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现猪小肠和子宫黏膜上皮中淋巴细胞的“腔排”现象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在研究富含淋巴细胞的肠绒毛形成过程中观察了大量的猪小肠和子宫黏膜组织切片 ,发现小肠和子宫黏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固有膜中的淋巴细胞 ,并能通过小肠上皮迁移到腔中 ,作者暂时称之为“腔排”现象。
关键词 小肠 子宫黏膜 淋巴细胞 “腔排”现象 黏膜免疫
下载PDF
长鳍篮子鱼消化道黏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章龙珍 杨金海 +4 位作者 刘鉴毅 庄平 赵峰 马境 屈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细微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鳍篮子鱼食道黏膜为纵行黏膜褶皱,在褶皱上形成"V"字型次级褶皱,黏膜上皮表面具有许多分泌孔及较多腺体导管的开口,上皮...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细微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鳍篮子鱼食道黏膜为纵行黏膜褶皱,在褶皱上形成"V"字型次级褶皱,黏膜上皮表面具有许多分泌孔及较多腺体导管的开口,上皮细胞扁平,似鳞片状,连接紧密。胃黏膜褶皱呈绳状纵向排列,黏膜上皮表面有许多沟回,细胞之间有较多的胃小凹,在上皮表面可见有乳头状突起,未见有微绒毛;上皮细胞为五边形或六边形,无细胞间隙。肠黏膜分布着密集排列的肠绒毛,绒毛呈拇指状或扁平状,黏膜上皮表面呈脑回状,分布有许多分泌颗粒,细胞游离面分布着丰富的微绒毛,细胞为多边形、圆形、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幽门盲囊黏膜上皮的结构与肠道相似。本文探讨了黏膜上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黏膜上皮 扫描电镜 长鳍篮子鱼
原文传递
胆总管引流术后胆总管的病理形态变化
3
作者 张式暖 李茂竹 +2 位作者 魏志新 郭爱华 戚文明 《潍坊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100-101,共2页
对胆总管探查术后放T型胶管引流与不放引流管的狗胆总管的病理形态进行了对比,结果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管壁粘膜上皮的萎缩及类细胞浸润,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每个高倍视野细胞数分别为120.15±53.71;57.17±2... 对胆总管探查术后放T型胶管引流与不放引流管的狗胆总管的病理形态进行了对比,结果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管壁粘膜上皮的萎缩及类细胞浸润,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每个高倍视野细胞数分别为120.15±53.71;57.17±20.03(P<0.01)。实验证明胆总管通畅者最好不放引流管。对已放引流管者,最好在术后3~5d拔除,以防止造成局部粘膜上皮压迫性萎缩。两组肝脏酶学比较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 病理形态 引流术
下载PDF
重金属对蚯蚓胃肠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永灿 赖勤 +3 位作者 颜享梅 王振中 张友梅 邓继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2-287,共6页
重金属污染区的白颈环毛蚓(Pheretimecalifornica)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损伤的透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重金属的轻污染区以及中、重污染区的蚯蚓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上皮细胞的核周腔扩大,甚至解体,同... 重金属污染区的白颈环毛蚓(Pheretimecalifornica)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损伤的透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重金属的轻污染区以及中、重污染区的蚯蚓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上皮细胞的核周腔扩大,甚至解体,同时可见到线粒体肿胀,凝聚及线粒体嵴消失呈空泡变,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扩张,溶酶体增生,这些病变随污染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重污染区比轻污染区要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重金属 胃肠道粘膜 上皮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欢 朱莹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99-905,共7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造模组(48只),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备大鼠"虚、瘀"状...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造模组(48只),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备大鼠"虚、瘀"状态,然后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 mg/kg)加0.25 mL 50%乙醇灌肠诱导大鼠UC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埋线组,每组10只。埋线组取双侧"足三里""天枢""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穴进行埋线治疗,每14天1次,共3次;药物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灌胃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模型组和埋线组同时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均干预42 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采用肉眼及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外观及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2、ZO-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2、ZO-1及CaM KⅡ、MLCK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1),结肠组织明显肿胀,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升高(P<0.01),血清CaM KⅡ和MLCK含量升高(P<0.01),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和ZO-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1),claudin2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1),CaMKⅡ和MLCK蛋白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埋线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1),结肠病变明显减轻,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降低(P<0.01),血清CaMKⅡ和MLCK含量降低(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1和ZO-1 mRNA和蛋白水平增高(P<0.01,P<0.05),claudin2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1),CaMKⅡ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埋线组和药物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穴位埋线 肠黏膜上皮 紧密连接 CaMKⅡ MLCK
