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ercise-induced irisin in bone and systemic irisin administration reveal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bone metabolism 被引量:26
1
作者 Jin Zhang Paloma Valverde +9 位作者 Xiaofang Zhu Dana Murray Yuwei Wu Liming Yu Hua Jiang Michel M Dard Jin Huang Zhiwei Xu Qisheng Tu Jake Chen 《Bone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9-62,共14页
Irisin is a polypeptide hormone derived from the proteolytic cleavage of fibronectin-type III domain- containing 5 (FNDC5) protein. Once released to circulation upon exercise or cold exposure, irisin stimulates brow... Irisin is a polypeptide hormone derived from the proteolytic cleavage of fibronectin-type III domain- containing 5 (FNDC5) protein. Once released to circulation upon exercise or cold exposure, irisin stimulates brown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 (WAT) and uncoupling protein I (UCP1) expression,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total body energy expenditure by augmented UCPl-mediated thermogenesis. It is currently unknown whether irisin is secreted by bone upon exercise or whether it regulates bone metabolism in vivo.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2 weeks of voluntary wheel-running exercise induced high levels of FNDC5 messenger RNA as well as FNDC5/irisin protein expression in murine bone tissues. Increased immunoreactivity due to exercise-induced FNDC5/irisin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exercised femoral bones, including growth plate, trabecular bone, cortical bone,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bone-tendon interface. Exercise also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osteogenic markers in bone and that of UCP1 in WAT, and led to bodyweight loss. Irisin intraperitoneal (IP)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increased trabecular and cortical bone thickness and osteoblasts numbers, and concurrently induced UCP1 expression in subcutaneous WAT. Lentiviral FNDC5 IP administration increased cortical bone thickness. In vitro studies in bone cells revealed irisin increases osteoblast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and inhibits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 (RANKL)- induced osteoclastogenesis. 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show that voluntary exercise increases irisin production in bone, and that an increase in circulating irisin levels enhances osteogenesis in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ercise-induced irisin in bone and systemic irisin administration reveal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bone metabolism bone
下载PDF
三种特殊染色法显示不脱钙骨切片中新生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东胜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39-140,164,共3页
目的:分析对比三种特殊染色法在显示不脱钙骨切片中新生骨成骨情况的差异性,为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提供更好的组织学鉴别方法。方法:对植入牛无机骨材料3个月后的兔额骨标本进行不脱钙切片,分别采用Goldner’s三色法、姬姆萨法和亚甲基... 目的:分析对比三种特殊染色法在显示不脱钙骨切片中新生骨成骨情况的差异性,为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提供更好的组织学鉴别方法。方法:对植入牛无机骨材料3个月后的兔额骨标本进行不脱钙切片,分别采用Goldner’s三色法、姬姆萨法和亚甲基蓝-碱性品红等三种特殊染色法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组织切片中新生骨、成骨细胞、类骨质等的显示结果,分析三种染色方法的差异性。结果:采用Goldner’s三色法,切片染色后颜色鲜艳,成骨及矿化分界明显;姬姆萨法和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显示成骨细胞更加清晰,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但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后的切片几个月后有所退色,不易长期存放。结论:Goldner’s三色法更适用于显示成骨以及区分骨矿化的不同阶段,姬姆萨法和亚甲基蓝-碱性品红用于观察成骨细胞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染色 不脱钙骨切片 新生骨 成骨细胞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柳维 陶周善 +4 位作者 贺行文 周贤挺 黄正亮 屠凯凯 杨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7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索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30只3个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唑来膦酸注射组;2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将2组先去卵巢建立OVX(卵巢切除)模型,2组大鼠OVX模型饲养满3个月后... 