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 被引量:347
1
作者 黄倩 李政 熊德平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0-101,共12页
基于2011~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双重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贫困减缓,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和小... 基于2011~2015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双重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贫困减缓,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和小微信贷的作用较为显著;相较于富裕群体,贫困群体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改善了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均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重要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贫困减缓 收入分配 包容性增长
下载PDF
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2
作者 罗庆 樊新生 +1 位作者 高更和 杨慧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32,共7页
以秦巴山区11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探讨贫困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与2004年相比,2014年贫困村的空间集聚规... 以秦巴山区11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探讨贫困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与2004年相比,2014年贫困村的空间集聚规模较小,集聚中心数量较多;库区是贫困村的主要集聚地,随着时间推移贫困村的分布呈现远离库区和向乡镇中心附近集聚的趋势。在影响因素分析上,泊松回归的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特征、地理区位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政策因素均对贫困村区位具有显著影响。但随时间推移,贫困村分布的具体影响因素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同一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向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村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秦巴山区 泊松回归
原文传递
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3
3
作者 邵汉华 王凯月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4,共10页
采用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金融可获得性调查数据库的90个国家在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金融服务渗透性、便利性和使用性等三个方面构建普惠金融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采用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金融可获得性调查数据库的90个国家在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金融服务渗透性、便利性和使用性等三个方面构建普惠金融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地减缓贫困,并且在减少贫困广度方面的效力要大于贫困深度;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来减少贫困,但是普惠金融经济增长效应的减贫机制没有通过实证检验。因此,建议适度降低金融体系的准入门槛,适当扶持普惠金融机构,实现公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贫困减缓 包容性增长 收入分配
下载PDF
生态贫困视角下的贫困县多维贫困综合度量 被引量:44
4
作者 王艳慧 钱乐毅 +1 位作者 陈烨烽 胡卓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77-2686,共10页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决策实施的重要单元,贫困县贫困程度及其致贫原因的识别和评估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从生态贫困的视角,设计了顾及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县级别多维贫困度量指标体系,构建...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决策实施的重要单元,贫困县贫困程度及其致贫原因的识别和评估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从生态贫困的视角,设计了顾及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县级别多维贫困度量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贫困指数-最小方差模型(PI-MVM)的县级多维贫困度量模型,以6个连片特困区的249个县为典型研究区,系统揭示片区-县级层面上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片区的综合贫困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加重,各片区县存在"从北向南、从东到西,贫困程度逐渐加重"的趋势;乌蒙片区西部、秦巴片区西北部各县贫困程度的高-高聚集现象突出;秦巴中南部以及乌蒙片区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贫困程度较深.一般致贫型片区县较多,主导致贫型片区县聚集在贫困程度较低的片区;经济因素对贫困的缓解作用逐渐下降,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逐渐明显.研究结果可以更加精准地全面把握贫困县的贫困区划特征,为指导研究区早日脱贫提供辅助决策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贫困 多维贫困度量 贫困程度 贫困类型 贫困指数-最小方差模型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贫困线、贫困率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45
5
作者 陈宗胜 于涛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53,共14页
文章尝试制定了阶梯式全国统一城市贫困线。据此测度发现,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已接近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对流动人口的贫困治理仍是"真空地带",存在城市贫困治理的"内部二元结构&q... 文章尝试制定了阶梯式全国统一城市贫困线。据此测度发现,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已接近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对流动人口的贫困治理仍是"真空地带",存在城市贫困治理的"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城镇贫困仍较严重;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城市绝对贫困也存在反弹可能;相对贫困日益严峻。文章提出政策建议:明确确立全国统一城市贫困线;将常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扶贫体系,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贫困问题;实行定向精准扶贫,加大对特殊人群的扶贫;加大中部和东北地区城镇扶贫力度。同时将相对贫困、多维贫困提上议程,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贫困线 区域贫困 收入分配 流动人口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贫困变动:1981-2005——基于不同贫困线标准和指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张全红 张建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35,共8页
