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聚合提高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被引量:47
1
作者 郑康乐 庄杰云 王汉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共3页
研究了含有单个抗性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对浙江省白叶枯病菌4个主要小种的抗性,单个基因对这些小种的抗性均不高,对新近流行的小种大多感病;基因聚合品系对这些小种的抗性普遍提高,说明基因聚合是培育具有持久... 研究了含有单个抗性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对浙江省白叶枯病菌4个主要小种的抗性,单个基因对这些小种的抗性均不高,对新近流行的小种大多感病;基因聚合品系对这些小种的抗性普遍提高,说明基因聚合是培育具有持久抗性品种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近等基因系 基因聚合 持久抗性
下载PDF
携有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水稻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应用(英文) 被引量:51
2
作者 章琦 王春连 +5 位作者 赵开军 杨文才 乔枫 周永力 江祺祥 刘古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6-210,共5页
1993~ 1998年 ,构建了携有抗稻白叶枯病新基因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命名为 CBB2 3。以全生育期高度感病并具有改良株型的籼稻品种 JG30为轮回亲本 ,与携有 Xa2 3的抗性供体 H4杂交 ,JG30 / H4的 F1 通过回交、自交直至 B5F4,各世代均... 1993~ 1998年 ,构建了携有抗稻白叶枯病新基因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命名为 CBB2 3。以全生育期高度感病并具有改良株型的籼稻品种 JG30为轮回亲本 ,与携有 Xa2 3的抗性供体 H4杂交 ,JG30 / H4的 F1 通过回交、自交直至 B5F4,各世代均用与目标基因 Xa2 3相对应的专化小种菌系 P6人工接种鉴定 ,同步进行株型和农艺性状选择 ,直至抗性稳定和农艺性状类似其轮回亲本。比较了 CBB2 3(携 Xa2 3)和 IRBB2 1(携 Xa2 1)对 2 0个菌系包括 10个菲律宾小种、3个日本小种和7个中国病原型代表菌系的抗谱 ,Xa2 3抗所有 2 0个菌系 ;Xa2 1抗 19个菌系 ,对菲律宾 10号小种则高度感病。用近等基因系 CBB2 3构建了 JG30 / CBB2 3组合的 F2 分离群体 ,通过 SSR标记筛选 ,初步将 Xa2 3定位于水稻第 11染色体。进一步筛选出 3个与 Xa2 3更紧密连锁的 AFL P标记。其中的 APKj2 3与 Xa2 3之间的图距约为 1.0 c M。并报道了在抗病育种中已有效的应用了携有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CBB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应用 抗性基因
下载PDF
与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紧密连锁RAPD标记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金元 陶文静 +1 位作者 刘大钧 陈佩度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以256个随机引物对含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发现17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在抗、感NILs材料间表现多态性,且其中5个引物经4次以上重复,均获相同结果,其多态性标记分别为OPM08(1600)... 以256个随机引物对含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发现17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在抗、感NILs材料间表现多态性,且其中5个引物经4次以上重复,均获相同结果,其多态性标记分别为OPM08(1600)、OPI04(1700)、OPH19(1100、OPE09(900)及OPM16(850)。当以这5个随机引物对14个已知含Pm2基因的抗病材料及9个不含Pm2基因的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时,只有标记OPI04(1700)在12个抗病材料中出现(另两个抗病材料中未检测到),而在9个感病材料中均未出现。进一步用 OPI(04)对102株(Chancellorx Uka/8*Cc)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估算出标记OPI04(1700)与Pm2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2.2±3.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近等基因系 RAPD标记 白粉病 抗病育种
下载PDF
一对HMW-GS近等基因系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和烘烤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延滨 辛文利 +1 位作者 肖志敏 祁适雨 《麦类作物》 CSCD 2000年第1期24-27,共4页
对龙麦15(1,7+ 8,2+ 12)和新龙麦15(1,7+ 8,5+ 10)这对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在蛋白质含量、干面筋、粉质仪测得的吸水率和拉... 对龙麦15(1,7+ 8,2+ 12)和新龙麦15(1,7+ 8,5+ 10)这对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在蛋白质含量、干面筋、粉质仪测得的吸水率和拉伸仪测得的延伸性方面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是相同的。在两者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为13.5% (干基)时,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比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在Zeleny 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面包体积上分别高10% 、60% 、50% 和50 m l;在湿面筋和形成时间上含5+ 10 亚基的龙麦15 略低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HMW-GS 近等基因系 烘烧品质 面粉品质
