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玉忠 王建新 +4 位作者 张凤 任萌 亚合甫·江 于建军 陈新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7,I0002-I0009,共33页
2006~2007年,对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址4座、墓葬12座。高台的主要遗迹为2个使用面。墓葬均有圆形石封堆,有的有人牲和殉牲。出土陶、石、骨、铜质遗物和金银饰品等。墓葬年代约为西汉前期。东黑沟... 2006~2007年,对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址4座、墓葬12座。高台的主要遗迹为2个使用面。墓葬均有圆形石封堆,有的有人牲和殉牲。出土陶、石、骨、铜质遗物和金银饰品等。墓葬年代约为西汉前期。东黑沟遗址的发掘,对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东黑沟遗址 游牧文化 聚落遗址 西汉
原文传递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被引量:30
2
作者 恩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共7页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文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文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文化精髓的主导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垦殖型荒漠化 文化维度
下载PDF
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被引量:32
3
作者 任继周 侯扶江 胥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10,共6页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草原文化 划区轮牧
下载PDF
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巴特尔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6-69,共4页
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文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蒙汉文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 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文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蒙汉文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文化的融合和满蒙文化的综合,使蒙古文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文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民族 游牧文化 变迁 特点
下载PDF
传统农耕文化在黄土高原上的困境与机遇 被引量:20
5
作者 任继周 胥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共6页
农耕农业是在动物农业之后,现代化农业之前的一个农业生产阶段。黄土高原畜牧文化发生在先,农耕文化后起,两者长期并存,互有消长。数千年期间经过十一个阶段,八次嬗替,最后农耕文化随着耕地农业的稳定而定位于黄土高原。此后外部环境变... 农耕农业是在动物农业之后,现代化农业之前的一个农业生产阶段。黄土高原畜牧文化发生在先,农耕文化后起,两者长期并存,互有消长。数千年期间经过十一个阶段,八次嬗替,最后农耕文化随着耕地农业的稳定而定位于黄土高原。此后外部环境变化,耕地农业面临困境。支持农耕文化在黄土高原长期存在的依据相应改变。草地农业相对于农耕农业,具有保持土壤肥力,节约化肥、水热资源及增加收益多方面的内在优势,农耕文化向草地农业文化演替已成历史的必然,也是周祖时期的农业文化的历史回归。而这种文化的回归正是耕地农业系统向草地农业系统变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耕文化 畜牧文化 耕地农业 草地农业
下载PDF
汉代阮咸类琵琶起源考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志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0-77,61,共9页
汉代阮咸类琵琶的起源是音乐学界倍受关注的复杂课题之一。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文献考辩、乐器命名、乐器形制构造及其文化属性、音乐文化交流历史等多角度 ,考证汉代阮咸类琵琶非中原文化的产物 ,并认为具有“马上之乐... 汉代阮咸类琵琶的起源是音乐学界倍受关注的复杂课题之一。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文献考辩、乐器命名、乐器形制构造及其文化属性、音乐文化交流历史等多角度 ,考证汉代阮咸类琵琶非中原文化的产物 ,并认为具有“马上之乐”特征的阮咸类琵琶的起源 ,是秦汉以降“丝绸之路”开通、西乐东渐过程中 ,西域“游牧民族文化”撞击中原文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阮成类琵琶 起源 中原文化 游牧文化
下载PDF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特质及其成因 被引量:9
7
作者 呼拉尔顿泰.策.斯琴巴特尔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4-27,共4页
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历史上,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基础上孕育出相同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 蒙古高原 自然环境 游牧文化 游牧民族
下载PDF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中的环境道德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海山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63,共6页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蒙古高原 游牧文明 环境道德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草地农业系统与耕地农业系统的历史嬗替--《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序言 被引量:12
9
作者 任继周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共6页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的结果,因而它受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历史主要为草地农业系统和耕地农业系统交互影响及其兴衰演替,其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周代以前草地农业为主,耕地农业萌芽期;经过春秋...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的结果,因而它受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历史主要为草地农业系统和耕地农业系统交互影响及其兴衰演替,其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周代以前草地农业为主,耕地农业萌芽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草地农业为主,耕地农业的成长期;再到汉代的耕地农业成熟,而草地农业衰退期;直至近代的草地农业的极度衰微,耕地农业进入盛极而衰期。自汉代以下,两大农业系统虽有四次大规模融合的机遇,但都失之交臂。耕地农业依靠了系统的自组织机制,顺利运转达数千年而不败。而在新时代下,这种自组织机制被逐渐减弱,终至几乎完全丧失,农业系统失衡,种种弊端迅速显现。适应新时代的现代草地农业系统必将以新的姿态,再次走上历史前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农业 耕地农业 草地文化 农耕文化 自组织机制
原文传递
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兼论接受群体之结构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扎拉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69,共13页
本文主要从接受群体之结构变化与文学发展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学发生的多重影响。文章首先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元代之前和元代之后两个不同阶段,并且从若干方面提出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根本性区别。本文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在... 本文主要从接受群体之结构变化与文学发展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学发生的多重影响。文章首先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元代之前和元代之后两个不同阶段,并且从若干方面提出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根本性区别。本文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元代之前和元代之后的根本性变化,与游牧文化南下造成的元代文学接受群体的结构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关系。文章提出,元代作家在创作活动中,适应蒙古族喜爱歌舞的传统,适应元代社会中多民族语言并存的环境,乃是造成中国文学史上出现元杂剧鼎盛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 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 元杂剧 鼎盛 作家 游牧文化 多民族 蒙古族
原文传递
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11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 2010年第1期45-54,163-164,共12页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游牧人类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工业化浪潮之下的蒙古民族及其草原游牧文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葛根高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7,共8页
