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39
1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晓龙 何俊龙 +2 位作者 宋海星 荣湘民 官春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4,共5页
2010~2011年度以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油菜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直播油菜最高产时的栽培组合,并对8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之间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的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 2010~2011年度以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油菜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直播油菜最高产时的栽培组合,并对8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之间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的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根茎粗和叶痕数与直播油菜的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农艺性状与直播油菜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0.9554)>株高(0.9340)>根茎粗(0.9107)>每角果粒数(0.9106)>叶痕数(0.8445)>分支位高度(0.694.1)>分支数(0.5595)>千粒重(0.2292)。各相关性状对油菜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单株有效角果数(0.8811)>根茎粗(-0.4645)>叶痕数(0.3350)>株高(0.2908)>分支数(-0.2000)>每角果粒数(0.0857)>分支位高度(0.0732)>千粒重(0.0454)。直播油菜的叶痕数和根茎粗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叶痕数对产量起直接作用,而根茎粗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起到增产效果。在南方双季稻区,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播期为10月27日,种植密度不少于45万株/hm^2,施肥量为1851.9kg/hm^2的组合为最佳种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播期 密度 施肥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应用明恢86和佳辐占的F2群体定位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的QTL 被引量:14
3
作者 郑景生 江良荣 +2 位作者 曾建敏 林文雄 李义珍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33-639,共7页
应用籼稻品种明恢 86和佳辐占为亲本建立的F2 群体及相应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 ,用区间定位法的Additive和Free两种模型分别对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Additive模型共检测到 3个QTL ,均位于第 1号... 应用籼稻品种明恢 86和佳辐占为亲本建立的F2 群体及相应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 ,用区间定位法的Additive和Free两种模型分别对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Additive模型共检测到 3个QTL ,均位于第 1号染色体的RM1-RM 2 83区间 ,分别控制水稻生育期、株高和每穗粒数 ,基因成簇分布。Free模型共检测到 5个QTL ,其中控制水稻生育期、株高和每穗粒数的 3个QTL的位置和效应大小与Additive模型基本相同 ;另外还检测到 2个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的QTL分别位于第 7号染色体的RM180 -RM 2 14和第 2号染色体的RM 2 79-RM 15 4区间 ,其贡献率均较小。同时 ,分析比较了研究结果与前人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明恢86品种 佳辐占品种 F2群体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因素 QTL 数量性状位点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电站运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及优化值的确定 被引量:15
4
作者 江浩 徐治皋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80-2484,2376,共6页
在电站运行优化的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依照决策支持系统 ( DSS)的结构及其设计思想 ,对电站运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 ( OODSS)的结构进行探讨 ,重点对运行优化的关键性难题——优化目标值的确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 在电站运行优化的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依照决策支持系统 ( DSS)的结构及其设计思想 ,对电站运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 ( OODSS)的结构进行探讨 ,重点对运行优化的关键性难题——优化目标值的确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数据开采技术的新方法 ,并利用决策支持系统解决半结构化问题的优势提出进一步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厂 运行优化 决策支持系统 优化目标值 数据开采
下载PDF
早生优质抗寒茶树新品种“浙农117”选育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祖生 梁月荣 +2 位作者 赵东 赵学仁 胡月龄 《茶叶》 2000年第1期14-18,共5页
以福云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 ,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早生优质抗寒茶树良种“浙农 117”。品比试验与试种结果表明 :该品种发芽期特早 ,适制扁形名茶和大宗红绿茶 ,品质超过福鼎大白茶 ;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茶多酚、咖啡碱、儿... 以福云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 ,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早生优质抗寒茶树良种“浙农 117”。品比试验与试种结果表明 :该品种发芽期特早 ,适制扁形名茶和大宗红绿茶 ,品质超过福鼎大白茶 ;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平均含量比福鼎大白茶分别高 3.32、0 .45和 55.89个百分点 ,氨基酸低 0 .36个百分点 ;抗寒性强 ,尤其在倒春寒中表现甚佳 ,抗病虫能力也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浙农117 选衣 品种比较试验 试种试验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株高与抽穗期的QTL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冯跃 翟荣荣 +3 位作者 曹立勇 林泽川 魏兴华 程式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25-1532,共8页
