颗早接触牙齿中42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 χ^(2)=25.732,P<0.001,OR=4.001,95%置信区间(2.282~7.015),提示早接触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26颗[牙合]分离时间过长牙齿中17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 χ^(2)=9.285,P<0.05,OR=3.427,95%置信区间(1.489~7.890),提示[牙合]分离时间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对比41颗楔状缺损患牙与对侧同名正常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43颗楔状缺损深度较深的患牙与对侧楔状缺损深度较浅的同名患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前磨牙区是楔状缺损的易患区域;早接触、[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大小是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早接触 [牙合]分离时间
下载PDF
青年磨牙症伴深覆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前后的咬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慧芬 李玉超 +2 位作者 林雪芬 徐龙博 汲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青年磨牙症伴深覆的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利用咬合力计进行治疗前后咬合指标的测量分析,为治疗磨牙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青年磨牙症伴深覆且近期没有正畸治疗计划者8例,在戴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和3... 目的通过对青年磨牙症伴深覆的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利用咬合力计进行治疗前后咬合指标的测量分析,为治疗磨牙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青年磨牙症伴深覆且近期没有正畸治疗计划者8例,在戴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用咬合力计对其进行咬合指标的测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患者的磨牙症评分、双侧力比值、早接触、左右侧干扰以及后退干扰均有显著变化,前伸干扰及深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磨牙症伴深覆患者使用前牙平面导板治疗有效。咬合因素与磨牙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症 深覆胎 早接触 [牙合]干扰 咬合分离时间
下载PDF
正畸治疗中学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志河 徐梦婷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198-202,共5页
错畸形中的病理性因素会造成咀嚼系统功能紊乱,错畸型本身也可以干扰咀嚼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正畸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掌握常见的病理性错畸形的类型及治疗原则,同时注重对咀嚼系统功能影响较大的正畸治疗因素,明确咀嚼系统功... 错畸形中的病理性因素会造成咀嚼系统功能紊乱,错畸型本身也可以干扰咀嚼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正畸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掌握常见的病理性错畸形的类型及治疗原则,同时注重对咀嚼系统功能影响较大的正畸治疗因素,明确咀嚼系统功能紊乱的正畸治疗特点及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畸形 早接触 干扰[牙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医源性紊乱[牙合]正畸治疗
原文传递
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郁春华 汤伟军 张富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1-474,共4页
目的:基本明确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中枢调控区域的定位,为探明口颌系统的病理生理调节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在15名正常志愿者口内后牙上预置人工咬合高点,利用GE 3.0T磁共振扫描机获取其在正常咬合状态和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脑功能... 目的:基本明确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中枢调控区域的定位,为探明口颌系统的病理生理调节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在15名正常志愿者口内后牙上预置人工咬合高点,利用GE 3.0T磁共振扫描机获取其在正常咬合状态和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脑功能成像图,借助SPM2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咬合状态紧咬时的中枢激活区包括:中央前回M1区、中央后回S1区,前运动区、前额叶皮质、岛叶、布罗卡皮质区、缘上回、小脑、扣带回及右侧顶叶皮质、右侧枕叶皮质。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中枢激活区包括:中央前回M1区、中央后回S1区、前运动区、前额叶皮质、岛叶、布罗卡皮质区、缘上回、左侧颞叶皮质、右侧顶叶皮质及右侧小脑。结论:初步明确了正常咬合状态及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中枢激活区域,发现后牙早接触状态下部分脑区激活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接触 中枢神经 功能性磁共振
