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电影海报设计的诗意叙事 被引量:8
1
作者 焦朦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76-82,共7页
电影海报是设计者运用视觉符号体系对电影故事和主题予以阐释升华的视觉传达艺术。黄海是近年来国内电影海报设计师的代表人物,其设计作品极具识别性,呈现出一种饱含中国美学思想的“诗意叙事”风格。本文将着重分析黄海电影海报的风格... 电影海报是设计者运用视觉符号体系对电影故事和主题予以阐释升华的视觉传达艺术。黄海是近年来国内电影海报设计师的代表人物,其设计作品极具识别性,呈现出一种饱含中国美学思想的“诗意叙事”风格。本文将着重分析黄海电影海报的风格化设计特征:结构上通过人物、情节和场景的叙事设计实现与电影故事的呼应与暗合,手法上将海报叙事诗意化,营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运用形变、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实现美与情感的传达。同时,也将阐释在国际化语境下,这种“诗意叙事”的设计风格如何成为本土文化的转译和国际输出时的策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电影海报 诗意叙事 视觉传播
下载PDF
从“史诗”到“史实”——试论中国早期文本的两种书写思维及其演进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少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105,共11页
中国早期文本,存在"诗性叙事"与"实录原则"两种书写思维模式,这造成了"史诗"与"史实"两种文本的产生。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本的书写,大多没有超越这两种思维模式。先秦《诗经》《尚书》对此... 中国早期文本,存在"诗性叙事"与"实录原则"两种书写思维模式,这造成了"史诗"与"史实"两种文本的产生。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本的书写,大多没有超越这两种思维模式。先秦《诗经》《尚书》对此有直接体现,至司马迁《史记》逐渐统一并明确。书写者身份与生活地域的差异、书写时代的变化,都会造成文本文字的差异。这会造成中国早期文本的"不确定性"。但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又使得早期文本也有文化、思维、制度等方面的"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史实 书写思维 诗性叙事 实录原则
原文传递
诗性叙事及其审美功能——读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被引量:6
3
作者 郭国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对传统叙事语法的背离。《唯物之神》正是因为其叙事的诗化特征,成为了诗性叙事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之神》 诗性叙事 叙事话语 审美功能
下载PDF
明代小说散韵结合体制的形成及诗歌叙事体性化
4
作者 饶龙隼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9,共13页
唐宋以来各类小说的书面化助催散韵结合体制的形成,延至元明时期这种编创观览现象更加凸显并递有新变,从而形成明代小说独特的体制形态,因使其诗性叙事功能有所增强优化。明代小说中羼入的诗歌有多方面叙事功能,但在小说叙事中不占主导... 唐宋以来各类小说的书面化助催散韵结合体制的形成,延至元明时期这种编创观览现象更加凸显并递有新变,从而形成明代小说独特的体制形态,因使其诗性叙事功能有所增强优化。明代小说中羼入的诗歌有多方面叙事功能,但在小说叙事中不占主导地位;若脱离散文叙事之主导,其诗性叙事就无所附丽。特别是在小说中羼入诗歌的增聚阶段,其叙事功能非但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反因非体性成分存在种种弊端。不过随着明代小说书面化,所羼诗歌进入体性化阶段;且因羼入诗歌体性化的增强,其诗性叙事完全融摄散文中。所谓体性化,是指羼入诗歌契入小说的故事情节,而与散文深度融合以修饰辅助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小说 散韵结合 体制 书面化 诗歌叙事 体性化
原文传递
论现代乡土小说诗性叙事的多维镜像
5
作者 卢月风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诗骚传统”型构现代乡土小说诗性叙事的面貌。因迥异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念,作家营造多元的乡土诗性空间。从内容上看,乡土诗性空间既有乡土启蒙视角下的诗意眺望,又有诗性乡土人生的自觉追求与革命、战争中的诗性一瞥,使启蒙、革命、... “诗骚传统”型构现代乡土小说诗性叙事的面貌。因迥异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念,作家营造多元的乡土诗性空间。从内容上看,乡土诗性空间既有乡土启蒙视角下的诗意眺望,又有诗性乡土人生的自觉追求与革命、战争中的诗性一瞥,使启蒙、革命、战争等乡土主题不同程度打上诗意的烙印,被赋予丰富的现代意味。乡土诗性多维建构背后是作家对乡土的地方色彩、风俗画面等审美特质的坚守,以及对人性、人情的执着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土小说 诗性叙事 多维镜像
下载PDF
粗野冲动中的诗性建构——论莫言《红高粱》的欲望叙事
6
作者 席建彬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99-303,324,共6页
《红高粱》的诗意隐含着欲望的诗化肌理、本能冲动的释放与满足、点燃生命的自由意志,表现出更为直接的行动性。对一场草莽式的伏击战的感性切刈,狂欢式的场景与行为,过多的偶然、随性的中断与拼缀,寄寓着人性与文化的还原、批判等意义... 《红高粱》的诗意隐含着欲望的诗化肌理、本能冲动的释放与满足、点燃生命的自由意志,表现出更为直接的行动性。对一场草莽式的伏击战的感性切刈,狂欢式的场景与行为,过多的偶然、随性的中断与拼缀,寄寓着人性与文化的还原、批判等意义。诗化的欲望在形式和意蕴之间保持了谐调,造就了诗性传统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一次“高调”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莫言 诗性叙事 欲望冲动 结构肌理
