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曾传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4-107,共4页
方位隐喻,是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汉语方位词"里、中、内、外"在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和地位关系五个目标域中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和隐喻意义,其背后... 方位隐喻,是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汉语方位词"里、中、内、外"在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和地位关系五个目标域中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和隐喻意义,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意象图式 方位隐喻 认知分析
下载PDF
“上下”域方位隐喻初探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瑛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9-61,共3页
作为传统修辞格的隐喻近二十多年来受到认知语言学派的挑战 ,让人们对语言有了重新认识 ,即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上下”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方位隐喻 "上下"域 拓展意义
下载PDF
三种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江静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3期13-18,共6页
作者采用了George Lakoff的理论架构,分别对汉英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语料分析,作者发现汉英结构隐喻总体上差异较大,而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体系较为相似,这表明了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英... 作者采用了George Lakoff的理论架构,分别对汉英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语料分析,作者发现汉英结构隐喻总体上差异较大,而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体系较为相似,这表明了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可归因于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下载PDF
概念隐喻理论与汉文化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薛忆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32-36,共5页
讨论当今西方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的雷柯夫“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 ,并对基本的隐喻类型给出汉语的例证。这一理论对研究汉民族的文化。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汉文化
下载PDF
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7-30,共4页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人类的活动是处于时空的活动,人类在多维空间的身体体验是最直接的经验,也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体会的。所以,以空间概念意义UP和DOWN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人类的活动是处于时空的活动,人类在多维空间的身体体验是最直接的经验,也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体会的。所以,以空间概念意义UP和DOWN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认知方式,它揭示了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本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方位性 语言学 空间概念 抽象意义 认知方式 UP DOWN 英语
下载PDF
浅析结构、方位和本体隐喻之间的重合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平 李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0-63,共4页
在认知隐喻研究方面,人们普遍接受的是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分类,即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很多学者对这三种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却没有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做过讨论。以这三种隐喻分类为基准,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认知隐喻研究方面,人们普遍接受的是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分类,即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很多学者对这三种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却没有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做过讨论。以这三种隐喻分类为基准,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这三种隐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交叉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重合
下载PDF
“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4-67,共4页
二十多年来 ,隐喻的传统修辞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 ,使人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 ,隐喻并不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前后”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方位隐喻 "前后"域 意义拓展
下载PDF
IN语义拓展的认知理据 被引量:8
8
作者 黄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IN这类多义词意义复杂灵活,传统研究未能解释其多个义项联系的依据。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描写和解释语言的相关理论,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射体—界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将IN看作一个具有原型的范畴,将... IN这类多义词意义复杂灵活,传统研究未能解释其多个义项联系的依据。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描写和解释语言的相关理论,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射体—界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将IN看作一个具有原型的范畴,将其空间意义和非空间意义进行分类,研究了方位词IN核心语义形成、拓展及其认知理据,将IN的多个义项连接为一个规则的语义网络,形成对其各个意义及意义之间关系的系统认识。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论证了方位词IN语义的体验性、理据性和系统性,由此诠释了人类的身体体验、认知系统和语言表达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空间隐喻 意象图式 容器隐喻 原型
下载PDF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黄洁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0-83,共4页
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是对修辞领域隐喻研究思路的突破,Lakoff&Johnson(1980,1999)、Lakoff(1987)对隐喻的研究掀起了语言认知研究的高潮。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以方位词涉及的概念隐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空间隐喻普遍性、体... 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是对修辞领域隐喻研究思路的突破,Lakoff&Johnson(1980,1999)、Lakoff(1987)对隐喻的研究掀起了语言认知研究的高潮。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以方位词涉及的概念隐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空间隐喻普遍性、体验性、民族性、层级性、连贯性和多样性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空间隐喻是语言外系统和语言内系统共同作用产物的观点。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论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观点,而且系统地讨论了空间隐喻的六大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隐喻 方位词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方位隐喻对比翻译研究——以《红楼梦》中的“深”隐喻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金安 欧阳云静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141-149,共9页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借助COCA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比分析近代汉语“深”与当代英语“deep”隐喻意义的异同,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对近代文学作品中“深”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近代汉语与当代英语普遍存在以“深...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借助COCA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比分析近代汉语“深”与当代英语“deep”隐喻意义的异同,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对近代文学作品中“深”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近代汉语与当代英语普遍存在以“深”为代表的方位隐喻,二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这与汉英两种文化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差异密切相关。对比《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深”隐喻的处理,发现杨译本中多有“超额翻译”“欠额翻译”现象,体现了译者主体较强的主观能动性;霍译本则更加忠实原文,风格也更加严谨,基本实现了与原文的“等值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隐喻 近代汉语 《红楼梦》 “深”隐喻
