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佳 成升魁 +1 位作者 马金刚 钟林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18-1824,共7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各评价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并采用四象限法划分出资高贫低、双高、双低、资低贫高4种旅游扶贫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旅游扶贫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各类型区的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即资高贫低区的政企合作模式,双高区的项目推动模式,双低区的产业联动模式,资低贫高区的大区带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度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扶贫模式 三江源地区
原文传递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基于CHES2011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小珉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6,共11页
本文采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MPI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问题做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维贫困存在地区和民族差异,西南三省区(贵州、广西、湖南)的多维贫困较西北四省区(宁夏、... 本文采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MPI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农村多维贫困问题做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维贫困存在地区和民族差异,西南三省区(贵州、广西、湖南)的多维贫困较西北四省区(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更严峻,少数民族多维贫困较汉族严峻。与收入贫困类似,民族间多维贫困差异与区域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维度分解结果表明,民族地区贫困农户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教育、地势、自然灾害、固定资产等问题。因此,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需要从多维视角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民族地区 精准扶贫
原文传递
旅游流量、旅游构成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 被引量:25
3
作者 杨霞 刘晓鹰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6期47-55,共9页
文章利用2000!2010年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从旅游流量及旅游构成两个方面对旅游发展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旅游流量与贫困减缓之间呈"U"形曲线关系,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越过门槛值,旅游流量对贫... 文章利用2000!2010年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从旅游流量及旅游构成两个方面对旅游发展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旅游流量与贫困减缓之间呈"U"形曲线关系,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越过门槛值,旅游流量对贫困减缓才会产生积极作用;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及旅游收入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显著正向影响;国内旅游比入境旅游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效果更显著;吃、住、行、游和娱乐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旅游购物与当地贫困减缓之间却存在负向关联。(2)同时,实证数据也证实了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贫困减缓最为稳健的动力和源泉。(3)最后对发现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量 旅游构成 贫困减缓 西部地区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连片特困区GDP估算及其空间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宗光 胡德勇 +1 位作者 李吉贺 岑建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4,共7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高精度的特困区GDP空间数据库对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建立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连片特困区GDP的回归模型,实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估...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高精度的特困区GDP空间数据库对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建立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连片特困区GDP的回归模型,实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估算特困区GDP;然后分别对第一和第二、三产业GDP进行空间化建模:第一产业GDP与土地利用数据相结合建模,第二、三产业GDP与夜间灯光数据相结合建模。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特困区GDP的估算结果较为准确,县级尺度的估算精度达到87.38%;连片特困区多为GDP低密度区,GDP基本处于50万元/km2以下,西北地区甚至出现大片低于5万元/km2。因此,高精度的连片特困区GDP密度分布图能够准确地反映特困区经济分布状况,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 夜间灯光数据 土地利用 空间化 特困区
下载PDF
结构性贫困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12,共14页
从结构性贫困视角来看,民族地区贫困的现实带有深厚的结构烙印,而这种结构性困境体现在生态、经济、金融、人力、社会等方面的结构性资本的不足,正是多维度结构上的弱势状况导致民族地区较高的贫困发生率从而形成深度贫困。在此基础上,... 从结构性贫困视角来看,民族地区贫困的现实带有深厚的结构烙印,而这种结构性困境体现在生态、经济、金融、人力、社会等方面的结构性资本的不足,正是多维度结构上的弱势状况导致民族地区较高的贫困发生率从而形成深度贫困。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更应注重进行非均衡结构的调整,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更多助力。当前,全国范围内脱贫攻坚工作正在以全方位行动来推动结构性贫困的破解,在结构与行动的对垒中,中国扶贫工作以行动重塑结构,来帮助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顺利跨越贫困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贫困 民族地区 精准扶贫
原文传递
新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因素综合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艾沙江.艾力 瓦尔斯江.阿布力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408,共5页
贫困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地处我国最西部的新疆地区的贫困人口更是与边疆稳定、团结少数民族等政治目标相联系。随着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吸收消化了贫困地区农村大量剩... 贫困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地处我国最西部的新疆地区的贫困人口更是与边疆稳定、团结少数民族等政治目标相联系。随着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吸收消化了贫困地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改变了单纯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在贫困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加了财政收入。此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第二欧亚大陆桥的沟通,新疆的外向型经济和旅游业也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这些成就在新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道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有部分地区变化不大,有的则出现了反复,贫困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这些贫困地区的存在,始终影响着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其贫困特征及原因,指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特征 原因 脱贫 新疆
下载PDF
西南贫困地区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凯宁 高清 靳乐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62,共9页
