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7
1
作者 周子强 李佛保 陈裕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 :建立大鼠脊髓牵拉性损伤的模型 ,探讨实验性脊髓牵拉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双侧椎板切除显露大鼠脊髓的全宽 ,用模拟神经拉钩特制的牵开器由侧方牵拉脊髓 ,实现水平方向上的脊髓牵拉性损伤 ,并用磁刺激运动诱发... 目的 :建立大鼠脊髓牵拉性损伤的模型 ,探讨实验性脊髓牵拉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双侧椎板切除显露大鼠脊髓的全宽 ,用模拟神经拉钩特制的牵开器由侧方牵拉脊髓 ,实现水平方向上的脊髓牵拉性损伤 ,并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行为学功能试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选用不同的牵拉比率 (2 0 %、30 %和40 % )可以稳定地复制出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脊髓损伤 ,其神经电生理的改变与行为学功能的改变有相关性。结论 :此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了解牵拉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性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Motor imagery training induces changes in brain neural networks in stroke patients 被引量:15
2
作者 Fang Li Tong Zhang +3 位作者 Bing-Jie Li Wei Zhang Jun Zhao Lu-Ping S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771-1781,共11页
Motor imagery is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n action without overt movement or muscle activation. However, the effects of motor imagery on stroke-induced hand dysfunction and brain neural networks are still unknown... Motor imagery is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n action without overt movement or muscle activation. However, the effects of motor imagery on stroke-induced hand dysfunction and brain neural networks are still unknown. We conduct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the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Twenty stroke patients, including 13 males and 7 females, 32–51 years old,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PP group, n = 10) or the motor imagery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MP group, n = 10). All patients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ce a day, 45 minutes per session, five times per week, for 4 consecutive weeks. In the MP group, motor imagery training was performed for 45 minutes after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aily.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nd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the upper extremity were used to evaluate hand fun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affected extremit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as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brain neural networks. Compared with the PP group, the MP group showed better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 higher amplitude of the motor evoked potential in the abductor pollicis brevis, greater 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the right dorsal pathway, and an increase in the 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the bilateral dorsal pathway.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4 weeks of motor imagery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mproves hand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by enhancing the dorsal pathway. This trial has been registered with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registration number: Chi CTR-OCH-12002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hand function motor imagery brain neural network motion evoked potential dorsal pathway ventral pathwa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邱志茹 刘洪波 +1 位作者 王少平 张炳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9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临床确诊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磁共振(MRI)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临床确诊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磁共振(MRI)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症状及体征等,将神经电生理异常率与MRI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神经电生理异常35例,异常率83.3%,其中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诸项目均可出现异常;MRI异常23例,异常率54.8%。通过SPSS软件处理,符合Pearson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客观反映SCD病变部位,异常率高于MRI检查,并可进行定性诊断,在SCD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 神经电生理 磁共振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的诱发电位检查及其在动物模型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顾兵 余彬 +1 位作者 张海明 李华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02-1206,共5页