下载PDF
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表达——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少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99,共5页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网络符合认知规律,有益于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和语言构建能力。本文探讨的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概念隐喻形成和理解的过程以及它派生的词汇网络系统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空间隐喻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词汇网络系统
下载PDF
“ON/SUR/上面”的意象图式与隐喻投射 被引量:5
12
作者 戴聪腾 张聪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4,146,共5页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的方位隐喻词语“ON/SUR/上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方位隐喻 意象图式 “ON/SUR/上面”
下载PDF
英语化妆品广告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13
作者 刘怡萱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2期84-87,共4页
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其作为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为研究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广告是广告商吸引消费者,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英语化妆品广告语中概念隐喻的应用和启示,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 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其作为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为研究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广告是广告商吸引消费者,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英语化妆品广告语中概念隐喻的应用和启示,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英语化妆品广告蕴含和意图传达的产品信息,为广告策划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以创作出更好的、更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广告语。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欧美化妆品品牌官网发布的英文广告语为研究对象,分析表明,概念隐喻的使用模式以结构隐喻为主,而方位隐喻的使用频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化妆品广告 概念隐喻 本体隐喻 方位隐喻 结构隐喻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晓红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1-93,共3页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人们借助于隐喻实现了语言行为、社会活动等诸 方面的概念,即将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到方位性隐喻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 念的语言。
关键词 方位性隐喻 意象图式 隐喻拓展
下载PDF
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邵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2期93-96,共4页
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和Kvecses的情感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特征和文化阐释,尝试建构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情感隐喻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下载PDF
英汉“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文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玲娟 许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4-107,共4页
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需借助于方位隐喻。由“上/下(up/down)”域产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上/下(up/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对英汉方位隐喻中的“上/下”源域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 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需借助于方位隐喻。由“上/下(up/down)”域产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上/下(up/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对英汉方位隐喻中的“上/下”源域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认知基础,并深入剖析英汉语中“上/下”方位隐喻差异及其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隐喻 上/下 认知 文化
下载PDF
中英文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34-37,共4页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传统隐语观视隐喻为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法,而认知隐喻观将隐喻视为思维和推理的方式。概念隐喻也称隐性概念,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中英文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量化研究,作者发...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传统隐语观视隐喻为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法,而认知隐喻观将隐喻视为思维和推理的方式。概念隐喻也称隐性概念,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中英文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量化研究,作者发现,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被大量运用在经济语篇中。本文以中英文主流杂志如《财经》、《商业周刊》和《金融时报》中的经济语篇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旨在探究英汉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特点、异同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语篇 概念隐语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实体隐喻
下载PDF
隐喻理论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立华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158-,160,共2页
日语惯用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性惯用语,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隐喻作为人类认知自身的途径,具有其内在的思维逻辑,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睿智。本文在概述相关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日语的隐喻性惯用语进行分析论述,指... 日语惯用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性惯用语,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隐喻作为人类认知自身的途径,具有其内在的思维逻辑,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睿智。本文在概述相关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日语的隐喻性惯用语进行分析论述,指导学生对日语惯用语的习得,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惯用语 隐喻 构造隐喻 方向性隐喻 存在隐喻
下载PDF
政治演说中的概念隐喻分析——以奥巴马不同场合讲演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俊龙 吴勐杰 许海明 《临沂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87-90,共4页
隐喻,在政治性等不同类型的演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演说家们常运用大量的概念隐喻来映射较为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现象。从奥巴马诸多演说中,抽取片段分析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说中的三种形式: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隐喻功能 政治演说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首中时间主题的空间隐喻与实体隐喻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佳辉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61-62,68,共3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认知方法。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认知研究比较广泛,涉及到很多领域。就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来讲,多数研究集中在隐喻研究方面。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认知方法。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认知研究比较广泛,涉及到很多领域。就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来讲,多数研究集中在隐喻研究方面。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首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并尝试讨论其时间隐喻的构成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其可行性。作者尝试用时间的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来分析莎士比亚表达其时间主题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时间 实体隐喻 空间隐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