聚焦贫困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渔洞水库汇水区465个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WTP)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在448位受访者中,有40... 聚焦贫困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渔洞水库汇水区465个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WTP)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在448位受访者中,有404位愿意为生活垃圾治理付费。样本农户支付意愿为36.257元/年/户,而调研地大部分村庄实际收费标准远高于此。这说明现阶段在贫困地区建立垃圾治理农户付费制度已具备相当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收费标准应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稳妥推进为宜。2)农户支付意愿受到个人、家庭及认知特征的影响,女性比例、家中有村干部、收入水平、必要性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年龄、家庭外出务工比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家庭外出务工比例对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最大,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户支付意愿的根本原因。3)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社会"原子化"对贫困地区农户支付意愿产生不利影响。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在贫困地区实施垃圾治理农户付费制度,收费标准不仅应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更应该实现差别化,而非整个村庄"一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支付意愿 条件价值评估法
原文传递
广西贫困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罗明智 李标 +4 位作者 黄红燕 张培芬 汤庆坤 蓝必忠 乐波灵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6-1021,共6页
广西已经成为我国蚕桑产业实现"东桑西移"战略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因此有条件依托具有区域和规模优势的蚕桑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在对广西贫困地区利用蚕桑产业扶贫的发展运行机制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广... 广西已经成为我国蚕桑产业实现"东桑西移"战略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因此有条件依托具有区域和规模优势的蚕桑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在对广西贫困地区利用蚕桑产业扶贫的发展运行机制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广西主要贫困地区共30个贫困县以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意愿进行量化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桑蚕产业扶贫的意愿仍然不是十分强烈,发展蚕桑产业的意愿在不同贫困县之间的差异显著,并且在蚕桑产业的规模层次差异明显、技术水平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等基础条件下,规模化生产潜力、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组织化程度、内生发展需求4个主要因素分别对发展蚕桑产业扶贫存在着负向、负向、正向、正向的显著性影响。据此从扶贫政策传导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突破、内生需求与外生拉动、产业发展共时性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愿景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产业 扶贫 影响因素 广西地区
下载PDF
河北省贫困区域状况及扶贫开发战略分析——如何实现河北扶贫攻坚的突破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亮 赵邦宏 张润清 《保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7-40,共4页
河北省贫困区域分布广、发生率高、程度深,并存在一些特殊困难。打胜河北扶贫攻坚战要从突破区域、突破方向、突破瓶颈、突破途径和突破机制五个方面来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 扶贫开发 贫困状况 河北省 贫困区域 扶贫战略
下载PDF
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基于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丽莉 李佩佩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44,共7页
本文基于2005~2015年西部12省市(区)数据,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贫困程度,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表明:(1)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发展速度缓慢,省际差异明显;(2)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 本文基于2005~2015年西部12省市(区)数据,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贫困程度,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表明:(1)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发展速度缓慢,省际差异明显;(2)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效果,贫困程度较轻;(3)从普惠金融的各个维度看:金融服务覆盖率、金融服务可得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对贫困均有明显的减缓作用;(4)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反贫困效应整体显著,但分省效果并不明显。最后,就发展普惠金融以减缓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反贫困 西部 变异系数法 欧式距离法
下载PDF
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云虹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8-124,共7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贫困现象迅速突显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利用课题组2005年8月对该市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其城市贫困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贫困 西部地区 兰州市
原文传递
喀斯特石漠化区多维贫困空间测度与格局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谢余初 林思妍 +2 位作者 屠爽爽 卢远 潘新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76-285,共10页
辨识和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区多维贫困空间及其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特定区域的贫困原因与形成机制。该研究以石漠化现象突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各县市为评价单元,通过探索和构建人(贫困主体)-自然-经济-社会四维一体的贫困空间三角锥体... 辨识和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区多维贫困空间及其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特定区域的贫困原因与形成机制。该研究以石漠化现象突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各县市为评价单元,通过探索和构建人(贫困主体)-自然-经济-社会四维一体的贫困空间三角锥体结构及其评价体系,利用贫困综合指数模型、Moran’I指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测算和分析2015年广西农村多维综合贫困程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格局,探讨区域贫困类型与减贫对策。研究表明:1)广西自然地理、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4个维度上的贫困值和多维综合贫困值均以中度贫困以上为主。各维度贫困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明显,其多维综合贫困呈现东南部地区贫困程度较低、西部和北部喀斯特区则相对较高的分布特征;2)多维综合贫困空间关联格局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高高集聚主要集中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其次是桂西南喀斯特丘陵山区的靖西县和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的融水县,低低集聚区则主要是南宁市和桂林市区。3)基于各评价单元不同维度贫困值的贡献程度及其差异性,将广西各县市划分为单因素主导型、双因素驱动型、多因素综合型和无主导因素型4个大类,并对喀斯特石漠化深度贫困区提出相应的乡村发展与减贫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乡村 GIS 空间分布 类型划分 喀斯特区
下载PDF
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贫困地区快速发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梅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5期180-182,共3页
解决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快速发展。针对贵州省贫困地区的状况,在分析了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 解决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快速发展。针对贵州省贫困地区的状况,在分析了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发展能力 贵州
下载PDF