原文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甘草锌复合膜治疗口腔溃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凤昆 孙磊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8-609,642,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甘草锌复合膜对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8只。以冰醋酸润湿脱脂棉,在家兔右侧靠口角黏膜处烧灼1min,生理盐水冲洗5min,24h形成溃疡。溃疡形成后每日8:00、12:0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甘草锌复合膜对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8只。以冰醋酸润湿脱脂棉,在家兔右侧靠口角黏膜处烧灼1min,生理盐水冲洗5min,24h形成溃疡。溃疡形成后每日8:00、12:00、16:00对家兔进行麻醉,空白组不做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复合膜和本院制剂溃疡糊剂治疗2h,疗程为5d,每日测量家兔溃疡面最大直径,进行组间对比观察。结果:(1)治疗至第3天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时,治疗组及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空白组(P<0.05)。(2)在外观治愈的家兔中,对照组家兔组织上皮已修复,但比正常组织薄,固有层纤维比正常组织疏松;治疗组家兔上皮表面不全角化,与正常组织形态基本一致。结论:表皮生长因子甘草锌复合膜治疗口腔溃疡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甘草 膜剂 口腔溃疡 口腔黏膜 上皮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人与小鼠口腔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凤强 刘正武 +2 位作者 于大海 李晶 王洁 《微创医学》 2020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与BALB/c小鼠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高分化鳞癌及颌下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造模,培养口腔黏膜上皮产生异常增生、鳞癌及其颌下淋巴结... 目的对比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与BALB/c小鼠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高分化鳞癌及颌下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造模,培养口腔黏膜上皮产生异常增生、鳞癌及其颌下淋巴结转移的BALB/c小鼠20只,另收集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高分化鳞癌及其颌下淋巴结转移灶标本各20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标本HIF-1α的表达情况,比较人和BALB/c小鼠中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高分化鳞癌及颌下淋巴结转移灶中HIF-1α的表达差异。结果人和小鼠HIF-1α阳性表达率均呈由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到口腔高分化鳞癌的上升趋势,但颌下淋巴结转移灶表达较原发灶明显降低。HIF-1α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高分化鳞癌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IF-1α在人与小鼠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高分化鳞癌及其颌下转移淋巴结相应阶段的表达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口腔黏膜上皮 异常增生 高分化鳞癌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侵入口腔黏膜上皮体外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冬梅 徐婉悦 +1 位作者 潘佳雨 徐秋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6-609,共4页
目的:利用口腔上皮细胞和胶原凝胶构建组织工程口腔黏膜上皮白色念珠菌侵入的体外模型。方法:制备胶原溶液和中和溶液置于Transwell 24孔细胞培养板小室中,混合孵育15 min,使胶原溶液聚合成凝胶状。然后接种口腔上皮KB细胞于凝胶表面,... 目的:利用口腔上皮细胞和胶原凝胶构建组织工程口腔黏膜上皮白色念珠菌侵入的体外模型。方法:制备胶原溶液和中和溶液置于Transwell 24孔细胞培养板小室中,混合孵育15 min,使胶原溶液聚合成凝胶状。然后接种口腔上皮KB细胞于凝胶表面,待细胞单层融合后,形成口腔黏膜上皮体外模型,分别培养8、24和48 h后用于白色念珠菌侵入分析。结果:利用口腔上皮细胞和胶原凝胶得到结构良好的口腔黏膜上皮体外模型。PAS染色显示,白色念珠菌感染后,随时间延长,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结构的破坏逐渐加重,菌丝由少到多逐渐侵入。感染至48 h,上皮松解,可见大量菌丝侵入上皮,且菌丝相白色念珠菌明显多于孢子相。结论:利用口腔上皮细胞和胶原凝胶初步建立了白色念珠菌侵入的口腔黏膜上皮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C.albicans) 口腔黏膜上皮 模型
下载PDF
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鼻窦炎模型鼻窦黏膜上皮GR及IκB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辉 朱天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2,共5页
观察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模型鼻窦黏膜上皮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的影响,从抑炎机制角度,探索鼻渊舒对CRS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00只,按每组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 观察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模型鼻窦黏膜上皮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的影响,从抑炎机制角度,探索鼻渊舒对CRS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00只,按每组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鼻渊舒组、克拉霉素组后,建立CRS模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干预,鼻渊舒、克拉霉素组分别给予鼻渊舒(1.5 mL·kg-1·d-1)、克拉霉素(25 mg·kg-1·d-1)灌胃14天,治疗结束后取鼻窦黏膜,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鼻窦黏膜上皮细胞胞浆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鼻窦黏膜炎细胞明显浸润,呈慢性炎症病变,腺体及杯状细胞明显增生;与正常组比较,GR表达显著降低(P<0.01),IκBα表达显著增高(P<0.01)。鼻渊舒灌胃治疗后,鼻窦黏膜上皮得到较好修复,炎细胞浸润不明显,腺体和杯状细胞增生亦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GR表达显著增高(P<0.01),IκBα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鼻渊舒在促进抑炎途径的GR表达的同时,通过抑制IκBα表达,防止IκBα对NF-κB促炎途径的过度抑制,动态调控了鼻窦黏膜上皮炎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渊舒 慢性鼻原鼻窦炎 鼻窦黏膜上皮 糖皮质激素受体 IΚBΑ IΚBΑ
下载PDF
