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泛区天然湿地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9
1
作者 白军红 邓伟 +1 位作者 张玉霞 王国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1,共5页
对二百方子洪泛区天然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洪泛区养分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而表层水平分布差异显著 .最常遇洪水的洪泛区并不是养分含量最高的地带 ,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 2 36%和 2 60 5 4... 对二百方子洪泛区天然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洪泛区养分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而表层水平分布差异显著 .最常遇洪水的洪泛区并不是养分含量最高的地带 ,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 2 36%和 2 60 5 4mg/kg ;而具有一定的淹水频率的洪泛区是养分含量最高地带 .一年一遇洪泛区和五年一遇洪泛区的有机质分别为 3 70 %和 3 92 % ,全氮含量 3666 4mg/kg和 31 2 5 6mg/kg ;土壤碳氮比都相对较低 ( 0~ 1 1 ) ;湿地干湿交替周期、地下潜流、植被生长特征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泛区 天然湿地 有机质 氮素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维管植物对自然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段晓男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375-3382,共8页
综合评述了维管植物在自然湿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和排放过程中的作用。维管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甲烷产生的主要碳源,植物根系的周转和碳物质的分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底物;维管植物根际氧化是甲烷氧化最主要的途径,在植物的生长期占... 综合评述了维管植物在自然湿地甲烷产生、氧化、传输和排放过程中的作用。维管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甲烷产生的主要碳源,植物根系的周转和碳物质的分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底物;维管植物根际氧化是甲烷氧化最主要的途径,在植物的生长期占到总氧化量的80%左右。植物传输O2的能力和根际O2的需求是影响根际氧化的主要因素;维管植物通气组织的传输促进了甲烷从土壤向大气的输送,但所采用的传输机制影响着气体的输送效率。此外,自然湿地甲烷排放的各个过程均受到维管植物形态和植被类型的影响。维管植物在甲烷排放中的作用可以部分解释自然湿地甲烷在排放的时间(季节性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维管植物对于自然湿地甲烷排放具有指示意义,可以用于大尺度自然湿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植物 甲烷 自然湿地 产生 氧化 传输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31
3
作者 栗云召 于君宝 +3 位作者 韩广轩 王雪宏 王永丽 管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35-1541,共7页
以1989、2000和2009年3期LandsatTM和E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实地考察校正,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的演变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受水盐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规律性变化。1989—2000年... 以1989、2000和2009年3期LandsatTM和E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实地考察校正,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的演变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受水盐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规律性变化。1989—2000年,黄河三角洲的自然湿地面积的年变化率为-0.3,动态度为3.1,而在2000—2009年,其年变化率为-1.8,动态度为5.1,表明自然湿地面积变化情况有所加剧。对湿地变化原因的分析表明,黄河水情是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部分自然湿地亚类之间存在相关性;养殖池、水田建设等人为因素与自然湿地的减少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灌草地减少则与居民和工矿建筑用地增加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湿地 土地变化 演变机制 动态度
原文传递
自然湿地水质净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4
作者 姚鑫 杨桂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5-832,共8页
自然湿地应用于水质净化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氮、磷,湿地去除它们的机理主要在于土壤、微生物、植物的相互协同作用,同时自然湿地的面积、结构、分布位置等条件对湿... 自然湿地应用于水质净化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氮、磷,湿地去除它们的机理主要在于土壤、微生物、植物的相互协同作用,同时自然湿地的面积、结构、分布位置等条件对湿地的去污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3种不同类别自然湿地——岸坡湿地、河流湿地以及泥沼湿地的水质净化研究进展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较大差异,共同点主要在于去污机理研究方面,而差异之处则源自彼此的研究历史及湿地特征。自然湿地水质净化研究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边界区影响研究、退化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恢复、流域尺度可持续发展规划和驱动因素作用下水质净化功能动态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湿地 水质净化 湿地类型
下载PDF
自然旅游地游客生态行为内生驱动机制实证研究——以张家界景区和西溪湿地为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环宙 李秋成 吴茂英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4-210,共7页