下载PDF
近等基因系法对小麦显性矮源的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3 位作者 刘大军 宗学凤 殷家明 胡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5-664,共10页
【目的】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克服自小麦矮化育种“绿色革命”以来,仅使用Rht1、Rht2、Rht8等少数几个隐性矮源的局限性,为选育高度集约化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条件。【方法】将国内外已定名的5个显性矮源Rht10、Rht3、Rht12、Rht21、奥尔森... 【目的】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克服自小麦矮化育种“绿色革命”以来,仅使用Rht1、Rht2、Rht8等少数几个隐性矮源的局限性,为选育高度集约化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条件。【方法】将国内外已定名的5个显性矮源Rht10、Rht3、Rht12、Rht21、奥尔森矮(Olesen dwarf)和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培育与征集的7个致矮力弱的显性矮源回交导入4个中、高秆(85~105cm)轮回父本品种(BC4F1),建立了4套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2005~2006两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多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12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7.9~74.3cm,显性矮源的株高与其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884),株高每上升1cm,则株粒重增加0.24g。随显性矮源株高的提升、致矮力减弱,其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善。显性矮源的株高提升到60cm以上时,即有可能达到和超过中、高秆轮回父本的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此外,12个显性矮源具有一致的延迟早熟轮回父本抽穗以及降低轮回父本千粒重的多效性效应,这些不利的多效性效应可以通过轮回父本遗传背景的修饰作用加以改良。【结论】株高在50cm以下的强致矮力显性矮源,难以直接用于小麦育种,但通过矮秆主基因突变以及特殊遗传背景的修饰等途径可以衍生出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以致达到70~80cm理想株高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加强株高提升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的研究是将显性矮源应用于小麦杂交育种的有效途径。推荐株高在60~75cm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SW07、SW05、女水妖矮、SW02、Rht21用于小麦矮化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显性矮秆基因 弱致矮力显性矮源 近等基因系 矮化育种
下载PDF
利用AFLP-银染法筛选与抗甘蓝黑腐病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峰 宋文芹 +3 位作者 李凌 李秀兰 陈瑞阳 孙德岭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7-181,共5页
利用AFLP-银染法在一对花椰菜抗、感黑腐病的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到四个与抗黑腐病性状、一个与感黑腐病性状连锁的DNA 分子标记.对其中一个400bp 的抗病标记进行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该标记在抗病品系中存... 利用AFLP-银染法在一对花椰菜抗、感黑腐病的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到四个与抗黑腐病性状、一个与感黑腐病性状连锁的DNA 分子标记.对其中一个400bp 的抗病标记进行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该标记在抗病品系中存在明显的杂交信号,而在感病品系中无杂交信号.该标记测序后,通过Genbank 进行同源性检测,发现其与拟南芥菜BAC克隆F7N22 部分序列有75% 的同源性.该BAC克隆位于拟南芥菜5 号染色体的黑腐病抗性基因(rxc2)附近.这意味着该标记可能与甘蓝黑腐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黑腐病 AFLP 银染法 抗性基因 抗病品种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新抗源Y238的鉴定及其近等基因系培育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春连 赵炳宇 +2 位作者 章琦 赵开军 邢全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6-30,共5页
从 2 6 9份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一个高抗白叶枯病的新抗源 ,编号为Y2 38。通过多菌系鉴定、抗谱分析及与目前国际上已知基因比较 ,证明该新抗源含有一个新基因 ,暂命名为WBB2。对JG30 /Y2 38杂交后代成株期接种鉴定、遗传分析表明 ,WBB2... 从 2 6 9份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一个高抗白叶枯病的新抗源 ,编号为Y2 38。通过多菌系鉴定、抗谱分析及与目前国际上已知基因比较 ,证明该新抗源含有一个新基因 ,暂命名为WBB2。对JG30 /Y2 38杂交后代成株期接种鉴定、遗传分析表明 ,WBB2为完全显性基因。通过杂交和回交 ,已将WBB2导入栽培稻中构建近等基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野生稻 基因 近等基因系 杂交 回交
下载PDF