诱发电位可反映脊髓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诱发电位检查不仅为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提供相对客观的指标,而且在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就诱发电位在临床脊髓损伤检查及其在... 诱发电位可反映脊髓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诱发电位检查不仅为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提供相对客观的指标,而且在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就诱发电位在临床脊髓损伤检查及其在动物模型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感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动物模型 评价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余舰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魏建军 牛朝诗 傅先明 高歌 陈昱 顾大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A)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CGA和MEP联合监测组(ICGA+...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A)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CGA和MEP联合监测组(ICGA+MEP组)37例,无监测组(非ICGA+MEP组)21例,手术均采取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脑缺血发生率,并观察ICGA和MEP对术中策略的影响。结果按照GOS评价预后,ICGA+MEP组术后GOS分级明显高于非ICGA+MEP组,术后脑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同时ICGA和MEP联合监测对部分患者术中策略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结论 ICGA和MEP联合监测可术中实时调整手术策略,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能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动脉瘤 荧光造影 运动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原文传递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在急性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群喜 赵晓晶 +3 位作者 朱军 张云鹤 刘刚 付爱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 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术中联合监测急性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中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 选取24例急性脊髓损伤进行椎管减压手术的患者作为术中监测组,术中均应用SEP和MEP联合监测;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 目的 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术中联合监测急性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中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 选取24例急性脊髓损伤进行椎管减压手术的患者作为术中监测组,术中均应用SEP和MEP联合监测;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脊髓神经功能McCormick评分.同时选取既往术前神经功能评分相同的24例作为对照组.结合监测数据对两组神经功能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中监测组椎管减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者10例,未见改变者12例,下降者2例.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者6例,未见改变者14例,下降者4例.术中监测组减压前、后SEP的P40潜伏期和波幅以及MEP的下肢拇展肌(AHB)潜伏期的改变趋势与脊髓神经功能的转归基本相一致.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的P40潜伏期、波幅、AHB潜伏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脊髓神经功能未见改变者的P40潜伏期、波幅、AHB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脊髓损伤椎管减压术中采用SEP和MEP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脊髓功能的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变的趋势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损伤 术中监测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评估脑梗塞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龚凌云 屈新辉 +4 位作者 吴晓牧 张昆南 高幼奇 胡凡 吴爱玲 《江西医药》 CAS 2009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在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4月~2007年6月收治的40例门诊或住院脑梗塞患者于发病72h及半年后进行改良SSS评分。并对40例患者在72h内进行瘫痪侧肢体或一...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在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4月~2007年6月收治的40例门诊或住院脑梗塞患者于发病72h及半年后进行改良SSS评分。并对40例患者在72h内进行瘫痪侧肢体或一侧肢体的MEP检测。结果急性期MEP正常者预后较MEP异常者好,MEP波形消失或运动传导时间延长者,瘫痪程度重,SSS评分高。结论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无痛、无创、安全、操作简便,对脑梗塞病情判断和在运动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可作为判断脑梗塞预后的常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冯宾 沈建雄 +3 位作者 仉建国 周熹 梁锦前 翁习生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2期167-172,共6页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神经功能障碍是最应受到关注的并发症,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帮助早期发现可能的神经功能损伤。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在特发性脊柱侧...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神经功能障碍是最应受到关注的并发症,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帮助早期发现可能的神经功能损伤。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对预测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作用。方法: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运用TcMEP和(或)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MEP监测采用经颅刺激C3、C4,记录外周肌源性MEP,SEP监测采用刺激双侧胫后神经,记录电极采用Cz-CPz。