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91,共8页
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头十年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一股崭新的创作潮流。其表现形态、文化意蕴,与以往的女性文学,或以男作家为创作主体的"乡土文学",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它将性别意识带入一向由男性垄断的乡土叙事领域,呈现被... 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头十年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一股崭新的创作潮流。其表现形态、文化意蕴,与以往的女性文学,或以男作家为创作主体的"乡土文学",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它将性别意识带入一向由男性垄断的乡土叙事领域,呈现被遮蔽、被修改的女性乡土经验,提示乡土经验的复数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将乡土/底层经验带入女性文学中,提示女性经验的复数形态。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标志着女性写作的转型,但转型不等于放弃性别立场,而是超越性别书写性别,将性别视阈引向广阔的乡村生活领域,在性别与乡土的互动中构筑了乡土叙事的别样空间。这对于新世纪女性文学和乡土文学的未来走向都具有前瞻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乡土叙事 超越性别书写性别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行动——论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建军 崔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55,共9页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以文学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中,各民族作家和而不同,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使命、思量现实问题以及刻画扶贫干部等方面颇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是对十七...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以文学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中,各民族作家和而不同,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使命、思量现实问题以及刻画扶贫干部等方面颇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是对十七年文学发展的辩证扬弃,与新时期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形成了跨时空对话,开辟了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新路径,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学脱贫攻坚书写是乡土书写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人物形象塑造、创作视野开拓、叙事视角丰富等方面有所改进,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乡土书写将会有更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农村新人 乡土叙事
下载PDF
“中国式”表达与“民族性”建构——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乡土叙事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倩倩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8-66,共9页
汪曾祺的小说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讲述中国故事,契合了广大受众的文学理想和文化需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感染力,承续了当下社会所需的精神营养,从中传达了中国文学理念和民族精神。结合《受戒》,梳理蕴含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中国... 汪曾祺的小说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讲述中国故事,契合了广大受众的文学理想和文化需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感染力,承续了当下社会所需的精神营养,从中传达了中国文学理念和民族精神。结合《受戒》,梳理蕴含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中国式”表达与“民族性”建构因素,揭示汪曾祺为何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风靡文坛的深刻文化动因,了解其乡土叙事角度下主体创造精神和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 “民族性” 汪曾祺 《受戒》 乡土叙事
下载PDF
让历史从一次寻找开始——评范小青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 被引量:3
4
作者 郝敬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62-67,共6页
范小青的小说一向贴近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生和生存境况的变化,尤其注重以朴实和质感的文字表现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的叙事层次由"一个人"、"一种寻找"和"... 范小青的小说一向贴近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生和生存境况的变化,尤其注重以朴实和质感的文字表现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的叙事层次由"一个人"、"一种寻找"和"一段历史"三个部分组成。"弟弟"这一角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及其与环境的冲突,为小说叙事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可能;寻找"弟弟"是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行动,展现出掩藏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种种困惑和荒谬;在对历史的关注中,小说以"王村"为缩影描绘出一段历史变迁的复杂图景。三个层次由表及里,使这部小说简约而丰富、精致而宽阔,呈现出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和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该部小说对于范小青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也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小青 长篇小说 《我的名字叫王村》 乡土叙事 艺术经验
