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酱油酿造工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德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17,共3页
我国酱油酿造工艺由天然发酵、固态无盐发酵演变到低盐发酵,解决了计划经济时代酱油产量与消费量的矛盾,并使生产过程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但是产品风味有所降低。进入21世纪市场对优质酱油的需求与日俱增,文中分析了我国传统酱油... 我国酱油酿造工艺由天然发酵、固态无盐发酵演变到低盐发酵,解决了计划经济时代酱油产量与消费量的矛盾,并使生产过程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但是产品风味有所降低。进入21世纪市场对优质酱油的需求与日俱增,文中分析了我国传统酱油生产工艺的本质与日本酱油生产的成功经验,得出了发展多菌种常温混合发酵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风味 多菌种发酵 酶催化特性
下载PDF
多菌混合发酵对酱油的风味物质形成及感官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方冠宇 姜佳丽 蒋予箭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4-163,共10页
为探究多菌混合制曲发酵对酿造酱油风味物质和感官的影响,分4组完成酱油发酵试验:Ⅰ组(用AS3.042米曲霉制曲发酵)、Ⅱ组(米曲霉+AS2.180鲁氏酵母)、Ⅲ组(米曲霉+鲁氏酵母+沪酿2.14球拟酵母)、Ⅳ组(米曲霉+鲁氏酵母+球拟酵母+沪酿1.08乳... 为探究多菌混合制曲发酵对酿造酱油风味物质和感官的影响,分4组完成酱油发酵试验:Ⅰ组(用AS3.042米曲霉制曲发酵)、Ⅱ组(米曲霉+AS2.180鲁氏酵母)、Ⅲ组(米曲霉+鲁氏酵母+沪酿2.14球拟酵母)、Ⅳ组(米曲霉+鲁氏酵母+球拟酵母+沪酿1.08乳酸菌),发酵90d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4组的氨态氮、还原糖、pH等理化指标基本相似,第Ⅳ组的氨基酸态氮的值(1.378g/100mL)略高于其它3组;(2)鲁氏酵母促进了酱油中高级醇及芳香杂醇的生成,球拟酵母促进了酱油中4-EG、4-VG、HEMF的生成,使酱油具有特殊的香气,乳酸菌发酵赋予了酱油爽适的口感,各组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差异非常显著;(3)对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与发酵时间进行曲线拟合,可得到数学关系式(如y=-230.83+21.7t-0.136t^2+1.27×10^-4t^3,第Ⅰ组),从关系式计算出特征性风味物质最大值分别为:648.96(Ⅰ组:发酵周期92d),852.90(Ⅱ组:发酵周期98d),982.51(Ⅲ组:发酵周期99d),1897.55μg/L(Ⅳ组:发酵周期102d)。多菌种发酵的酱油获得较高的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多菌种发酵 曲线拟合 感官评定
下载PDF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泡菜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徐清萍 法子柱 李雯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203,共4页
泡菜发酵是一个多菌种发酵过程,其菌群构成受原料种类、产地、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对泡菜的质量、质构及风味等有影响,其中乳酸菌是泡菜发酵的主要优势菌。获得安全性高的功能性乳酸菌,改变发酵初期微生... 泡菜发酵是一个多菌种发酵过程,其菌群构成受原料种类、产地、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对泡菜的质量、质构及风味等有影响,其中乳酸菌是泡菜发酵的主要优势菌。获得安全性高的功能性乳酸菌,改变发酵初期微生物菌群及调节适宜乳酸菌作用的工艺参数,将更有利于保障泡菜的品质及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多菌种发酵 乳酸菌 安全控制
下载PDF
藕花发酵酒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毅 袁月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77,共4页
以莲藕和莲花为原料,通过根霉、黑曲霉和酵母混菌发酵,制得风味宜人、具有保健功能的酒饮料。确定了生产的主要技术条件为:莲藕与莲花质量比100:8、藕花复合原汁浓度50%、霉菌接种量7%、前发酵时间22h、前发酵温度28℃、酵母接种量5%、... 以莲藕和莲花为原料,通过根霉、黑曲霉和酵母混菌发酵,制得风味宜人、具有保健功能的酒饮料。确定了生产的主要技术条件为:莲藕与莲花质量比100:8、藕花复合原汁浓度50%、霉菌接种量7%、前发酵时间22h、前发酵温度28℃、酵母接种量5%、后发酵时间52h、后发酵温度32℃、蔗糖添加量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 莲花 混菌发酵 酒饮料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沙棘酵素多菌种发酵工艺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海燕 康三江 +2 位作者 曾朝珍 袁晶 苟丽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7-213,共7页