目的探索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30只3个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唑来膦酸注射组;2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将2组先去卵巢建立OVX(卵巢切除)模型,2组大鼠OVX模型饲养满3个月后,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建立,随后再建立大鼠双侧股骨干骺端2.5 mm贯通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手术后行尾静脉注射唑来膦酸1次(0.1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分别于缺损术后6、12周进行X线观察,骨密度检测,HE骨组织切片观察,TRAP破骨细胞活性等检测。结果缺损术后6、12周,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对比发现:实验组的大鼠模型体重增加减慢,股骨骨密度增加变快;缺损区X线扫描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的新生骨生成,HE骨组织切片可见缺损区有分布密集的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骨细胞。TRAP染色显示:实验组的破骨细胞活性降低,数量减少。结论唑来膦酸可较好地促进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骨缺损 新生骨
原文传递
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陶周善 吕杨训 +6 位作者 崔伟 贺行文 柳维 黄正亮 屠凯凯 周贤挺 杨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8-1183,共6页
目的探索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20只,先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等饲养3个月保证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再建立双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模型,将手术成功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β-TCP植入组于... 目的探索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20只,先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等饲养3个月保证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再建立双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模型,将手术成功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β-TCP植入组于骨缺损处植入β-TCP,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w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病理学观察,Micro-CT观察。结果术后4、8w,β-TCP植入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HE染色可见大量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较好,且能明显增加股骨骨密度;空白对照组X射线骨组织生成较少,骨小梁或骨板结构较少,排列较紊乱,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不够理想,股骨骨密度增加不明显。结论β-TCP可较好地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缺损 Β-TCP 新生骨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脱蛋白牛骨基质位点保存效果的临床及组织学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枭 王连飞 程刚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6期412-418,共7页
目的 从临床及组织形态计量学角度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联合脱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at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在拔牙位点保存中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需拔除患牙并接受位点保存后延期种植的26例患者... 目的 从临床及组织形态计量学角度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联合脱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at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在拔牙位点保存中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需拔除患牙并接受位点保存后延期种植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BBM组和CGF+DBBM组,每组13例。DBBM组拔牙后同期植入DBBM,CGF+DBBM组拔牙后同期植入CGF+DBBM,两组均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拍摄CBCT以测量牙槽骨高度、宽度的变化,并于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种植术中钻取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CGF+DBBM组和DBBM组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均发生吸收,CGF+DBBM组牙槽嵴宽度吸收少于DBB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CGF+DBBM组和DBBM组新生骨平均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5.30±3.56)%、(26.38±5.04)%,CGF+DBBM组新生骨量优于DBB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GF联合骨替代材料DBBM可以更有效地维持拔牙后牙槽骨体积、形态,其成骨效果优于DBBM单一材料的应用,可为种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位点保存 骨替代材料 脱蛋白牛骨基质 BIO-OSS Bio-Gide胶原膜 引导骨再生 浓缩生长因子 新生骨 组织形态计量学
下载PDF
珍珠层粉在新西兰兔股骨髁内的成骨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建钧 陈建庭 张晓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3,227,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新西兰兔股骨髁内的珍珠层粉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方式。方法将珍珠层加工成粉,植入新西兰兔股骨髁内,术后4、8和12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及X线阻射度测定;相应时间点取材,进行硬组织切片处理及组织学观察;应用Image-Pro图形软件分... 目的探讨植入新西兰兔股骨髁内的珍珠层粉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方式。方法将珍珠层加工成粉,植入新西兰兔股骨髁内,术后4、8和12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及X线阻射度测定;相应时间点取材,进行硬组织切片处理及组织学观察;应用Image-Pro图形软件分析术后8、12周丽春红染色硬组织切片的成骨面积;对X线阻射度做统计学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成骨面积作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点,X线片密度有轻度变化,未见到明确的新生骨影像;X线的阻射度测定显示在不同时间点阻射度值逐渐降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硬组织切片可见到类骨质、编织骨和板层骨随时间变化生成量逐渐增加;图形分析显示出珍珠层粉明显的成骨面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珍珠层粉植入新西兰兔股骨髁内有明显的成骨作用,在体内的生物降解缓慢,可能以骨诱导的方式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层 新生骨 骨诱导 股骨髁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New Bone Formation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7