下载PDF
近代乡村社会环境变迁的乡土叙事:浙南乡绅张的日常生活史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发根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107,共12页
在大历史的线性叙事下,近代乡村社会环境演变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地方路径。张在其横跨半个世纪的日记中展示了晚清民国时期浙南温州乡村社会环境的部分实态。与废科举之于乡村士子“毁灭性”打击的概念化表述不同,废科举、兴学堂之际,... 在大历史的线性叙事下,近代乡村社会环境演变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地方路径。张在其横跨半个世纪的日记中展示了晚清民国时期浙南温州乡村社会环境的部分实态。与废科举之于乡村士子“毁灭性”打击的概念化表述不同,废科举、兴学堂之际,张等人积极接纳和推进这一重大制度变革。常认为,清末新政以降,国家政权下沉致使乡村社会权力异化,但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依然享有旧式权威并承担相应职责;国民政府治下,国家权力渗透使旧时的乡村精英退场,却并不意味着土豪劣绅的继起,而是强势国家权力对乡村资源的直接榨取。从张氏日常生活历程来看,直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这里的乡村世界还属于传统的“田园生活”,此后,“黑暗”“乱世”几近成为他表述乡村社会环境的全部修辞。张的个人生命史从个案演绎了国家权力作用下浙南乡村精英的时代命运与他们视野中政权合法性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 乡村士绅 张 国家权力 社会环境 乡土叙事
原文传递
文本与现实的同构——新现实乡土叙事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一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2-76,共5页
近些年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像《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凸显了"权力"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这是因为正面表现变革中的乡村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无法逃避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由能人治理的乡村现实,从而出现了... 近些年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像《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凸显了"权力"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这是因为正面表现变革中的乡村的现实主义乡土小说无法逃避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由能人治理的乡村现实,从而出现了文本与现实的同构,"权力"便恣肆在文本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叙事 叙事结构 现实主义 能人治理 权力
下载PDF
文化诗学视域下贾平凹乡土叙事探究——以《山本》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秀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1-87,共7页
中国自古便有“文史互通”之说,将“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进行辩证审视,进而不仅使文学中浸润着历史文化的因子,历史文化中也蕴含着文学的画意诗情,所以将文学置于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量便使文本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贾平凹... 中国自古便有“文史互通”之说,将“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进行辩证审视,进而不仅使文学中浸润着历史文化的因子,历史文化中也蕴含着文学的画意诗情,所以将文学置于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量便使文本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贾平凹的《山本》即立足于此,作者以野史的叙述方式道尽了秦岭大地上芸芸众生的爱恨情仇、生死穷达以及生存于此的飞禽走兽、魑魅魍魉。在生活化的乡土叙事中我们看到了多元、厚重的文化现象,在充满哲思的乡土书写中我们体味到了对人生、人性的存眷,在卓尔不群的乡土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贾平凹 乡土叙事 《山本》
下载PDF
后乡土叙事模式及其意义——论王保忠《甘家洼风景》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常青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0-64,68,共6页
王保忠在《甘家洼风景》中对我国社会大转型背景下晋北乡村人们的命运起伏和精神纹理进行了细腻周致的描述,以其敏锐的捕捉和深刻的体察在乡村叙事这个传统领域内向我们展示了行进到"后乡土"状态之时,乡村社会中人新的命运、... 王保忠在《甘家洼风景》中对我国社会大转型背景下晋北乡村人们的命运起伏和精神纹理进行了细腻周致的描述,以其敏锐的捕捉和深刻的体察在乡村叙事这个传统领域内向我们展示了行进到"后乡土"状态之时,乡村社会中人新的命运、心理状况,形成了充分而鲜明的"后乡土"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保忠 甘家洼 乡村 后乡土叙事
下载PDF
