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诗史名实说到叙事传统 被引量:10
1
作者 董乃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94,共13页
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名实问题,"诗史"亦不例外。"诗史"之实,早在人文初始之时已然存在,其名亦非《本事诗》作者孟棨所创。孜孜如古人解经般索解孟棨所言之"本义",不过是在已有理解之上再添一种理解而已。而... 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名实问题,"诗史"亦不例外。"诗史"之实,早在人文初始之时已然存在,其名亦非《本事诗》作者孟棨所创。孜孜如古人解经般索解孟棨所言之"本义",不过是在已有理解之上再添一种理解而已。而在此前后,人们种种解说,或用"诗史"之名进行文学批评,或根本反对这个概念,皆各有其理由和贡献,扬此抑彼,实无必要。今日除梳理"诗史"漫长的理解史外,立足于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之丰富实践,以研求"诗史"可能之义涵,试作现代的解释,并将诗史言说与叙事传统联系起来考察,从而较为深入地把握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特征和内涵,也较清晰地勾勒出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对中国文学史的贯穿,以破解"抒情传统唯一"的执念,或亦不失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可行方面。"诗史"字面简单而含义繁复,毕竟只是对一类好诗的评价,而好诗并非仅限于此。对"诗史"概念虽理解不一,大体其实相近,唯或赞或否,则应人各自便,无需强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 名实 叙事 叙事传统
下载PDF
《学衡》与《新青年》诗学观念的参差对话
2
作者 马建高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学衡》内在诗学观念的贯通,具有隐伏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的潜在脉络。由文学自身的思考出发,强调诗文差异与内在格律,是《学衡》诗学观念的本体论建构;而作诗的具体实践,先学文而学诗,由摹仿而创造,“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此三者构成... 《学衡》内在诗学观念的贯通,具有隐伏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的潜在脉络。由文学自身的思考出发,强调诗文差异与内在格律,是《学衡》诗学观念的本体论建构;而作诗的具体实践,先学文而学诗,由摹仿而创造,“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此三者构成《学衡》诗学观念的方法论论述。从诗、文、小说的文类视野审视,《学衡》坚持文字本位的态度,坚守诗优于文、文优于小说的诗学观念。《学衡》的文学论点乃针对《新青年》而发,然而其文学理念与当时的社会风潮产生隔阂,仅能完成自身理想的“独立性”。《学衡》从边缘发出的向“中心”主流《新青年》的质疑,必须等待不同间隔的时间审视,而断定其是否将时时刻刻皆处于“边缘”,这是值得进一步思索的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新青年》 诗学观念 参差对话
下载PDF
唐前七言诗体的演进--兼论七古艺术形式的革新
3
作者 韩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0,共9页
在诵读节奏与审美追求的双重主导下,七言句式由四三结构统摄了其他的节奏类型,促进了早期七言体整饬的齐言形制和句句押韵格式的应用。但其“单”“瘦”的审美特征也限制了其表现维度和抒情能力。魏晋诗人通过重新引入乐府杂言句式,以... 在诵读节奏与审美追求的双重主导下,七言句式由四三结构统摄了其他的节奏类型,促进了早期七言体整饬的齐言形制和句句押韵格式的应用。但其“单”“瘦”的审美特征也限制了其表现维度和抒情能力。魏晋诗人通过重新引入乐府杂言句式,以转韵手法解决了诗节分层问题,部分突破了句句押韵的限制,丰富了句式构型,对七古篇制的新变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南朝后期诗人“复古”理想与乐府新声的影响下,七言诗体还突破了旧有的“俗小”观念的限制,梁陈诗人在古体与新体间相互转换搭配的试验,实现了七言诗体的古近转型,促进了七古艺术形式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前 七言体 句式节奏 诗歌观念 艺术革新
下载PDF
略论元杂剧文体的诗化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易勤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本文认为,从元杂剧文体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 本文认为,从元杂剧文体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化情趣,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化情趣 诗性观念 元杂剧
下载PDF
再论中国古代应用文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1
5
作者 蔡安延 赵华 《榆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7-63,共7页