作者 Zhicheng LIAO Fenglin ZHU 《Medicinal Plant》 2024年第1期57-58,61,共3页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has a very high disability rate.How to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new bones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oint in clinical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fferent trea...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has a very high disability rate.How to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new bones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oint in clinical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fferent treatment plans can have an impact on inhibiting new bone formation.In this paper,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new bone form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systematically li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ylosing spondylitis new bone formation TREATMENT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种植体周围重建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潘在兴 林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2-685,共4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种植体周围骨重建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口腔种植骨重建患者的菌斑,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和牙周维护治疗调查,菌斑检测、PCR扩增检测口腔的P.g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测定。结果共...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种植体周围骨重建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口腔种植骨重建患者的菌斑,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和牙周维护治疗调查,菌斑检测、PCR扩增检测口腔的P.g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测定。结果共收集40例198份菌斑,骨吸收<0.3mm,0.3~0.6mm及>0.6mm组,其P.g附着率分别为28.6%,45.3%及67.2%,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未维护有利于菌斑堆积,其P.g检出率高。结论 P.g可能影响种植体周围骨重建,是导致边缘骨吸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聚合酶链反应 种植体 重建骨
下载PDF
HU-308药物缓释涂层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及新生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佳亿 李栋健 +2 位作者 徐倩 向荣 冯青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74-79,共6页
目的:研究HU-308药物缓释涂层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及新生骨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S)15只,骨质疏松组(M)45只。再将M组大鼠随机平均分为M1、M2、M3组,每组15只。在所有大鼠双侧胫骨骭骺端植入种植钉,S、M1组... 目的:研究HU-308药物缓释涂层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及新生骨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S)15只,骨质疏松组(M)45只。再将M组大鼠随机平均分为M1、M2、M3组,每组15只。在所有大鼠双侧胫骨骭骺端植入种植钉,S、M1组植入普通钛钉,M2组植入肝素-壳聚糖涂层钛钉,M3组植入HU-308/肝素-壳聚糖涂层钛钉。于种植术后4周、8周、12周各组分别随机处死5只大鼠。所有大鼠处死前第18、19天及处死前第3、4天,每日腹腔内注射钙黄绿素15mg/kg。带种植体的胫骨制作不脱钙骨组织磨片,甲苯胺蓝染色,荧光显微镜及光镜下观测计算骨矿化沉积率(MAR)、荧光周长百分数(%L.Pm)、种植体-骨结合率(OI)。结果:4周和8周时,M3组MAR、%L.Pm均与S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显著大于M1和M2组(P<0.05);12周时,S组MAR、%L.Pm均显著小于M1、M2、M3组(P<0.05),M1、M2、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周、8周及12周时,S组OI均显著大于M3组;而M3组OI除12周时与M1、M2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时期均显著大于M1、M2组(P<0.05)。结论:1、骨质疏松能抑制种植体周骨矿化沉积和新骨形成,使骨组织塑形改建时间延长,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率下降。2、HU-308药物缓释涂层在种植体植入早中期可加快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周新骨形成和骨矿化沉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308 骨质疏松 种植体 骨结合 新生骨
下载PDF