诗意性的乡土叙事——解读李睿珺的电影三部曲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丽菲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李睿珺在《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三部影片中,都运用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诉说着作为"地之子"的中国西北农村老百姓们的生存困境,也在现实主义的基本诉求中,透露出对现代化侵袭精神家园的批... 李睿珺在《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三部影片中,都运用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诉说着作为"地之子"的中国西北农村老百姓们的生存困境,也在现实主义的基本诉求中,透露出对现代化侵袭精神家园的批判态度。本文以"李睿珺的电影三部曲"为研究对象,试图考察三部影片中所呈现的乡土世界,并从中一窥乡土文化中最富有历史深度的精神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睿珺 诗意性 乡土叙事 批判
下载PDF
“中国的”与“哲学的”双重理路——以蔡元培之“序”、陈寅恪与金岳霖之“审查报告”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春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24,157,共12页
20世纪初期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创建了“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态。蔡元培为胡适所作之“序”,陈寅恪、金岳霖为冯友兰所作“审查报告”,意味着对“中国哲学史”的不同理解。蔡元培以“中国民族的... 20世纪初期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创建了“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态。蔡元培为胡适所作之“序”,陈寅恪、金岳霖为冯友兰所作“审查报告”,意味着对“中国哲学史”的不同理解。蔡元培以“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对应于“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发达史”。金岳霖以“中国哲学的史”“好的哲学史”,对应于“在中国的哲学史”,明确了“中国民族的”、“中国哲学的”在“中国哲学史”中的主体地位。陈寅恪“同情之了解”的态度与方法,坚持“思想”比史料更根本的学术信念;金岳霖突出“论理学”与“讲道理”的论证方式,确立了“中国哲学史”中“哲学的”特质。这种“中国的”与“哲学的”双重理路,有益于推动中国哲学本土叙事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中国的” “哲学的” 本土叙事
原文传递
成长话语中的城市路径与身份认知——林海音的北京叙事与身份重寻
11
作者 李郭倩 《江汉学术》 2016年第1期90-96,共7页
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台湾怀乡潮中,林海音用《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构建了一个与政治化的历史语境间离的北京。在后涉的叙事中,她重新经历着北京古老与现代的双重启蒙,在对自我身份的逐渐确立中,完成了成长这一叙事使命,同时也用自己的... 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台湾怀乡潮中,林海音用《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构建了一个与政治化的历史语境间离的北京。在后涉的叙事中,她重新经历着北京古老与现代的双重启蒙,在对自我身份的逐渐确立中,完成了成长这一叙事使命,同时也用自己的行进重现了北京的都市进程。在叙事中,成人叙事者时常悄然浮现,儿童与成人两种声音不断在文本中产生错位甚至断裂,表现出了两种相异的叙事态度。作为隐在的成人叙事者,林海音以虚设的童稚为纽带,串联起了一个去政治化的精神都市与一个多义性的故乡。这也与写作时的台湾语境是分不开的,作家所处的现实台湾是故乡也是异乡,她对于作品的去政治化也具有双重性。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同时代的台湾怀乡潮中。在普遍的怀乡叙事中,历史语境被有意弱化,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叙事迥异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叙事 成长叙事 都市重构 地域意识 乡土叙事 儿童视角 林海音
下载PDF
论叶梦《遍地巫风》的乡土叙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湘怀 李夫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遍地巫风》是叶梦创作的一部以故乡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是一个典型的乡土叙事文本,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生动自在的方言俚语的引入;各具特色的市井走卒的刻画;奇特诡异的"巫性思维"的运用;神秘斑斓的民俗风... 《遍地巫风》是叶梦创作的一部以故乡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集,是一个典型的乡土叙事文本,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生动自在的方言俚语的引入;各具特色的市井走卒的刻画;奇特诡异的"巫性思维"的运用;神秘斑斓的民俗风情的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梦 《遍地巫风》 乡土叙事
下载PDF
本土叙事:高云览《小城春秋》的地域特色
13
作者 夏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9,共5页
高云览《小城春秋》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在于作者采取一种带有厦门味的"小城书写"方式,关注小城厦门的地域文化传统,主张向民间文化学习,并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但是,当小城文化传统成为革命者新思想的阻力时,作者又采取了... 高云览《小城春秋》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在于作者采取一种带有厦门味的"小城书写"方式,关注小城厦门的地域文化传统,主张向民间文化学习,并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但是,当小城文化传统成为革命者新思想的阻力时,作者又采取了一种批判态度,体现其除旧布新的思想文化改造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云览 《小城春秋》 本土叙事 小城书写
下载PDF
文学地理与阎连科的乡土叙事
14
作者 陈黎明 王雪荣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2-40,共9页