下载PDF
4种固定方式对外伤脱位牙和基牙早接触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东红岗 张莹 +1 位作者 薛慧 柳军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成品牙弓夹板、方丝片段弓技术、光敏树脂贴合夹板及超强纤维增强复合树脂夹板4种固定外伤脱位牙技术对基牙、脱位牙早接触的影响。方法:选择外伤性脱位牙病人46例,88个脱位牙(不完全脱位牙≤2个,无冠根折或牙槽骨骨折),276个... 目的:探讨成品牙弓夹板、方丝片段弓技术、光敏树脂贴合夹板及超强纤维增强复合树脂夹板4种固定外伤脱位牙技术对基牙、脱位牙早接触的影响。方法:选择外伤性脱位牙病人46例,88个脱位牙(不完全脱位牙≤2个,无冠根折或牙槽骨骨折),276个基牙(基牙无松动、缺失或萌出不全)。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成品牙弓夹板、方丝片段弓、光敏树脂贴合夹板、超强纤维增强复合树脂夹板4种技术进行单颌固定(固定6周)。48 h后观察早接触状况。结果:外伤脱位牙固定术后48 h,在脱位牙、基牙出现早接触方面,成品牙弓夹板组与方丝片段弓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强纤维增强复合树脂夹板组与光敏树脂贴合夹板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敏树脂贴合夹板组与成品牙弓夹板组、方丝片段弓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强纤维增强复合树脂夹板组与成品牙弓夹板组、方丝片段弓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伤脱位牙采用方丝片段弓和成品牙弓夹板技术固定后,金属固定材料产生的形变是造成基牙、脱位牙早接触的主要原因;超强纤维增强复合树脂夹板技术和光敏树脂贴合夹板技术固定材料形变小,出现基牙、脱位牙早接触的几率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方式 脱位牙 基牙 早接触
下载PDF
前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的脑激活区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郁春华 汤伟军 张富强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13-216,共4页
目的:比较前、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脑皮层定位的差异。方法:选择15名志愿者,在其口内前、后牙上预置人工咬合高点,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分别获取其在前牙和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脑扫描图,结果用SPM2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牙、后牙... 目的:比较前、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脑皮层定位的差异。方法:选择15名志愿者,在其口内前、后牙上预置人工咬合高点,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分别获取其在前牙和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脑扫描图,结果用SPM2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牙、后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前者强于后者的皮层激活区包括:前运动区(左侧BA8/右侧BA6,8)、前额叶皮层(左侧BA11/右侧BA9,10,11)、枕叶皮层(左侧BA17/右侧BA19)、扣带回(左侧BA23,24,29,30/右侧BA23,29,30,31)等;后者显著强于前者的皮层激活区包括:中央后回S1区、中央前回M1区、顶叶皮层(左侧BA7/右侧BA5)、前额叶皮层(左侧BA9,46,47/右侧BA46,47)、岛叶、扣带回(左侧BA31,32/右侧BA24)等。结论:前、后牙区早接触紧咬时皮层激活区的定位是不同的,中央后回S1区、中央前回M1区差异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接触 大脑皮层 功能性磁共振
下载PDF
前牙早接触状态紧咬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8
作者 郁春华 汤伟军 张富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0-423,共4页
目的研究前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中枢调控区域定位的具体变化,为咬合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正常志愿者口内前牙上预置人工咬合高点,利用GE 3.0T磁共振扫描机获取其在正常咬合状态和前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脑功能成像图... 目的研究前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中枢调控区域定位的具体变化,为咬合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正常志愿者口内前牙上预置人工咬合高点,利用GE 3.0T磁共振扫描机获取其在正常咬合状态和前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脑功能成像图,借助SPM2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咬合状态紧咬时的中枢激活区包括中央前回M1区、中央后回S1区、前运动区、前额叶皮层、岛叶、Broca’s区、缘上回、小脑、扣带回、右侧顶叶皮层及右侧枕叶皮层。前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中枢激活区包括中央前回M1区、左侧中央后回S1区、左侧前运动区及右侧Broca’s区。结论初步明确正常咬合状态及前牙早接触状态紧咬时的中枢激活区域,发现早接触对中枢相应调控区域有抑制激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病 前牙 早接触 中枢神经 功能性磁共振
下载PDF
Benefits of skin-to-skin contact during the neonatal period: Governed by epigenetic mechanisms?