异种牙本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叶岚 王银龙 +3 位作者 陈玉成 袁红春 殷保藏 徐建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观察异种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疗效,探索其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的有效性。方法:将因正畸原因拔除的人健康前磨牙,制成直径2~3mm的牙本质块。在1%氯己定中浸泡5min。使用12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在颅骨各建立4个临界骨缺损,将... 目的:观察异种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疗效,探索其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的有效性。方法:将因正畸原因拔除的人健康前磨牙,制成直径2~3mm的牙本质块。在1%氯己定中浸泡5min。使用12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在颅骨各建立4个临界骨缺损,将自体骨、人牙本质随机填入骨缺损区,术后4、8、12周随机处死4只兔子,取出颅骨,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颅骨缺损修复情况,使用Micro-CT分析每个时间点新骨形成面积占骨缺损总面积百分比。结果:所有实验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经影像学评估,自体骨比异种牙本质成骨量相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示:围绕在移植材料周围,可见新骨形成。结论:异种牙本质能促进和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有望为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牙本质 骨缺损 兔颅骨缺损模型 新生骨 自体骨移植 MICRO-CT
下载PDF
体外状态下新西兰白兔骨髓中CFU-F集落及成骨性CFU-F集落数量观察
11
作者 刘丹平 栗刚 +3 位作者 关振家 胡蕴玉 郭韬 张男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31-235,共5页
目的 观察体外状态下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F)及成骨性的CFU F集落数量 ,为探讨骨髓的成骨能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幼年组 (6个月~ 1岁 )、壮年组 (2 5~ 3 2岁 )两组 ,在无菌状态下 ,在每只... 目的 观察体外状态下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F)及成骨性的CFU F集落数量 ,为探讨骨髓的成骨能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幼年组 (6个月~ 1岁 )、壮年组 (2 5~ 3 2岁 )两组 ,在无菌状态下 ,在每只动物的股骨上穿刺点抽取骨髓 0 8ml,每个培养瓶 (2 5ml)接种含 8× 10 5个有核细胞的骨髓量 ,在体外培养 12d时计数CFU F集落数量。计数后将培养瓶中CFU F集落进行ALP染色 ,在肉眼下计数着色的CFU F集落 (即成骨性CFU F集落 )数量。结果 按照集落着色的深浅 ,本研究把CFU F集落分为 3种 :①强阳性集落 ;②弱阳性集落 ;③阴性集落。两组成骨性CFU F集落数量约占CFU F集落总数的 1 4 ,主要为弱阳性集落 ,占成骨性CFU F集落的 70 %~ 80 % ;幼年组与壮年组强阳性集落分别占CFU F集落总数的 1 13和 1 17,幼年组明显高于壮年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由于每个CFU F集落均来源于一个骨髓基质干细胞 ,通过集落形成率可推算出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每 110 0 0~ 130 0 0个有核细胞中有一个骨髓基质干细胞 ,后者仅占骨髓细胞的百万分之一。结论 骨髓中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极少 ,成骨性骨髓基质干细胞就更少了 ,但就骨髓细胞总量来说骨髓中骨髓基质干细胞也是相当可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状态 新西兰 白兔 骨髓 CFU-F 成纤维细胞 干细胞
下载PDF
不同方式抽取的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量差异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丹平 王国贤 +2 位作者 胡蕴玉 郑英文 孟海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7-163,共7页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抽取的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数量差异。方法通过计数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定量接种骨髓的CFU-F克隆数量观察了新西兰白兔胫骨、股骨、坐骨上三个穿刺点抽取的骨髓中CFU-F在下述情况中的数量差异...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抽取的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数量差异。方法通过计数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定量接种骨髓的CFU-F克隆数量观察了新西兰白兔胫骨、股骨、坐骨上三个穿刺点抽取的骨髓中CFU-F在下述情况中的数量差异:1.同一部位分别抽取不同量骨髓(0.2m1、2m1、2ml、1m1):2.同一部位前后两次(间隔一周)抽取同量骨髓(2m1);3.不同性别;4.不同年龄(4-6个月、1-1.5岁、2.5-3岁)。结果1.与首次抽取骨髓(0.2m1)比较,各穿刺点第二次抽取的骨髓(2m1)CFU—F数量虽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继续抽取骨髓(分别为2ml、1m1)其CFU—F值均比前一次抽取的骨髓明显下降。通过检测股骨上穿刺点每次抽取前的骨髓像变化证实这种现象是穿刺部位骨髓被外周血稀释的结果:2.胫骨骨髓中CFU-F数量略低于股骨和坐骨骨髓;,3.同一部位后次抽取的骨髓CFU-F数量明显低于前次;4.雄性兔骨髓CFU-F数量略低于雌性兔,但差异无显著性;5.上述三个年龄组骨髓中CFU-F数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在研究兔骨髓基质细胞时,若实验要求应用较为纯净的骨髓,抽取骨髓量应在2m1以内为宜或多处取材,避免短期内在同一部位重复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CFU 穿刺点 观察 集落形成 部位 成纤维细胞 新西兰白兔 数量差异 稀释
下载PDF
New simulation model for bone formation markers in osteoporos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13
作者 Sakae Tanaka Taiji Adachi +6 位作者 Tatsuhiko Kuroda Toshitaka Nakamura Masataka Shiraki Toshitsugu Sugimoto Yasuhiro Takeuchi Mitsuru Saito John P Bilezikian 《Bone Research》 SCIE CAS 2014年第4期252-258,共7页