下载PDF
论布劳提根诗歌叙事的小说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美国垮掉派诗人布劳提根具有"诗人―小说家"双重身份。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诗歌叙事的小说化特征。其小说化特征主要借助戏仿和体裁混合,形成对长篇小说的时代性、未完成性、杂语性等重要特征的借鉴和改造。所形成的诗歌叙事... 美国垮掉派诗人布劳提根具有"诗人―小说家"双重身份。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诗歌叙事的小说化特征。其小说化特征主要借助戏仿和体裁混合,形成对长篇小说的时代性、未完成性、杂语性等重要特征的借鉴和改造。所形成的诗歌叙事新文本包含了时间意识的冲突、塑造具有多种面相又统摄全局的新人物、借用小说结构等小说化特征。布劳提根小说化的诗歌叙事提供了新的诗语陌生化模式,有效扩充了诗歌的容量和可能性,并且还是其所代表的青年群体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它成为布劳提根诗歌能突破"垮掉派"、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极大关注的重要原因,也为当下诗歌创作与研究提供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劳提根 后现代主义 诗歌叙事 小说化 诗意生成机制
原文传递
《集邮册》中“我”的叙事功能和诗学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闫吉青 宋亚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48-60,158,共14页
经典的叙事学分析不仅揭示了使故事成为故事的叙事的存在还提供了把叙事作品纵向解剖的可能。借助这一工具又使得对各个叙事要素的孤立分析成为可能。同一个话语或者要素会因为其所处的叙事层级不同而分领不同的叙事功能,小说《集邮册... 经典的叙事学分析不仅揭示了使故事成为故事的叙事的存在还提供了把叙事作品纵向解剖的可能。借助这一工具又使得对各个叙事要素的孤立分析成为可能。同一个话语或者要素会因为其所处的叙事层级不同而分领不同的叙事功能,小说《集邮册》中的叙事正是通过"我"的多重功能完成了对事件的选取、传达和思考,并通过对"我"的强调来增强叙事风格。然而解剖式的分析某个要素的某种功能又常使人忽略其功能的系统性,忽视其在各层级之间的互动和在叙事中的合力。因此,在对叙事的讨论中不仅要对作品中的"我"的叙事功能做分析,还要指出其在总体层面上的诗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邮册》 “我” 叙事功能 诗学功能 诗意的叙事
下载PDF
风景的诗学审视——论郁达夫《迟桂花》的风景书写与诗意叙事 被引量:1
9
作者 贺泽岚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9-23,共5页
风景书写是郁达夫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诗意叙事模式亦是郁达夫创作小说的一种美学风格,以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为研究中心,对其笔下的“风景”进行探究,从自然风景中解读以人作为隐喻风景的存在,并将人与自然放置在同一文化空... 风景书写是郁达夫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诗意叙事模式亦是郁达夫创作小说的一种美学风格,以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为研究中心,对其笔下的“风景”进行探究,从自然风景中解读以人作为隐喻风景的存在,并将人与自然放置在同一文化空间里相互凝视,而郁达夫诗意的叙事审美也在对现实的消解中,将风景与个体生命作形而上的对话联结,进而表达出他对人与自然高度追求的精神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迟桂花 风景书写 诗意叙事
下载PDF
简论《水经注》的诗性叙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蓝冰 薛显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89-692,共4页
《水经注》是郦道元实地考察、广搜博闻的心血结晶,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因此《水经注》在叙事上体现出明显的诗性特征。诗性特征是指在客观记述山川物理、风土人情的同时,以优美精到的文字... 《水经注》是郦道元实地考察、广搜博闻的心血结晶,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因此《水经注》在叙事上体现出明显的诗性特征。诗性特征是指在客观记述山川物理、风土人情的同时,以优美精到的文字传达出一种情怀之美,在描山绘水的同时有一种超越客观的人文情怀。读者在阅读山川物理的同时,能够唤起多层次的审美愉悦和审美联想。具体表现为:一是写景状物中饱含感情,蕴蓄诗情;二是采用骈散结合的叙述方式,讲究节奏韵律及音调和谐;三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四是引用民歌民谣增添诗意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经注 诗性 诗性叙事 民歌民谣
下载PDF
民间叙事的魅力——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引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26-29,共4页