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以民族地区反贫困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迎生 吴咏梅 叶笛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20,共8页
近年来,境内外非营利组织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我国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政府反贫困的不足,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与境外非营利组织相比,境内非营利组织在反贫困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与不... 近年来,境内外非营利组织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我国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政府反贫困的不足,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与境外非营利组织相比,境内非营利组织在反贫困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与不足。本文以境内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为议题,以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实践为案例,通过与境外非营利组织反贫困实践的比较,反思境内非营利组织反贫困实践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讨其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反贫困 民族地区 创新
原文传递
基于提升贫困地区人力资本价值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丽莉 王大超 《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29期11-13,共3页
我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和开发不足,产出效益较低,科技素质不高,且缺乏有效流动,这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反贫困的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须合理设置专业,体现实际、可实施及反贫困的效用原则,并在... 我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和开发不足,产出效益较低,科技素质不高,且缺乏有效流动,这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反贫困的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须合理设置专业,体现实际、可实施及反贫困的效用原则,并在教学时间上讲求灵活和富有弹性;必须坚持能力本位,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并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人力资本 职业教育模式
下载PDF
山地县域空间因子与贫困现象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政旭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3-42,51,共11页
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山地地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与规律。本文在分析山地贫困现象聚集的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建构人居环境体系中自然、人、经济社会、城镇和支撑系统在内的空间因子与贫困现象之间的理论关联模型,并利用贵州省75县... 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山地地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与规律。本文在分析山地贫困现象聚集的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建构人居环境体系中自然、人、经济社会、城镇和支撑系统在内的空间因子与贫困现象之间的理论关联模型,并利用贵州省75县的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加以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多项空间因素与贫困现象的产生有广泛的关联。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突出的人地矛盾、薄弱的县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整合能力落后、滞后的空间支撑能力三方面相互耦合,是贫困产生的重要空间机制。最后在空间规划、建设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空间因子 产生机制 人居环境 贵州 县域
下载PDF
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人力问题及对策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娟 傅新巧 方鹏骞 《医学与社会》 2010年第4期58-60,共3页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人力的现状和问题,经济条件与制度缺陷造成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人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落后。在经济环境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制度,如投入、编制等方面着手促进贫困地区的卫生人...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人力的现状和问题,经济条件与制度缺陷造成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人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落后。在经济环境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制度,如投入、编制等方面着手促进贫困地区的卫生人力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卫生 贫困地区 人力资源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贫困地区低碳扶贫模式探索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俊杰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0,共5页
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而贫困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生存发展、技术落后的挑战,但这也为新时期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贫困地区也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和外部发展机遇,可以基于低碳生态农业园、林业碳... 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而贫困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生存发展、技术落后的挑战,但这也为新时期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贫困地区也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和外部发展机遇,可以基于低碳生态农业园、林业碳汇项目、低碳旅游等手段探索出一些有利于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低碳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低碳经济 低碳扶贫 农村
原文传递
多维贫困视域下的教育减贫效应研究——来自民族地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晋生 蔡文伯 袁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3,共6页
进入后脱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由消除收入贫困为核心的绝对贫困转向治理以多维贫困为特征的相对贫困问题。基于2019年民族地区的家庭调查数据,利用双界限法分析教育缺失在多维贫困中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均值分析方法与Logit模型实证检... 进入后脱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由消除收入贫困为核心的绝对贫困转向治理以多维贫困为特征的相对贫困问题。基于2019年民族地区的家庭调查数据,利用双界限法分析教育缺失在多维贫困中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均值分析方法与Logit模型实证检验教育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家庭中的儿童失学问题是导致多维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家庭教育支出均呈现出显著的减贫效应,教育水平的减贫作用更大,但大专以上学历群体同高中学历群体的致贫风险不存在显著差异。后脱贫时代的政策调整过程中,不仅要持续完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还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逐渐推进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充分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根本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贫困 教育减贫 多维贫困 民族地区 A-F双界限法
原文传递
宁夏南部山区人口文化贫困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蓉 赵多平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1-184,共4页
从新的人口文化的研究角度出发,在贫困成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针对宁夏南部山区(简称宁南山区)自然条件严酷、人口压力大、经济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人口与文化视角的宁夏南部山区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 宁南山区 贫困地区 文化贫困 反贫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