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风险社会中的科技风险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利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9-41,共3页
从风险、风险社会、科技、科技风险等几个基本概念入手,探讨风险社会和科技风险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联等诸多问题,继而进行哲学反思,最后分别从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等三个层面进行对科技风险的社会控制分析。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科技风险 哲学反思 社会控制
下载PDF
破“科学管理”,立“管理哲学”——“科学管理”背景下谢尔登管理哲学基本定位初探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培挺 张守连 《管理学报》 CSSCI 2011年第10期1451-1456,1461,共7页
谢尔登是通过"冲破"当时已有广泛普及性但研究方式僵化的"科学管理","立"其"管理哲学"的。其管理哲学的要点是:重视从整体意义上把握管理;工业关系中的个人既是工人,更是一个具有公民权利的人... 谢尔登是通过"冲破"当时已有广泛普及性但研究方式僵化的"科学管理","立"其"管理哲学"的。其管理哲学的要点是:重视从整体意义上把握管理;工业关系中的个人既是工人,更是一个具有公民权利的人;工业组织本身不应是一架精密的机器,它首先应是人群的复合体;管理是一种艺术,具有科学的属性,但它本身不是科学;研究工业组织不能蜕变为研究机械工程学。谢尔登管理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关于工业管理的社会哲学。这种管理哲学对中国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尔登 科学管理 管理哲学 社会哲学
下载PDF
福克纳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常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72,共3页
 福克纳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以其为基点观察和分析当代南方社会中的问题,融会贯通地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自己作品中,突出表现了南方人的精神困境、复杂的内心冲突以及南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指出南方人在生存处境中所遭遇...  福克纳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以其为基点观察和分析当代南方社会中的问题,融会贯通地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自己作品中,突出表现了南方人的精神困境、复杂的内心冲突以及南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指出南方人在生存处境中所遭遇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必须自我选择、担负责任,在行动中塑造自己,从而改造自己生存于斯的南方社会,实现真正的生存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存在主义 哲学思想 自我选择 美国 社会背景 生存状态
下载PDF
“颠倒”的辩证法: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
4
作者 陈治国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与超越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全面的反思与批判。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经历了哲学立场的“主谓颠倒”即倒转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市民社会思维方式的“改造”即...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与超越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全面的反思与批判。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经历了哲学立场的“主谓颠倒”即倒转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市民社会思维方式的“改造”即拨正了黑格尔关于经济学范畴与现实的关系;现实社会结构的“翻转”即颠倒了黑格尔资本逻辑背后“颠倒”的世界结构等三个阶段。经过哲学立场、经济学方法与资本逻辑结构的“颠倒性”批判,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彻底超越。这种不断超越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不断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内在价值与局限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不断走向科学与成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倒 哲学立场 市民社会 资本逻辑
原文传递
私有财产观的转变:马克思超越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契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代月 丁丁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0,共6页
哲学共产主义从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社会出发,单向度地批判私有财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背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与哲学共产主义具有相似性。然而在"笔记本Ⅲ",... 哲学共产主义从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社会出发,单向度地批判私有财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背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与哲学共产主义具有相似性。然而在"笔记本Ⅲ",马克思论证了私有财产所具有的普遍本质,它既是个体在特定阶段自我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的重要中介,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现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由此以对私有财产的辩证批判超越了哲学共产主义单向度的道德批判,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由哲学思辨向现实论证的转变,为他后来对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有财产 哲学共产主义 社会
下载PDF
现代科技冲击下的分析化学及哲学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赖国松 张海丽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5-9,13,共6页
传统的分析化学是一门在化学领域以测量和表征为主要任务的二级学科。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分析化学不断吸纳和结合包括物理、生物、材料、信息学科在内的其它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学科交叉程度越来越高,学科基础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 传统的分析化学是一门在化学领域以测量和表征为主要任务的二级学科。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分析化学不断吸纳和结合包括物理、生物、材料、信息学科在内的其它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学科交叉程度越来越高,学科基础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手段也实现了以人工的化学分析为主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重大转变。然而,随着分析化学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的安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技 分析化学 哲学思考 社会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治理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龚振黔 龚婷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08,共8页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是既有科技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社会,也是具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来衡量、判断,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已然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态势,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势在必然、势在必行;网络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行为者即人的失范,网络社会治理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须遵循网络社会运行律、网络行为演变律、心理引导律和行为规制律,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正当性等原则,须做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的联结、技术手段与人文手段的结合,形成治理的作用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视域 网络社会 网络行为失范 治理
下载PDF
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为研究对象——续“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
8
作者 吕乃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6-100,共5页