基于利他主义与集体行动的视角对旅游者生态行为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的"规范激活模型",构建了旅游者生态行为的驱动模型。针对湖南张家界、浙江西溪湿地两个景区游客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者所... 基于利他主义与集体行动的视角对旅游者生态行为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的"规范激活模型",构建了旅游者生态行为的驱动模型。针对湖南张家界、浙江西溪湿地两个景区游客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者所感知的"道德义务"对其实施生态行为的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道德义务"受到旅游者关于景区环境问题的"后果认知"和"责任归因"两个认知因素的链状驱动;当旅游者对他人共同参与行动的信任度高时,"责任归因"更易转化为实施生态行为的"道德义务"。因此,在环保教育、惩罚规则等传统策略之外,自然旅游地还应该通过"认知引导"、"合作营造"等路径激发旅游者保护景区环境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实施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推动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旅游地 旅游者生态行为 道德义务 人际信任 张家界 西溪湿地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景观连接度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吴晶晶 栗云召 +3 位作者 于良巨 高猛 吴晓青 毕晓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8,共8页
景观连接度用来度量景观空间单元之间的连续程度,它同具体的生态过程相结合可有效表征景观的功能特性。已有景观连接度的研究往往缺乏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的分析,且从不同区域尺度开展的研究也较少。同时,关于影响景观连接度变化的驱动... 景观连接度用来度量景观空间单元之间的连续程度,它同具体的生态过程相结合可有效表征景观的功能特性。已有景观连接度的研究往往缺乏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的分析,且从不同区域尺度开展的研究也较少。同时,关于影响景观连接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还未有明确解释。因此,文章基于1991—2013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基于图论的指数方法测度景观连接度,对黄河三角洲整体以及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和黄河口管理站、垦利农业生态区、河口农业生态区和胜利油田区5个区域内自然湿地景观连接度的时空变化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自然湿地景观连通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1—2013年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48.75 km^2,景观连接度整体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最大可能连接度指数不足0.1。期间,垦利农业生态区、河口农业生态区和胜利油田区的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严重,景观连接度下降明显。到2013年,这3个区域的自然湿地景观连接度全部下降至0.01以下。而一千二管理站和黄河口管理站内自然湿地的面积与景观连接度却有所增加,其中,一千二管理站自然湿地的景观连接度均在0.5以上,黄河口管理站自然湿地的可能连接度也从0.203增加到0.360。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耕地、人工湿地以及油田、道路等建设用地是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连接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区内湿地景观连接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建议扩大保护区范围,增加踏脚石斑块,保持水系连通以提高景观连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 自然湿地 驱动因素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浙江天然湿地类型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征海 刘安兴 +2 位作者 李根有 杜群 应顺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根据《湿地公约》的分类原则 ,结合浙江省天然湿地的特点 ,首次提出了浙江省天然湿地分类系统 ,将浙江省天然湿地分为 4大类 ,16个类型 ,并对每个类型的分布进行了阐述 .根据研究 ,浙江省天然湿地类型比较齐全 ,面积在 10 0 hm2 以上的... 根据《湿地公约》的分类原则 ,结合浙江省天然湿地的特点 ,首次提出了浙江省天然湿地分类系统 ,将浙江省天然湿地分为 4大类 ,16个类型 ,并对每个类型的分布进行了阐述 .根据研究 ,浙江省天然湿地类型比较齐全 ,面积在 10 0 hm2 以上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 (6 8.8× 10 4) hm2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与平原地区 .天然湿地中海岸湿地面积比重较大 ,分布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 分布 浙江 天然湿地 沿海 平原
下载PDF
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越冬水鸟的栖息地利用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3
8
作者 金欣 任晓彤 +4 位作者 彭鹤博 马强 汤臣栋 钮栋梁 马志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6-692,共7页
阐明水鸟栖息地利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水鸟保护对策。本研究在2012~2013年冬季对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内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6种环境因子(植被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比例、水深、地形变异、栖息地结构多样性... 阐明水鸟栖息地利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水鸟保护对策。本研究在2012~2013年冬季对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内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6种环境因子(植被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比例、水深、地形变异、栖息地结构多样性和干扰)进行调查,以了解水鸟对人工湿地的栖息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野外调查共记录到水鸟24种9018只,其中优势种为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和绿头鸭(A.platyrhynchos);栖息地优化区内水鸟休息的个体数量占总数量的79.2%,这表明优化区是大多数水鸟的休息地,而小鹏鹧(Tachybaptus ruficoUis)、白骨顶(Fulicaatra)、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黑脸琵鹭(P.minor)的觅食个体数量超过60%,说明优化区也为这些鸟类提供了觅食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裸地面积比例是影响越冬水鸟种类分布的最主要因子;尽管游禽在地形变异较大、植被面积比例较低的区域数量较多,但在休息时游禽更偏好于裸地面积比例较高的区域,而涉禽休息时偏好于地形变异较大的区域。为增加栖息地优化区内的水鸟多样性,建议在优化区内种植水鸟可食的沉水植物以增加水鸟的食物资源,同时增加裸地面积比例和地形变异程度,更好地为水鸟提供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湿地 人工湿地 水鸟 栖息地利用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南京近郊自然湿地维管植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光富 陈会艳 +1 位作者 陈瑞冰 高邦权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50,共6页