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原料,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和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多菌种发酵制备沙棘酵素。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H、可溶性固形物... 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原料,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和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多菌种发酵制备沙棘酵素。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感官评分、还原力等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沙棘酵素多菌种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沙棘酵素多菌种最佳发酵工艺为初始pH 5.18、酿酒酵母∶异常汉逊酵母∶植物乳植物杆菌1.0∶1.6∶2.6、接种量10.25%。在此工艺条件下,沙棘酵素产品的SOD活性最高,达到2 206.67 U/mL,p H为2.23,总酸含量为78.60 mg/m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68°Bx,乙醇含量为0.05 g/100 mL,总酚含量为18.85 mg/mL,总黄酮含量为12.49 mg/mL,维生素C(VC)含量为6.48 mg/mL,多糖含量为22.49 mg/mL,还原力(OD700 nm值)为2.65,产品色泽透亮金黄,香气浓郁,感官评分为9.1分,其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质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该研究为沙棘的综合利用和多菌种发酵酵素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酵素 多菌种发酵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液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倩 周玉杰 +1 位作者 张建安 李晋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62-64,66,共4页
纤维素酶可用于水解纤维素,降低其生产成本,对纤维素原料的生物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纤维素酶液态发酵中培养基优化,分段调控pH、温度和溶氧量,流加,混菌发酵以及细胞固定化发酵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纤维素酶 液态发酵 混菌发酵 细胞固定化
下载PDF
浅析酱油酿造的多菌种发酵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德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14,共3页
该文阐明多菌种发酵是酱油生产客观需要的内因,单菌制曲和高温速酿制约了多菌种发酵的作用,产品风味下降。日本继承和发展多菌种发酵的优良传统,故能成为世界酱油强国。指出我国近年多菌种发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
关键词 酱油 多菌种发酵 风味 传统
下载PDF
多菌种发酵稻壳粉对母猪采食量、生产性能和血清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芦春莲 解佑志 +3 位作者 曹洪战 苗玉涛 李广东 孟宪华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0-1004,共5页
皆在探讨发酵稻壳粉(FRH)和稻壳粉(RH)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液激素水平、采食量和泌乳量的影响。选择胎次一致的(长×大)母猪33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FRH组和RH组分别补饲20%的FRH和RH。结... 皆在探讨发酵稻壳粉(FRH)和稻壳粉(RH)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液激素水平、采食量和泌乳量的影响。选择胎次一致的(长×大)母猪33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FRH组和RH组分别补饲20%的FRH和RH。结果显示:FRH组和RH组母猪窝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产程、断奶活仔数和21日龄断奶窝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RH组仔猪初生窝重显著高于RH组(P<0.05)。血清孕酮(PROG)水平:母猪妊娠21 d,FRH组和RH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雌二醇(E2)浓度:母猪妊娠21 d,FR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RH组(P<0.05);各组血清催乳素(PRL)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FRH组哺乳期采食量和母猪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RH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妊娠母猪基础日粮中补饲20%的FRH可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采食量和泌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种发酵 稻壳粉 妊娠母猪 繁殖性能 血清激素水平 采食量 泌乳量
原文传递
