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碱度对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和排氨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强 常玉梅 +3 位作者 苏宝锋 孙博 孙效文 梁利群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1-558,共8页
采用封闭流水式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以下简称CA,10、30、50、70、90、110 mmol/L)对体质量为(84.62±6.70)g的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血氨含量及排氨基因Rh家族(Rhag、Rhbg、Rhcg1和Rhcg2)在鳃... 采用封闭流水式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以下简称CA,10、30、50、70、90、110 mmol/L)对体质量为(84.62±6.70)g的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血氨含量及排氨基因Rh家族(Rhag、Rhbg、Rhcg1和Rhcg2)在鳃组织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CA9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达到最低值,表明CA90可能是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所能承受的最大碱度胁迫。相反,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血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A90时达到峰值。然而在CA0-50时,瓦氏雅罗鱼血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进化出特殊的排氨机制,使其体内能够保持较低的氨氮含量以此规避氨中毒。定量PCR显示,参与氨转运的4种Rh基因在不同碱度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其中Rhcg1和Rhcg2在高碱度(CA110)最为显著(P〈0.05),表明Rhcg1和Rhcg2可能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碱胁迫下的排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量代谢研究(O∶N)发现,在CA0-70时,雅罗鱼无需消耗过多能源物质即可实现高碱度胁迫下的能量需求;而在碱度为90-110时,则主要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减少蛋白质耗能,以此降低毒氨的产生。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深入探讨了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高碱胁迫下的排氨策略及其可能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推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不同类型盐碱水域的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湖瓦氏雅罗鱼 碳酸盐碱度 耗氧率 排氨率 血氨含量 Rh基因 氧氮比
原文传递
盐胁迫对福寿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鹏远 张春霞 +1 位作者 赵本良 章家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72-1078,共7页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Lamark 1822)]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近年来,有关福寿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稻田、沟渠、河流、湖泊等淡水区,对其向盐水区扩散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个体大小福寿螺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采用静...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Lamark 1822)]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近年来,有关福寿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稻田、沟渠、河流、湖泊等淡水区,对其向盐水区扩散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个体大小福寿螺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采用静水法测定了3种个体大小的福寿螺在盐胁迫(0 g·L^-1、2.5 g·L^-1、5.0 g·L^-1、7.5 g·L^-1和10.0 g·L^-1)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盐度、福寿螺个体大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福寿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3种个体大小福寿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在盐度2.5 g·L^-1时达峰值,在盐度2.5~10.0 g·L^-1时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盐度0 g·L^-1(对照组)、2.5 g·L^-1、5.0 g·L^-1、7.5 g·L^-1和10.0 g·L^-1处理下,福寿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软体部干重(在65℃烘干48 h)之间呈负相关,即福寿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高低均表现为小螺>中螺>大螺。福寿螺氧氮比(O/N)的范围为5.80~30.46,并在盐度为2.5 g·L^-1时达峰值,之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其中,在盐度2.5~7.5 g·L^-1处理下,3种不同大小福寿螺的O/N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福寿螺可短期或间歇性在盐度7.5 g·L^-1以下的盐水环境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耐盐性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生物入侵
下载PDF
温度对凸壳肌蛤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吕旭宁 王晓芹 +6 位作者 吴亚林 姜娓娓 房景辉 方建光 王军威 张义涛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9-125,共7页