1996年底 ,于光远先生提出自然辩证法学作为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笔者认为 ,在普遍层面上 ,自然辩证法学派以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特殊层面上 ,这个“正在中国兴起的哲学学派”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中国由自... 1996年底 ,于光远先生提出自然辩证法学作为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笔者认为 ,在普遍层面上 ,自然辩证法学派以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特殊层面上 ,这个“正在中国兴起的哲学学派”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中国由自然到社会的特殊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这个中国学派在普遍和特殊两个层面与国外的相关学派进行交流并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光远 哲学学派 自然 社会 生成过程
下载PDF
哲学社会视角的“直接”与“间接”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津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14-124,73,共12页
至少由于我们总是且不得不处于社会之中,所以社会所“是”的东西在内容上远比我们能够表述的要大或者要多。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既是我们的运作对象,也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活动形式,由此“直接”与“间接”就成了认识和分析社会的基本范畴... 至少由于我们总是且不得不处于社会之中,所以社会所“是”的东西在内容上远比我们能够表述的要大或者要多。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既是我们的运作对象,也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活动形式,由此“直接”与“间接”就成了认识和分析社会的基本范畴。就其真实含义和突出特征来讲,范畴运用主要包括三种情况或针对方面:社会的存在形态体现为以间接方式应对和处理直接境况的机制;由分工形成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主要是由组织和机构为载体的;制度、技术、心理是维系和确证关系处理的正当性和价值意义的基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 “直接”与“间接” 分工 人性与社会性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解决涉农问题的哲学思维及实践回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俊艳 吴俊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71-75,共5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研究涉农问题,在不同的阶段运用相应的策略灵活处理涉农问题。党对涉农问题的认识,由"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到"农业为工业发展服务",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研究涉农问题,在不同的阶段运用相应的策略灵活处理涉农问题。党对涉农问题的认识,由"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到"农业为工业发展服务",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变化,经历了从强调阶级、部门、制度再到人的过程,关注点由物到人、由群体到个体,反映了由革命战争到和平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展示了我党对涉农问题的认识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深化、不断成熟的过程,反映了党善于运用辩证法,坚持实践观、群众观、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问题 哲学思维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试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立场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承叔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传统经济学或西方量化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证的知性科学,它不是研究社会生活的总体,而只是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它不是把经济放到人类生活总体中进行研究,而是把经济从社会生活总体中抽象出来;它不是按人全面发展的本性来推导,而是... 传统经济学或西方量化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证的知性科学,它不是研究社会生活的总体,而只是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它不是把经济放到人类生活总体中进行研究,而是把经济从社会生活总体中抽象出来;它不是按人全面发展的本性来推导,而是按人的经济性来推导,因而虽然达到了量化的精确性,但在本质上,传统经济学是工具理性的、形而上学的,不是实践理性的、总体性的。因而当社会生活的重心从一般物质生产转向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其局限性就凸显出来,时代呼唤以人民幸福为最高原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立场 经济 国家 人民(社会)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哲学价值论论纲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幼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0-94,共5页
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可从评价问题入手,首先确立价值与"应该"的本质联系;在人类主体的生存本性中寻求价值统一性的根据;在适当区分理想的"应然世界"与复杂的"实然世界"的基础上,再展开对它们的辩证关系的探... 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可从评价问题入手,首先确立价值与"应该"的本质联系;在人类主体的生存本性中寻求价值统一性的根据;在适当区分理想的"应然世界"与复杂的"实然世界"的基础上,再展开对它们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其中,要把社会制度的价值问题确定为最重要的价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价值论 批判 应然世界 实然世界 人类社会
下载PDF
哲学前途三论
13
作者 郭彪 钟兴明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23-24,共2页
当今哲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问题的实质不仅仅在于哲学自身,更在于哲学的社会利用状况。从哲学的社会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哲学自身存在的两个基本矛盾和哲学在社会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固有矛盾是导致当今哲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 当今哲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问题的实质不仅仅在于哲学自身,更在于哲学的社会利用状况。从哲学的社会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哲学自身存在的两个基本矛盾和哲学在社会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固有矛盾是导致当今哲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哲学要长远发展,有必要尽早做好在人类当前文明发展的最大布局上争取到哲学的切蛋糕位的思想准备。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哲学要转向对整个社会进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当今哲学 哲学困境 人格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哲学的社会化
原文传递
制度建设的哲学思考
14
作者 张长娟 《梧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9-32,共4页
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改革和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制度建设有丰富的哲学底蕴,也体现出深刻的方法论原则。从哲学的层面对制度建设进行总体把握和思考,才能用哲学思想真正发现和解决国家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加快国家制度建设的步伐,保证... 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改革和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制度建设有丰富的哲学底蕴,也体现出深刻的方法论原则。从哲学的层面对制度建设进行总体把握和思考,才能用哲学思想真正发现和解决国家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加快国家制度建设的步伐,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建设 制度本质 哲学底蕴 方法论原则 社会和谐
下载PDF
哲学素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15
作者 郑宝霞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9-91,共3页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哲学导向,它要求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辩证、理性地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具备良好的哲学素养,人们的思维才会敏捷,目光才会远大,才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道路上...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哲学导向,它要求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辩证、理性地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具备良好的哲学素养,人们的思维才会敏捷,目光才会远大,才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清除种种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哲学素养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这个时代需要哲学吗?
