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泽昊 王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996-1002,共7页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筋膜间隙阻滞 局部麻醉药 神经阻滞麻醉 闭孔神经 镇痛 超声引导
原文传递
收肌管阻滞联合闭孔神经后支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16
2
作者 石钊 张素品 +1 位作者 王国林 于泳浩 《中华麻醉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65-1367,共3页
目的评价收肌管阻滞联合闭孔神经后支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体重55~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收肌管... 目的评价收肌管阻滞联合闭孔神经后支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体重55~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收肌管阻滞联合闭孔神经后支阻滞组(AO组)。麻醉诱导结束后,2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收肌管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然后AO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闭孔神经后支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术后VAS评分≥3分时行PCIA,所用药物为吗啡0.05 mg/kg,锁定时间10 min。若VAS评分仍≥3分,静脉注射吗啡0.025 mg/k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物时间、术后24和48 h内吗啡用量、术后48 h病人镇痛满意度评分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AO组首次使用镇痛药物时间延长,术后24 h吗啡用量减少(P〈0.05);2组术后48 h吗啡用量、镇痛满意度评分、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收肌管阻滞联合闭孔神经后支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收肌管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神经传导阻滞 收肌管 闭孔神经 镇痛
原文传递
选择性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 被引量:14
3
作者 于炎冰 张黎 +4 位作者 徐晓利 刘江 许骏 李放 马延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68-69,72,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患者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采用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的38例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人平均随访7个月... 目的探讨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患者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采用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的38例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人平均随访7个月。100%的病人术后立即感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100%,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8.9%(30/38),生活质量提高率92.1%(35/38)。术后无下肢感觉障碍发生;出现大腿内收肌无力49侧,随访期间均见好转。痉挛状态无复发。结论选择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状态 闭孔神经 显微手术治疗
下载PDF
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焱 郑少强 +2 位作者 刘雪冰 张伟 张文超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1944-1946,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择期行单膝置换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A组)...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择期行单膝置换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随后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闭孔神经后支与前支阻滞,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各7.5 m L。B组使用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各7.5 m L。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与注药后15 min阻滞侧大腿内收肌肌力,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态与动态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0.0%,显著高于B组的30.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12 h、24 h静态VAS评分分别为(2.5±0.5)分和(2.8±0.9)分,明显低于B组相应时间点的(2.8±0.5)分和(3.3±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2 h、24 h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1±0.8)分和(3.0±0.9)分,明显低于B组的(3.5±0.7)分和(3.7±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满意度A组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比较,连续股神经置管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神经 神经传递阻滞 闭孔神经 超声检查 膝关节 镇痛
下载PDF
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树锋 薛云浩 +4 位作者 刘佳勇 栗鹏程 褚寅 熊革 孙燕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7-392,共6页
目的观察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15具成人尸体标本,显露双侧闭孔神经及腰骶丛神经根。测量闭孔神经从主干起始部至闭孔入口处的长度及其在闭孔入口处的横径和纵径,计算横截面积,并在高倍显微... 目的观察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15具成人尸体标本,显露双侧闭孔神经及腰骶丛神经根。测量闭孔神经从主干起始部至闭孔入口处的长度及其在闭孔入口处的横径和纵径,计算横截面积,并在高倍显微镜下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以相同方法测量并计算股神经相应指标。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共为5例腰骶丛损伤患者进行闭孔神经移位术。行健侧闭孔神经经椎体前腹膜后通路移位与患侧股神经直接吻合4例,闭孔神经移位与同侧S1神经根直接吻合1例。结果闭孔神经的平均长度为(10.5±0.9)cm,横径(2.03±0.37)mm,纵径(2.78±0.29)mm,有髓神经纤维数目(5974±1996)根;股神经横径(3.79±0.58)mm,纵径(6.53±0.61)mm,有髓神经纤维数目(15860±4350)根。术后3-7d,所有患者供肢内收肌肌力均减弱至2-3级;术后3个月,4级2例,3级2例,2级1例(至术后1年时,内收肌肌力恢复3级)。4例修复患侧股神经的患者,术后分别随访8个月~5年,股四头肌肌力4级2例,2级1例,1级1例;1例行闭孔神经移位与同侧S,神经根直接吻合的患者,术后11个月时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肌力恢复至3级。结论闭孔神经可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动力神经源,用其修复腰骶丛神经根撕脱伤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丛 创伤和损伤 神经移位 闭孔神经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联合区域阻滞用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手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涛 周日永 +1 位作者 鲍娜娜 徐旭仲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联合区域阻滞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用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联合区域阻滞(NB)组和硬膜外神经阻滞(EA)组,每组50例。