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曲小说”与《也是园藏书目》对“通俗小说”的设类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温庆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0-76,共7页
历代连称"戏曲小说"主要指向作为"说话"伎艺的"小说"与"戏曲",强调此类作品的表演性特征与演说方式的特殊性。《也是园藏书目》以"戏曲小说"作为一种与"四部"并列的部类,... 历代连称"戏曲小说"主要指向作为"说话"伎艺的"小说"与"戏曲",强调此类作品的表演性特征与演说方式的特殊性。《也是园藏书目》以"戏曲小说"作为一种与"四部"并列的部类,即是对上述做法与时人普遍认知的回应。而此书目"戏曲小说"下设置"通俗小说"小类,系为突出与"传奇"、说唱文学有较大纠葛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在表现形式及其表演趣味,与"古今杂剧""传奇"等的区别。它依旧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当作一种带有表演趣味的、以章回体式存在的"说话"伎艺,而非以之为白话通俗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小说” 《也是园藏书目》 “通俗小说” “说话”伎艺 目录学视域
下载PDF
论海岩小说模式对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莫林虎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7-60,共4页
海岩小说为中国通俗小说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对青年心理有较准确的把握与表现,又适度加入时尚文化的诸多因素,由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通俗文化文本。他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与通... 海岩小说为中国通俗小说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对青年心理有较准确的把握与表现,又适度加入时尚文化的诸多因素,由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通俗文化文本。他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与通俗文化的娱乐本性有机融合,较好地实现了通俗文化作品的社会职责与经济目的。海岩小说这一重要特质对我国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对我国的通俗文艺更好地实现社会教化功能都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岩:小说模式 通俗小说 启示
下载PDF
《春明外史》的社会言情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乐守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4-19,共6页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早期的代表作。它以一个青年的两段不成功的爱情经历为线索 ,引出了当时北京广阔的生活画面 ,使得“言情”小说同时具备了“社会”的特征。在这部小说中还体现出了作者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殊时...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早期的代表作。它以一个青年的两段不成功的爱情经历为线索 ,引出了当时北京广阔的生活画面 ,使得“言情”小说同时具备了“社会”的特征。在这部小说中还体现出了作者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殊时期对旧文学流派的承袭和对新文学技巧的探索 ,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言情小说 社会小说 《儒林外史》
下载PDF
明末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迁移与小说风格的转变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忠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2-138,共7页
明代万历以后,通俗小说的刊刻中心逐渐从福建建阳转移到江苏苏州,再从江苏苏州转移到浙江杭州。由于迁移过程与文人加入通俗小说的创作、刊刻队伍有关,因此这一迁移直接带来了通俗小说尤其是白话短篇小说不断雅化的风格转变。
关键词 通俗小说 刊刻中心 转变
下载PDF
非“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 被引量:5
5
作者 欧阳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9-45,共7页
“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 ,是建立在通俗小说都得到妥善保存的“假设”之上的 ,它完全没有考虑通俗小说大量湮没的事实 ,因而是完全不合事理的。如若没有郑振铎、马隅卿、傅惜华、孙楷第等老一辈学者的抢救“引进” ,可能今天面... “明代前期通俗小说创作空白论” ,是建立在通俗小说都得到妥善保存的“假设”之上的 ,它完全没有考虑通俗小说大量湮没的事实 ,因而是完全不合事理的。如若没有郑振铎、马隅卿、傅惜华、孙楷第等老一辈学者的抢救“引进” ,可能今天面对的“空白”就会是整个明代。从遗存文献史料的字里行间 ,仍透露出明代前期小说的种种信息 ,不仅能够证明稗官小说的大量存在 ,有些作品的内容亦可窥知一二。而现存多数的历史小说 ,都有它更早的“原本”。“明代前期空白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前期 通俗小说 空白 文献 小说创作 历史小说
下载PDF
传名与传情:通俗小说征引作者诗集谫论 被引量:1
6
作者 邓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5,共11页