16
作者 张一兵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哲学不是畸形地寄居于意识形态的教条中,而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现实之外,圣性的、神性的思想理论,是一种值得追求、值得实现的人类生活样本。哲学也是建构社会存在的理论,所有的劳动塑形、生产构式以及社会筑模都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和学习等... 哲学不是畸形地寄居于意识形态的教条中,而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现实之外,圣性的、神性的思想理论,是一种值得追求、值得实现的人类生活样本。哲学也是建构社会存在的理论,所有的劳动塑形、生产构式以及社会筑模都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和学习等活动重新在力量关系中建构起来。人们在社会中存在的过程,就是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改变现实的实际能力的过程。作为21世纪暨新时代的高等院校,还是非常需要哲学教育的,传播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是时代哲学的需要。南京大学哲学系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立一个有战斗力、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时代哲学 现实社会
下载PDF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17
作者 王佳 《闽江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3-38,共6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可以总结出社会形态与社会阶段理论,社会本质与社会矛盾理论,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理论三个方面是构建社会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可以总结出社会形态与社会阶段理论,社会本质与社会矛盾理论,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理论三个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社会本质 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介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科学哲学——基于对波普尔和费耶阿本德的思想比较
18
作者 张涛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8-81,共4页
波普尔与费耶阿本德均是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但经过哲学社会学的考察发现,这两位学者均不是专业的科学家。波普尔在讨论科学划界时所关注的"科学"更接近于人文社会科学,他所坚持的"猜想与反驳"的严格演绎逻辑其实是... 波普尔与费耶阿本德均是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但经过哲学社会学的考察发现,这两位学者均不是专业的科学家。波普尔在讨论科学划界时所关注的"科学"更接近于人文社会科学,他所坚持的"猜想与反驳"的严格演绎逻辑其实是"普遍怀疑"的变种,因此他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波普尔的严格证伪主义是缺乏内容和历史性的,费耶阿本德则把波普尔的这种逻辑推向极致,得出了怎么都行的方法论。通过梳理发现,两者所持有的社会态度和政治立场对他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通过对两者思想的比较,可以发现科学哲学中所存在的科学倾向和哲学倾向,这种结论迫使科学哲学重新反思自身的适用范围、目的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学 科学划界 科学思想史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下载PDF
“市民社会”的“不在场”——从《巴黎手稿》看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思想的发展进程
19
作者 梁大战 黄博深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19,共4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而不谈在《德法年鉴》时期重点分析的“市民社会”概念,这导致了从文本表面来看,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与批判出现了断裂。然而如果深入考察马克思思想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这种避而不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而不谈在《德法年鉴》时期重点分析的“市民社会”概念,这导致了从文本表面来看,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与批判出现了断裂。然而如果深入考察马克思思想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这种避而不谈正是“市民社会”概念的术语革命。“不在场”正是一种“在场”,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示着马克思思想的分娩阵痛与深化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市民社会
下载PDF
“消失”还是“隐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市民社会”存否辨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6,共7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谈“市民社会”的事实,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念是“消失了的范畴”这一代表性观点,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市民社会概念实质上是“隐匿”而非“消失”的。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谈“市民社会”的事实,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念是“消失了的范畴”这一代表性观点,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市民社会概念实质上是“隐匿”而非“消失”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主要源于马克思研究视域和批判方法的双重变革: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研究视域的转变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市民社会内蕴多重历史面相和理论意涵,马克思为革新和重构市民社会概念而刻意将其加以“隐匿”;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运用则推动马克思自觉意识到应当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展开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种批判方法的变革为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留存可能性与合理性空间。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不仅表征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种进步性指向,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中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