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耦合魔方”研究--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涛 李君 +1 位作者 李立晓 陈长瑶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9-409,共11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调整适应"人-地"关系的改变,由分散、无序逐步形成集中、有序两横两纵的"井"字型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以原驻民族远期耦合转变为原驻与外迁民族相互嵌套的远、近期耦合共存模式,依靠交通道路向四周延伸,各民族交叉式混居现象明显,扩张速度不断加快,(3)组织维度上,郑家庄以汉、白两族组内耦合向多民族组间耦合特征转变,居住空间在血缘组织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以地缘和业缘组织关系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共生"的分布格局,(4)表象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以显性耦合逐渐趋向显、隐性耦合相互协调模式,要素间和子系统间直接或间接流动的"互嵌-共生"分布格局明显。可知,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呈现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一致性,是在时间、空间、组织和表象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耦合过程,当环境改变时,农户居住空间也会做出一致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共生 村落 农户居住空间 耦合魔方 洱源县
原文传递
《贵州儿童文学史》的编写及其巨大传承价值
2
作者 彭斯远 《昆明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贵州儿童文学史》是作者马筑生在刻苦踏实收集材料,认真分析研究多年以后的学术产物。它的成书向人们证实:文学史对于后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和传承价值。不管是中国"灰姑娘型"童话的创作传播,还是谢六逸的童话与孙... 《贵州儿童文学史》是作者马筑生在刻苦踏实收集材料,认真分析研究多年以后的学术产物。它的成书向人们证实:文学史对于后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和传承价值。不管是中国"灰姑娘型"童话的创作传播,还是谢六逸的童话与孙铭勋的儿童诗歌创作,都一再证明前人的成功创作,对于后人创作具有极大的借鉴启迪价值。所以文学史的编写和出版,对于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儿童文学史 多元族群共生 “灰姑娘型”童话 谢六逸 孙铭勋 借鉴传承
下载PDF
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分异特征——以云南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磊 李君 武友德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0,共8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藏族等迁入民族的非农型农户比重最大。(2)汉、白等原驻民族农户及农为主、非农为主型农户的生计多样性较高,组合较为合理;各族农户间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差异较小而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间的差异悬殊。(3)不同民族农户土地利用的型式与程度存在差异,藏族等迁入民族农户拥有、流转耕地面积及宅基地的用地规模、利用程度均整体高于汉、白等原驻民族,但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与组合的多样性相对较低。(4)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多样化影响其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率及形态组合,整体而言,农户生计的非农程度与其耕地流出面积、宅基地利用的规模、程度及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呈正比,而与其耕地租入面积、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组合的多样性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计 非农与兼业化程度 土地利用流转 耕地与宅基地 多民族共生区 云南省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3 位作者 陈辞 王涛 王静 师岱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171,共12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文章选取三批次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文章选取三批次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区位上为“上散中聚下疏”的特点,空间密度呈“一核心、两次核心”的分布形态。(2)分批次看,三批次的空间密度特征差异显著,从第一批到第三批,长江上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增多。(3)空间族际特征,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多民族共生格局。(4)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影响,其时空分异是“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人地系统下的一种和谐共生状态,表征着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长期形成的人地协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空间异质性 形成机理 多民族共生格局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共生发展初探
5
作者 周智生 《华西边疆评论》 2014年第1期85-93,共9页
滇藏茶马古道是自古以来横跨西南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商贸交流通道,在促进民族间贸易与民族间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茶马古道在促进多民族共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功能,对其促进所民族共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阐... 滇藏茶马古道是自古以来横跨西南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商贸交流通道,在促进民族间贸易与民族间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茶马古道在促进多民族共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功能,对其促进所民族共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其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多民族共生发展 民族贸易
原文传递
牛羊育肥与族际互动: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共生互惠共同体的生成
6
作者 朱金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6,共12页
牛羊育肥作为农牧结合地带的一种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串联起不同区域与环节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将之编织到同一个有机的经济社会网络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青海循化的牛羊育肥产业在牛... 牛羊育肥作为农牧结合地带的一种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串联起不同区域与环节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将之编织到同一个有机的经济社会网络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青海循化的牛羊育肥产业在牛羊贩运、育肥、屠宰、出售等各个阶段中,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都存在着广泛且深入的交往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跨区域跨民族的互惠互助关系。牛羊育肥所推动形成的多民族共生互惠关系,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树立了典型案例,对当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羊育肥 农牧交错 族际互动 共生互惠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