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南山区滑坡发育特征与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惠振德 李晓玲 孙虎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系统分析研究历史文献、遥感信息和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陕南山区滑坡发育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了岩性与构造、地貌条件、植被因子、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滑坡发育敏感性的影响;
关键词 滑坡 发育特征 敏感性分析 防御措施 陕西
下载PDF
北京市漫水河流域山区洪水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宋万祯 贾更华 +1 位作者 杜小聃 雷晓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66,119,共4页
北京市山丘地区洪水具有汇流快、历时短、破坏强的特点,多发于夏秋季汛期,损失惨重。为此需建立水文预报系统,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EasyDHM)和马斯京根汇流模型演算方法分别进行产、汇流计算,模拟再现漫水河站近几十年内发生的洪水事件... 北京市山丘地区洪水具有汇流快、历时短、破坏强的特点,多发于夏秋季汛期,损失惨重。为此需建立水文预报系统,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EasyDHM)和马斯京根汇流模型演算方法分别进行产、汇流计算,模拟再现漫水河站近几十年内发生的洪水事件。结果发现,率定期参数敏感性分析和优化之后的模型模拟精度有明显提高;验证期模拟洪水发生年份距离模型率定年份越近模拟效果越好,且模拟洪水的洪量模拟效果优于洪峰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丘区 EasyDHM模型 洪水预报模型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我国山区农业供给侧改革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廖咏絮 廖伦建 《改革与战略》 2018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山区在经济弱势中储藏着巨大的绿色优势,交通弱势中储藏着丰富的文化优势,"精神贫困"中储藏着积极的变革优势。山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以优势特色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壮... 山区在经济弱势中储藏着巨大的绿色优势,交通弱势中储藏着丰富的文化优势,"精神贫困"中储藏着积极的变革优势。山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以优势特色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山区共享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 农业 山区 改革
原文传递
山区地区宅基地地籍调查方法探讨
4
作者 吴翠芬 詹长根 吴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6年第5期59-61,65,共4页
为提高山区地区宅基地地籍调查效率,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开展,以恩施市三岔乡三元坝村、燕子坝村、阳天坪村三个行政村为例,分别采用简易地籍调查法和数字地籍调查法对宅基地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为提高山区地区宅基地地籍调查效率,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开展,以恩施市三岔乡三元坝村、燕子坝村、阳天坪村三个行政村为例,分别采用简易地籍调查法和数字地籍调查法对宅基地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要求前提下,简易地籍调查法相对于数字地籍调查法可节省40%费用,提高30%效率。采用简易地籍调查法进行山区宅基地调查更具有可行性,对类似地区开展宅基地地籍调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宅基地调查 简易地籍调查 数字地籍调查
下载PDF
RTK技术在山区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袁航 崔文刚 +2 位作者 温珍灵 韩可欣 钟磊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贵州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植被覆盖度高、通视性差,采用传统测量仪器进行地籍测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RTK技术是新兴的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误差不累计等特性,因此,将RTK技术应用在山区地籍测量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阐述RT... 贵州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植被覆盖度高、通视性差,采用传统测量仪器进行地籍测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RTK技术是新兴的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误差不累计等特性,因此,将RTK技术应用在山区地籍测量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阐述RTK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实测数据对其在山区地籍测量中的实用性进行探究,并重点论述RTK在山区地籍测量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可为今后进行相关的测量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山区 RTK技术 山区地籍测量 差分定位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贵州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魏媛 吴长勇 李昕蔓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62-2669,共8页
【目的】为贵州及类似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5年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从供水系统、需... 【目的】为贵州及类似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5年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从供水系统、需水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3个方面构建的贵州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20个评价指标中筛选出对其影响较大的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等指标15个,三大系统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影响依次为经济/社会系统>供水系统>需水系统;2000-2015年贵州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关联度均在0.7以上,2000-2011年关联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11-2015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1和2013年为枯水年份,水资源总量减少,导致供水系统的供水力不足,致使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下降。【结论】贵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水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经济/社会系统与水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二者的协调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区域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压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动态变化 评价 可持续利用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基于统计降尺度方法的高寒山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7
7
作者 穆振侠 姜卉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6,共7页