选择南京近郊2处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PS定位、野外标本采集、Braun-Blanquet多盖度等级法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Simpson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指数研究南京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类型及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南京湿... 选择南京近郊2处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PS定位、野外标本采集、Braun-Blanquet多盖度等级法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Simpson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指数研究南京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类型及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南京湿地有维管植物104种,隶属于93属45科,其中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种,包括水蕨、野大豆、野菱和莲;属和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该区维管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热带成分也占一定的比例;该区湿地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16个群系;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其中七里河湿地的物种多样性高于滁河入江口。根据南京湿地维管植物群落的特征,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南京近郊自然湿地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湿地 维管植物群落 保护 南京近郊
下载PDF
滇池人工湿地的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玲 李广贺 +2 位作者 张旭 张荣社 唐翀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滇池小河口的天然湿地以及表流和潜流两种人工湿地的植被群落学特征。研究区内调查发现有12种植物群落,包含有植物17种。结果表明:表流人工湿地的群落多样性大于潜流人工湿地,甚至也大于天然湿地;在两种人... 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滇池小河口的天然湿地以及表流和潜流两种人工湿地的植被群落学特征。研究区内调查发现有12种植物群落,包含有植物17种。结果表明:表流人工湿地的群落多样性大于潜流人工湿地,甚至也大于天然湿地;在两种人工湿地中,植物群落中的层次数比较接近;从植被群落结构来看,在物种多样性和shannon-wiener指数方面表现为潜流人工湿地大于表流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居中。从天然湿地到表流湿地,再到潜流湿地,随着湿地环境水文条件的变化,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状况也在变化,表现出从湿地植物向陆生植物演替的趋势。研究表明两种人工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长势不同。在人工湿地中适宜构建芦苇群落,在表面流人工湿地植物选择中可以考虑水芹菜(Oenanthe stolonifera)和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人工湿地的水文条件与湿地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工湿地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人工湿地 植物群落学 群落多样性 水文条件 湿地植物
下载PDF
洪泽湖天然湿地的长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阮仁宗 冯学智 +2 位作者 肖鹏峰 沈渭寿 张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0,共4页
利用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结果,以混合分类法对从洪泽湖天然湿地2002年8月21日获取的ETM+数据进行分类,并生成2002年分类结果在红光、近红外波段特征空间上的分布图。同时,对1979年的LandsatMSS进行聚类分析,并将聚类结果输出到红光(MS... 利用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结果,以混合分类法对从洪泽湖天然湿地2002年8月21日获取的ETM+数据进行分类,并生成2002年分类结果在红光、近红外波段特征空间上的分布图。同时,对1979年的LandsatMSS进行聚类分析,并将聚类结果输出到红光(MSS5)、近红外(MSS7)特征空间图像上,根据MSS的假彩色合成影像、野外调查访问结果和聚类结果在红光、近红外波段特征空间上位置间的相互关系对聚类结果进行标识,将两期遥感图像的分类结果进行叠加,比较了1979~2002年洪泽湖天然湿地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79~2002年洪泽湖湿地丧失了6458.59hm2,这种丧失与当地对湖泊湿地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天然湿地 变化 遥感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土壤酶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于昊天 黄时豪 +3 位作者 刘亚军 寇文伯 刘以珍 吴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15-1722,共8页
为探明淡水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以鄱阳湖区内典型的苔草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剖面深度为1 m共5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土壤,对土壤酶[Bglu(β-葡萄糖苷酶)、NAG(... 为探明淡水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以鄱阳湖区内典型的苔草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剖面深度为1 m共5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土壤,对土壤酶[Bglu(β-葡萄糖苷酶)、NA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Bxyl(β-木糖苷酶)、Phos(酸性磷酸酶)、Phox(酚氧化酶)、Pero(过氧化物酶)]活性、w(MB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w(MBN)(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代表微生物功能活性的土壤酶和w(MBC)、w(MBN)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层(0~20 cm)土壤中的酶活性和w(MBC)、w(MBN)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土壤酶活性随着剖面深度的变化规律不一,但总体酶活性在土壤深度为>40~60 cm时达到稳定,并且仍都具有较高活性;表层土壤中w(MBC)为65.58~161.90 mg/kg,w(MBN)为7.39~16.28 mg/kg,二者占所研究剖面土壤总微生物碳氮含量的51%~69%.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与有机质AFDM(去灰分干重)、w(TOC)、w(TN)、含水量及pH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土壤w(TOC)、w(TN)是影响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显示,土壤深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及土壤性质具有显著影响,表层土壤中微生物功能活性最高,但湿地深层土壤中仍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由微生物参与的代谢活动仍然活跃,深层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湿地 剖面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微生物功能