民间叙事是以民间立场为主导的,能体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或自由自在的民间精神,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民间叙事是与庙堂叙事、知识分子叙事相对的一种叙事,既包括日常叙事,也包括艺术叙事,但一般主要考察艺术叙事。《额尔... 民间叙事是以民间立场为主导的,能体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或自由自在的民间精神,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民间叙事是与庙堂叙事、知识分子叙事相对的一种叙事,既包括日常叙事,也包括艺术叙事,但一般主要考察艺术叙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诗意叙事主要体现在寄情于景及对鄂温克族民间文化的描述。这种诗意叙事从本质上是一种民间叙事。作者通过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诗意,达到了朴素而幽远的文学境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体现了民间叙事的无穷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叙事 诗意叙事 《额尔古纳河右岸》
下载PDF
希尼诗歌的哲学蕴含与叙事艺术——以存在主义哲学观为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思衡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爱尔兰诗人希尼一生围绕自己故乡的小农庄,捕捉有关人和地理场域的轶事式的日常生活截面,将情感结构包裹在诗歌叙事中,创作了大量风格别致的作品,用诗歌筑建了寄托他艺术理想的"无处所的天堂"。文章拨开希尼诗歌的文字外包装... 爱尔兰诗人希尼一生围绕自己故乡的小农庄,捕捉有关人和地理场域的轶事式的日常生活截面,将情感结构包裹在诗歌叙事中,创作了大量风格别致的作品,用诗歌筑建了寄托他艺术理想的"无处所的天堂"。文章拨开希尼诗歌的文字外包装,深入其诗歌创作的核心思想和概念,以存在主义视角探讨希尼的诗歌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尼 存在主义 诗歌叙事 情感结构
下载PDF
贴地书写与诗意追寻——甘肃“小说八骏”王新军作品论
13
作者 张惠林 《河西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8-62,共5页
甘肃“小说八骏”之一王新军的大部分作品,将河西走廊的村庄、草原作为叙述的源泉,一方面对其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描绘,向读者呈现了西部农村和农人的现实生存处境,表达着作者对西部乡村现实的深刻感悟与批判;另一方面他也以诗意的笔触书... 甘肃“小说八骏”之一王新军的大部分作品,将河西走廊的村庄、草原作为叙述的源泉,一方面对其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描绘,向读者呈现了西部农村和农人的现实生存处境,表达着作者对西部乡村现实的深刻感悟与批判;另一方面他也以诗意的笔触书写草原及乡村,表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自由精神、质朴人性的追寻等。这种二重性是乡土文学资源的多侧面呈现和多内涵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新军小说 现实批判 诗意叙述
下载PDF
口述史·心灵史·诗性叙事——传记片《掬水月在手》的三重叙事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菊芳 《现代传记研究》 2021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掬水月在手》用诗性的影像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意蕴深厚,制作精良,堪称传记片的典范。这一典范的意义,在影片的结构上呈现为三重叙事:传主叶嘉莹本人的口述史以及对其身边众多师友的人物访谈,构成了人物的口... 《掬水月在手》用诗性的影像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意蕴深厚,制作精良,堪称传记片的典范。这一典范的意义,在影片的结构上呈现为三重叙事:传主叶嘉莹本人的口述史以及对其身边众多师友的人物访谈,构成了人物的口述叙事;以叶嘉莹、王国维、鲁迅、顾随等人诗词的吟诵及其营造的氛围基调,诠释了叶先生深微要眇的时空追忆,是为心灵叙事;以饱蕴古典意象的声画影像以及佐藤聪明创作的《秋兴八首》长篇配乐等,营造了影片的诗性叙事。三重叙事层层转深却又互通共融,将影片“诗与存在”的主题进行了现实与历史、文学与人生、哲思与精神的多维度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掬水月在手》 叶嘉莹 口述史 心灵史 诗性叙事
原文传递
诗与史的建构:论《空山》的古典文学传统
15
作者 李晶晶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3-87,共5页
《空山》中蕴藏着古典抒情文学的审美趣味,即虚实结合的审美意象及“感时忧国”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阿来在书写机村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秉持着史家的实录精神,这些无不表现阿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即“抒情传统”和“史传传统”的追认。... 《空山》中蕴藏着古典抒情文学的审美趣味,即虚实结合的审美意象及“感时忧国”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阿来在书写机村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秉持着史家的实录精神,这些无不表现阿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即“抒情传统”和“史传传统”的追认。这不仅拉近了少数民族作家与主流文学的联系,而且对于“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山》 文学传统 “诗意叙事” “实录精神” 文化自信
下载PDF