NB组在超...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联合区域阻滞和硬膜外神经阻滞用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联合区域阻滞(NB)组和硬膜外神经阻滞(EA)组,每组50例。NB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行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臀肌下坐骨神经阻滞和高位结扎局麻;EA组采用腰L2-3椎间隙硬膜外阻滞。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的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和维持时间、局麻药总量、麻醉优良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需镇痛时间、24 h内吗啡使用量和术后24 h麻醉总体满意度。结果:N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EA组(P<0.05);2组局麻药利多卡因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组罗哌卡因总用量显著高于EA组(P<0.05);2组麻醉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EA组(P<0.05);NB组术后首次需镇痛时间长于EA组(P<0.05),术后24 h内吗啡使用量少于EA组(P<0.05);NB组总体满意度高于E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手术,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股神经 坐骨神经 闭孔神经 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
下载PDF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重建尿道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7
作者 马大军 谭宏 +2 位作者 刘亚国 李鑫 刘兴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 ,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 ,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股薄肌全长 (42 .0± 0 .6 )cm ,肌腹... 目的 :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 ,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 ,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股薄肌全长 (42 .0± 0 .6 )cm ,肌腹长 (31.0± 3 .8)cm ;肌腱长 (10 .9± 0 .9)cm ;股薄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 ,该分支起始处外径 (2 .1± 0 .6 )mm ,血管蒂长 (9.2± 0 .9)cm ,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 1/3交界处前缘的深面 ;股薄肌的神经支配 ,均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 ,该神经在闭膜管处 ,横径为(1.7± 0 .4)mm ;厚 (0 .5± 0 .2 )mm ,从闭膜管至入肌点处长 (10 .4± 1.4)cm。结论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 ,经尸体摹拟实验 ,证明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薄肌 尿道括约肌重建 股深动脉 闭孔神经 肌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在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敏 武庆平 姚尚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在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效果及可行的改进措施。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组(B组)及腰丛联合坐骨神经及...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在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效果及可行的改进措施。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组(B组)及腰丛联合坐骨神经及闭孔神经阻滞组(C组)。分别记录麻醉时间、阻滞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C组的操作时间明显延长(P<0.05)。三组感觉和运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闭孔神经阻滞效果有效率(94%)和C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A组(68%)。与A组比较,B、C组的总体麻醉效果为1级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腰丛联合骶旁神经阻滞法能加强对闭孔神经的阻滞,满足交叉韧带重建术的需要,且操作简便,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旁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 闭孔神经 超声 交叉韧带重建术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定位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帅彬 顾腾飞 +1 位作者 包云帆 何有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年第1期56-58,共3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膀胱侧壁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利用神经刺激仪对闭孔神经进行定位和阻滞的阻滞组(46例)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和膀胱穿孔率(7%和0),低于未阻滞组(74例)的(35%和19%... 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膀胱侧壁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利用神经刺激仪对闭孔神经进行定位和阻滞的阻滞组(46例)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和膀胱穿孔率(7%和0),低于未阻滞组(74例)的(35%和19%)(P=0.002);手术时间和术后持续生理盐水膀胱冲洗时间为(32.2±12.5)min和(8.9±6.4)h,短于未阻滞组的(43.2±24.5)min和(13.3±10.8)h(P=0.013);手术效率值(5.8±3.9)min/cm2优于未阻滞组(9.3±7.0)min/cm2(P=0.001)。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闭孔神经阻滞可提高TURBt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闭孔神经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肢多神经联合阻滞在腘窝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鹏程 吴一鸣 +2 位作者 杨京利 李占芳 段宏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4-877,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腘窝囊肿切除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行单侧腘窝囊肿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腘窝囊肿切除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行单侧腘窝囊肿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组(epidural anesthesia,E组)30例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组(nerve blocking,N组)30例。于入室时、腘窝囊肿切除时、缝皮时分别监测患者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术中和术后2、4、6、10 h分别监测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VAS)评分,并监测两组术中血压下降及能够耐受止血带的病例数。结果:N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较E组更加平稳(P<0.05),N组能够耐受止血带的病例数明显多于E组(P<0.05),且N组术中没有患者发生低血压。术中及术后2 h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4、6、10 h N组较E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多神经联合阻滞能够充分满足腘窝囊肿手术的麻醉要求,镇痛持续时间更长,更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闭孔神经 神经阻滞 腘窝囊肿