多菌种发酵松仁蛋白粕酱油酿造工艺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立江 柴娅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以松仁蛋白粕为原料,采用米曲霉、黑曲霉和酵母菌及乳酸菌等多菌种进行混合发酵,然后采用低温增香调味发酵提高酱油的品质,酿造出营养安全的新型酱油产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工艺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食盐浓度... 以松仁蛋白粕为原料,采用米曲霉、黑曲霉和酵母菌及乳酸菌等多菌种进行混合发酵,然后采用低温增香调味发酵提高酱油的品质,酿造出营养安全的新型酱油产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工艺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食盐浓度16%,米曲霉与黑曲霉的比例6:4,发酵时间40d,发酵温度40℃。此情况下,氨基酸含量达0.84g/100m L,成品酱油呈红褐色或棕红色,带有松仁特有风味,是具有保健功能的营养型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仁蛋白粕 多菌种发酵 酱油 优化工艺
下载PDF
甘蔗汁风味醋乙醇发酵阶段混合菌种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毛程 李静 +2 位作者 张远平 方俊鹏 李亿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58,共5页
为了增加甘蔗汁风味醋的香气,在甘蔗汁酿醋的乙醇发酵阶段采用异常汉逊酵母和酿酒酵母进行混合菌种发酵,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初糖浓度为180 g/L,混合菌种的时间是异常汉逊酵母发酵36 h... 为了增加甘蔗汁风味醋的香气,在甘蔗汁酿醋的乙醇发酵阶段采用异常汉逊酵母和酿酒酵母进行混合菌种发酵,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初糖浓度为180 g/L,混合菌种的时间是异常汉逊酵母发酵36 h,发酵0~36 h控制28℃,发酵36 h以后控制30℃。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总酯含量和乙醇转化率分别为6.6 g/L和30.2%,发酵液香气和乙醇转化率均达到较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汁 风味醋 乙醇发酵 混合菌种发酵 工艺
下载PDF
糖化增香曲在黄豆酱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德柱 王海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8-121,共4页
以2种原料配比为基础,比较研究了黄豆酱生产中的多菌种制曲与单菌种制曲对成品酱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种的糖化增香曲在黄豆酱生产中的应用,不仅能产生高活性的酸性蛋白酶,还可产生糖化酶和酯化酶,整体酶系更丰富,酶系之间相互协同;成... 以2种原料配比为基础,比较研究了黄豆酱生产中的多菌种制曲与单菌种制曲对成品酱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种的糖化增香曲在黄豆酱生产中的应用,不仅能产生高活性的酸性蛋白酶,还可产生糖化酶和酯化酶,整体酶系更丰富,酶系之间相互协同;成曲蛋白酶活提高15.2%;成品酱的氨基酸态氮提高11.25%,还原糖提高19.07%,红色指数提高20.15%。产品体态表现为红润,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豆酱 多菌种制曲 糖化增香曲 氨基酸态氮 还原糖 红色指数
下载PDF
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陈庆森 刘剑虹 +4 位作者 潘建阳 胡志和 阎亚丽 张晓玲 庞广昌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5-20,共6页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TrichodermaresiTB9701)与饲料酵母混合共发酵玉米秸秆粉对合成菌体蛋白质和利用纤维素的关系,优选出一条最佳的共发酵工艺途径和条件。研究表明在以氨法处理的玉米秸秆为...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TrichodermaresiTB9701)与饲料酵母混合共发酵玉米秸秆粉对合成菌体蛋白质和利用纤维素的关系,优选出一条最佳的共发酵工艺途径和条件。研究表明在以氨法处理的玉米秸秆为底物的TB-9701与饲料酵母菌的混合菌共发酵正交实验中,于pH5.0,30℃的条件下200r/min的恒温、恒速摇瓶培养8d,经测定发酵液终产物中粗蛋白(SCP)的含量达到了23.70%,总秸秆纤维的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纤维素酶 混合菌发酵 单细胞蛋白
下载PDF
利用多菌种共发酵技术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庆森 刘剑虹 +4 位作者 潘建阳 胡志和 阎亚丽 张晓玲 庞广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6,共6页
较详细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长柄木霉 TB970 2和康宁木霉 TB970 4的耐氨特性以及混合菌共发酵对天然纤维素材料终产物中菌体蛋白质和纤维素利用率的影响 ,并建立了混合菌发酵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 :高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TB970 2 ,TB... 较详细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长柄木霉 TB970 2和康宁木霉 TB970 4的耐氨特性以及混合菌共发酵对天然纤维素材料终产物中菌体蛋白质和纤维素利用率的影响 ,并建立了混合菌发酵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 :高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TB970 2 ,TB970 4 )于 p H5.0 ,3 0℃的条件下恒温、恒速摇瓶培养 ,其对氨的耐受能力分别达到了 0 .4 8%、0 .3 3 % (以(NH4) 2 SO4计 ) ;而 CMC酶活分别为 1 60、2 1 0 ;TB970 4的发酵液中表现出较高的 FPA活性 ;蛋白质含量及纤维素利用率分别为 1 4.2 3 %和 64 .60 %。在以氨法处理过的玉米秸秆为底物的 TB970 4与饲料酵母的混合菌共发酵的正交实验中 ,优选出 2组最佳的共发酵的组合和工艺路线及条件。发酵终产物中粗蛋白 (SCP)的含量达到了 2 4 .1 4% ,总秸秆纤维的转化率达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混合菌 发酵 生物转化 饲料 秸杆饲料