高寒山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对于了解该区域未来水资源的变化和指导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测气象站点数据、实测水文站点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Had CM3数据,采用统计降尺度方法预估了高寒山区... 高寒山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对于了解该区域未来水资源的变化和指导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测气象站点数据、实测水文站点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Had CM3数据,采用统计降尺度方法预估了高寒山区未来(2020—2099年)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率定的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降水与气温的变化趋势;2协合拉站未来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尤其是7—8月),但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波动变化较复杂;3协合拉站未来气温持续升高,尤其以2070s(2070—2079年)后较明显,升高幅度最大发生在8月;4未来该区域降水的减少及气温的升高将影响冰川与积雪的储量,加速高寒山区冰川与积雪的消融量,影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的水资源量,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不同用水部门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统计降尺度方法 高寒山区
原文传递
西北半干旱区经济林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6
8
作者 郭怀林 李鸿杰 +1 位作者 罗广元 杨斌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发展以来,我国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经济林生产中的复合生态经营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深入研究与持续推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是温带水果等经济林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经济林占地面积... 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发展以来,我国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经济林生产中的复合生态经营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深入研究与持续推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是温带水果等经济林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经济林占地面积大,占农业产业的比重大。基于经济林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三农"事业的发展,为了指导西北半干旱区经济林生产农户、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以甘肃省天水市为研究区,通过模式设计与实证研究,优化形成了几种典型的经济林复合生产模式,采用这几种典型的经济林复合生产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复合生态农业 经营模式 西北半干旱山区 甘肃天水
下载PDF
北京土石山区保育基盘法植苗造林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解建强 魏天兴 朱金兆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8期834-837,共4页
试验采用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保育基盘法植苗造林技术,对试验地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客土、草炭、珍珠岩和肥料的混合比例(体积比)为5∶3∶1∶1,并探讨保育基盘法植苗造林对苗木成活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基盘苗木的... 试验采用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保育基盘法植苗造林技术,对试验地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客土、草炭、珍珠岩和肥料的混合比例(体积比)为5∶3∶1∶1,并探讨保育基盘法植苗造林对苗木成活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基盘苗木的成活率、苗高和基径生长量较无基盘苗木有显著提高;树种选择的试验结果表明,侧柏、油松的成活率最高,元宝枫次之,栓皮栎成活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土石山区 保育基盘 植苗造林 成活率
下载PDF
基于贡献率和熵值法耦合的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红梅 苗梦琦 周福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51,共14页
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出露广布、崩塌灾害多发,对该区域进行崩塌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十分必要。基于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地区内地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选取一处地跨重庆市武隆区、南川区和綦江区且以中山山地为主的灰岩地区为研究区,遴选出... 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出露广布、崩塌灾害多发,对该区域进行崩塌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十分必要。基于川东南盆周山地灰岩地区内地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选取一处地跨重庆市武隆区、南川区和綦江区且以中山山地为主的灰岩地区为研究区,遴选出地层岩性、陡崖相对高差、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地形坡度、植被覆盖、距水系距离、距断裂构造距离、距道路距离等9个危险性评价指标;基于大量已发崩塌灾害并利用贡献率法定量计算单因子的贡献率,建立危险性评价指标分级赋值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各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构建了贡献率法与熵值法耦合的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基于ArcGIS系统利用等面积法实现多因子空间叠加的危险性分区与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1%、30%、33.3%和25.7%。研究区内位于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的乡镇分别有12、6、2和2个。研究结果为川东南盆周山地崩塌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周山地 崩塌 贡献率 熵值法 危险性评价
原文传递
大小兴安岭林区人口高度老龄化特征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满姗 吴相利 姚玲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9期15-20,共6页
林区人口高度老龄化是我国林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给林区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探寻人口老龄化问题驱动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保证林区人口与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大小兴安岭典型林区——伊春和... 林区人口高度老龄化是我国林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给林区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探寻人口老龄化问题驱动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保证林区人口与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大小兴安岭典型林区——伊春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时空演变,揭示林区高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解析林区人口高度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林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发展意见。结果表明,林区人口高度老龄化在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比重、人口抚养比、人口老少比等方面表现突出;人口发展、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因素是林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及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的角度,提出在人口、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林区发展的具体建议,可为林区的人口规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对策研究 大小兴安岭林区
