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戏曲小说”与《也是园藏书目》对“通俗小说”的设类及意义 |
温庆新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3
|
|
2
|
论海岩小说模式对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启示 |
莫林虎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3
|
《春明外史》的社会言情特征 |
乐守红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
1
|
|
4
|
明末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迁移与小说风格的转变 |
李忠明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5
|
非“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 |
欧阳健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6
|
传名与传情:通俗小说征引作者诗集谫论 |
邓雷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7
|
通俗小说·文学经典·知识生产——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阈中的“金学”建构 |
易晖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8 |
3
|
|
8
|
文本固化与类别偏移:宋元白话小说的文本变迁及其影响 |
叶楚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论金庸小说主人公成长经历叙述及其意义 |
罗立群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0
|
中国通俗小说与通俗小说史的编纂 |
王齐洲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1
|
张恨水北京叙事中的“公共时间” |
李艳爽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2
|
《台湾外志五虎传》的反英雄叙事 |
陈华秋
杨伟忠
|
《闽台文化研究》
|
2024 |
0 |
|
13
|
稗语益人心:论明清通俗小说“劝善教化”之功用--以章回小说《济公传》为例 |
吕行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4
|
论通俗小说人物描写词赋化程式之形成 |
梁冬丽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15
|
张恨水小说文化传播学审视 |
谢家顺
|
《池州学院学报》
|
2008 |
3
|
|
16
|
明清通俗小说江南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 |
冯保善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7
|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 |
赵小琪
|
《华文文学》
|
2009 |
1
|
|
18
|
被修饰的梦境: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入赘” |
叶楚炎
|
《云梦学刊》
|
2012 |
2
|
|
19
|
早期电影对通俗文学的影响——以《紫罗兰电影号》小说为例 |
李斌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20
|
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中侠客主体意识的塑造 |
党雪晴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