下载PDF
1954-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妮 刘殿伟 +4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柏 宋开山 李方 任春颖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33-39,共7页
以AreGIS9.1为数据处理平台,从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自然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将其与三江平原的地貌、地形、水系等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6个时期三江平原自然... 以AreGIS9.1为数据处理平台,从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自然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将其与三江平原的地貌、地形、水系等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6个时期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2a来,三江平原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1954年的353×10^4hm^2减少至2005年的81×10^4hm^2;低河漫滩上的自然湿地面积占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54年的42.5%增加至2005年的64.7%,6个时期平均,有57.2%的自然湿地分布在低河漫滩上,21.3%分布在高河漫滩上;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30-60m高程上;0°-1°的坡度范围内,几乎分布了三江平原所有的自然湿地;坡向对自然湿地分布的影响不大;近年来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0-1km的河漫滩上;湖泊周围的自然湿地分布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湿地 分布 空间叠加分析 三江平原
下载PDF
自然湿地、人工次生湿地与人工湿地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邱彭华 徐颂军 +1 位作者 谢跟踪 符英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209-213,231,共6页
从概念、区位、背景、结构、主导功能、干扰、利用及景观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自然湿地、人工次生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强化湿地的分类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 人工次生湿地 人工湿地 自然湿地 比较
下载PDF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德燕 丁维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综合评述了天然湿地产甲烷菌种类、主要产甲烷途径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温度不仅可以改变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可影响产甲烷菌功能发挥,目前有关温度对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以乙酸为底物的产甲烷菌大多生存于... 综合评述了天然湿地产甲烷菌种类、主要产甲烷途径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温度不仅可以改变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可影响产甲烷菌功能发挥,目前有关温度对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以乙酸为底物的产甲烷菌大多生存于维管束植物生长的湿地,H2/CO2还原则为苔藓泥炭沼泽甲烷产生的主要途径;在pH<4.7的偏酸性湿地中,自由态乙酸可以降低乙酸发酵型产甲烷菌活性,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可能具有自身的弥补机制。还提出今后中国沼泽湿地产甲烷菌和甲烷排放有待加强研究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湿地 甲烷 产甲烷菌 影响因素 空间变异
下载PDF
中国自然湿地螺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管强 刘吉平 +3 位作者 武海涛 吕宪国 卢明珠 宋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71-2481,共11页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通称,是湿地生态系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螺类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食物网结构,保障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从基本组成、生活型、功能群方面归纳了螺类群落结构...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通称,是湿地生态系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螺类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食物网结构,保障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从基本组成、生活型、功能群方面归纳了螺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了螺类的时空分布格局;重点讨论了影响螺类群落结构的温度、盐度、底质等非生物因子和植被、物种间影响等生物因子以及人类对螺类的影响;概述了湿地演替过程中螺类群落的变化和螺类的环境指示功能。依据目前中国自然湿地螺类的研究特点和国际研究动态,展望了未来我国螺类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腹足纲 自然湿地 生态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崇明东滩自然与人工修复湿地鸟类种群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曹牧 蒋劭妍 +4 位作者 陈婷媛 陈韡玭 汤臣栋 景晓玮 薛建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120,共8页