凸壳肌蛤(Arcuatula senhousei)是虾蟹等养殖品种的优质饵料生物,也是极具养殖潜力的贝类品种。为了深入了解其生理代谢,利用室内静水法对不同温度(7℃、15℃、23℃、31℃)凸壳肌蛤的摄食率、排粪率、耗氧率、排氨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研... 凸壳肌蛤(Arcuatula senhousei)是虾蟹等养殖品种的优质饵料生物,也是极具养殖潜力的贝类品种。为了深入了解其生理代谢,利用室内静水法对不同温度(7℃、15℃、23℃、31℃)凸壳肌蛤的摄食率、排粪率、耗氧率、排氨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能量收支方程。结果显示,23℃时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同化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梯度(P<0.05),分别达到了1.09 L/(g·h)、24.46 mg/(g·h)、3.50 mg/(g·h)和62.93%;7℃时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均低于其他温度梯度,分别为0.24 L/(g·h)、6.04 mg/(g·h)、1.02 mg/(g·h)、4.20 mg/(g·h)、2.33μmol/(g·h)。且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同化效率随着温度升高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23℃时均达到最高值。不同温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58.12F+46.74R+2.54U–7.40P(7℃);100C=44.28F+29.14R+1.85U+24.73P(15℃);100C=17.18F+41.81R+6.64U+34.37P(23℃);100C=53.35F+28.26R+14.66U+3.73P(31℃)。能量收支研究表明,生长能(P)、呼吸能(R)、排泄能(U)和粪便能(F)占摄食能(C)的比例分别为–7.4%~34.37%、28.26%~46.74%、1.85%~14.66%、17.18%~58.12%,23℃时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梯度(P<0.05),达到了34.37%;7℃时最低,为–7.40%。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凸壳肌蛤的生理能量学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壳肌蛤 温度 同化效率 氧氮比 能量收支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梁前超 黄潜龙 +1 位作者 任济民 李龙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7-81,共5页
为了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应用于密闭空间,首先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构建了SOFC一维分布式集中参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其次,根据SOFC测试系统实验结果对SOFC的性能进行验证,得到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效率曲线、极化曲线... 为了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应用于密闭空间,首先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构建了SOFC一维分布式集中参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其次,根据SOFC测试系统实验结果对SOFC的性能进行验证,得到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效率曲线、极化曲线、不同氧氮比时的伏安特性及效率曲线,从而确定了电池最佳工作效率点;再次,根据实验结果和仿真数据确定了电堆的最佳工作温度,并通过电炉加热和水冷却系统实现了电堆热管理;最后,研究了不同氧氮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氧氮比能小幅提升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模块化建模 效率 氮氧比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后的标准代谢和窒息点 被引量:4
5
作者 姬慧 冯广朋 +2 位作者 庄平 耿智 黄晓荣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0-419,共10页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代谢特征,以长江口性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水式密闭装置,采用生物能量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在低氧下的代谢特征和窒息点。结果显示:中...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代谢特征,以长江口性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水式密闭装置,采用生物能量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在低氧下的代谢特征和窒息点。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抱卵前窒息点为(2.591±0.652)mg·L^-1,显著大于抱卵后窒息点(1.101±0.310)mg·L^-1(P<0.05)。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耗氧率和耗氧量随溶氧含量的降低呈下降趋势;在实验2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均达到最大值,其中抱卵前耗氧率0.066 mg·(g·h)^-1低于抱卵后0.089 mg·(g·h)^-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抱卵前耗氧量(3.050 mg·h^-1)显著低于抱卵后(5.992 mg·h^-1)(P<0.05);在实验6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均降到最小值,其中耗氧率分别为0.003 mg·(g·h)^-1和0.004 mg·(g·h)^-1、耗氧量分别为0.149 mg·h^-1和0.026 mg·h^-1,抱卵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蟹抱卵前后的排氨率和排氨量随溶氧含量的降低呈“下降-上升”的趋势;在实验2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的排氨率均达到最大值,其值分别为0.027 mg·(g·h)^-1和0.020 mg·(g·h)^-1,抱卵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验6 h时,抱卵前和抱卵后排氨率均降到最小值,其值分别为0.002 mg·(g·h)^-1和0.001 mg·(g·h)^-1,抱卵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验4 h之后,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的氧氮比和能耗率随溶氧含量的降低均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低溶氧降低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和抱卵后的代谢水平;低溶氧条件下,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单位体质量的代谢率无显著变化;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后能源代谢底物中蛋白质含量随溶氧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下载PDF
空混车氧氮混合气自动混合配比模型设计
6
作者 何建军 柳晗 +1 位作者 谢玉玲 付长卫 《低温与特气》 CAS 2023年第5期27-31,共5页
介绍了增压混气气源车(以下简称空混车)氧氮混合气混合配比原理、流程,分析了高压状态下,体积配比法、混合均匀性及操作对混合配比的影响,提出了自动混合配比控制模型设计,推导出氧氮混合配比公式,通过自动配比逻辑控制,实现气体精确混... 介绍了增压混气气源车(以下简称空混车)氧氮混合气混合配比原理、流程,分析了高压状态下,体积配比法、混合均匀性及操作对混合配比的影响,提出了自动混合配比控制模型设计,推导出氧氮混合配比公式,通过自动配比逻辑控制,实现气体精确混合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氮混合气 混合配比 自动控制模型 设计
下载PDF