下载PDF
酸处理玉米秸秆生物转化单细胞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剑虹 陈庆森 +3 位作者 陈剑勇 阎亚丽 张晓玲 庞广昌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研究了经稀酸 (p H为 2~ 3的硫酸 )处理的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成分变化及对木霉降解秸秆纤维物质作用的影响 ,并探讨了木霉 -酵母菌混合发酵转化酸处理秸秆的发酵工艺。研究表明 :对玉米秸秆进行常温 48h稀酸处理 ,可以有效地破坏木质... 研究了经稀酸 (p H为 2~ 3的硫酸 )处理的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成分变化及对木霉降解秸秆纤维物质作用的影响 ,并探讨了木霉 -酵母菌混合发酵转化酸处理秸秆的发酵工艺。研究表明 :对玉米秸秆进行常温 48h稀酸处理 ,可以有效地破坏木质素 -半纤维素的包蔽层结构 ,利于木霉对秸秆的生物降解。木霉单菌种发酵 8d后 ,粗纤维分解率可达到 6 5 % ,其中 ,纤维素分解率达到 5 7% ;经木霉 -酵母菌混合发酵后 ,粗纤维分解率达到 70 % ,其中 ,纤维素分解率达到 6 0 % ,粗蛋白得率为 2 3% ,使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为低成本转化秸秆材料生产富含蛋白质饲料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酸处理 生物转化 混合菌发酵 单细胞蛋白
下载PDF
多菌种共发酵体系的建立及生物转化玉米秸秆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庆森 刘剑虹 +2 位作者 李跃腾 阎亚丽 庞广昌 《广州化工》 CAS 2000年第4期69-73,27,共6页
利用氨处理酸中和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再通过几种微生物绿色木霉TB101、假丝酵母(321、1817)、啤酒酵母2.339构成混合菌共发酵体系,依据多种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特性,利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出一套完整可行的... 利用氨处理酸中和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再通过几种微生物绿色木霉TB101、假丝酵母(321、1817)、啤酒酵母2.339构成混合菌共发酵体系,依据多种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特性,利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混合菌发酵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以实现玉米秸秆微生物的有效利用。在发酵温度为30℃,培养基的最初pH5.0,木霉接种72小时后接酵母,再发酵5天后测得蛋白质在绝干产物中的含量可达成21%,纤维素的利用率72%。这些为开发自然界这一重要秸秆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发酵 绿色木霉 酵母 单细胞蛋白 生物转化 玉米秸秆 多菌种共发酵体系
下载PDF
仔猪液体发酵饲料工艺的研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洁 张孟阳 +2 位作者 郭宏 黄娟 王德培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5-21,共7页
为了制备仔猪液体微生物发酵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仔猪全价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发酵后饲料中还原糖含量作为发酵条件的优化指标。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4%其中芽孢菌与乳酸菌各为2%,料水重量体积(W... 为了制备仔猪液体微生物发酵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仔猪全价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发酵后饲料中还原糖含量作为发酵条件的优化指标。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4%其中芽孢菌与乳酸菌各为2%,料水重量体积(W/V)比为13.5,发酵温度32~37℃。在条件37℃下发酵3 d,饲料含水量80%,还原糖含量达到2.17%提高10倍,乳酸含量3.4%,柠檬酸含量0.331%,丙酸含量0.130%,乳酸菌活菌数达到1010CFU/g。选取24头6.45 kg左右的健康仔猪,分2个处理组,每个组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全价粉料,试验组饲喂添加50%发酵液态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1.68%(P<0.05),平均日采食量提高1.96%(P>0.05),料肉比降低8.55%(P>0.05),腹泻率下降54.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发酵 混菌发酵 枯草芽孢杆菌 乳酸菌
下载PDF
发酵豆粕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唤明 薛晓宁 《饲料博览》 2011年第7期1-4,共4页