阳性诊断标准: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75%,SEP波幅下降50%。结果:11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联合MEP、SEP监测的检出率为100%。MEP监测阳性6例,假阳性1例。1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MEP的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9%;SEP监测敏感性50%,特异性为100%;联合MEP、SEP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MEP+SEP的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提高监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可预测术中神经功能损伤事件的发生。MEP是多模式监测的基础,SEP是重要补充。单独应用MEP监测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中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矫形手术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
下载PDF
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静吸麻醉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麻醉效果 被引量:3
9
作者 罗礼君 曹德钧 刘少星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707-708,共2页
目的研究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麻醉效果,探讨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上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行脊柱侧弯矫形术青少年患者2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4例。实验组采用七氟烷... 目的研究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麻醉效果,探讨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上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行脊柱侧弯矫形术青少年患者2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4例。实验组采用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心率、血压以及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术后拔管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T1到T5的5个时间点,两组血压和心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此后的3个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血压恢复更快,心率较低(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更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性更高,术后恢复更快,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丙泊酚 脊柱 侧弯 矫形术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生长棒撑开术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帆 王树杰 +4 位作者 沈建雄 仉建国 赵宏 赵宇 李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5-589,共5页
目的:分析生长棒撑开术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进行的65例141次生长棒撑开手术,在生长棒撑开术中,运用MEP和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MEP... 目的:分析生长棒撑开术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进行的65例141次生长棒撑开手术,在生长棒撑开术中,运用MEP和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MEP监测采用经颅刺激C3、C4,记录外周肌源性MEP,SEP监测采用刺激双侧胫后神经,记录电极采用Cz-CPz。阳性诊断标准: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75%,SEP波幅下降50%或潜伏期延长10%。结果:141例次撑开手术中成功获得具有监护价值且重复性较好MEP 139例次,检出率98.6%,全程失败2例次(占1.4%);SEP成功监测140例次,检出率99.3%,失败1例(占0.7%)。所有患者均能成功记录到一种以上的诱发电位。本组141例次手术中未出现MEP及SEP监测阳性。所有患儿术后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神经功能监测结果均为真阴性。结论:生长棒撑开术是简单安全的手术操作,但是,运用MEP和SEP进行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以为生长棒撑开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生长棒技术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下载PDF
水中活动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体感、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陶涛涛 林海燕 +4 位作者 屠文展 刘怀霞 程博 庄进飞 蒋松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水中平板训练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水中平板训练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T10—11SCI模型,采用BBB评分、爬网格实验、SEP及MEP评定肢体功能及训练效果。结果:BBB评分及爬网格实验显示,水中平板训练组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其他组明显改善(P<0.05)。SEP、MEP的潜伏期,三组训练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显著缩短(P<0.05);但三组训练组之间M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水中平板训练组较减重平板训练组SEP、MEP波幅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组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SEP、MEP及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恢复作用,其中水中平板训练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水中活动平板训练
下载PDF
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健康人初级运动皮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牟宏 马跃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14期1488-1491,1526,共5页