水稻F_1花粉不育性近等基因系导入片段的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文涛 曾瑞珍 +1 位作者 张泽民 张桂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5-99,共5页
选用 15 8个亲本间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 ,对 5 0个 F1 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的导入片段进行了分析。5 0个近等基因系中共检测出 2 6 0个导入片段 ,平均每个近等基因系有 5 .2个。其中 10 0个 F1 花粉不育基因所在的导入片段集中分布于第 ... 选用 15 8个亲本间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 ,对 5 0个 F1 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的导入片段进行了分析。5 0个近等基因系中共检测出 2 6 0个导入片段 ,平均每个近等基因系有 5 .2个。其中 10 0个 F1 花粉不育基因所在的导入片段集中分布于第 1、第 3和第 5染色体上 ,其余 16 0个非 F1 花粉不育基因所在的导入片段随机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统计分析表明 ,平均导入片段数和平均导入片段长度均随回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BC3 代以后两者趋向稳定 ,导入片段数均少于 4个 ,导入片段长度均在 2 0 c 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入片段 近等基因系 花粉不育性 水稻
下载PDF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的SSR标记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凤 徐世昌 +3 位作者 张立军 苗青 翟强 李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19,共3页
为了利用SSR技术寻找与小麦抗务锈病基因Yr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HeinesⅦ与感病的背景亲本Taichung29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了F2单株苗期抗条锈病鉴定。抗性分析表明,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HeinesⅦ中的抗... 为了利用SSR技术寻找与小麦抗务锈病基因Yr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HeinesⅦ与感病的背景亲本Taichung29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了F2单株苗期抗条锈病鉴定。抗性分析表明,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HeinesⅦ中的抗条锈病基因是由单基因控制的。进一步用7B染色体上的45对SSR引物对抗、感亲本及171株F2分离群体进行SSR分析,筛选出一个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紧密连锁的SSR标记WMC364-207 bp/201 bp。通过最大似然法计算,该标记与Yr2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5.6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务锈病 近等基因系 SSR标记 Yr2基因
下载PDF
CO39近等基因系抗稻瘟病性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月秋 唐文华 +1 位作者 Hei Leung RobertS.Zeigler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38-841,共4页
利用 14个稻瘟病菌菌株在温室分别接种和在自然病圃两个年度对 CO39近等基因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这套近等单基因系和近等多基因系具很好的鉴别能力。抗病基因 Pi- 3提供抗病性的时间较长 ,病斑数较少 。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稻瘟病 抗病性 CO39 水稻 遗传性
下载PDF
近似等位基因系小麦盐胁迫下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秘彩莉 黄占景 +4 位作者 邵素霞 鹿平 赵宝存 沈银柱 刘植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8-101,共4页
两个近似等位基因系 (RH870 6 4 9和H870 6 34 )在含有 1%NaCl的Hoagland溶液中分别培养36h、4 8h、60h ,再返回到无盐的Hoagland培养液中培养 36h ,用透射电镜对两品系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随着盐... 两个近似等位基因系 (RH870 6 4 9和H870 6 34 )在含有 1%NaCl的Hoagland溶液中分别培养36h、4 8h、60h ,再返回到无盐的Hoagland培养液中培养 36h ,用透射电镜对两品系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 ,叶绿体受伤害程度加重 ,耐盐性较差的H870 6 34的叶绿体对盐胁迫更为敏感 ;盐胁迫解除后 ,耐盐性较强的RH870 6 4 9叶绿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耐盐性较差的品系则恢复不好或难以恢复。对两品系类囊体膜的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RH870 6 4 9的类囊体膜损伤主要表现为微溶 ,H870 6 34主要表现为重溶 ,从细胞水平上为RH870 6 4 9的耐盐性优于H870 6 34提供了证据 ,为进一步研究耐盐机理提供了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似等位基因系 小麦 盐胁迫 叶绿体 超微结构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以性状和分子标记为基础的水稻近等基因系的分离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建雄 余四斌 +1 位作者 徐才国 谈移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7-630,共4页