下载PDF
武陵山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雄 《知行铜仁》 2010年第5期75-78,62,共5页
面对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武陵地区人... 面对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武陵地区人民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条路径。本文从武陵山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入手,对武陵山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农业必须在保护改造生态环境、增加资金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技术支持及建立健全有效发展机制方面下功夫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武陵山区 经济发展 建议
原文传递
陕西秦岭木本花卉植物组成及县域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晨 吉文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90,共11页
【目的】明确陕西秦岭范围内木本花卉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县域空间分布格局,从物种多样性角度识别分布热点,进行植物分区,为该地区木本花卉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引种和植物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各类文献资料的整理,... 【目的】明确陕西秦岭范围内木本花卉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县域空间分布格局,从物种多样性角度识别分布热点,进行植物分区,为该地区木本花卉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引种和植物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各类文献资料的整理,参照APGⅣ分类系统,编写陕西秦岭木本花卉植物完整名录。以各县(区)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统计物种绝对丰富度和限制性丰富度,利用Arcmap 10.2绘制物种水平分布图谱,采用Top 5%丰富度算法和互补算法识别分布热点,利用县域之间的物种相似度进行分区划分。【结果】陕西秦岭共有木本花卉植物71科210属854种,包括120个变种、15个亚种、3个变型,其中以蔷薇科、蔷薇属物种数最多,生活型以灌木为主,花色以白色和黄色为主,且主要在春夏两季开花,果色以红色和黑色为主,且主要在夏秋两季结实。854种木本花卉植物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陕西省野生保护植物22种,我国特有种38种,陕西特有种18种,被IUCN物种保护等级评为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1,6,19,21种。物种绝对丰富度在各县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宁陕县最高,临潼区最低;限制性丰富度最高的是安康市汉滨区。通过Top 5%丰富度算法得到宁陕县和太白县2个热点分布县,互补算法得到24个热点分布县(区),两种方法的重叠区域是宁陕县和太白县。利用物种相似度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区。【结论】陕西秦岭木本花卉植物的物种组成、观赏特性具有多样性,中西部地区是分布热点,能够为当地园林建设提供丰富的绿化植物。部分植物还需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来明确其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以补充现有资料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秦岭 木本花卉 物种组成 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干线公路陡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旭之 徐金玉 林欢欢 《现代交通技术》 2020年第5期1-4,12,共5页
西南山区干线公路受地形和经济条件限制,急坡陡弯路段较多,沥青路面结构层普遍偏薄,容易产生早期病害。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建立陡坡路段沥青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平坡路段和陡坡路段)和不同路面结构(常规路面结... 西南山区干线公路受地形和经济条件限制,急坡陡弯路段较多,沥青路面结构层普遍偏薄,容易产生早期病害。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建立陡坡路段沥青路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平坡路段和陡坡路段)和不同路面结构(常规路面结构和高模量路面结构)条件下沥青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沥青面层底部纵向剪应变显著增加,相比平坡路段,当坡度增至6%时,沥青面层底部纵向剪应变增加了16.83倍。建议提高沥青混合料模量以改善陡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的受力状态,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干线公路 陡坡 有限元 受力分析 高模量
下载PDF
“两山”地区煤矿区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团 班思远 《中国煤炭》 2019年第12期89-93,共5页
煤炭资源的开发对京津冀燕山、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为突出,为了实现“两山”地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将生态工程、矿业产业与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提出“两山”地区煤矿区基于充填开采的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实现生态... 煤炭资源的开发对京津冀燕山、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为突出,为了实现“两山”地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将生态工程、矿业产业与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提出“两山”地区煤矿区基于充填开采的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实现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由修复向源头防护的转变。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加快煤矿区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深化政策支持,不断丰富煤矿区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的内涵,全面提升煤矿区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 充填绿色开采 “两山”地区 煤矿区
下载PDF
六盘山区雾的宏微观特征分析
16
作者 党张利 褚永伟 滕微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22年第4期307-310,316,共5页
利用2014—2018年宁夏六盘山区隆德、泾源、六盘山气象观测站布设的前向散射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六盘山区雾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区雾具有明显的年、月、季、日变化特征。六盘山区年平均雾日数为53.7 d,月平均雾日数为22.4... 利用2014—2018年宁夏六盘山区隆德、泾源、六盘山气象观测站布设的前向散射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六盘山区雾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区雾具有明显的年、月、季、日变化特征。六盘山区年平均雾日数为53.7 d,月平均雾日数为22.4 d,秋季出现雾的次数最多,08:00出现雾的频次最高。六盘山站年平均出现雾日数为133.4 d,出现雾的次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隆德站的雾通常出现在12:00之前,以辐射雾为主。最后,统计并分析了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六盘山站雾滴谱,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月、日变化特征。有雾阶段的粒子数浓度、液态水质量浓度、粒径远远大于无雾阶段的对应参数值。雾滴谱呈单峰分布,粒子数浓度集中在小滴范围,而对于雾滴谱在中滴和大滴的粒子数浓度,有雾、有降水阶段要高于有雾、无降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区 雾滴谱