利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对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水稻株高(PH)和抽穗期(HD)进行了QTL分析。在2种氮水平下检... 利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对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水稻株高(PH)和抽穗期(HD)进行了QTL分析。在2种氮水平下检测到9个株高QTL和8个抽穗期QTL,检测到4个影响2种环境下株高和抽穗期差值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5.68%~18.40%之间;在第7染色体上RM5436附近和第8染色上RM5556~RM310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2种氮水平下株高和抽穗期的QTL,各位点的遗传效应贡献率较大,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R9308,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在第2染色体上RM5916~RM166区间和第8染色体上RM2366~RM5767区间分别检测到1个影响2种氮水平下抽穗期差值和1个株高差值的QTL可能对水稻的氮素高效利用有直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水平 株高 抽穗期 QTL分析
下载PDF
利用籼粳交探讨水稻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 被引量:13
7
作者 曾晶 姜恭好 +1 位作者 何予卿 张端品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27-534,共8页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克服了籼粳交杂种不育的矛盾,但杂种后代株高过高、抽穗期延迟等问题仍然限制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试验利用一个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双单倍体群体(doublehaploidpopulation,DH系)及其分别与两亲本回交...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克服了籼粳交杂种不育的矛盾,但杂种后代株高过高、抽穗期延迟等问题仍然限制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试验利用一个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双单倍体群体(doublehaploidpopulation,DH系)及其分别与两亲本回交构建的两个回交群体,考查了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将三个群体的表型值和两个回交群体的中亲优势值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检测及效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2个性状在3个相关群体中一共检测到了21个主效QTL和10个上位性QTL,主效QTL的数目和贡献率都比上位性QTL大,而且,在10个上位性QTL中,发生在2个主效QTL间的互作有3个,主效QTL与背景位点间的互作有6个,2个互补位点间的互作仅有1个,进一步说明了主效QTL在株高和抽穗期遗传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加性和非加性QTL的作用,发现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是籼粳亚种间杂种株高和生育期变化的共同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单倍体群体 回交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株高 生育期
下载PDF
Genetic Diversity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for Salinity Tolerance, Heading Date and Plant Height of Barley Germplasm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被引量:14
8
作者 Lilia Eleuch Abderrazek Jilal +6 位作者 Stefania Grando Salvatore Ceccarelli Maria von Korff Schmising Hisashi Tsujimoto Amara Hajer Abderrazek Daaloul Michael Baum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8期1004-1014,共11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barley accessions. Additionally, association trai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grain yield under salinity, heading date and plant height. For th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barley accessions. Additionally, association trai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grain yield under salinity, heading date and plant height. For this purpose, 48 barley genotypes were analyzed with 22 microsatellite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Four of the 22 markers (Bmac316, scssr03907, HVM67 and Bmag770) were able to differentiate all barley genotypes. Cluster and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allowed a clear grouping between countries from the same region. The genotypes used in this study have been evaluated for agronomic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onducting association analysis for grain yield under salinity conditions using TASSEL software revealed a close association of the marker Bmag749 (2H, bin 13) in tw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ith common significant alleles (175, 177), whereas the HVHOTR1 marker (2H, bin 3) was only significant in Sakhar Egypt with alleles size being 158 and 161. Heading date also showed an association with scssr03907 through the common significant specific allele 111 and EBmac0415 markers in three different agro climatic locations, whereas HVCMA, scssr00103 and HVM67 were linked to heading date in the Egyptian environment only. The plant height association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markers Bmag770 via the significant allele 152 and scssr093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ociation analysis genetic variability plant height POLYMORPHISM salinity heading date simple sequence repeat.