甲烷气氛下煤低温氧化产气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余照阳 杨胜强 胡新成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39,共5页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含瓦斯和不同氧氮比气氛对浮煤自燃的影响,建立了煤低温氧化实验系统,设计了不同氧氮比和甲烷体积分数的18组实验气氛方案,并在此气氛下对自燃煤层煤样开展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表明,高氧氮比气氛下煤样CO初始产出温...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含瓦斯和不同氧氮比气氛对浮煤自燃的影响,建立了煤低温氧化实验系统,设计了不同氧氮比和甲烷体积分数的18组实验气氛方案,并在此气氛下对自燃煤层煤样开展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表明,高氧氮比气氛下煤样CO初始产出温度比低氧氮比气氛低,同时高甲烷组分抑制CO生成;C_2H_4产出随甲烷体积分数增加而降低,随氧氮比减小而降低,氧化气氛中甲烷对C_2H_4产出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在拐点温度后,高氧氮比、低甲烷组分下CO_2产出速率高于低氧氮比、高甲烷组分;C_2H_6产出到160℃时达到峰值,随后产出量缓慢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氮比 甲烷气氛 低温氧化 产气规律 自燃
原文传递
水温对水产经济动物棘胸蛙(Paa spinosa)蝌蚪耗氧率、窒息点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杨程 刘哲宇 +2 位作者 朱卫东 邹李昶 王志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3-1240,共8页
以1月龄棘胸蛙蝌蚪(体长1.694±0.121cm,体质量0.548±0.062g)为研究对象,在静水停饲条件下,设置19℃、21.5℃、23℃、24.5℃和26℃等5个实验水温梯度,较系统开展了水温对其呼吸与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3℃为棘胸蛙蝌... 以1月龄棘胸蛙蝌蚪(体长1.694±0.121cm,体质量0.548±0.062g)为研究对象,在静水停饲条件下,设置19℃、21.5℃、23℃、24.5℃和26℃等5个实验水温梯度,较系统开展了水温对其呼吸与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3℃为棘胸蛙蝌蚪表露正常耗氧的最适高温,24.5℃为其耗氧昼夜节律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高温临界;(2)棘胸蛙蝌蚪的日均Q10值对其响应水温变动具指示作用。其中,Q10值呈夜均>昼均(P<0.05),且昼均、夜均和日均Q10值均为峰值的水温范围仅为21.5—23℃;(3)所涉各实验组的排氨昼夜节律均呈夜均>昼均(P<0.05),且日均排氨率均与其夜均、昼均排氨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致其时段排氨率表露异常的实验水温仅为24.5℃;(4)O︰N值大小及其昼夜变动特征均与其所处水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夜均、昼均和日均O︰N值均以24.5℃实验组为最大,夜均、日均O︰N值均以26℃实验组为最小,而O︰N值呈夜均>日均>昼均(P<0.05)的实验水温则仅为23℃;(5)窒息点含氧量大体上有随水温升高呈显著增大的趋势,其中21.5—23℃为其窒息点含氧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棘胸蛙蝌蚪 耗氧率 热能效系数(Q10) 排氨率 氧氮比 窒息点
下载PDF
氨氮急性攻毒对水产经济动物棘胸蛙(Paa spinosa)蝌蚪死亡率、排氨率、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牛春格 杨程 +2 位作者 申屠琰 郑晓静 王志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8-196,共9页
以体长(1.932±0.204)cm、体质量(1.386±0.055)g的棘胸蛙蝌蚪为实验动物,在水温(24±0.2)℃、DO(7.30±0.01)mg/L、pH 7.30±0.01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氨氮对蝌蚪的急性攻毒实验,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不同... 以体长(1.932±0.204)cm、体质量(1.386±0.055)g的棘胸蛙蝌蚪为实验动物,在水温(24±0.2)℃、DO(7.30±0.01)mg/L、pH 7.30±0.01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氨氮对蝌蚪的急性攻毒实验,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不同氨氮质量浓度胁迫下棘胸蛙蝌蚪的排氨率、耗氧率、氧氮比及窒息点。结果表明:(1)蝌蚪对氨氮急性攻毒具明显的运动避毒行为,濒死个体的背部皮肤和肝脏均具明显的色变症状;(2)氨氮对蝌蚪的急性致死率具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24h、48h、72h、96h LC50依次为177.5、151.7、148.6和146.8mg/L,毒性时段蓄积程度系数呈持续下降趋势,24—48h、48—72h、72—96h的时段MAC值分别为84.04%、10.1%和5.86%;(3)蝌蚪夜均、昼均、日均及时段排氨率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均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其中时段排氨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的为9.80mg/L实验组,夜均、昼均、日均及时段排氨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的仅为2.45mg/L实验组(P>0.05);(4)氨氮对蝌蚪呼吸耗氧具低毒兴奋效应,其夜均、昼均和日均耗氧率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峰值氨氮质量浓度范围均为4.90—7.35mg/L(P<0.05),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的仅为14.70mg/L实验组(P>0.05),窒息点含氧量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谷底出现于4.90mg/L实验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的仅为9.80mg/L实验组(P>0.05);(5)实验期间,蝌蚪氧氮比(O:N)波动于18.87—25.34之间,昼均和日均氧氮比(O:N)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均依次呈"上升—稳定—下降—再稳定"之趋势,两者的峰值氨氮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4.90—14.70mg/L和4.90—9.80mg/L,夜均氧氮比(O:N)呈先升后降趋势,峰值出现于7.35mg/L实验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蝌蚪 氨氮 急性毒性 排氨率 耗氧率 氧氮比(O:N) 窒息点
下载PDF
温度对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学艳 闻海波 +3 位作者 杜兴伟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 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雄蚌排氨率低于雌蚌,且在22℃、27℃条件下排氨率差异显著(P=0.014,P〈0.01);在27℃条件下,雄蚌的氧氮比显著高于雌蚌(P=0.019),这可能与紫黑翼蚌雌雄生理差异有关;22℃时,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雌雄蚌的呼吸代谢高峰均出现在凌晨1:00-3:00,除雄蚌的排氨率低谷出现在9:00-11:00,其他低谷均出现15:00-17:00。在22℃条件下,雄蚌一昼夜平均耗氧率高于雌蚌,而平均排氨率低于雌蚌,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初步揭示了温度对雌雄紫黑翼蚌呼吸代谢的影响及昼夜变化规律,为提高其人工驯养成活率、池塘合理放养及雌雄生长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黑翼蚌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温度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COD/N ratio and DO concentration on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an airlift internal circulation membrane bioreactor 被引量:18
11