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p53、H-ras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明亮 吴韵芳 +2 位作者 施达仁 王纾宜 穆美云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p53、H-ras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3例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经随访其中40例恶变为癌)、56例喉鳞癌和7例喉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阳忖率在喉粘膜卜皮异型增生恶变组... 目的:探讨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p53、H-ras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3例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经随访其中40例恶变为癌)、56例喉鳞癌和7例喉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阳忖率在喉粘膜卜皮异型增生恶变组为50.0%,未恶变组为17.4%,喉癌组为51.8%,正常组织无表达。恶变组与未恶变组间,未恶变组与喉癌组间的p53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H-ras蛋白阳性率在喉正常组织、异型增生恶变组、未恶变组、喉癌组依次为0%、52.5%、522%和73.2%。恶变组和未恶变组间H-ra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预后有密切关系。H-ras的表达与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粘膜上皮 异型增生 预后 P53基因 H-RAS
下载PDF
萎缩性鼻炎患者鼻阈缩窄手术前后鼻粘膜的病理和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忠琪 刘绍霖 +1 位作者 李德祥 韩旭英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12-14,共3页
对遵义地区居民中应用开放式炉灶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萎缩性鼻炎(AR)患者行鼻域缩窄术,于术前术后钳取鼻粘膜行病理和组织化学观察,并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是:手术前与手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不明显;但随时间的延长鼻粘膜均有显著的变... 对遵义地区居民中应用开放式炉灶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萎缩性鼻炎(AR)患者行鼻域缩窄术,于术前术后钳取鼻粘膜行病理和组织化学观察,并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是:手术前与手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不明显;但随时间的延长鼻粘膜均有显著的变化。术后6年鼻粘膜几乎恢复达正常程度,但恢复的假复层柱状上皮仍有部分纤毛脱落;固有层中腺体数量增加,但腺体部分细胞排列不整;血管内膜虽未见明显增厚,但血管周围仍有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则无)。故术后仍未能恢复到完全正常程度,结合本地区AR特点,提示应加强AR的预防工作;鼻阈缩窄手术仍不失为治疗AR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萎缩性鼻炎 鼻域缩窄术 围手术期 鼻粘膜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表达ICAM-1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智林 金牡丹 +2 位作者 梁丽贞 林玎 吴佳丽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0年第4期168-169,共2页
目的 :观察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ICAM 1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47例HP感染阳性和 41例HP感染阴性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膜ICAM 1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HP感染阳性者ICAM 1表达增高 ,且与HP感染阴性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 目的 :观察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ICAM 1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47例HP感染阳性和 41例HP感染阴性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膜ICAM 1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HP感染阳性者ICAM 1表达增高 ,且与HP感染阴性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促进胃粘膜上皮ICAM 1表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粘膜上皮 细胞间粘附分子
原文传递
MSCs-肠道菌群相互调控关系在IBD治疗中的作用
13
作者 刘爱茹 杨少鹏 张晓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312-318,共7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肠粘膜之间异常的免疫调控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纠正菌群失调的肠道微生态疗法对IBD的治...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肠粘膜之间异常的免疫调控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纠正菌群失调的肠道微生态疗法对IBD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IBD的应用中显示出积极的治疗前景,其有望成为IBD的新兴治疗手段.MSCs除了免疫抑制、组织修复的作用以外,还有助于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同时,肠道菌群对MSCs的功能活动同样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在IBD的环境背景下,MSCs与肠道微生态疗法的联合应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就IBD肠道菌群特征及菌群靶向治疗现状,肠道菌群与宿主肠粘膜上皮之间以及MSCs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在IBD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可为探究MSCs-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间充质干细胞 肠黏膜上皮
下载PDF
颊粘膜上皮癌前和癌变中细胞凋亡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岩 邓志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2-194,共3页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ISEL)方法检测口腔颊部粘膜在正常、炎症、异常增生及鳞癌状态下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在正常和炎症上皮中处于一种较稳定和低的程度。异常增生中的凋亡细胞数量最多,其次为鳞癌,二者的细胞凋亡...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ISEL)方法检测口腔颊部粘膜在正常、炎症、异常增生及鳞癌状态下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在正常和炎症上皮中处于一种较稳定和低的程度。异常增生中的凋亡细胞数量最多,其次为鳞癌,二者的细胞凋亡较正常和炎症组明显增多。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在颊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颊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病变 细胞凋亡 口腔粘膜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