原文传递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周麦18碳氮转运、籽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27,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周麦1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150×10^4株/hm2〉22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周麦1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150×10^4株/hm2〉225×10^4株/hm2〉300×10^4株/hm2),晚播相应降低了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穗部积累量。正常播期低密度(150×10^4株/hm2)和晚播中等密度(225×10^4株/hm2)提高了成熟期营养器官总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总转运量及其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正常播期中低密度(150×10^4株/hm2和225×10^4株/hm2)和晚播中高密度(225×10^4株/hm2和300×10^4株/hm2)处理相应提高了籽粒淀粉、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及籽粒产量,保证了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因此,晚播小麦通过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改善植株的碳氮代谢状况,提高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偏多穗型晚播小麦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小麦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5×10^4株/hm2、225~300×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播期 碳氮转运 淀粉 蛋白质
下载PDF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寿昌 熊伟 +3 位作者 徐华德 方又平 余玉东 尹建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2-16,共5页
通过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临时保持系杂交 ,获得杂合不育系 ,再与恢复系杂交的方法配制了 1 5个三交杂交稻组合。试验结果表明 :杂合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 ,其制种产量比纯合不育系提高 3 8.1 %~ 79.7%。大部分三交杂交稻组合在株高、抽... 通过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临时保持系杂交 ,获得杂合不育系 ,再与恢复系杂交的方法配制了 1 5个三交杂交稻组合。试验结果表明 :杂合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 ,其制种产量比纯合不育系提高 3 8.1 %~ 79.7%。大部分三交杂交稻组合在株高、抽穗期等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基本整齐一致 ,能达到生产应用要求 ,大多数组合的产量较对照增加 6%~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交杂交水稻 育种 杂合不育系 株高 抽穗期 产量
下载PDF
水稻分蘖期耐淹能力评价及不同淹涝强度对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永华 柳俊 +2 位作者 赵森 严钦泉 肖国樱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对不同品种水稻分蘖期耐淹能力及不同淹涝强度对一些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淹后叶片相对成活率和茎蘖耐淹能力评分可作为评价水稻分蘖期耐淹能力的指标,供试品种可划分为耐淹、中性、敏感3种类型;(2)随着淹涝强度的增加... 对不同品种水稻分蘖期耐淹能力及不同淹涝强度对一些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淹后叶片相对成活率和茎蘖耐淹能力评分可作为评价水稻分蘖期耐淹能力的指标,供试品种可划分为耐淹、中性、敏感3种类型;(2)随着淹涝强度的增加,淹后株高一般表现出“矮-高-矮”的变化,始穗期推迟时间为:敏感品种>中性品种>耐淹品种,产量性状受影响程度为:敏感品种>中性品种>耐淹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淹涝 株高 始穗期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期冬小麦抗寒力的鉴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殿峰 王广军 +3 位作者 宫占元 刘彦坤 张国军 于秀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3-16,共4页
1994~1995年度在气温稳定通过0℃以后,用冷冻返青法对北京地区冬小麦主栽品种京-411的5个播期的植株进行抗寒力鉴定,结果是10月14日播种、冬前积温436.1度日、3.9个叶龄的小麦植株抗寒能力最强。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抗寒力鉴定 冷冻返青法
下载PDF
密度、播种期及施肥水平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文嘉 黎炎 +4 位作者 康红卫 李立志 陈振东 康德贤 宋焕忠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0-41,共2页
运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不同栽植密度、播期及施肥水平对茄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栽植密度1500株/667m2,12月10日左右播种,施三元复合肥120kg/667m2时可获最佳产量。
关键词 茄子 产量 栽植密度 播种期 施肥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密度对甜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姜涛 李玮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0期169-172,共4页
为了探讨甜荞麦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种植密度(B1:45万/hm2、B2:75万/hm2、B3:105万/hm2、B4:135万/hm2)和播期(A1:7月28日、A2:8月7日、A3:8月27日)2个处理因素,研究... 为了探讨甜荞麦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种植密度(B1:45万/hm2、B2:75万/hm2、B3:105万/hm2、B4:135万/hm2)和播期(A1:7月28日、A2:8月7日、A3:8月27日)2个处理因素,研究种植密度和播期对甜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甜荞麦生育期、株高、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的影响不显著,而不同播期对甜荞麦生育期、株高和主茎节数有较大影响。