目的研究比较健康青年受试者右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M_1区)应用连续θ短阵快速脉冲(cTBS)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左侧M_1区应用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iTBS)方案与左侧M_1区单独应用iTBS方案对皮质兴奋性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目的研究比较健康青年受试者右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M_1区)应用连续θ短阵快速脉冲(cTBS)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左侧M_1区应用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iTBS)方案与左侧M_1区单独应用iTBS方案对皮质兴奋性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A组(右侧cTBS+左侧iTBS)和B组(右侧cTBS假刺激+左侧iTBS),28例健康青年受试者均参加2组实验(间隔时间≥48 h)。首先于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_1区测定其静息运动阈值(RMT)RMT_1,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最大波幅MEP_1;然后给予右侧M_1区cTBS刺激或假刺激,联合左侧M_1区iTBS刺激,最终测定RMT_2,记录MEP_2。比较2组各测定指标的差异。结果刺激前后,2组组内、组间R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刺激后MEP_2较MEP_1均明显增高(P均<0.05),且A组刺激后MEP_2较MEP_1增加值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右侧cTBS+左侧iTBS和右侧cTBS假刺激+左侧iTBS方案均可提高健康青年受试者右侧大脑半球M_1区皮质兴奋性,且右侧cTBS+左侧iTBS方案优于右侧cTBS假刺激+左侧iTBS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质 θ短阵快速脉冲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静息运动阈值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膈肌运动诱发电位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许辉 贾连顺 +2 位作者 袁文 严望军 张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091-1093,共3页
[目的]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后膈肌的病理学变化及膈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的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 [目的]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后膈肌的病理学变化及膈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的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干起始部。术后第1~6个月各组样本取颈后正中切口,切除C3全椎板充分显露颈髓并于C3、4水平锐性横断。证实胫前肌MEP完全消失后,于两侧腋前线肋下缘作切口,显露该处膈肌腹腔侧。直视下将同心针电极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垂直胸壁插入膈肌肋部,监测其MEP的变化。然后完整取出膈肌,于电子天平称重。并于右侧腋前线顺膈肌肌纤维方向切取2 mm宽肌条行HE染色。分析膈肌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神经移位后随着时间延长,大鼠膈肌MEP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6个月组MEP波幅为(6.35±0.51)mV,潜伏期为(3.41±0.36)m s。同时,膈肌逐渐饱满,肌重逐渐恢复,6个月为正常对照组的(97.23±4.07)%。肌纤维截面积也逐渐增大,6个月组达(1 741±439)μm2为正常对照组(1 809±461)μm2的(98.28±3.65)%。6个月组的各数据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电生理及病理学来看副神经可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神经 副神经 膈肌 运动诱发电位 病理学
下载PDF
NEP1-40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对脊髓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勇 任先军 +1 位作者 蒋涛 陈德纯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7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和NEP1-40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的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MP治疗组、NEP1-40治疗组和对照组4组。建立大鼠中段胸部脊髓后半部横切模型。MP的给药方法为术后30 min...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和NEP1-40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的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MP治疗组、NEP1-40治疗组和对照组4组。建立大鼠中段胸部脊髓后半部横切模型。MP的给药方法为术后30 min内经鼠尾静脉给予MP 30 mg/kg,后给予剂量5.4 mg/(kg.h),持续23 h;NEP1-40的给药方法为术后3 d于硬膜下管给予NEP1-40 12.5μg/(20μl PBS.d),连续7 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不同时间点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和行为学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大鼠潜伏期延迟时间较MP、NEP1-40治疗组和对照组短,5 w时接近正常,其P1波的潜伏时间为5.42 ms,N1波的潜伏时间为5.55 ms(P<0.01),其BBB运动评分5 w时为17分(P<0.01);联合治疗组的空洞面积百分比不到对照组的一半(P<0.01);NF200阳性染色的神经元数目为20.19个/1000μm2。结论:MP和NEP1-40联合治疗可减少病变范围,减轻白质纤维脱髓鞘病变,增多NF200阳性神经元数目,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由于脊髓后半横切所引发的脊髓电生理的障碍,促进了脊髓功能恢复。在治疗脊髓损伤时,MP与NEP1-40有协同作用,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NEP1-40 甲基强的松龙 运动诱发电位 行为学评价
下载PDF
山羊脑挫裂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钢 张彭跃 +2 位作者 沙红英 陈建泉 朱剑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55,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控性强、易于指标检测的大动物(山羊)脑挫裂伤模型。方法选取25只健康成年无角山羊,通过外科手术暴露各组羊大脑上薛氏沟周围的运动皮质,以50g钢球分别自50、75、100及125cm高度作自由落体加速撞击一次致伤,记录运... 目的建立一种可控性强、易于指标检测的大动物(山羊)脑挫裂伤模型。方法选取25只健康成年无角山羊,通过外科手术暴露各组羊大脑上薛氏沟周围的运动皮质,以50g钢球分别自50、75、100及125cm高度作自由落体加速撞击一次致伤,记录运动诱发电位、头颅MRI扫描图像,以及病理显微观的改变。结果50、75、100及125cm高度撞击组羊的存活率分别为100%、100%、80%及40%。头颅MRI扫描和运动诱发电位表明100cm高度撞击可产生明显脑挫裂伤灶及脑水肿,损伤局部皮层的运动诱发电位变化明显;50、75cm高度撞击仅产生轻度的脑挫裂伤灶及脑水肿表现;125cm高度撞击产生广泛的脑挫裂伤灶。结论对山羊脑上薛氏沟周围运动皮层区使用50g×100cm力度作自由落体加速撞击,可产生观察指标明确且存活率高的山羊脑挫裂伤模型,有望广泛用于神经干细胞移植及药物等治疗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模型 动物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显微治疗56例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才厚 涂献坤 +3 位作者 陈琰 王志强 石松生 陈建屏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7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治疗的手术策略和预后,为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诊疗经过,并发症和预后等。