Daily 20-mg and once-weekly 56.5-mg teriparatide(parathyroid hormone 1–34) treatment regimens increase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and prevent fractures, but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differ between the two ... Daily 20-mg and once-weekly 56.5-mg teriparatide(parathyroid hormone 1–34) treatment regimens increase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and prevent fractures, but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differ between the two regimen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ain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using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with a simulation model. Temporary increases in bone formation markers and subsequent decreases were observed during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treatment for 72 weeks. These observatio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repeated weekly teriparatide administration stimulates bone remodeling, replacing old bone with new bone and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the active remodeling surface. A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iterative remodeling cycle that occurs on residual old bone. An increase in bone formation and a subsequent decrease were observed in the preliminary simulation. For each fitted time point, the predicted value was compared to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bone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 markers and lumbar BMD. The simulation model strongly matched actual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and BMD. This simulation model indicates increased bone formation marker level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a subsequent decrease.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remodeling-based bone formation persisted during the entire treatment period with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new simulation model for bone formation markers in osteoporos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BMD
下载PDF
RESEARCH ON A NEW TYPE OF MACHINABLE BIOACTIVE GLASS-CERAMICS
14
作者 岳文海 陈仝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1990年第1期51-58,共8页
A new type of machinable bioactive glass-ceramics for bone substitu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glass system SiO_2-MgO-K_2O-F^--CaO-P_2O_5, which contains Mg- muscovite [K_2Mg_5 (Si_8O_(20)) F_4] and fluorapatite as... A new type of machinable bioactive glass-ceramics for bone substitu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glass system SiO_2-MgO-K_2O-F^--CaO-P_2O_5, which contains Mg- muscovite [K_2Mg_5 (Si_8O_(20)) F_4] and fluorapatite as the two main crystal phases. The phase separation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glass have been studied. A series of tests have showed that the material is good at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bioactivity. Espe- cially, by analy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face layer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the bone of animal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lectron probe, etc.,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new bone hydroxya- patite i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so that the material is connected firmly with the b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ARCH ON A new TYPE OF MACHINABLE BIOACTIVE GLASS-CERAMICS bone
下载PDF
高生物诱导活性复合人工骨整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大章 费伟 +1 位作者 刘松筠 田卫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6,共4页
在建立家兔尺骨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首次采用羟基磷灰石 -骨形成蛋白 -胶原 (HA- b BMP-Co)和羟基磷灰石 -胶原 (HA- Co)两种不同复合人工骨材料分别整复骨缺损 ,经 X线、大体、体视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证实 ,HA- b BMP-... 在建立家兔尺骨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首次采用羟基磷灰石 -骨形成蛋白 -胶原 (HA- b BMP-Co)和羟基磷灰石 -胶原 (HA- Co)两种不同复合人工骨材料分别整复骨缺损 ,经 X线、大体、体视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证实 ,HA- b BMP- Co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显著的骨诱导及骨引导作用 ;在植入整复骨缺损区 ,其促使新骨形成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 HA- Co复合人工骨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BMP-Co 复合人工骨 骨缺损 骨生成
下载PDF