其中,8月27日(A3)播种的生育期比7月28日(A1)、8月7日(A2)播种的生育期长10天左右,株高比A1、A2平均矮9 cm和12 cm,主茎节数相应减少3.8节和2.7节,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对主茎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播期、密度对甜荞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产量最高的为A1B4处理,其产量为3997.55 kg/hm2,比产量最低的A2B1处理增产134.25%;A1B3、A1B4、A2B4处理的产量分别为3970.25、3997.55、3970.20 kg/hm2,是本试验中较高的产量,可见,105万/hm2~135万/hm2的播种密度和适当提早播期(7月底到8月上旬)能获得较高荞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播期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中药大辞典》植物药条目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国俊 林端宜 +1 位作者 周常恩 赖新梅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对《中药大辞典》植物药条目进行分析,包括对中药来源植物分类分析:基原分析、植物分类分析;同物异名与同名异物分析等,以甄别准确的和规范的数据做为数据库系统数据,并为建设同类的中药数据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QL查询语句对电子... 目的对《中药大辞典》植物药条目进行分析,包括对中药来源植物分类分析:基原分析、植物分类分析;同物异名与同名异物分析等,以甄别准确的和规范的数据做为数据库系统数据,并为建设同类的中药数据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QL查询语句对电子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得出该书的总体质量状态。结论该书收载中药数据量较大,其中植物药占84.62%,对于建立中药类数据库及作为日常工具书使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数据源 植物分类 同物异名 同名异物 数据分析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in Effects, Epistatic Effect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of QTL on the Genetic Basis of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Rice 被引量:6
16
作者 JIANGGong-hao XUCai-guo LIXiang-hua HEYu-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Main-effect QTL, epistatic effec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genetic components of quantitativetrait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QTL, epistatic effects and QTL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 Main-effect QTL, epistatic effec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genetic components of quantitativetrait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QTL, epistatic effects and QTL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QE) underlying plantheight and heading date, using a doubled-haploid ( DH)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190 lines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nindica parent Zhenshan 97 and a japonica parent Wuyujing 2, and tested in two-year replicated field trials. A geneticlinkage map with 179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 loci was constructed. A mixed linear model approach wasapplied to detect QTL, digenic interactions and QEs for the two traits. In total, 20 main-effect QTLs, 9 digenic interactionsinvolving 18 loci, and 5 QTL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wo traits. No interactionswere detected between the digenic interac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amounts of variations explained by QTLs of maineffect were 53.9% for plant height and 57.8% for heading date, larger than that explained by epistasis and QEs. However,the epistasis and QE interactions sometimes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part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should not bedisregar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height Heading dat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PISTASIS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RICE
下载PDF
玉米群体生长与光截获的动态模拟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曹亦兵 黄收兵 +4 位作者 王媛媛 夏雨晴 孟庆锋 陶洪斌 王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73-1981,共9页
【目的】群体光截获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群体结构直接决定着玉米产量的增加与稳定。群体结构的测量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且不能与当地太阳辐射情况充分结合,从而无法对群体结构和功能做出整体的评价。因此,有... 【目的】群体光截获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群体结构直接决定着玉米产量的增加与稳定。群体结构的测量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且不能与当地太阳辐射情况充分结合,从而无法对群体结构和功能做出整体的评价。因此,有必要构建合理、简便的玉米群体光截获动态模型,结合群体不同生育期的形态指标与光辐射情况,对群体结构做出快速而精准的评价,为不同区域玉米品种选择、播种密度确定、以及后期管理等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将玉米群体结构模型与光分布模型相结合,建立简易可靠的群体光截获动态模型。该模型可模拟玉米整个生育期群体光截获的动态变化,并对不同生育期群体结构做出相应的评价。同时,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开展了两个田间试验,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应用功能进行了验证。试验均为三因素,分别为品种、密度和氮肥处理,其中试验一:设置2个品种(郑单958,丹玉405),3个密度(4.5×10~4,6.0×10~4,7.5×10~4株/hm^2)和3个氮肥处理(不施氮;施氮180 kg·hm^(-2),于播前、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以1:4:1的比例施入;施氮270 kg·hm^(-2),于播前、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以4:4:1的比例施入);试验二:设置1个品种(郑单958)、1个密度(8.25×10~4株/hm^2)和6个播期(4月20日,5月5日与20日,6月4日与18日,7月3日)。在两个试验中,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的群体形态指标、干物重、及产量均进行了测定。【结果】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的群体光截获率模拟值与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5,均达到显著相关。运用该模型对两个田间试验数据的模拟结果显示,光截获率(量)随灌浆期的推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吐丝后50 d光截获衰减加速。在试验地区,密度超过6×104株/hm^2时,光截获随密度变化不大;播期为6月中上旬时形成的玉米群体具有较为理想的光截获能力,结构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结构 模型 光截获 密度 播期 产量