通俗小说征引作者诗集的现象较为奇特,以前学界关注较少。这一现象与小说家借诗词传名、传情有关,诗词传名是作者朴素思想的呈现,其主要原因是诗文集出版难而小说出版容易;诗词传情体现了小说家主体意识的介入,表现为将自身经历点缀于... 通俗小说征引作者诗集的现象较为奇特,以前学界关注较少。这一现象与小说家借诗词传名、传情有关,诗词传名是作者朴素思想的呈现,其主要原因是诗文集出版难而小说出版容易;诗词传情体现了小说家主体意识的介入,表现为将自身经历点缀于小说之中,带有自况性质甚至实录性质。该现象的小说史意义有三:明清越来越多有名望的文人关注并创作通俗小说;通俗小说题材多样化催生了通俗小说征引作者诗集的现象,同时文学风气与作家观念又制约了这一现象的发展;小说文体地位提升促进传统观念转变,出现了诗文集收录小说诗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文人诗集 传名 传情
下载PDF
通俗小说·文学经典·知识生产——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阈中的“金学”建构 被引量:3
7
作者 易晖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52-60,共9页
金庸小说,正经历着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俗小说到90年代以降的"经典化"的过程,一些学界人士热衷于将原本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金庸小说研究推向所谓的"金学"。金庸小说无疑是大众文学的经典,它的畅销性、长销性以... 金庸小说,正经历着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俗小说到90年代以降的"经典化"的过程,一些学界人士热衷于将原本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金庸小说研究推向所谓的"金学"。金庸小说无疑是大众文学的经典,它的畅销性、长销性以及为读者带来的密集的阅读快感确保了这一点,但并不等于它是一般意义的文学经典甚至文化经典。金庸研究的根本意义恐怕也不在于将它客观化、对象化地树为经典,采取超然物外的文学批评的立场。实际上,金庸小说(或者说"金庸现象")为我们展现出关于当代"文学/文化生活"的难得的"近身性",它是"文本讲述的时代"与"讲述文本的时代"的合而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金学 通俗小说 文学经典 知识生产
下载PDF
文本固化与类别偏移:宋元白话小说的文本变迁及其影响
8
作者 叶楚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8,共13页
依托于标志性的宋元讲史家话本以及小说家话本的分回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伎艺现场分回的基本状貌,也能以此为基础对于现存文本中的“每一回”做出更为清晰的观照。我们现在看到的来自宋元的小说家话本都是短篇的作品,可这只是它们被... 依托于标志性的宋元讲史家话本以及小说家话本的分回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伎艺现场分回的基本状貌,也能以此为基础对于现存文本中的“每一回”做出更为清晰的观照。我们现在看到的来自宋元的小说家话本都是短篇的作品,可这只是它们被文本固化后的形态,在说话伎艺的表演场上,由于要分回演述,这些作品都应有更长的篇幅。这些作品都分属小说家下的八个类别,但由于表演的故事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本在篇幅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类别归属在文本中也会发生偏移。我们既不能以现存文本的状况质疑宋元时期这些小说所属的类别,同时也应正视文本固化后这种类别偏移的现实,而这其实也是世情小说得以最终出现的重要因缘和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白话小说 文本固化 类别偏移 世情小说
下载PDF
论金庸小说主人公成长经历叙述及其意义
9
作者 罗立群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有一段充满艰辛和磨难的成长经历,其叙写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为写作基点的叙事模式;二是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描述重心的叙事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有一段充满艰辛和磨难的成长经历,其叙写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为写作基点的叙事模式;二是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为描述重心的叙事模式。在其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成长经历叙述对凸显人物品质、揭示作品主题、提升文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通俗小说 成长经历
下载PDF
中国通俗小说与通俗小说史的编纂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齐洲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10,共10页
中国通俗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个门类,与历代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的古体小说不是一个系统。它从整体上属于不能被纳入正统文化的民间文化,使用普通民众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主要描写和表现社会日常生活,具有民间性、故事性、趣... 中国通俗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个门类,与历代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的古体小说不是一个系统。它从整体上属于不能被纳入正统文化的民间文化,使用普通民众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主要描写和表现社会日常生活,具有民间性、故事性、趣味性、审美性、娱乐性及口语化等特点。其直接来源是宋元"说话",远源可上溯到先秦俳优与俳优小说。中国通俗小说史的编纂近年来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今人对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认识或多或少会受到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难以完全客观地对待自己描述的对象。然而,古代通俗小说在本质上毕竟是历史的而不是现实的。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它,用历史的观念去理解它,用历史的方法去解析它,用历史的态度去评论它,从而建构比较客观的符合其历史发展实际的通俗小说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史