结果 56例前交通... 目的探讨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治疗的手术策略和预后,为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诊疗经过,并发症和预后等。结果 5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直接夹闭49例,动脉瘤切开再夹闭3例,4例患者为复杂动脉瘤,占位效应明显,切开并切除一部分动脉瘤后夹闭动脉瘤。获随访病例53例,随访时间为3~6个月,良好43例,轻中残6例,重残4例。结论显微治疗破裂型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确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合理使用辅助设备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荧光造影 运动诱发电位 手术
下载PDF
运动技能水平对罚篮预测过程中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剑 舒海英 +4 位作者 高润 吴殷 谭晓樱 朱晓峰 曾雨雯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0-73,共4页
探讨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罚篮视频预测过程中,预测能力与运动皮层兴奋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分为2个实验,预测能力实验采集篮球运动员(实验组)和普通大学生(对照组)对罚篮视频的出手、最高点以及入筐前阶段预测回答率和预测准确率数据;经... 探讨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罚篮视频预测过程中,预测能力与运动皮层兴奋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分为2个实验,预测能力实验采集篮球运动员(实验组)和普通大学生(对照组)对罚篮视频的出手、最高点以及入筐前阶段预测回答率和预测准确率数据;经颅磁刺激实验采集2组被试在不同阶段预测过程中的运动皮层兴奋性数据,刺激强度为0.2mV和1mV。结果发现,运动员在出手和最高点阶段预测回答率和预测准确率较对照组高,入筐阶段2组被试没有显著性差异;0.2mV刺激条件下2组被试运动诱发电位振幅都增高,而1mV条件下只有对照组振幅增高。结果说明预测过程可以使运动皮层兴奋性增加,而运动技能水平增高导致预测过程中运动皮层兴奋性增加幅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技能能力 预测能力 运动皮层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机械手实时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18
作者 李宏伟 赵丽 +2 位作者 边琰 张庆祺 耿丽清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0-43,共4页
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一种机械手实时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将稳态视觉诱发电位作为脑-机接口的输入信号,实现了脑电信号对机械手上升、下降、左转、右转、夹紧及松开6种动作的实时控制。系统利用6个LED发光二极管组成视觉刺激器,通过... 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一种机械手实时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将稳态视觉诱发电位作为脑-机接口的输入信号,实现了脑电信号对机械手上升、下降、左转、右转、夹紧及松开6种动作的实时控制。系统利用6个LED发光二极管组成视觉刺激器,通过小波变换去除脑电背景噪声,并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进行诱发电位的频谱分析,将其转换为外部机械手的控制命令。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控制机械手的实时运动。系统的实现为延伸和提高人类对外部设备的控制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运动控制 视觉诱发电位 视觉刺激器 小波变换
下载PDF
脑控主被动协同刺激下肢康复训练系统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龙飞 曹飞帆 +2 位作者 张鑫 梁仍昊 徐光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33,143,共5页
目的对脑控主被动协同刺激康复训练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索解决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主动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方法探索一种全新的脑控主被动协同刺激康复训练方法,集成了脑机接口、稳态运动视觉诱发电位、虚拟现实和下肢康复训练... 目的对脑控主被动协同刺激康复训练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索解决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主动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方法探索一种全新的脑控主被动协同刺激康复训练方法,集成了脑机接口、稳态运动视觉诱发电位、虚拟现实和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等技术,通过视觉刺激效果和被动训练作用于患者中枢神经,形成信息传递的闭环回路,实现运动神经通道的协同刺激,并搭建了脑控主被动协同刺激的下肢康复训练系统。结果所有被试者都在本系统的辅助下顺利完成了实验,检测程序在信息传输率为6.82~16.11bits/min时,系统检测的准确度为76.7%~96.7%,系统识别被试者运动意图的平均时间为6.01s,平均识别率为82.8%。结论本系统通过脑控主被动协同训练,提高了患者的训练效率和积极主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稳态运动视觉诱发电位 虚拟现实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下载PDF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铁军 张锐 徐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4-651,共8页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技术,被广泛的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一类脑机接口,但目前在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信号获取、特征提取、模式分类、在线系统等方面,介绍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基于笔者长期研...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技术,被广泛的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一类脑机接口,但目前在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信号获取、特征提取、模式分类、在线系统等方面,介绍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基于笔者长期研究工作的系列解决方案。如信号获取中能够去除低频偏置的放大器设计方法;特征识别方面针对在运动想象脑机接口中广泛使用的共空间模式方法的改进算法,使其具有更强的抗噪音能力;模式识别方面所提出的基于线性判别分析的改进算法,以较大幅度提高分类准确率。最后介绍了基于上述方法而设计实现的一种基于运动想象和运动启动电位的在线脑机接口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 放大器 共空间模式 模式识别 运动启动视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