中国古代应用文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传统哲学本体论观念的模糊导致了古代文人认识上的模糊;2、古人的“诗性思维”和中国古代诗歌的绝对地位,影响到其它文体的分类和定性,进而影响到对应用文特点的把握;3、“尚... 中国古代应用文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传统哲学本体论观念的模糊导致了古代文人认识上的模糊;2、古人的“诗性思维”和中国古代诗歌的绝对地位,影响到其它文体的分类和定性,进而影响到对应用文特点的把握;3、“尚用”的观念和“美文”的传统并存,导致应用文写作、欣赏和评价的审美化;4、古人对应用文缺乏宏观的理论认识,导致应用文观念的模糊;5、语言上的哲学文化传统和古代文章对应用文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有强大的影响力,使应用文语言具有一贯的形式美;6、古代社会体制的性质和人际关系,对应用文写作有特殊的要求,从而使“美”成为应用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应用文 模糊本体论 诗性思维 美文传统 文体观念 形成原因
下载PDF
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2
6
作者 蒋登科 李胜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4-170,共7页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前后立场的改变,呈现出丰富的意味:有政治意识的影响,有随个人身份地位提升而来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有对诗坛话语权的争夺,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也有人事方面的误会。通过对艾青立...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前后立场的改变,呈现出丰富的意味:有政治意识的影响,有随个人身份地位提升而来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有对诗坛话语权的争夺,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也有人事方面的误会。通过对艾青立场的审视,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背景"归来"的两代人在新时期所发生的摩擦,在生动的细节之中去读懂历史,进而思索如何走出民族的"世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朦胧诗论争 诗学理念 政治意识
下载PDF
从《翛园集》到《橛庵草》——论担当诗歌艺术和文学观的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秋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5-130,共6页
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翛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其文学创作实践相适应,担当的文学观念亦非一成不变,他比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
关键词 担当 诗歌艺术 文学观 发展
下载PDF
《学衡》的诗学理念与诗歌译介——以该杂志刊载的彭斯诗歌译作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9-163,共5页
《学衡》所刊载的彭斯译诗,充分体现了该杂志在学衡派诗学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似旧而新"的诗歌翻译风格。主要译者吴芳吉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体认贯穿于创作和翻译活动之中,以"旧体"兼容舶来的文本,他所译... 《学衡》所刊载的彭斯译诗,充分体现了该杂志在学衡派诗学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似旧而新"的诗歌翻译风格。主要译者吴芳吉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体认贯穿于创作和翻译活动之中,以"旧体"兼容舶来的文本,他所译介的彭斯诗歌,体现了学衡派的诗学理念和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学衡派 罗伯特·彭斯 诗歌译介 吴芳吉
下载PDF
略论元杂剧的诗化情趣 被引量:1
9
作者 易勤华 《新余高专学报》 2004年第6期39-41,共3页
从元杂剧文本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 从元杂剧文本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化情趣,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诗化情趣 诗性观念
下载PDF
“知识分子写作”诗歌观念的提出与初步形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航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都在努力倡导"知识分子写作"的诗歌观念,但他们只是初步提出并试图确立,仍处于诗学探索的前期。"知识分子写作"作为一种诗歌观念,后来经过王家新、程光炜、臧棣等人的进一步阐释,经历"... 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都在努力倡导"知识分子写作"的诗歌观念,但他们只是初步提出并试图确立,仍处于诗学探索的前期。"知识分子写作"作为一种诗歌观念,后来经过王家新、程光炜、臧棣等人的进一步阐释,经历"民间写作"反向辩驳之后,才逐渐完善与最终确立。然而,悖论的是,在"知识分子写作"诗歌观念"确立"的同时,也标志着这种写作立场或诗歌观念正在走向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写作 诗歌观念 提出 形成
下载PDF