下载PDF
张恨水北京叙事中的“公共时间”
11
作者 李艳爽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87,共8页
现代通俗小说是反映社会的一座富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娱乐业逐渐兴旺,北京市民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和互动增多。为进行公共娱乐活动,市民们共享公共时间,娱乐活动的时间安排也更集中。通俗小说大家张恨... 现代通俗小说是反映社会的一座富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娱乐业逐渐兴旺,北京市民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和互动增多。为进行公共娱乐活动,市民们共享公共时间,娱乐活动的时间安排也更集中。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的北京叙事对北京公共时间的设定与反映,彰显了当时北京城市生活的现代特质,成为研究现代通俗小说社会学价值的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北京 公共时间 社会学 通俗小说
下载PDF
《台湾外志五虎传》的反英雄叙事
12
作者 陈华秋 杨伟忠 《闽台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英雄叙事刻画英雄崇高品格,忽视人物个性,而《台湾外志五虎传》讲述英雄轶事,形成一种“反英雄叙事”。这类故事并不是闲笔,除了刻画具有差异性的人物形象,还隐含着作者的教化观念,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相比以往相似题材的小说,《台湾... 英雄叙事刻画英雄崇高品格,忽视人物个性,而《台湾外志五虎传》讲述英雄轶事,形成一种“反英雄叙事”。这类故事并不是闲笔,除了刻画具有差异性的人物形象,还隐含着作者的教化观念,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相比以往相似题材的小说,《台湾外志五虎传》在艺术手法方面也作出了突破。小说使用幽默的语言风格,显得自然活泼,并以平民的眼光反映人物思想感情。因此,人性色彩成为此书的特色之一。这部小说的反英雄叙事继承和发展了经典作品,彰显了闽南文化,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外志五虎传》 反英雄叙事 通俗小说
下载PDF
稗语益人心:论明清通俗小说“劝善教化”之功用--以章回小说《济公传》为例
13
作者 吕行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8-52,26,共6页
《济公传》作为济公系列小说的集大成者,其“劝善”价值,足可以与经典名著比肩。该书作者高扬“劝善惩恶”的旗帜,以“正人心,化风俗”为要旨,以因果报应观念为全书之骨骼,寄“劝惩”于济公、善人、贞节烈妇等形象,以及神魔、侠义、公... 《济公传》作为济公系列小说的集大成者,其“劝善”价值,足可以与经典名著比肩。该书作者高扬“劝善惩恶”的旗帜,以“正人心,化风俗”为要旨,以因果报应观念为全书之骨骼,寄“劝惩”于济公、善人、贞节烈妇等形象,以及神魔、侠义、公案、世情等多种类型题材之中,充分彰显了小说所具有的善书性质。而小说所具有的善书倾向,则是“文用为善”的传统观念与明清两代“劝善”时风合力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济公传》 劝善 功用
下载PDF
论通俗小说人物描写词赋化程式之形成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冬丽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9-56,共8页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人物描写具有高度程式化特征,即"前导语+词赋"的组合方式或"设问+铺陈"的修辞特征。这种程式的形成既受中国传统词、赋之描摹美人、英雄手法的影响,也得益于敦煌变文这样的通俗作品人物描写程式化...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人物描写具有高度程式化特征,即"前导语+词赋"的组合方式或"设问+铺陈"的修辞特征。这种程式的形成既受中国传统词、赋之描摹美人、英雄手法的影响,也得益于敦煌变文这样的通俗作品人物描写程式化创作的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人物描写 词赋化 程式 形成
下载PDF
张恨水小说文化传播学审视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家顺 《池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8-63,共6页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通俗文学创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通俗小说 文化传播
下载PDF
明清通俗小说江南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保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160,共9页