纪录片的诗性叙事探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咪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第27期81-82,共2页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以其具有鲜明主题和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的奥秘,传递着人和食物的奇妙联系及密不可分的情感,探索人与食物亦是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论文从诗性叙事的角度入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以其具有鲜明主题和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的奥秘,传递着人和食物的奇妙联系及密不可分的情感,探索人与食物亦是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论文从诗性叙事的角度入手,来探析这部优秀的美食文化纪录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诗性叙事 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
下载PDF
《失乐园》的诗歌叙事与伦理嬗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诗旻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2-19,共8页
通过加剧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失乐园》的诗歌叙事与正统教义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断裂。两者之间强烈的伦理冲突将之前统摄人类的上帝的唯一绝对伦理解体为数百个被人们分享的相对伦理,从中依稀可见现代世界的伦理雏形。与此同时,《失乐... 通过加剧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失乐园》的诗歌叙事与正统教义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断裂。两者之间强烈的伦理冲突将之前统摄人类的上帝的唯一绝对伦理解体为数百个被人们分享的相对伦理,从中依稀可见现代世界的伦理雏形。与此同时,《失乐园》的诗歌叙事又时时努力缓和与传统之间的冲突,试图找回被放逐的上帝,寻找生活中确定的、共同的价值基础。《失乐园》将其诗歌叙事作为一种伦理训练,这种分裂中包含的不确定性正是《失乐园》作为经典的魅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乐园》 诗歌叙事 伦理嬗变
下载PDF
比兴思维与《红楼梦》叙事的诗化
18
作者 张岳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8-72,共5页
比兴思维是诗性思维,它兼有隐喻性与转喻性,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机制,赋予作品一个诗性结构。《红楼梦》的"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隐喻"/"寓言—转喻&... 比兴思维是诗性思维,它兼有隐喻性与转喻性,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机制,赋予作品一个诗性结构。《红楼梦》的"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隐喻"/"寓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红楼梦》通过"以象运事"、"预叙"控制和比兴思维多种表现手法的交融,呈现出叙事诗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思维 "象征-隐喻"/"寓言-转喻" 转换机制 叙事诗化
下载PDF
形象的“思辨”——以《务虚笔记》为中心
19
作者 席建彬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153,共7页
以《务虚笔记》为代表的史铁生小说昭示出诗性叙事的哲理性结构问题。意义的探问成为叙事的重点,造就了一种以叙述的思辨性与意义的深刻性、抽象性为诗学特征的结构体式;符号性、“迷宫”般的人物与情节关系,虚拟、独白的语言方式,意象... 以《务虚笔记》为代表的史铁生小说昭示出诗性叙事的哲理性结构问题。意义的探问成为叙事的重点,造就了一种以叙述的思辨性与意义的深刻性、抽象性为诗学特征的结构体式;符号性、“迷宫”般的人物与情节关系,虚拟、独白的语言方式,意象的运思以及风景的穿插等等的互文性展开和“增值”,构成对生存哲思的文学“编码”,激发感悟、想象、隐喻、象征等艺术思维的自由与活力,深入存在哲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意义的表达。哲思的光照成为结构经纬上的主要内容,深度的抽象性使得审美超越近乎一种“形象的哲学”,昭显出史铁生小说的诗性境界和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小说 《务虚笔记》 诗性叙事 哲理结构 形象与抽象
下载PDF
陈与义南渡纪行的写作场与诗体叙事
20
作者 余丹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9,共5页
作为靖康元年(1126)至绍兴元年(1131)南渡历史的重要在场者,陈与义在特定的写作场中以诗歌纪行的形式,浓缩社会现实、承载历史事件,引发情感激荡、贮存集体记忆;以相似的避乱经历和深刻的精神共鸣,构筑起学杜由刻意转向自然的新路径,重... 作为靖康元年(1126)至绍兴元年(1131)南渡历史的重要在场者,陈与义在特定的写作场中以诗歌纪行的形式,浓缩社会现实、承载历史事件,引发情感激荡、贮存集体记忆;以相似的避乱经历和深刻的精神共鸣,构筑起学杜由刻意转向自然的新路径,重塑了简斋体雄浑沉郁、悲慨奇壮的诗境;以厚重纪实的诗体叙事、浸润生命的自传意识,实现了两宋之际士大夫从书斋文化到家国情怀的精神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 陈与义 纪行 写作场 诗体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