作者 Meng Qingjuan Yang Fenglin +1 位作者 Liu Lifen Meng Fang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33-939,共7页
The effect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nitrogen(COD/N)ratio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on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irlift internal circulation membra... The effect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nitrogen(COD/N)ratio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on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airlift internal circulation membrane bioreactor(AIC-MBR)with synthetic wastewat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D efficiencies were consistently greater than 90% regardless of changes in the COD/N ratio.At the COD/N ratio of 4.77 and 10.04,the system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became higher than 70%.However,the nitrogen remo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nitrogen(COD/N)ratio dissolved oxygen(DO)concentration
下载PDF
Enhancing nitrogen removal from low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wastewater by using a novel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被引量:3
12
作者 Jinte Zou Jun Li +1 位作者 Yongjiong Ni Su We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2-37,共6页
Removing nitrogen from wastewater with low chemical oxygen demand/total nitrogen (COD/TN) ratio is a difficult task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carbon source available for denitrif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present work... Removing nitrogen from wastewater with low chemical oxygen demand/total nitrogen (COD/TN) ratio is a difficult task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carbon source available for denitrif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present work, a novel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NSBBR) was developed to enhance the nitrogen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with low COD/ TN ratio. The NSBBR was divided into two units separated by a vertical clapboard. Alternate feeding and aer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two units, which created an anoxie unit with rich substrate content and an aeration unit deficient in substrate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influent carbon source for denitrification was increased, leading to higher TN removal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BBR (CSBBR) 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SBBR removed up to 76.8%, 44.5% and 10.4% of TN, respectively, at three tested COD/TN ratios (9.0, 4.8 and 2.5). In contrast, the TN removal of the NSBBR could reach 81.9%, 60.5% and 26.6%, respectively, at the corresponding COD/TN ratios. Therefore, better TN removal performance could be achieved in the NSBBR, especially at low CODfrN ratios (4.8 and 2.5). Furthermore, it is easy to upgrade a CSBBR into an NSBBR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vel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NSBBR) Dissolved oxygen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S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Total nitrogen (COD/TN) ratio nitrogen removal
原文传递
不同工况条件对Carrousel氧化沟脱氮除磷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岚 朱书全 +1 位作者 刘艳臣 施汉昌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6,共4页
采用Carrouse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DO、TCOD/TN和污泥回流比对氧化沟单沟内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HRT、污泥回流比、TCOD/TN比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随着DO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HRT、污... 采用Carrouse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DO、TCOD/TN和污泥回流比对氧化沟单沟内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HRT、污泥回流比、TCOD/TN比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随着DO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HRT、污泥回流比、DO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随着TCOD/TN比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HRT、DO和TCOD/TN比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的去除率随着回流比的增加而提高,而对TP的去除率随着回流比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OUSEL氧化沟 脱氮除磷 溶解氧 碳氮比 污泥回流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