明清通俗小说由作者笔下自在状态的文本,到成为审美对象的小说"经典"作品,只能发生在小说"尊体",打破了以"小道视之"的传统观念以后。但明清通俗小说在江南的首刊和精刊,使得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文本,得... 明清通俗小说由作者笔下自在状态的文本,到成为审美对象的小说"经典"作品,只能发生在小说"尊体",打破了以"小道视之"的传统观念以后。但明清通俗小说在江南的首刊和精刊,使得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文本,得以及时以相对定型的审美客体呈现于世人面前,进而成为"经典"存在;"奇书"概念在江南出现并广为人知,标志通俗小说"经典"作品被明确发现,同时暗含小说"尊体"的萌蘖;江南通俗小说精批精选,对作品博大意蕴、艺术奥秘的阐释,对其卓越创造、伟大张力及范式意义的揭示,则意味着小说作品"经典"地位初步确立。明清通俗小说的江南传播,成为其走向经典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容轻忽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江南 通俗小说 传播 经典化
下载PDF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小琪 《华文文学》 2009年第4期7-12,共6页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选辑性传播形态较为丰富。其中,时尚性与经典性相对应的选辑性传播形态尤为令人瞩目。从选辑方法的视角来看,大陆出版的当代台湾流行小说选本呈现出时间性、规模性、通俗性三大特点,而当代台湾经典小说选本则... 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选辑性传播形态较为丰富。其中,时尚性与经典性相对应的选辑性传播形态尤为令人瞩目。从选辑方法的视角来看,大陆出版的当代台湾流行小说选本呈现出时间性、规模性、通俗性三大特点,而当代台湾经典小说选本则体现出精神向度上的发散性、艺术开掘上的独创性、思想层面上的影响性三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小说 流行小说 经典小说 选辑性传播
下载PDF
被修饰的梦境: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入赘”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楚炎 《云梦学刊》 2012年第5期93-100,共8页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入赘是商贾融入异乡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也代表了士人改换门庭的人生理想,但基于入赘所附着的种种社会属性,对于男性来说,它并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婚姻方式,不管是婚仪、改姓还是夺休,赘婿享受不到其他男性在婚姻中那...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入赘是商贾融入异乡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也代表了士人改换门庭的人生理想,但基于入赘所附着的种种社会属性,对于男性来说,它并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婚姻方式,不管是婚仪、改姓还是夺休,赘婿享受不到其他男性在婚姻中那种支配一切、掌控一切的快感,他们甚至都无法保持最基本的权利,不仅被人耻笑,而且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走。但小说作者往往会运用多种手法掩盖或是化解小说人物在入赘中所受到的屈辱和难堪,通过一系列手段的掩盖或是化解,小说作者在营造一个入赘的梦境的同时,也对这个梦境做了必要的修饰:入赘从损害男性自尊、让他们受尽歧视和冷遇,到变成一种男性可以从中寻找到足够的体面和尊严,至少看起来和其他的婚俗没有什么严重差异的婚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婚俗 入赘 梦境
下载PDF
早期电影对通俗文学的影响——以《紫罗兰电影号》小说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00-105,共6页
鸳鸯蝴蝶派文人将电影作为素材写进哀情小说,使电影在浪漫化、美学化的叙述中进入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典情感空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电影有关的场所、人物都成为不少通俗小说表现的题材,影院成为小说中人... 鸳鸯蝴蝶派文人将电影作为素材写进哀情小说,使电影在浪漫化、美学化的叙述中进入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典情感空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电影有关的场所、人物都成为不少通俗小说表现的题材,影院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以《紫罗兰电影号》中的哀情小说为例,研究认为:一是上世纪20年代俗文学从电影处获得的创作滋养,为30年代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电影壮大了俗文学的创作力量,影响了俗文学的创作套路;三是电影不但成为小说的素材与题材,也影响了小说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罗兰电影号》 通俗文学 早期电影
下载PDF
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中侠客主体意识的塑造 被引量:1
20
作者 党雪晴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0-26,共7页
"鹤-铁"系列小说被视为王度庐的代表作,其中对于侠客主体意识的探寻逐渐取代了过去武侠小说聚焦于"行侠"行为的写法。京旗作家的生活经验丰富了王度庐小说人物的内在书写,也使小说与时代相呼应,这既是民国武侠小说... "鹤-铁"系列小说被视为王度庐的代表作,其中对于侠客主体意识的探寻逐渐取代了过去武侠小说聚焦于"行侠"行为的写法。京旗作家的生活经验丰富了王度庐小说人物的内在书写,也使小说与时代相呼应,这既是民国武侠小说受新文化冲击之表征,也是武侠写作挣脱通俗小说藩篱的体现。文章分析王度庐对侠客的职业身份、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三重书写,分析其内在主体如何建构并完成侠客主体意识的塑造,从而帮助理解民国武侠小说在何种程度上回应了新文化,并突破了武侠作为通俗小说文类的书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度庐 “鹤-铁”系列 武侠小说 通俗文学 京旗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