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approach to predict green density by high-velocity compaction based on the materials informatics method 被引量:2
1
作者 Kai-qi Zhang Hai-qing Yin +6 位作者 Xue Jiang Xiu-qin Liu Fei He Zheng-hua Deng Dil Faraz Khan Qing-jun Zheng Xuan-hui Q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94-201,共8页
High-velocity compaction is an advanced compaction technique to obtain high-density compacts at a compaction velocity of ≤10 m/s. It was applied to various metallic powders and was verified to achieve a density great... High-velocity compaction is an advanced compaction technique to obtain high-density compacts at a compaction velocity of ≤10 m/s. It was applied to various metallic powders and was verified to achieve a density greater than 7.5 g/cm^3 for the Fe-based powders. The ability to rapidly an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green density of compacts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as an alternative to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 materials design by trial and error.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achine-learning approach based on materials informatics to predict the green density of compacts using relevant material descriptors, includ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powder properties, and compaction energy. We investigated four models using an experimental dataset for appropriate model selection and found the multilayer perceptron model worked well, providing distinguished prediction performance, with a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low error values. Applying this model, we predicted the green density of nine materials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processing parameters. The predicted green density agreed very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each material, with an inaccuracy less than 2%.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was thus confirmed by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der METALLURGY HIGH-VELOCITY COMPACTION green density data mining multilayer PERCEPTRON
下载PDF
多层粉末三层PE成型新工艺
2
作者 王秀章 《全面腐蚀控制》 2009年第7期27-29,共3页
介绍了全新的多层粉末三层PE涂装技术,采用环氧粉末、中间粘接剂粉末和聚乙烯粉末等多层粉末完成三层PE涂装,对此项技术的成型工艺进行了阐述,对三层PE防腐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3PE 多层粉末 新工艺 粘接剂粉末 聚乙烯粉末
下载PDF
聚乙烯醇(PVA)复合膜及其与印刷用炭粉的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纪建超 王露丝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35,共3页
研究了PVA在电路板印刷中的应用可行性。用正交实验分析了影响PVA与印刷用炭粉界面相容性的因素。并讨论了这些因素对PVA成膜性、PVA与炭粉界面特性、附着力等的影响。试验表明,PVA的醇解度(乙酰氧基含量)和摩尔质量对PVA和炭粉界面质... 研究了PVA在电路板印刷中的应用可行性。用正交实验分析了影响PVA与印刷用炭粉界面相容性的因素。并讨论了这些因素对PVA成膜性、PVA与炭粉界面特性、附着力等的影响。试验表明,PVA的醇解度(乙酰氧基含量)和摩尔质量对PVA和炭粉界面质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复合膜 印刷炭粉 界面 相容性
下载PDF
玻璃粉体系对MLCC用铜电极浆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靳学昌 高珺 +3 位作者 李岩 陈将俊 刘春静 赵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94-297,317,共5页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在电子、通信、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MLCC铜端电极对MLCC的性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探究了玻璃粉体系对MLCC铜端电极组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尺寸的玻璃体系对铜端电极的组织结构及耐酸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ZnO-B_(...