下载PDF
基于DEM的山区气温空间模拟方法 被引量:98
17
作者 张洪亮 倪绍祥 +2 位作者 邓自旺 谌芸 查勇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360-364,共5页
气温作为一种农业资源是由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形成的 ,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密不可分 (特别在山区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ElevationModel,简称DEM)作为一种地表形态的描述方式 ,在利用空间信息进行各种专题分析研究和规划... 气温作为一种农业资源是由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形成的 ,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密不可分 (特别在山区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ElevationModel,简称DEM)作为一种地表形态的描述方式 ,在利用空间信息进行各种专题分析研究和规划决策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研究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为支撑 ,在常规统计模型 (CSM)的基础上 ,利用地形的坡度、坡向因子进行山区气温空间小尺度模拟的修正模型———地形调节统计模型(TASM) ,并在环青海湖地区进行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地形调节统计模型优于常规的统计模型 ,从而为山区任一地域单元气温空间分布的快速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对山区气温资源的专题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DEM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气温模拟 地形调节统计模型 山区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几种常用水体提取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被引量:103
18
作者 毕海芸 王思远 +3 位作者 曾江源 赵岩 王辉 殷慧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5期77-82,共6页
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遥感数据来进行水资源的监测、调查和分析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遥感影像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水体信息,是进行水资源调查和监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进行水体提取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选取了常用的3... 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遥感数据来进行水资源的监测、调查和分析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遥感影像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水体信息,是进行水资源调查和监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进行水体提取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选取了常用的3种水体提取方法,即单波段阈值法、基于阈值的多波段谱间关系法、基于阈值的水体指数法,然后分别选取典型的武汉平原地区和宜昌山地地区为研究区,以Landsat5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实验来比较和分析这3种水体提取方法分别在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的优势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影像 水体提取 阴影 平原 山地
下载PDF
中国山区耕地利用边际化表现及其机理 被引量:96
19
作者 李升发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3-817,共15页
耕地利用边际化是当前中国山区土地利用主要变化趋势。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资料,本文首先分析2003年以来农业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生产成本的结构变化以及农户的响应,并对比平原和山区农户对劳动力成本... 耕地利用边际化是当前中国山区土地利用主要变化趋势。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资料,本文首先分析2003年以来农业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生产成本的结构变化以及农户的响应,并对比平原和山区农户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响应方式及程度的差异,发现平原地区能够通过大规模的农业机械替代减少劳动投入,进而有效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影响,而山区因地形条件限制,劳动生产率提升相对缓慢,并与平原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占比不断上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中国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明显,以玉米为代表的种植业净利润在2013年普遍降至零以下。2000年以来,中国山区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增加、NDVI指数增强,而且在省级层次上,山区县范围NDVI变化率与耕地和森林面积变化率分别具有很强的负相关(r=-0.70)和正相关(r=0.91),证实了中国山区耕地当前边际化的发展态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最后对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农业劳动力快速析出背景下的山区耕地利用边际化机理进行了总结。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山区耕地撂荒和森林转型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边际化 耕地撂荒 农业劳动力成本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山区
原文传递
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被引量:93
20
作者 张佰林 高江波 +2 位作者 高阳 蔡为民 张凤荣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3-517,共15页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应"的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和规律,提出山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响应措施。研究表明:(1)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体现出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转折,显性形态转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收缩和林地恢复性增长,隐性形态转型即伴随上述过程发生的土地边际化及生态功能恢复;(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劳动力转移引发土地人为扰动减轻是直接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引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更为根本的驱动力;(3)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降低了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高了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其社会经济效应应聚焦山区农村发展与农户生计安全层面,并亟需实证研究的支撑;(4)当前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恢复和生态优化的良性过程,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山区农村土地整治要顺应其土地利用转型规律,目标导向从耕地数量增加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福祉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驱动力 效应 土地整治 山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