本文以中国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公布的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测算了1980年以来的4种贫困指数。研究发现,虽然农村贫困状况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基于不同贫困线标准衡量的贫困程度相差悬殊,这使农村反贫... 本文以中国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公布的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测算了1980年以来的4种贫困指数。研究发现,虽然农村贫困状况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基于不同贫困线标准衡量的贫困程度相差悬殊,这使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变得更加复杂;脱贫时间指数的构成中,由于不平等所延长的脱贫时间,相对而言明显提高,这说明收入分配的恶化已经成为反贫困的严重障碍,这种变化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线 贫困指数 脱贫时间指数 收入分配
下载PDF
贫困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乌蒙山连片特困区为例 被引量:40
7
作者 梁晨霞 王艳慧 +3 位作者 徐海涛 齐文平 程序 赵文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9-1402,共14页
针对目前贫困分布研究以大尺度为主而缺乏对小尺度的关注和致贫因素分析忽略个体效应或背景效应的不足,基于空间贫困视角,以乌蒙山片区为研究区域、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探究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并设计多层线性回归... 针对目前贫困分布研究以大尺度为主而缺乏对小尺度的关注和致贫因素分析忽略个体效应或背景效应的不足,基于空间贫困视角,以乌蒙山片区为研究区域、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探究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并设计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从贫困村和县域两个层面综合定量剖析贫困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贫困村的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明显,总体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散点-极核-轴带-团块并存的空间格局。(2)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受多层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村级影响因素为:人口密度、通路率、劳动力比例、遭受自然灾害频次、安全饮用水比例;县级影响因素为:人均地方生产总值、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植被覆盖率。(3)农村贫困来源于贫困村与县域的双重作用。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针对不同尺度对象有针对性地施策,合理配置扶贫资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村 空间贫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乌蒙山片区 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LM)
原文传递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贫困空间特征研究——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为例 被引量:39
8
作者 刘一明 胡卓玮 +1 位作者 赵文吉 王志恒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7,共9页
随着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本文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县级行政区划为例,从自然和社会因素中选取主要贫困影响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和BP神经网络,模拟区域自然致... 随着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本文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县级行政区划为例,从自然和社会因素中选取主要贫困影响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和BP神经网络,模拟区域自然致贫指数、社会经济消贫指数,分析贫困的内在成因,探究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扶贫开发政策的制定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辅助决策。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因素是主要的致贫原因,而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作用。大部分县的自然致贫程度在中等以上,其中,铜仁、湘西地区程度较为严重,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不高,缓解贫困的能力不强;黔江地区、张家界地区的贫困程度较低,铜仁地区和湘西地区的贫困程度较高。各县的贫困状况和贫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古丈、龙川,务川、正安,隆回、新化及道通、城步共同构成武陵山片区"大分散、小聚集"的贫困分布格局。今后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然致贫因素,深入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武陵山片区 贫困程度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重庆市农村多维贫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蔡进 禹洋春 +1 位作者 骆东奇 邱继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35-245,共11页
为了探索区域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开发策略,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该文构建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重庆市农村... 为了探索区域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开发策略,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该文构建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重庆市农村多维贫困程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多维贫困程度较深且区域差异较大;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高贫困水平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低贫困水平的区县主要分布在主城和主城外围地区;空间关联格局特征表现为农村多维贫困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效益,各区县主要以HH型和LL型正相关空间格局为主,HH型区县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地区,LL型区县主要集中在主城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到地形坡度、到重庆市政府驻地距离、耕地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耕地 多维贫困 空间格局 重庆市
下载PDF
黑龙江省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杜国明 关桐桐 +1 位作者 李冬梅 张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9-156,共8页
