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日本人类学的转型和发展 |
麻国庆
|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2
|
岳州窑青瓷的他者文化表征及其成因探究 |
万长林
赵子航
|
《湖南包装》
|
2020 |
7
|
|
3
|
沉浸他者文化而生的民族自我批评:狄金森、徐志摩与赛珍珠 |
张敬珏
朱骅(译)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4
|
误读的阐释 |
肖 锋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5
|
|
5
|
他异与共同价值——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转型与价值转向 |
叶雅萱
|
《现代教育论丛》
|
2023 |
1
|
|
6
|
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
袁同凯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7
|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
曾小燕
郑通涛
|
《海外华文教育》
|
2016 |
1
|
|
8
|
论伍尔夫对英国小说传统形式的革新 |
陈冬云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
9
|
藏区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构建——以康巴藏区及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
凌立
曾义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0
|
塑造自我文化形象——中国对外翻译现象研究 |
马士奎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10 |
5
|
|
11
|
古代日本送葬礼仪的艺能文化——亚洲大陆文化的导入及发展 |
陈小华(译)
|
《音乐文化研究》
|
2019 |
0 |
|
12
|
中美慈善文化比较及其现代启示 |
彭红
齐辉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3
|
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
陈世联
魏勇刚
|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4
|
《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建构 |
刘辉
|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5
|
|
15
|
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电影《刮痧》谈起 |
林素容
|
《莆田学院学报》
|
2011 |
4
|
|
16
|
精准扶贫语境下普通话作为"他者"文化的研究——以炉霍县仁达乡易日藏族村为例 |
罗夏梓平
|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0 |
1
|
|
17
|
旅游场域中的傣族孩童教养——以云南玉溪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大沐浴村为例 |
郭中丽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8
|
在他乡与故乡之间——浅谈黄淑娉先生的人类学田野实践 |
张劲夫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0 |
|
19
|
欧洲文化中心视域下的“他者”文化——以《忽必烈汗》为例 |
靳沁方
|
《海外英语》
|
2011 |
0 |
|
20
|
城市文化多元融合与民族文化保护 |
舒长根
蒋梅鑫
黄燕
|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
200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