论明人的唱和诗体观念——以唱和诗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天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明人有很强的辨体意识,他们对唱和诗的认识,不惟体现在诗话中,亦体现在唱和诗集的序跋中。关于唱和诗的功能,明人将其归结为知己交心、诗艺切磋、游戏竞技、治道、教化、存史等,从而凝定了唱和诗的多功能性。唱和诗的源头,明人或追溯至... 明人有很强的辨体意识,他们对唱和诗的认识,不惟体现在诗话中,亦体现在唱和诗集的序跋中。关于唱和诗的功能,明人将其归结为知己交心、诗艺切磋、游戏竞技、治道、教化、存史等,从而凝定了唱和诗的多功能性。唱和诗的源头,明人或追溯至先秦赓歌,或追溯至《诗经》,或认为始于唐代,“诗倡和莫盛于弘治”一语是明人构建本朝唱和诗史坐标的创见。关于唱和诗的体制,明人认为唱诗与和诗存在着三重关系:一是批评层面上的优劣关系,二是阅读层面上的互文关系,三是写作层面上的模拟关系。关于联句的源流发展,明人多有新见,其中对李东阳联句的推崇确立了李东阳继韩、孟以后在联句史上的崇高地位。明人对追和《梅花百咏》的风气与心态既有肯定,又有批评,客观公允。唱和批评论上,明人反对庸俗主义,批判崇古抑今,主张以人论诗,提出了“唱和合离”这一批评术语。总之,明代唱和诗集序跋是研究唱和诗体理论的渊薮,明人的唱和诗体观念在古代唱和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唱和诗 诗体观念 唱和诗集 序跋
下载PDF
清閟阁雅集的品格与倪瓒的诗学观
12
作者 左东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1,192,193,共11页
倪瓒的清閟阁雅集与顾瑛的玉山雅集显示出诸多不同特点,诸如不追求盛大场面与轰动效应,雅集成员多为性情相投的知己好友,雅集内容多为清赏山水景致与论诗品画,雅集目的乃是为了获取朋友间的情感慰藉与审美愉悦,这与顾瑛玉山雅集的追求... 倪瓒的清閟阁雅集与顾瑛的玉山雅集显示出诸多不同特点,诸如不追求盛大场面与轰动效应,雅集成员多为性情相投的知己好友,雅集内容多为清赏山水景致与论诗品画,雅集目的乃是为了获取朋友间的情感慰藉与审美愉悦,这与顾瑛玉山雅集的追求场面豪华与感官快适形成鲜明区别。清閟阁雅集的这种特点,是倪瓒坚持其个人操守与高雅艺术品格所决定的。如此的操守品格也决定了其诗学观念的内涵,即融“性情之正”与“冲淡闲逸”于一体,从而展现出“逸品上”的独特诗学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雅集 倪瓒人格 气节操守 诗学观念
下载PDF
中国“诗意画”概念的西方立场--高居翰的“诗意画”概念商榷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德彦 《艺术探索》 2020年第3期64-71,共8页
高居翰是国际著名的中国艺术史家,在中国诗意画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在他的"诗意画"概念中,"形似""叙事""辨识"等特征及其对文人画中"诗意"的近乎完全的否定等都是值得商榷的... 高居翰是国际著名的中国艺术史家,在中国诗意画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在他的"诗意画"概念中,"形似""叙事""辨识"等特征及其对文人画中"诗意"的近乎完全的否定等都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不能以"形似"对抗写意,两者都可以表达诗意。叙事性是西诗的特点,不能作为衡量中国诗意画的标准,因为中国诗重抒情而轻"叙事"。诗意画的"辨识"需要有相对客观的标准,即与明确的诗意相对应,而不能泛泛地、无所依据地讲"诗意",否则就扩大了诗意画的外延。在当代文化自信的潮流中,对于他者的论述,我们既需要保持开放的胸怀,也需要守住中国诗意画的民族特色,而不能完全以西方的观念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画 概念 高居翰 “形似” “叙事性”
下载PDF
动画对“兴观群怨”诗学观的延承与转换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艾璐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3,共3页
阐述了动画作品作为集多元化文学元素于一身的文艺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着自身独特的心灵体验美质。认为它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支柱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衍生媒介,建构了独特而崭新的"动画诗学",是中国传统诗学... 阐述了动画作品作为集多元化文学元素于一身的文艺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着自身独特的心灵体验美质。认为它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支柱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衍生媒介,建构了独特而崭新的"动画诗学",是中国传统诗学具有转换意义的一次现代审美尝试。传统诗学中的"兴观群怨"观在构筑动画诗学深层意蕴的同时也丰富了其艺术能指。动画作品对传统诗学观的延承与转换过程中,形成了审美的"同嗜"力量,并在文学史传统"内在理路"的规约下诠释了"兴观群怨"诗学观的现代生存境遇,完成了自身的审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动画 兴观群怨 诗学观 儿童视野
下载PDF
船山诗歌文体观探析——以诗歌评选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严春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王夫之的三部诗歌评选在编选与评论上都体现了其诗歌文体观念,本文从诗体分类、诗体发展演变、诗体体裁特征三方面探讨了船山诗歌文体观之内容与特点。
关键词 诗歌 诗体 文体观
下载PDF
在中西诗美的相融互渗中萃取诗的灵性——浅论洛夫诗歌对汉语新诗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海军 徐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4-147,共4页