9
作者 Malin Almgren 《Genes & Diseases》 SCIE 2018年第1期24-26,共3页
The perinatal period experiences are important for later life physiology.Prematurely born babies have been shown to benefit from close contact with their mothers,an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pigenetic mechanisms are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experiences are important for later life physiology.Prematurely born babies have been shown to benefit from close contact with their mothers,an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pigenetic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ese early imprints.This mini review is summarizing current praxis and discusses the need for more and large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GENETICS Kangaroo mother care NEURODEVELOPMENT premature Skin-to-skin contact
原文传递
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方法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9
10
作者 路简羽 岳洁雅 +5 位作者 袁艳丽 李变 陈飞 邓俊 刘霞 丁炎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22期2778-2782,共5页
目的 评价并总结国内外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方法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开展相关实践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系统检索UpToDate、Cochrane Library、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英国国家卫生与照护优化研究所、美国国立指南网等数据库关于袋鼠式护... 目的 评价并总结国内外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方法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开展相关实践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系统检索UpToDate、Cochrane Library、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英国国家卫生与照护优化研究所、美国国立指南网等数据库关于袋鼠式护理的证据,包括循证指南、最佳实践方案、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15日.将4名研究者分为两组,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指南1篇,系统评价7篇.最佳证据包括适宜人群、支持系统、皮肤接触(时机选择、持续时间、操作者)、母乳喂养支持等.经过证据提取、证据汇总、结合临床情境的本土化调整,本研究共形成最佳证据8条.结论 应加强袋鼠式护理的相关内容教育、支持和条件改进,借助循证知识推动袋鼠式护理规范开展,同时也需结合特殊人文属性及临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指南 袋鼠式护理 皮肤接触 系统评价 循证护理 最佳证据
原文传递
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鸟巢式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睡眠情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雷静 张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0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究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鸟巢式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睡眠情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20年3月至9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鸟巢式护理干预)与对照组(50例... 目的探究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鸟巢式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睡眠情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20年3月至9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鸟巢式护理干预)与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开奶时间、每日喝奶量、出暖箱时间、日体温差、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夜间觉醒次数、夜间觉醒时间、夜间睡眠总量及白天睡眠总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3个月,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均增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3个月,两组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总体发育商(TM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肤接触安抚联合鸟巢式护理干预可改善早产儿的睡眠情况,促进其体格增长及运动神经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肌肤接触安抚 鸟巢式护理干预 睡眠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30min对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和母乳喂养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菲菲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30 min对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8)与研究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研究... 目的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30 min对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8)与研究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30 min,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早产儿出生后15 min、30 min、1 h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母乳喂养测量工具分值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早产儿出生后第4、10、14天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30 min,能够有效稳定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提高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体温 母乳喂养
下载PDF
心内接触与非接触性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术治疗儿童频发室性早搏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少颖 石继军 +2 位作者 李渝芬 张智伟 叶钜亨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33-735,801,802,共5页
目的比较心内接触与非接触性标测在指导儿童频发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术中的优越性、安全性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儿,24h室早总数平均(30000±8465... 目的比较心内接触与非接触性标测在指导儿童频发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术中的优越性、安全性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儿,24h室早总数平均(30000±8465)个。采用Ensite非心内接触性标测系统指导消融4例,年龄10~14岁,右室流出道2例,右室流入道2例;传统心内接触性标测指导消融4例,年龄6~10岁,右室流出道2例,右室流入道1例,左室流出道1例。术前和术后1、3个月记录24h室早总数,记录两种方法的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和适应证。结果两种方法术后均获即刻成功,无并发症发生,7例术后1、3个月室早总数0~5个/24h,其中1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复发,先后2次消融成功;X线曝光时间右室流出道:16.5min vs 32.5min,右室流入道:26.5min vs 60min,心内接触性标测消融左室流出道室早:90min。结论EnSite非接触性三维标测较接触性标测下消融有许多优越性,但同样也存在着局限性,心内接触性标测适应性广,是非接触性三维标测的基础和补充,尤其在EnSite非接触性三维标测标测失败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室性早搏 接触标测非接触标测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虚拟单极电图在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殷然 李宾公 +4 位作者 付勇南 文渊 彭景添 王梦洪 郑泽琪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Ensite Array三维电解剖系统对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进行(PVC/VT)射频消融过程中,消融点虚拟单极电图的形态特征。方法:35例RVOT-PVC/VT患者应用EnSite Array系统进行标测消融,术后随机抽取无效消... 目的:分析应用Ensite Array三维电解剖系统对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进行(PVC/VT)射频消融过程中,消融点虚拟单极电图的形态特征。方法:35例RVOT-PVC/VT患者应用EnSite Array系统进行标测消融,术后随机抽取无效消融点与对应的有效消融点,回顾性测量分析两组虚拟单极电图形态特征。结果:有效消融点处的局部最早激动较体表QRS波起始提前时间(V-QRS)、局部S波起始激动3ms以后的高度(S3)、5ms以后的高度(S5)值显著高于无效消融点(均P〈0.05);相反,有效消融点处的r波起始至S波最低点的时间(r-S)、起始r波的高度(r)值显著低于无效消融点(均P〈0.05);而最大负向波S的高度(Smax)、局部S波起始激动10ms以后的高度(S10)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V-QRS及S5是消融是否有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S5对消融是否有效具有最强的预测价值(OR=4.918,95%CI:1.622~14.593,P〈0.05),其次为V-QRS(OR=3.625,95%CI:1.027~11.945,P〈0.05)。结论:具有特征形态的虚拟单极电图在RVOT-PVC/VT射频消融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射频消融 三维标测 单极电图