试验研究了由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生产发酵豆粕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含水量、装载量、金属离子、变温时间、发酵时间对发酵豆粕水解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3种菌种接种量对发酵豆粕水解度的影响。... 试验研究了由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生产发酵豆粕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含水量、装载量、金属离子、变温时间、发酵时间对发酵豆粕水解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3种菌种接种量对发酵豆粕水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瓶装载量为豆粕100g·(300mL)-1,水70mL,FeSO40.1g,枯草芽孢杆菌的接种量为3%,酵母菌的接种量为1%,乳酸菌的接种量为2%,37℃发酵32h后再于43℃发酵44h。在此发酵工艺下,发酵豆粕的水解度为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粕 水解度 混菌发酵
下载PDF
淡豆豉的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优化
18
作者 隋利强 王苏贵 +3 位作者 曹冬英 谢思静 王欣 徐伟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目的优化淡豆豉多菌种(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协同发酵工艺,为淡豆豉发酵工艺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混合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 目的优化淡豆豉多菌种(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协同发酵工艺,为淡豆豉发酵工艺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混合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查对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8 d,接种量5%,混合菌种接种比例为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1∶2∶1。结论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可避免杂菌干扰、利于工艺标准化,可为淡豆豉工艺改进和创新以及为中药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豆豉 多菌种协同发酵 工艺优化 环状芽孢杆菌 黑曲霉 少根根霉
下载PDF
加酶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唤明 薛晓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41-5142,5231,共3页
[目的]在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这3种菌混合发酵生产发酵豆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酶来提高发酵豆粕的水解度。[方法]通过添加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进行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最佳加酶条件为中性... [目的]在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这3种菌混合发酵生产发酵豆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酶来提高发酵豆粕的水解度。[方法]通过添加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进行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最佳加酶条件为中性蛋白酶加酶量为20U/g,酸性蛋白酶加酶量为20U/g,纤维素酶加酶量为6U/g;并且在此加酶优化条件下,发酵豆粕的水解度由优化前的9.32%增加到19.65%。[结论]添加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能显著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粕 水解度 混菌固态发酵
下载PDF
无抗仔猪饲料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建松 王露 +3 位作者 郭宏 马鑫 李昆 王德培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35,共4页
为了制备仔猪生物活性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断奶仔猪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还原糖含量作为发酵条件的优化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外加水量为59%,接种量为8%,芽孢菌与乳酸茵的比例为3... 为了制备仔猪生物活性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断奶仔猪饲料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还原糖含量作为发酵条件的优化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外加水量为59%,接种量为8%,芽孢菌与乳酸茵的比例为3:1,发酵温度范围为20~42℃。按照优化条件37℃下发酵72h,测得还原糖含量为发酵前的3.24倍,能够制备出较好的仔猪发酵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发酵 发酵饲料 枯草芽孢杆菌 乳酸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