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在电子、通信、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MLCC铜端电极对MLCC的性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探究了玻璃粉体系对MLCC铜端电极组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尺寸的玻璃体系对铜端电极的组织结构及耐酸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ZnO-B_(2)O_(3)-SiO_(2)体系制备的端电极烧结后在端电极与瓷体之间界面处形成较厚的过渡层,这有利于提高端电极在瓷体上的附着力,但端电极表面出现玻璃泡结构,不利于后续的电镀工艺。降低ZnO-B_(2)O_(3)-SiO_(2)体系玻璃粉尺寸,烧结后界面处形成更厚的过渡层,但端电极表面出现了更多的玻璃泡。向D50为1.5μm的ZnO-B_(2)O_(3)-SiO_(2)玻璃粉制备的浆料内加入一定量的BaO-ZnO-B_(2)O_(3)体系玻璃粉,烧结表面的玻璃泡结构经镀液腐蚀后消失,有利于镀层均匀附着在端电极上,从而更适合MLCC用铜端电极浆料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陶瓷电容器 端电极 电极浆料 玻璃粉
下载PDF
一种易流性粉体物料定量喂料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鹿建森 《水泥工程》 CAS 2014年第5期78-80,共3页
易流性粉体物料计量和定量给料,一直是水泥生产企业很难解决的问题。针对易流性粉状物料的特性,分析对比了常见的粉状物料喂料系统的工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定量喂料控制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各种易流性粉状物料的计量与定量给料。
关键词 易流性 粉体物料 定量喂料 多层喂料机 轮辐转子粉体计量秤 双闭环控制
下载PDF
混合焓对激光多层沉积Ti-6Al-4V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凤英 谭华 +2 位作者 陈静 林鑫 黄卫东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分别以预合金粉末和混合元素粉末为原料进行激光多层沉积Ti-6A-4V合金,采用XRD研究了预合金粉末、混合元素粉末和沉积试样的相组成,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了沉积试样的凝固组织.结果表明,预合金法激光多层沉积Ti-6Al-4V合金的凝固组织由外... 分别以预合金粉末和混合元素粉末为原料进行激光多层沉积Ti-6A-4V合金,采用XRD研究了预合金粉末、混合元素粉末和沉积试样的相组成,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了沉积试样的凝固组织.结果表明,预合金法激光多层沉积Ti-6Al-4V合金的凝固组织由外延生长的柱状晶组成,且随激光功率的提高,合金凝固组织倾向于由柱状晶转变为等轴晶;随着激光功率由1600 W增加至2700 W,混合元素法激光多层沉积Ti-6Al-4V合金的凝固组织则由粗大等轴晶逐渐转变为外延生长的柱状晶.扫描速率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较小.对混合焓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多层沉积 混合元素粉末 TI-6AL-4V 混合焓 凝固组织
原文传递
多层陶瓷电容器端电极用低温烧结铜浆及烧结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俊 曹秀华 +2 位作者 宁礼健 张勇强 梁金葵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220,共8页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端电极低温烧结技术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改善MLCC低温烧结铜端电极的烧结形貌与质量,开发出适用于低温烧结的端电极铜浆的新型玻璃粉,探讨了玻璃粉的转变温度、含量、粒径以及玻璃粉与陶瓷基片的烧结润...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端电极低温烧结技术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改善MLCC低温烧结铜端电极的烧结形貌与质量,开发出适用于低温烧结的端电极铜浆的新型玻璃粉,探讨了玻璃粉的转变温度、含量、粒径以及玻璃粉与陶瓷基片的烧结润湿性与铜浆烧结特性之间的关系。此外,研究了铜粉形貌、粒径等对端电极烧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玻璃粉转变温度为577.6℃,铜浆中玻璃粉含量为质量分数10%(D_(50)=2.0μm),类球形铜粉Cu-2和板状铜粉Cu-4的质量比为6∶4(D_(50)=1.4μm)时,得到烧结质量最佳的MLCC铜端电极,其致密度高达9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陶瓷电容器 端电极 铜浆 玻璃粉 铜粉 烧结特性
下载PDF
粉末靶制备的AZO/Ag/AZO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思宁 周艳文 +1 位作者 吴川 吴法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27-1433,共7页
室温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AZO粉末靶和Ag靶在玻璃基底上制备Ag层厚度分别为12 nm和15 nm两组对称结构掺铝氧化锌/银/掺铝氧化锌(AZO/Ag/AZ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Ag层和AZO层厚度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层薄膜的可见光区平均透... 室温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AZO粉末靶和Ag靶在玻璃基底上制备Ag层厚度分别为12 nm和15 nm两组对称结构掺铝氧化锌/银/掺铝氧化锌(AZO/Ag/AZ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Ag层和AZO层厚度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层薄膜的可见光区平均透光率达到了80%,550 nm处的最高透过率达到了88%,方块电阻小于5Ω/□。Ag层厚度是影响AZO/Ag/AZO薄膜光电性能的主要因素,AZO层的厚度对薄膜光学性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透明导电薄膜 金属基透明导电薄膜 粉末靶 射频磁控溅射
下载PDF