下载PDF
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浓度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悦淳 孙健 +2 位作者 高春霖 吕国义 王国林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80-1483,共4页
目的 确定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 选择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术前根据膀胱镜检或CT检查确定需行闭孔神经阻滞,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 目的 确定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 选择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术前根据膀胱镜检或CT检查确定需行闭孔神经阻滞,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9~30 kg/m2,年龄18~64岁,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腹股沟上入路用利多卡因进行闭孔神经阻滞,利多卡因浓度根据序贯法确定,初始浓度为1.5%,相邻浓度之比为1.2.闭孔神经阻滞成功为阳性反应.计算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时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时的EC50为0.57%,95%可信区间为0.55% ~ 0.59%.结论 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时的EC50为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神经传导阻滞 闭孔神经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原文传递
持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伟 胡焱 +1 位作者 刘雪冰 朱丰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11期942-944,共3页
目的 观察持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疼痛部位,并分析闭孔神经阻滞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 Ⅰ ~Ⅱ级,术后均经股神经导管持续给予0.2%罗哌卡因行术后镇痛.观察术后24h的疼痛视觉... 目的 观察持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疼痛部位,并分析闭孔神经阻滞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 Ⅰ ~Ⅱ级,术后均经股神经导管持续给予0.2%罗哌卡因行术后镇痛.观察术后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疼痛部位,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同时记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根据神经阻滞情况归入A组(股神经、闭孔神经均有效)和B组(股神经有效、闭孔神经无效),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 术后24 h的静息和运动VAS[M (Q25~Q75)]分别为1(0~3)和5(3~6).53%的患者表现为膝关节后侧痛.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同时有效者占42%(25例).A组30例,B组14例;组间比较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4.25) vs.5(3.25~6),P<0.05];A组需哌替啶者(6%vs.21%)和恶心呕吐者比例(6%vs.14%)均少于B组.结论 经股神经导管持续给予0.2%罗哌卡因不能100%有效作用于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术后疼痛部位主要为膝关节后侧或内侧.有效的闭孔神经阻滞有助于提高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神经导管 闭孔神经 罗哌卡因
下载PDF
超声引导近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的效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定东 夏中元 +1 位作者 张晶晶 张宣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0-843,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近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43~82岁,体重指数18.0~30.5kg/m2,ASA分级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5):远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组(...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近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43~82岁,体重指数18.0~30.5kg/m2,ASA分级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5):远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组(R组)和近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组(P组)。R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远端筋膜间(短收肌外侧和深面)闭孔神经后支和前支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7.5ml。P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近端筋膜间(耻骨肌与闭孔外肌间)闭孔神经注射0.375%罗哌卡因15.0ml。分别于注药前(基础状态)、注药后5、10和15min时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肌力,然后于L3,4间隙行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肌力下降程度超过50%为阻滞成功。记录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计算注药后各时点大腿内收肌肌力下降百分比和注药后15min时闭孔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对闭孔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进行分级,并计算临床有效率(0级和1级为临床有效)。结果与R组比较,P组操作时间缩短,阻滞成功率升高,注药后10和15min时大腿内收肌肌力下降百分比升高,临床效果分级更优(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引导远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近端筋膜间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更简便快捷,阻滞成功率更高,临床阻滞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闭孔神经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家兔后肢主要神经干躯体纤维来源及其节段性分布规律的研究—HRP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柯国平 占大兴 +3 位作者 黄文铎 杨淑芬 戴冀斌 胡家荦 《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 :观察家兔后肢主要神经干躯体纤维来源节段性分布规律。方法 :将 18只成年家兔分 3组 ,分别切断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 ,并以近侧断端涂抹HRP ,对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来源的节段性分布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左侧坐骨神经近侧断... 目的 :观察家兔后肢主要神经干躯体纤维来源节段性分布规律。方法 :将 18只成年家兔分 3组 ,分别切断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 ,并以近侧断端涂抹HRP ,对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来源的节段性分布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左侧坐骨神经近侧断端涂抹HRP ,同侧脊神经节出现标记细胞L7~S2 ,同侧脊髓灰质腹角出现标记细胞L7~S2 ;股神经按上述方法处理后 ,同侧L5~L7脊神经节、同侧L4 ~L7脊髓腹角出现阳性标记细胞 ;闭孔神经则在同侧L6~L7脊神经节、同侧L5~L7脊髓灰质腹角也出现阳性标记细胞。结论 :3组动物的脊神经节和脊髓灰质中 ,HRP阳性细胞的节段性分布似有一定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股神经 闭孔神经 节段性分布
原文传递