以珍汕 97/明恢 63的一个含 2 34个重组自交系的 F6:7群体为材料 ,通过以性状和分子标记为基础的方法在该群体中分离了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两个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及对这两个性状有效应的QTL标记位点和两两互作位点的近等基因系。在重组... 以珍汕 97/明恢 63的一个含 2 34个重组自交系的 F6:7群体为材料 ,通过以性状和分子标记为基础的方法在该群体中分离了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两个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及对这两个性状有效应的QTL标记位点和两两互作位点的近等基因系。在重组自交系 RIL65和 RIL197家系内分别分离了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近等基因系。在重组自交系 RIL54内分离出了 QTL标记位点 RZ4 0 3的近等基因系。在重组近交系 RIL 2 4 0家系内分离出了互作位点 C10 2 3- C794的近等基因系。这些近等基因系可进一步用来精确定位性状的 QTL位点和分离 QTL位点及互作位点 (上位性 )的遗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近等基因系 性状 分子标记 水稻
下载PDF
大白菜抗根肿病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被引量:19
13
作者 朴钟云 吴迪 +1 位作者 王淼 张腾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64-1272,共9页
以具有抗根肿病基因CRb的大白菜‘CR Shinkii DH’系为抗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大白菜优良自交系‘BJN3’的9份抗根肿病近等基因系。通过CRb基因侧翼标记TCR01和TCR09的前景选择,以及51个SSR标记的基因组背景选择,筛选出‘BJN3... 以具有抗根肿病基因CRb的大白菜‘CR Shinkii DH’系为抗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大白菜优良自交系‘BJN3’的9份抗根肿病近等基因系。通过CRb基因侧翼标记TCR01和TCR09的前景选择,以及51个SSR标记的基因组背景选择,筛选出‘BJN3’基因组含量为98%的10株纯合抗性BC3F2个体。苗期的根肿病接菌试验证明这些BC3F2植株均表现出抗性。从10株纯合抗性BC3F2个体自交后代中,筛选出全部恢复‘BJN3’基因组的9株近等基因系。这些近等基因系的结球相关性状与‘BJN3’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根肿病 CRb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近等基因系
原文传递
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鉴定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成 李秀兰 +2 位作者 邓晓建 李仁端 杨志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水稻品系 16 2 d是一个新发现的水稻小粒矮秆突变体。通过对 2 2 1个 SSR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证明 16 2 d是由蜀恢 16 2突变产生的 ,16 2 d和蜀恢 16 2是一对近等基因系。对 F1 和 F2 代的遗传分析表明 16 2 d的矮生性由一对隐性基因... 水稻品系 16 2 d是一个新发现的水稻小粒矮秆突变体。通过对 2 2 1个 SSR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证明 16 2 d是由蜀恢 16 2突变产生的 ,16 2 d和蜀恢 16 2是一对近等基因系。对 F1 和 F2 代的遗传分析表明 16 2 d的矮生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的表型特点是株高为正常高度的 1/ 4左右 ,籽粒为正常大小的 1/ 4左右 ,结实很差 ,叶短而宽。该基因对赤霉素GA3 敏感 ,不位于 d1基因所在的水稻第 5染色体着丝点附近区域。因此 ,认为 16 2 d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矫杆基因 遗传鉴定 遗传标记 基因定位 近等基因系
下载PDF
两个近似等位基因系小麦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13
15
作者 沈银柱 刘植义 +2 位作者 黄占景 何聪芬 田彦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3期80-82,共3页
发现小麦抗盐突变体在正常以及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情况下,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不抗盐的近似等位基因系。同时,这种差异是遗传的差异。
关键词 小麦 近似等位基因系 脯氨酸
下载PDF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分解水稻产量性状QTL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杜景红 樊叶杨 +1 位作者 王磊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以杂合区间为RM587-RM402的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检测,筛选刮杂合区间分别为RM587-RM225、RM204-RM6119和RM6119-RM402的3个单株,进一步检测其F2群体,分别获得母本纯合型材料10株、父本纯合型材料10株... 以杂合区间为RM587-RM402的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检测,筛选刮杂合区间分别为RM587-RM225、RM204-RM6119和RM6119-RM402的3个单株,进一步检测其F2群体,分别获得母本纯合型材料10株、父本纯合型材料10株和杂合型材料20株。种植这3套近等基因系材料,考查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每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经应用目标区间内等位基因效应分析和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分解出3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和2个控制单株产量的QTL,这些QTL分别位于物理距离为0.66~2.49Mb的区间中,全部表现为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除qNFGP6-1来自父本密阳46外.其余均来自母本珍汕97B。提出了构建新型遗传材料,提高水稻QTL精细定位效率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杂合体 近等基因系 数量性状座位 产量性状 水稻