多层陶瓷电容器用(Ba,Sr,Cd)TiO_3纳米粉体的制备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新友 陈志刚 +2 位作者 黄国军 陈祥冲 高春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5-429,共5页
用溶胶-凝胶法,在乙醇溶液中以BaAc2、Sr(NO3)2、Cd(NO3)2、Ti(OC4H9)4,冰醋酸为原料制备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用(Ba0.7Sr0.25Cd0.05)TiO3(BSCT)纳米粉体。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研究了由前驱体干凝胶形成纳米BSCT粉体的加热过程。用X... 用溶胶-凝胶法,在乙醇溶液中以BaAc2、Sr(NO3)2、Cd(NO3)2、Ti(OC4H9)4,冰醋酸为原料制备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用(Ba0.7Sr0.25Cd0.05)TiO3(BSCT)纳米粉体。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研究了由前驱体干凝胶形成纳米BSCT粉体的加热过程。用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测定等研究了加水量和热处理温度对BSCT纳米粉体的颗粒尺寸、物相组成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研究了凝胶温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纳米BSCT粉体的形貌和颗粒尺寸。探讨了加水量、凝胶化温度和热处理温度对BSCT纳米粉体制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加水量的增大,BSCT粉体的颗粒尺寸由大变小而后又变大,在0.015mol Ti(OC4H9)4中加水量为40mL时所制得的BSCT粉体的颗粒尺寸最小。随着凝胶化温度的升高,凝胶时间减少。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BSCT粉体的颗粒尺寸变大,比表面积减小,主晶相量增多,结晶度提高。BSCT纳米粉体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是:0.015mol Ti(OC4H9)4中加水量为40mL,pH值为3~4,凝胶化温度是65℃,热处理温度为950℃。所得到的BSCT粉体的主晶相为钙钛矿结构,其颗粒分散性好,颗粒尺寸为80nm左右,比表面积为13.64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陶瓷电容器 溶胶-凝胶法 钛酸钡锶镉 纳米粉体
下载PDF
粉末靶磁控溅射制备AZO/Ag/AZO透明导电薄膜的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思宁 周艳文 +1 位作者 吴川 吴法宇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37-943,共7页
室温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粉末靶,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掺铝氧化锌/银/掺铝氧化锌(AZO/Ag/AZO)三层透明导电薄膜。通过优化中间银层厚度,优化了三层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薄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检测分... 室温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粉末靶,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掺铝氧化锌/银/掺铝氧化锌(AZO/Ag/AZO)三层透明导电薄膜。通过优化中间银层厚度,优化了三层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薄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霍尔效应仪分别对薄膜的光电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三层膜表面平整,颗粒大小错落均称;三层膜呈现多晶结构,AZO层薄膜具有(002)择优取向的六方纤锌矿结构,Ag层薄膜具有(111)择优取向的立方结构;当三层薄膜为AZO(20 nm)/Ag(12 nm)/AZO(20 nm)时,在550 nm处的透光率为88%,方块电阻为4.3Ω/□,电阻率为2.2×10^(-5)Ω·cm,载流子浓度为2.8×1022/cm^3,迁移率为10 cm^2/(V·s),品质因子为3.5×10-2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O/Ag/AZO 多层透明导电薄膜 六方纤锌矿结构 粉末靶 射频磁控溅射
下载PDF
低温容器的传热计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玉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09年第12期21-23,共3页
在低温容器设计中,通过传热计算来检验低温容器的绝热结构、支撑结构和管路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给出了相关的传热计算方法。
关键词 低温容器 静态蒸发率 传热高真空多层绝热 真空粉末绝热
下载PDF
多层陶瓷电容器用纳米复合粉添加剂的制备研究
12
作者 欧余智 周大利 +3 位作者 吴晓霞 杨为中 蔡小先 熊仁金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8-432,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及超临界干燥技术按多层陶瓷电容器磁粉添加剂配方比例制备Bi、Sr、Ce、Mn和Si的化合物纳米复合粉。以DTA、SEM、XRD等检测方法对纳米复合粉的表面形貌、粒度、晶相组成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50℃,pH值为-0.2... 采用溶胶-凝胶法及超临界干燥技术按多层陶瓷电容器磁粉添加剂配方比例制备Bi、Sr、Ce、Mn和Si的化合物纳米复合粉。以DTA、SEM、XRD等检测方法对纳米复合粉的表面形貌、粒度、晶相组成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50℃,pH值为-0.25,H2O/TEOS=9/1(V/V),并加入占TEOS体积5%的硅烷偶联剂KH570,可以制备得到复合物体系的稳定凝胶。以无水乙醇为超临界萃取剂,进行超临界干燥,煅烧温度约高于700℃,得到分散性较好的纳米复合粉体,粉体一次颗粒径约为40-60nm,粉体形貌近似球型。复合粉的主要晶相为Bi2SiO5、CeO2和Sr2Mn2O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陶瓷电容器 纳米复合粉 表面改性 超临界干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