下载PDF
关中灌区夏播陕单8806玉米密度与播期耦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国胜 薛吉全 +2 位作者 路海东 张仁和 任建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研究目的】为了明确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种植的适宜播期和合理密度,从而使优良品种与地区生态环境相适应,发挥群体优势而夺取高产。【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研究了密度与播期对陕单8806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及农... 【研究目的】为了明确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种植的适宜播期和合理密度,从而使优良品种与地区生态环境相适应,发挥群体优势而夺取高产。【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研究了密度与播期对陕单8806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明确了在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播期对玉米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密度,关中灌区夏玉米生产应力争早播。【结论】通过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密度和播期二因素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回归分析,筛选确定了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的适宜播期为6月11日—18日,合理种植密度为60494 ̄70442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播期 籽粒产量 生物学产量
下载PDF
化杀杂种小麦灌浆规律及粒重优势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艳敏 李晋生 黄瑞恒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63-67,共5页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46.34%,且持续时间长,灌浆速度的峰面宽,因而单粒重比对照高6~11mg,但不同部位小穗间的粒重差异依然存在,且较对照大。杂种的灌浆特性与亲本有关,但仍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播期、密度、灌水等影响灌浆进程,因而可通过亲本选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 小麦 籽粒灌浆 播期 密度 灌水 化学杀雄
下载PDF
Mapping common and glossy buckthorns (Frangula alnus and Rhamnus cathartica) using multi-date satellite imagery WorldView-3, GeoEye-1 and SPOT-7
20
作者 Fiston Nininahazwe Mathieu Varin Jerome Thea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23年第1期31-42,共12页
Buckthorns(Glossy buckthorn,Frangula alnus and common buckthorn,Rhamnus cathartica)represent a threat to biodiversity.Their high competitivity lead to the replacement of native species and the inhibition of forest reg... Buckthorns(Glossy buckthorn,Frangula alnus and common buckthorn,Rhamnus cathartica)represent a threat to biodiversity.Their high competitivity lead to the replacement of native species and the inhibition of forest regeneration.Early detection strategies are therefore necessary to limit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impacts,and remote sensing is one of the techniques for early invasion detection.Few studies have used phenological remote sensing approaches to map buckthorn distribution from medium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s.Those studies highlighted the difficulty of detecting buckthorns in low densities and in understory using this category of images.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using multi-date very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to map buckthorns in low densities and in the understory in the Québec city area.Three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ers(Support Vector Machines,Random Forest and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were applied to WorldView-3,GeoEye-1 and SPOT-7 satellite imagery.The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 performed well(Kappa=0.72).The SVM and XGBoost’s coefficient Kappa were 0.69 and 0.66,respectively.However,buckthorn distribution in understory wa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limit to this approach,and LiDAR data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buckthorn mapping in similar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 remote sensing buckthorns multi-date satellite imagery machine learn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