洛夫在六十余年的汉语新诗创作中,以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和意象营造,探索着"诗是一种有意义的美"的传达路径。而中西诗学理念的相融互渗,也成就了洛夫独有的诗学观念与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因此,在诗情与诗思上,洛夫诗歌表现出... 洛夫在六十余年的汉语新诗创作中,以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和意象营造,探索着"诗是一种有意义的美"的传达路径。而中西诗学理念的相融互渗,也成就了洛夫独有的诗学观念与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因此,在诗情与诗思上,洛夫诗歌表现出了宏阔的宇宙意识与清醒的悲剧精神;在风格上,洛夫诗歌形成了"冷"和"静"的独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汉语新诗 诗学理念 意象 风格
下载PDF
运用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被引量:1
17
作者 管婧娴 《成才之路》 2022年第2期61-63,共3页
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诗意语文”理念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从“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深入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迪作用。“诗意语文”理念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从“诗意语文”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并提出运用“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从语言、审美、思维、文化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意语文” 教学理念 语文核心素养
下载PDF
论叶燮的宗变诗学观——以《原诗》为考察路径
18
作者 任亚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58-60,共3页
《原诗》被认为是中国最有系统的一部诗话,它将诗歌放到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以宏观发展的眼光来谈论诗歌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创作及风格等问题,打破了以往崇正的诗学观,提出了宗变的诗学主张,以变来论诗史和诗家,不仅对当时诗坛的... 《原诗》被认为是中国最有系统的一部诗话,它将诗歌放到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以宏观发展的眼光来谈论诗歌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创作及风格等问题,打破了以往崇正的诗学观,提出了宗变的诗学主张,以变来论诗史和诗家,不仅对当时诗坛的一些弊病做出了批评,同时也积极回应了唐宋诗之争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宗变 诗学观
下载PDF
“新”与方回的诗学理论
19
作者 何长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16-123,共8页
“新”是方回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新”是由一般的文化领域逐渐衍渗到诗学领域的。这一范畴的提倡,与方回对晚唐体和江西诗风的纠偏与革新有关。他认为求“新”不仅是创作论的内在要求,也是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因素。“新”与作品的... “新”是方回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新”是由一般的文化领域逐渐衍渗到诗学领域的。这一范畴的提倡,与方回对晚唐体和江西诗风的纠偏与革新有关。他认为求“新”不仅是创作论的内在要求,也是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因素。“新”与作品的审美风格也有关联,“新”与“奇”“熟”“格高”等范畴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诗歌审美论的组成部分。“新”与“奇”具有统一性,并与“熟”具有互补性,同时也是实现“格高”的重要途径。元代大量诗法类著述的出现,就与方回诗论中的求“新”倾向有某种关联。此种观念一定程度上利于革除诗坛弊病,且对宋元诗风的转关和元诗的宗唐倾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后世诗歌写作技巧的日益纯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回 诗学观念 “新” 审美范畴
下载PDF
钗黛诗词的审美意蕴比较
20
作者 潘玉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79-83,98,共6页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创作各有千秋,前者多用落花、秋雨、泪水等意象,给人以凄凉、惆怅、高洁、孤傲之感;后者多用菊花、飘扬的柳絮作为寄托物,给人稳重、淡雅之印象。在诗词审美意蕴上,前者之作显得情真意切、风流别致,后者之作则平和...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创作各有千秋,前者多用落花、秋雨、泪水等意象,给人以凄凉、惆怅、高洁、孤傲之感;后者多用菊花、飘扬的柳絮作为寄托物,给人稳重、淡雅之印象。在诗词审美意蕴上,前者之作显得情真意切、风流别致,后者之作则平和雅致、文质彬彬。作为小说中的才女,作家曹雪芹对她们的诗词实践多有认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雪芹的创作观:强调立意新,重意趣;诗词创作应该情景互生;学诗词须先读诗词,懂诗词;取法应高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钗黛诗词 意象 意境 审美意蕴 创作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