以黑龙江省1773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数据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从数量规模、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贫困村个数占行政村总量的19.68%,贫... 以黑龙江省1773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数据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从数量规模、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贫困村个数占行政村总量的19.68%,贫困村面积占行政区土地总面积的7.69%,地区(市)间贫困村个数及面积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贫困村在国贫县、省贫县和非贫县中个数比率分别为47.23%、35.71%和8.19%,面积比例分别为25.65%、24.56%和2.38%;贫困村在不同尺度上的集聚特征均比较明显,在国贫县、省贫县、非贫县内集聚程度依次降低;贫困村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在黑龙江省的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出一个核心集聚片区和一个相对集中的条带区;64.12%的贫困村分布在高程为200m以下的平原区,其中有一半的贫困村分布在150~200m的高程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村 空间分布 最邻近指数 核密度 空间依赖性 精准扶贫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脱贫历史性成就的经济学解释 被引量:23
11
作者 钟甫宁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1,共8页
中国脱贫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的全部脱贫,创造了全球的奇迹。这一伟大成就不仅具有全球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也加深了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即在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脱贫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的全部脱贫,创造了全球的奇迹。这一伟大成就不仅具有全球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也加深了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即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流动性存在巨大差异、资源结构失衡的条件下,单一资源追逐自身利益的流动方式既不能导致全局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不能缓解区域性贫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导的以全局利益为目标的多种资源协调配置可能在提高总体配置效率的同时消除区域性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收入分配 资源配置 资源流动性 资源结构失衡
原文传递
2010—2018年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分布与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璇玥 姚树洁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0-93,共14页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收关期,总结过去十年农村贫困的脱贫进程、成因变化与深浅分布,是后脱贫时代维持脱贫成效的首要工作。基于CFPS调查4390个持续追踪的农村家庭样本,本文采用A-F双界法,估测2010—2018年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指数。研...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收关期,总结过去十年农村贫困的脱贫进程、成因变化与深浅分布,是后脱贫时代维持脱贫成效的首要工作。基于CFPS调查4390个持续追踪的农村家庭样本,本文采用A-F双界法,估测2010—2018年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指数。研究表明,第一,初始贫困水平更高的省份具有更大的脱贫幅度,有利于中国政府确保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步完成脱贫目标;第二,农村家庭的能力匮乏点发生转变,儿童辍学、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已不再是主要贡献因素,劳动能力、医疗负担与日常结余等抗风险能力与发展能力成为稳定脱贫成效的关键领域;第三,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的主要问题是贫困者受剥夺程度深,深度贫困者返贫阻碍了多维贫困的进一步下降。本文认为,中国农村的贫困特征已从生存困难向发展不足转变,针对性地解决深度剥夺维度、持续追踪深度贫困人群将有助于2020年后农村防贫困、农户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脱贫 多维贫困 贫困分布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1省的多维贫困测度 被引量:19
13
作者 夏春萍 雷欣悦 王翠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9-238,共10页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ELES模型 农村居民消费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地理区位、农户特征与贫困分布——基于西海固720个农户的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国涛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4,共6页
地理区位、农户特征是决定贫困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2个观察村的720个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按照地理区位和农户特征为标志对贫困指标进行分解研究,以观察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分析贫困机理,从微观上制定... 地理区位、农户特征是决定贫困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2个观察村的720个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按照地理区位和农户特征为标志对贫困指标进行分解研究,以观察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分析贫困机理,从微观上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研究发现,地理区位和农户特征决定了农户贫困规模和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确定西海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和重点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特征 贫困分布 贫困发生率
下载PDF
论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相对贫困 被引量:14
15
作者 冯素杰 陈朔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0,F0003,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相对贫困现象没有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从相对贫困的现状、经济高速发展中相对贫困的成因以及解决相对贫困的措施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相对贫困现象没有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从相对贫困的现状、经济高速发展中相对贫困的成因以及解决相对贫困的措施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速增长 相对贫困 收入分配
下载PDF
中国城乡贫困变动:2004—2012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美昌 高云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57,共9页