原文传递
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覃绍明 韦开福 +1 位作者 胡昌兴 李庆宽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年第8期703-706,共4页
目的探讨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33例,年龄(45±13)岁,其中男12例,女21例。非接触球囊导管经右股静脉至右心室流出道,三维重建心腔。室早时根据虚... 目的探讨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33例,年龄(45±13)岁,其中男12例,女21例。非接触球囊导管经右股静脉至右心室流出道,三维重建心腔。室早时根据虚拟单极电位的等电位图,标测到起源点和突破口分别消融起源点和突破口。结果消融即时成功率为97.0%(32/33),1例失败。1例合并心包积液。快反应方式23例均一次消融成功,慢反应方式10例需2~3次标测消融,成功9例,失败1例。随访6个月,1例复发。结论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用于右室流出道室早三维标测高效、安全。快反应方式室早起源点和突破口相对固定;慢反应方式室早消融后起源点和突破口常发生改变,需2~3次重新标测消融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术 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
下载PDF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起源于His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
16
作者 余志华 韩宏伟 +4 位作者 程光辉 李振 张劲林 邓成钢 苏晞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起源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体表心电图(ECG)特征,及应用非接触标测技术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选择8例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患者,分析12导联ECG特征,并分析采用Ensite array球囊非接触... 目的:回顾分析起源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体表心电图(ECG)特征,及应用非接触标测技术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选择8例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患者,分析12导联ECG特征,并分析采用Ensite array球囊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8例患者中,最早激动点均位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其12导联ECG中Ⅰ、aVL、V5、V6导联均呈振幅较高的R型,V1导联均呈QS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多在V3~V4导联之间。其中7例成功消融,另1例因距离His束太近,放电时出现Ⅰ°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8例均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成功消融的7例随访了3~23(12±7)个月,无PVCs恢复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具有其特征性,非接触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此类PVCs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非接触式标测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三维引导下多极高密度标测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中的应用
17
作者 陶四明 韩明华 +3 位作者 张新金 郑甲林 魏巍 杨志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评价多极接触标测在指导三维电解剖引导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RVOT室早患者,据术中室早发作的频度分为两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多极导管高密度标测(多极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单导管逐... 目的评价多极接触标测在指导三维电解剖引导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RVOT室早患者,据术中室早发作的频度分为两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多极导管高密度标测(多极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单导管逐点标测(单极组);确定激动起源靶点后再进行起搏标测证实并实施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的标测时间、消融次数及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成功率。结果 29例患者完成电生理标测及消融,单极组16例,多极组13例。多极组平均采集有效标测点明显多于单极组;激动顺序标测耗时两组未见差异。多极组总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极组,但是在平均消融次数、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等指标比较,多极组却显著少于单极组,所有患者均达到即刻消融终点。随访(6.9±3.2)个月,单极组1例复发。结论采用多极标测导管对RVOT局部进行高密度电解剖标测快捷、精确,提高消融成功率,尤其是对术中室早发作较少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接触标测 多极高密度标测
原文传递
接触压力导管在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术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邹光新 钟国强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6期1808-1810,共3页
目的探讨接触压力导管在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流出道室早患者124例,均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79例使用接触压力导管(观察组),45例使用非接触压力导管(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次数、... 目的探讨接触压力导管在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流出道室早患者124例,均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79例使用接触压力导管(观察组),45例使用非接触压力导管(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次数、即刻成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消融次数及X线曝光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触压力导管用于流出道室早的消融能减少消融次数及X线曝光时间,提高消融效率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心室流出道 接触压力导管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早接触与肌电图分析
19
作者 陈玉琴 程蕙娟 叶少波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2年第3期125-126,140,共3页
目的 研究在实验性早接触状态下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变化 ,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因早接触引起的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疾患提供参考。方法 测定 10名志愿者在正中牙合 ;左右两侧下颌第一双尖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实验性早接触状态... 目的 研究在实验性早接触状态下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变化 ,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因早接触引起的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疾患提供参考。方法 测定 10名志愿者在正中牙合 ;左右两侧下颌第一双尖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实验性早接触状态下 ,嚼肌、颞肌前束及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的积分值与频谱值。结果 早接触与正常情况下正中咬合时比较 ,颞肌前束肌电信号明显减弱 (P <0 .0 1) ,嚼肌肌电信号减弱 (P<0 .0 5 ) ,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早接触可导致咀嚼肌功能减小 ,两侧肌张力不平衡 ,破坏咀嚼肌群的协调性 ;中枢控制咀嚼肌收缩能力大小主要由抑制闭口肌的收缩来完成 ,而作为闭口肌的拮抗肌、二腹肌前腹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咀嚼肌 早接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