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在成骨过程中表达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常新 侯志明 +2 位作者 柴田恭明 塚崎智雄 山口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定量分析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在成骨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表达,从而了解骨形成的进程,为正畸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用雄性C57BL/6J小鼠建立骨折模型,并从新生的C57BL/6J小鼠头盖骨提取初级成骨细胞,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目的定量分析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在成骨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表达,从而了解骨形成的进程,为正畸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用雄性C57BL/6J小鼠建立骨折模型,并从新生的C57BL/6J小鼠头盖骨提取初级成骨细胞,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Northern blot法及Real Time PCR(定量PCR)法对骨形成过程进行体内体外形态学及ALP、OC表达的分析。结果骨折后ALP和OC的表达逐渐增加,第10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体外初级成骨细胞培养发现ALP和OC的表达于第14天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但至21 d时,两者仍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结论ALP和OC在新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无止境的增加,其表达随成骨细胞的不断分化而逐渐增加并随成熟骨细胞的增多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成骨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曹冬子 许正伟 +3 位作者 王存良 鲁良 尚伟 孙玉录 《空军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3月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行PKP的8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3月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医院行PKP的8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新发骨折分为骨折组(33例)与非骨折组(55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既往史、骨折一般情况、手术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体数目、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所占比例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强化椎体数目、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均为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新发骨折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强化椎体数及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有明显的相关性,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降低术后再骨折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新发骨折 骨密度
下载PDF
四种载体吸附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练克俭 翟文亮 +2 位作者 丁真奇 郭林新 郭延杰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比较骨基质海绵 ,羟基磷灰石 ,明胶海绵及海螵蛸结合自体骨髓细胞在兔肌肉中的成骨作用。方法 应用骨基质海绵 ,羟基磷灰石 ,明胶海绵及海螵蛸结合自体骨髓细胞经过孵育后 ,植入兔股部肌肉内 ,分别于不同时间通过X线及组织学观... 目的 比较骨基质海绵 ,羟基磷灰石 ,明胶海绵及海螵蛸结合自体骨髓细胞在兔肌肉中的成骨作用。方法 应用骨基质海绵 ,羟基磷灰石 ,明胶海绵及海螵蛸结合自体骨髓细胞经过孵育后 ,植入兔股部肌肉内 ,分别于不同时间通过X线及组织学观察 ,计算机图像分析 ,评价各不同组织的成骨情况。结果  12周时 ,骨基质海绵组成骨能力最强 ,羟基磷灰石组次之 ,海螵蛸组成骨能力最弱 ,明胶海绵组无成骨能力。结论 骨基质海绵吸附自体骨髓是修复骨折及骨缺损的较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细胞移植 成骨作用 载体 骨基质海绵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胡静 王志国 +3 位作者 高占巍 李继华 王大章 廖运茂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 8只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4只。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 6mm ,用bFGF(2 0ng/ml)注入A组动物的牵张区 ,不注射bFGF的B组动...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 8只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4只。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 6mm ,用bFGF(2 0ng/ml)注入A组动物的牵张区 ,不注射bFGF的B组动物作为对照。在牵张结束后 4周处死所有动物 ,取双侧下颌骨标本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 ,局部给予bFGF的A组动物下颌牵张后新骨生成速度和数量优于B组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EGF 新骨形成 下颌骨
原文传递
锶磷灰石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廖大鹏 周正炎 +1 位作者 顾云峰 陈德敏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 用不同浓度的锶磷灰石 (Sr-HAP)植入动物体内 ,观察该材料的生物学反应 ,为其临床应用作前期研究。方法 将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 3组 ,双侧下颌角均造成 6mm× 12mm× 4mm的缺损 ,用不同浓度 ( 10 % ,5 % ,0 % )的含... 目的 用不同浓度的锶磷灰石 (Sr-HAP)植入动物体内 ,观察该材料的生物学反应 ,为其临床应用作前期研究。方法 将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 3组 ,双侧下颌角均造成 6mm× 12mm× 4mm的缺损 ,用不同浓度 ( 10 % ,5 % ,0 % )的含锶羟磷灰石块分别予以修复 ,术后 1月 ,3月 ,6月时随机处死一组分别进行尸解、四环素荧光标记、定量组织学观察以评估其生物性能。结果 锶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未引起感染和排斥反应 ,术后材料降解早 ,新生骨大量进入材料间隙 ,其成骨量明显较纯羟基磷灰石为多 ,且统计学上有差异 ,5 %的锶磷灰石烧结体内新生骨成熟度较 10 %者为高 ,但统计学上未显示出成骨量的差异 ,术后 3月时锶磷灰石周边出现强而亮的黄色荧光环 ,术后 6月时荧光环仍未消退。结论  ( 1)锶磷灰石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及生物降解性 ,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骨诱导性。 ( 2 )锶元素浓度并非是影响总成骨量的关键因素 ,总成骨量可能主要与生物降解的程度大小有关。 ( 3)锶的存在不但提高了新骨的总生成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磷灰石 生物降解 骨引导 下颌骨缺损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