本文基于2004—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根据家庭人均年收入2 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线和"1天1.5美元"的亚洲贫困标准线,使用FGT指数和脱贫时间两种贫困指数评估了我国城乡贫困整体变动趋势,并从城乡和地区、个体和家庭特... 本文基于2004—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根据家庭人均年收入2 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线和"1天1.5美元"的亚洲贫困标准线,使用FGT指数和脱贫时间两种贫困指数评估了我国城乡贫困整体变动趋势,并从城乡和地区、个体和家庭特征层面分解贫困人口构成;也考察了贫困变动的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最后定量地分析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根据两种贫困标准线,两种贫困指数测度结果一致反映我国贫困人口规模显著减少;按国家贫困标准线,我国城乡贫困发生率下降了8.8%,但到2012年的依然高达8.6%,农村贫困人口平均脱贫时间为5.4年,而相对贫困发生率有所上升。不同地区的贫困变动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贫困发生率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1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贫困强度和贫困深度现象都还较为严重;东部地区的减贫效应十分明显,但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增长的脱贫效应较为显著,但增长的亲贫性有待提高;城乡、地区和贫困人口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并成为反贫困的严重障碍。外出非农工作经历、性别差异和教育程度是影响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建议反贫政策应瞄准西部地区的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较低、家庭规模较大的农村居民,尤其是女性户主家庭,也应加强养老保险、社会帮扶和人力资本投资,形成改善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性扶贫政策体系;中部地区可以借助邻近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持续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体系;同时,也可将扶贫标准线提高为每人"1天1.5美元"的亚洲贫困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指数 贫困分解 CGSS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证据 被引量:13
17
作者 薛凯芸 王越 胡振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983,共13页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助力提高农户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关键,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6省11县(市、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Pr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数...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助力提高农户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关键,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6省11县(市、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Pr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减贫增收和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各县中等水平之下,并且发展呈现明显地区差异。43.9%的农户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户收入存在有提升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减少农户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并降低村庄层面相对贫困发生率;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作用更明显,能够改善农户收入分配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子指标对贫困减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收效果更好。此外,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建议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教育开展力度,让数字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弱势群体,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收入增长 相对贫困 收入分配
原文传递
西安市微区域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黄晶 薛东前 马蓓蓓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6,共6页
以街道办事处为研究单元,以居民收入数据为基础,采用FGT指数法和矢量数据符号法,分别从收入等级、收入差距、贫困程度等方面对西安市主城区的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收入等级空间特征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以街道办事处为研究单元,以居民收入数据为基础,采用FGT指数法和矢量数据符号法,分别从收入等级、收入差距、贫困程度等方面对西安市主城区的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收入等级空间特征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心城区,高低交错";2街道办之间平均收入差距不大,街道办内部个人收入差距较大;3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老城衰退区、老工业区、城中村棚户区及近郊城乡交错区;4收入高低、收入差距分别与贫困程度呈现反比和正比关系。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从街道层面制定脱贫对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特征 收入分布 新城市贫困 FGT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县域贫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杜国明 姜莹莹 +2 位作者 孙晓兵 刘文琦 黎春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0-467,共8页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发生率 贫困特征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县域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中国的贫困与贫富差距 被引量:10
20
作者 詹姆斯.莫里斯 苏金远 刘效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1-6,36,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轻贫困和贫富差距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快速发展策略,但城乡贫富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和贫困仍然是中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未来1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大幅增长,这有助于消除中国的贫富差距。为进一步消除贫困与贫富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轻贫困和贫富差距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快速发展策略,但城乡贫富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和贫困仍然是中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未来1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大幅增长,这有助于消除中国的贫富差距。为进一步消除贫困与贫富差距,中国政府应该将“重新分配”作为快速发展策略的有力补充,同时借鉴“家庭救助”、“局部救助”、免费教育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贫困 贫富差距 救助 分配 快速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