文学地理与阎连科的乡土叙事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一方面,通过对"耙耧山脉"的不断书写,阎连科建构了一隅能充分调动自己情感、想象及艺术创造的独特地理空间,这一文学地理也成为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耙耧山脉&... 文学地理与阎连科的乡土叙事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一方面,通过对"耙耧山脉"的不断书写,阎连科建构了一隅能充分调动自己情感、想象及艺术创造的独特地理空间,这一文学地理也成为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耙耧山脉"这块独特文学地理不仅塑造了阎连科的情感结构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深度地参与了其乡土小说的主题表达,叙事方式和话语风格。阎连科在建构了自己文学地理的同时,还深刻地意识到"耙耧山脉"这一狭小地理空间所蕴含的民族性、世界性,进而通过对地理的超越,使其乡土叙事获得了更为宽广的世界意义与人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文学地理 乡土叙事
下载PDF
《浮生》:乡土叙事与官场书写的叠加
15
作者 刘军 《郑州师范教育》 2015年第3期75-77 81,81,共4页
《浮生》是中原作家柳岸的最新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融汇了她前期的写作经验和范式,将乡土叙事的本色化与官场书写中对个体劣根性的反思与批判结合在一起,透视了权力话语等级秩序下底层民众所信奉的"斗争"哲学的本质,对投机性... 《浮生》是中原作家柳岸的最新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融汇了她前期的写作经验和范式,将乡土叙事的本色化与官场书写中对个体劣根性的反思与批判结合在一起,透视了权力话语等级秩序下底层民众所信奉的"斗争"哲学的本质,对投机性心理人格的审视延续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国民性"批判主题。《浮生》拓展了中原乡土写作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 乡土叙述 官场书写 “斗争”哲学
原文传递
爱伦·坡幽默小说探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振武 程庆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79,共8页
爱伦·坡以其特有的天分和对美国早期本土幽默的传承创作了20多篇幽默小说。在这类小说创作中坡表现出明显的创作定势,既巧妙地运用了美国本土喜剧和幽默故事的素材,也继承了其叙述模式,而在人物塑造方面还对传统人物进行了别具一... 爱伦·坡以其特有的天分和对美国早期本土幽默的传承创作了20多篇幽默小说。在这类小说创作中坡表现出明显的创作定势,既巧妙地运用了美国本土喜剧和幽默故事的素材,也继承了其叙述模式,而在人物塑造方面还对传统人物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戏仿,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幽默小说 本土素材 叙述模式 人物塑造
下载PDF
乡土叙事中的直线与循环历史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禹建湘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9,共4页
直线历史观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当现代性成为乡土叙事的最终追求目标时,直线历史观在乡土叙事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意在表达一种对乡土现代性的渴望。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对于乡土的种种破坏,在后现代语境下,一种循环历史观重又返回在乡土... 直线历史观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当现代性成为乡土叙事的最终追求目标时,直线历史观在乡土叙事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意在表达一种对乡土现代性的渴望。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对于乡土的种种破坏,在后现代语境下,一种循环历史观重又返回在乡土叙事中,这种历史观的轮回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犹疑心态,也表明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叙事 直线历史观 循环历史观
下载PDF
告别怀乡病:论乡土叙事的另一种可能——以蔡铮的《种子》为对象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昊臣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2,共5页
乡土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危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精神返乡"模式遭遇困境。美籍华裔作家蔡铮的乡土叙事极为自觉地摒弃了传统乡土文学的"怀乡病"情结,其以内在视角对乡土社会困境的呈显,在当下具有一定... 乡土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危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精神返乡"模式遭遇困境。美籍华裔作家蔡铮的乡土叙事极为自觉地摒弃了传统乡土文学的"怀乡病"情结,其以内在视角对乡土社会困境的呈显,在当下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叙事 内在视角 怀乡病 蔡铮
下载PDF
论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创化
19
作者 杨经建 辛捷璐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从母语写作层面重新评价沈从文创作是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问题范畴。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叙事是其母语写作的起点和归宿,沈从文构筑的有关湘西的"乡土"世界,既展现了其... 从母语写作层面重新评价沈从文创作是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问题范畴。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叙事是其母语写作的起点和归宿,沈从文构筑的有关湘西的"乡土"世界,既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独特的时空范式和文本构成,又通过对诗意田园的营造,为现代人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人性范式和文学样式。其二,"散文化"是沈从文的为文之"道"和最具本色的创作取向,它既呈示在其小说中亦表露在其文学批评中,在沈从文那里,散文已兼容文学与人学、审美与人生,他以完美的"散文化"创作发扬光大了母语文学的千古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母语写作 乡土叙事 散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