内蒙古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一是民族特色经济的问题,这实质上是能否重视游牧与草原的高度适应性的问题。二是生态保护问题,矿产资源的开发是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但也极大地破坏了草原生态... 内蒙古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一是民族特色经济的问题,这实质上是能否重视游牧与草原的高度适应性的问题。二是生态保护问题,矿产资源的开发是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但也极大地破坏了草原生态。三是生态移民问题,移民的财产损失可以计算,但巨大的文化及精神代价无法估量。四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类型,我们应该把游牧文化及其传承这种文化的蒙古族放在一个更为长远、宏大的背景之下来加以认识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特色 经济 游牧文化 生态移民 文化类型
原文传递
生态哲学之维: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10
13
作者 包庆德 蔚蓝 安昊楠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5-11,共7页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游而牧之 逐水草而居 肉体来自青草 生态智慧
下载PDF
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旺生 李兴军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0,共8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耕文化的产生与特征,指出黄土的优良特征与古代祖宗崇拜理念促成了农耕文化传统的形成,由此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农耕哲学。它是与游牧文化完全不同的与自然相处的理念。和谐共生哲学所依靠的作物:小米、小麦与水稻分别成...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耕文化的产生与特征,指出黄土的优良特征与古代祖宗崇拜理念促成了农耕文化传统的形成,由此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农耕哲学。它是与游牧文化完全不同的与自然相处的理念。和谐共生哲学所依靠的作物:小米、小麦与水稻分别成为时代的主角。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作物需水量的增加与对自然索取的深入,华北干旱化加剧。水稻的独特生物学价值与南方优良的水环境,支撑了宋代以来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和谐共生 祖宗崇拜 游牧文化
原文传递
蒙元时期的牌符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永志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7,共8页
蒙元时期的牌符极为发达 ,有别于历朝历代。关于牌符的实物资料 ,目前国内外仅发现有 17枚 ,主要有金牌、银牌、铜牌、铁牌等。牌符上以汉文、契丹文、畏兀儿蒙古文、八思巴文、藏文、波斯文等文字书写。其所行使的职权范围 ,用于传达... 蒙元时期的牌符极为发达 ,有别于历朝历代。关于牌符的实物资料 ,目前国内外仅发现有 17枚 ,主要有金牌、银牌、铜牌、铁牌等。牌符上以汉文、契丹文、畏兀儿蒙古文、八思巴文、藏文、波斯文等文字书写。其所行使的职权范围 ,用于传达皇帝的旨意政令、标示身份 ,牌符的管理机构为中书省、典瑞院。蒙元时期的牌符渊源于辽金时期的牌符制度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构成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元时期 牌符 金牌 银牌 管理机构 渊源 游牧民族文化
下载PDF
论海南历史文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家忠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84-92,共9页
文章主要从海南文化的地域界限、发生、发展等方面 ,揭示它的历史内涵与区域特征。海南文化是属于岭南文化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区域文化 ,其特点是沿海地区的农耕文化与中部山区游耕文化的交融 ,由于社会经济的差异和人口素质的差异 。
关键词 海南 历史文化 农耕文化 游耕文化 岭南文化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内蒙古牧区旗县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云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49,共5页
游牧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传统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迁,内蒙古牧区无法回避地卷入了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游牧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 游牧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传统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迁,内蒙古牧区无法回避地卷入了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游牧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要义,充分发挥游牧文化在内蒙古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内在能动性,走一条将游牧文化镶嵌于内蒙古牧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蒙古族 游牧文化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当代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相关问题之新解读 被引量:8
18
作者 葛根高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2,共6页
在现代工业的扩张中,几千年的游牧生计方式被挤压与被边缘化的状态让人触目惊心。游牧业最大的贡献是它的生态效益。游牧文化不能等同于草原文化,不存在作为一个整体的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另一个突出的衰退现象是生成于该生计方式中的传... 在现代工业的扩张中,几千年的游牧生计方式被挤压与被边缘化的状态让人触目惊心。游牧业最大的贡献是它的生态效益。游牧文化不能等同于草原文化,不存在作为一个整体的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另一个突出的衰退现象是生成于该生计方式中的传统社会组织的消失,它意味着在当下的冲突中,游牧文化没有己方的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游牧文化 经济生态 人文生态 社会生态
原文传递
元代科举考试时断时续的文化解释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巴特尔 李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47,共6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综合。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元代科举考试的显著特点是举棋不定...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综合。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元代科举考试的显著特点是举棋不定、时断时续,其深层原因是蒙汉这两种异质文化的综合必然经历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元代科举考试确实存在不公平的民族歧视倾向,但这主要是基于蒙古人承认差异、区别对待的权力民族配额制度的需要;至于元代科举内容和标准走向僵化,这是因为蒙古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不同,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蒙古传统文化简约、务实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游牧文化 元代 科举考试 文化解释
下载PDF
论区域文化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基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分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媛 饶育蕾 周蓉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共7页
笔者以2003至2011年658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注册地与高管籍贯所在地作为区域文化代理变量,分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受游牧文化影响的上市公司比农耕文化影响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并购频率... 笔者以2003至2011年658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注册地与高管籍贯所在地作为区域文化代理变量,分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受游牧文化影响的上市公司比农耕文化影响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并购频率;来自游牧文化区的企业高管(董事长和总经理)所在的企业具有更加活跃的并购行为。控制了企业的治理水平、财务特征和高管个人特征后,游牧文化导致的企业并购活动频繁特征仍然显著。笔者建立了我国区域文化与企业并购决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化因素在企业决策行为中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风险偏好 并购决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