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戌春 牛居辉 +7 位作者 谢本发 韩苗华 吴玥 童彬 张庆兵 傅倩 易红 何睿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4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股神经阻滞组(A组)、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4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股神经阻滞组(A组)、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B组)。麻醉诱导完成后,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股神经阻滞,推注0.5%罗哌卡因20 mL;随后B组通过超声引导行术侧闭孔神经阻滞,推注0.5%罗哌卡因10 mL。术后VAS评分≥3分时行PCIA,镇痛药物为纳布啡1.5 mg/kg,剂量3 mL/h,锁定时间25 min。若VAS评分仍≥3分,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补救镇痛。记录开始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术后24 h和48 h纳布啡总用量、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开始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延长,术后24 h纳布啡总用量、术后48 h纳布啡总用量少于A组(P<0.01);2组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纯股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神经阻滞 股神经 闭孔神经 术后镇痛
下载PDF
闭膜管及闭孔神经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成立 党瑞山 +5 位作者 纪荣明 朱吉林 汪立鑫 黄瀛 杨堃 吕裕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1.闭膜管为长约19.59±1.08mm的骨-筋膜-肌性管道,它的外口在耻骨结节下方36.41±1.15mm、股动脉内侧36.87±1.12mm。2.闭孔神经在入小骨盆前主要在骶髂关节线内侧上行,毗邻髂内静脉。入小骨盆后在其上口边缘下方12.23±... 1.闭膜管为长约19.59±1.08mm的骨-筋膜-肌性管道,它的外口在耻骨结节下方36.41±1.15mm、股动脉内侧36.87±1.12mm。2.闭孔神经在入小骨盆前主要在骶髂关节线内侧上行,毗邻髂内静脉。入小骨盆后在其上口边缘下方12.23±0.84mm处贴骨盆侧壁前行,邻近膀胱外侧壁,入团膜管后紧贴耻骨上支下面的闭孔沟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闭孔神经 闭膜管 解剖
下载PDF
闭孔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贵晨 李效忠 王林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8年第3期165-167,191,共4页
为提高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髋关节疼痛性疾患的治愈率,从局部解剖学方面提供必要的资料,本文对72侧成人闭孔神经盆内、外段及髋关节支的应用解剖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有关的讨论。
关键词 闭孔神经 神经切断术
下载PDF
经尿道电切膀胱中闭孔神经反射的防治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彤 安伟 胡敬海 《吉林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752-753,共2页
目的:预防和治疗在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时闭孔神经发生的反射性内收肌痉挛。方法: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病人32例,随机分为三组,I组19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辅以闭孔神经阻滞,II组8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辅以闭孔神经阻滞,III组5例,采用腰... 目的:预防和治疗在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时闭孔神经发生的反射性内收肌痉挛。方法: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病人32例,随机分为三组,I组19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辅以闭孔神经阻滞,II组8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辅以闭孔神经阻滞,III组5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不加闭孔神经阻滞。结果:与III组比较,I组、II组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I组和II组之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辅以闭孔神经阻滞能较好的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避免膀胱穿孔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膀胱肿瘤 闭孔神经 经尿道电切
下载PDF
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镜下肿瘤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鑫丹 陶凡 黄焱明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0,共4页
目的 比较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和经典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操作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40个样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35~9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 比较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和经典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操作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40个样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35~9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血管旁入路组(V组,n=20)和经典入路组(T组,n=20)。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最高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穿刺后大腿内收肌群肌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V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T组(P〈0.01);V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T组(P〈0.01);T组出现2例穿刺过程误入血管,调整后注药,V组未见误穿血管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大腿内收肌力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穿刺过程中最高VAS评分明显高于V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 与经典入路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调整次数少,操作时间短,且安全、舒适、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仪 闭孔神经 阻滞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晓西 刘付丽 +4 位作者 施克俭 王权光 陈丽梅 刘乐 徐旭仲 《浙江创伤外科》 201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组(UONB组,25例)和传统闭孔神经阻滞组(TONB...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组(UONB组,25例)和传统闭孔神经阻滞组(TONB组,25例)。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成功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等。结果 UONB组和TONB组患者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闭孔神经阻滞后分别为52±7mmHg和66±19mmHg,UONB组显著小于TONB组(P=0.001)。UONB组阻滞成功率为97.4%,显著高于TONB组(74.2%)(P=0.01)。结论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闭孔神经 阻滞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