下载PDF
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梁国华 顾铭洪 +2 位作者 潘学彪 嵇朝球 印志伟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5-30,共6页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其矮化效应可累加;sd-1控制的株高节间配制较合理,而sd-g控制的植株表现出后期快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等位性 近等基因系 遗传
下载PDF
应用近等基因系研究Bt基因对水稻性状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沈圣泉 舒庆尧 +2 位作者 包劲松 吴殿星 夏英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287,共5页
以密阳46(MY46)为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育成了Bt基因近等基因系抗螟虫密阳46(RIMY46).经考察,RIMY46及其所配杂种II32A/RIMY46的GUS反应和PCR检测均为阳性,且高抗螟虫.在早期营养生长阶段,RIMY46苗高比M... 以密阳46(MY46)为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育成了Bt基因近等基因系抗螟虫密阳46(RIMY46).经考察,RIMY46及其所配杂种II32A/RIMY46的GUS反应和PCR检测均为阳性,且高抗螟虫.在早期营养生长阶段,RIMY46苗高比MY46低,分蘖数比MY46少,表明纯合态Bt基因对纯系植株的前期生长进程有一定延缓作用,这种影响随着植株长大而减小,最终除导致抽穗延迟和整精米率降低外,对其余8个农艺性状和9个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则均不显著.比较Bt近等基因系所配杂种II32A/RIMY46和II32A/MY46有关性状的表现差异,结果则发现杂合态Bt基因对杂种F1性状表达均无明显的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BT基因 性状表现 水稻 应用 稻米品质性状 PCR检测 轮回亲本 连续回交 选择技术 标记基因 生长阶段 延缓作用 生长进程 整精米率 农艺性状 性状表达 杂种F1 GUS 分蘖数 负作用 螟虫 植株 育成 营养 苗高 纯系
下载PDF
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粒长和粒宽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余守武 樊叶杨 +1 位作者 杨长登 李西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471,共7页
以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背景基本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两个F6群体,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宽的2个粒形QTL(qGL-1和qGW-1)定位于RM3746-RM243区间内。在此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1个群体... 以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背景基本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HL)衍生两个F6群体,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宽的2个粒形QTL(qGL-1和qGW-1)定位于RM3746-RM243区间内。在此基础上,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1个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51-RM10404、RM10398-RM5359、RM10435-RM259和RM10381-RM243的4个单株,应用SSR标记进一步检测4套F2群体,从每套F2群体中分别筛选到母本珍汕97B和父本密阳46纯合型材料各10株,自交获得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并考查其粒长和粒宽。利用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法,将控制粒长和粒宽的QTL(qGL-1和qGW-1)界定于437.5kb的RM10390-RM1344区间和392.9kb的RM10376-RM10398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表明qGL-1和qGW-1是紧密连锁的不同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形 剩余杂合体 近等基因系 数量性状座位 水稻 精细定位
下载PDF
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杏普 毛沛 +2 位作者 段喜顺 庞春明 AJ.Worland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14,共5页
利用携 带不同 Rht 矮秆基 因的6 个 冬 小麦 近等 基 因系, 进行 了 两年 试 验,研 究了 不 同矮秆基因 在育种 中的利用 价值。结 果表明: Rht1 和 Rht2 两 个半矮 秆基因显 著提高了 单株( 或 单穗)粒数和 粒重... 利用携 带不同 Rht 矮秆基 因的6 个 冬 小麦 近等 基 因系, 进行 了 两年 试 验,研 究了 不 同矮秆基因 在育种 中的利用 价值。结 果表明: Rht1 和 Rht2 两 个半矮 秆基因显 著提高了 单株( 或 单穗)粒数和 粒重、经 济系数和 倒二叶面 积,较 Rht3 和高秆系 显著降 低了千粒 重; Rht3 矮 秆基因对 单株粒数、单 株产量 和 穗 粒 数 均 有 负 向 作 用, 显 著 提 高 了 千 粒 重 ; Rht1 + Rht2 较 高 秆 系 和 Rht2+ Rht3 系比 较显著 提高了经 济系数 ; Rht2 + Rht3 对产 量构成 因子和经 济系数 均有负向 作用;以上5 种 矮秆基因 型均有 显著的降 秆作用, 但对旗叶 面积和 穗长无影 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