【目的】探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在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上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别,为进一步推进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对比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 【目的】探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在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上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别,为进一步推进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对比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上各月鸟类观测数量、种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种数量所占比例的差异,并对两种湿地中鸻形目、雁形目鸟类种类、数量及共有的优势种、常见种鸟类进行两两配对的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鸟类种群相似度为0. 36,全年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方面自然湿地低于人工修复湿地。两种湿地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及种类、雁形目鸟类的种类有显著差异(P <0. 05),而鸟类总数量、种类及雁形目鸟类数量无显著差异。在自然湿地中,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占62. 92%);在人工修复湿地中,雁形目鸟类的数量最多(占50. 20%)。在鸟类迁徙过程中,两种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鸻形目鸟类无此特征。7种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的变化中,两种湿地中记录到的雁鸭类存在显著的种内及种间相关性;两种湿地记录到的4种鸻鹬及白鹭的数量变化无显著种内相关性。【结论】人工修复湿地为多种途径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水鸟,特别是雁形目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而鸻形目鸟类更偏好栖息于自然湿地,所以除开展人工湿地修复工程外,保障未被破坏的自然湿地不受外界干扰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鸟类种群 自然湿地 人工修复湿地 生境差异 鸟类多样性
原文传递
自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佘晨兴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4126-4135,共10页
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是介导自然湿地甲烷循环的重要功能菌群。开展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检测研究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以及自然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传统基于培养的检测方法已被证实无法充分描述产甲烷菌和甲... 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是介导自然湿地甲烷循环的重要功能菌群。开展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检测研究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以及自然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传统基于培养的检测方法已被证实无法充分描述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而分子检测方法为自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检测提供了一种更准确和科学的工具。综述了自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定性和定量分子检测方法,包括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PCR),重点分析了分子检测中两类重要的标记基因,总结了不同类型自然湿地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我国在该领域今后应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湿地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多样性 分子生态学技术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王茜 崔浩浩 刘鹏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73-1581,共9页
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自然湖泊湿地、天然植被绿洲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地下水生态水位具有强烈依赖性,因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干旱区不同类型生态状况与地下水... 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自然湖泊湿地、天然植被绿洲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地下水生态水位具有强烈依赖性,因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干旱区不同类型生态状况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关系的机制研究,构建了以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为核心要素的"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它由地下水对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天然植被绿洲维持性、农田土地质量维持性及其隶属的6项要素指标构成;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指标体系可为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同时还表征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脆弱,生态功能较弱和弱的分布范围占示范应用区总面积的87.86%,地下水生态功能强、较强分布范围仅占5.07%。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保护能力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地下水 生态功能 指标体系 自然湿地 荒漠化
下载PDF
不同干扰因素对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平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254-5263,共10页
森林和湿地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受到诸多因子的作用,其中干扰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干扰因素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国际... 森林和湿地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受到诸多因子的作用,其中干扰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干扰因素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基于人为和自然两大类干扰方式,分别从采伐、施肥、垦殖等人为干扰因素和火烧、台风(飓风)等自然干扰因素综述了干扰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CO2、CH4和N2O通量的影响。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应需加强的领域,以期更好地揭示干扰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 森林 湿地 CO2 CH4 N2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