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 被引量:32
1
作者 熊文 张建永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83,106,共5页
就学校体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与理论建构:从层次性和多维性角度揭示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培养学生竞争心理、纪律意识等方面阐述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价值;从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探究学... 就学校体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与理论建构:从层次性和多维性角度揭示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培养学生竞争心理、纪律意识等方面阐述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价值;从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探究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从学校体育开展道德教育的共性、限定性与个性方面指出其规定性。进而从观念、外部保障化层面与方法层面提出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及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道德教育 内涵 价值 理论基础 规定性 实施
下载PDF
论政治运行中的人伦关系与道德基础 被引量:17
2
作者 桑玉成 孙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1,共7页
政治的静态结构如组织、制度、法律、政策等,是政治过程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政治运行的客观基础。但是,政治的原理及其结构安排既基于政治之基本要素即"人"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人"的要素而被赋予了复杂的... 政治的静态结构如组织、制度、法律、政策等,是政治过程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政治运行的客观基础。但是,政治的原理及其结构安排既基于政治之基本要素即"人"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人"的要素而被赋予了复杂的意义。这其中,关于政治过程中人伦关系与道德基础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一定社会的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孕育着一定的政治行为主体,使其在政治行为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其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的烙印;由此,现代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规则,也必须以既定的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为依据;以积极的取向充分发挥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对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过程 人伦关系 道德基础 乡村政治
下载PDF
制度的品德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静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178,共8页
制度规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非个人化,这是否意味着"见物不见人"?本文试图回答制度是否关心人,是否存在制度品德,为何需要制度等相关问题。文章论述,制度是公共品德的实践形式,其"中性"特征并非是伦理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规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非个人化,这是否意味着"见物不见人"?本文试图回答制度是否关心人,是否存在制度品德,为何需要制度等相关问题。文章论述,制度是公共品德的实践形式,其"中性"特征并非是伦理意义上的,制度对行为预期的影响具有道德涵意。把制度和道德以及人割裂开来,有制度环境的原因:一些不良制度的存在,误导了人们的看法。但更主要的源自内因,即本体论上的局限:我们对人的理解及其预见性的假定。这一讨论的意义,在于揭示法治的道德基础。我们不仅应关注其功效方面——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更应关注其品德方面——规则为了什么而立,基于何种伦理原则解决问题,对预期行为带来何种道德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道德基础 伦理原则 人性
原文传递
仁慈抑或正义——谈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 被引量:7
4
作者 熊玲君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6-90,共5页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具有伦理性的社会安全制度,需要道德的辩护与支持。仁慈因其非约束性、等级次第性并带有施舍色彩的天然弱点,失去了担当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道德基础的依据,而正义则以其应得和法度的语义获得了构成社会保障道德根基的资...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具有伦理性的社会安全制度,需要道德的辩护与支持。仁慈因其非约束性、等级次第性并带有施舍色彩的天然弱点,失去了担当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道德基础的依据,而正义则以其应得和法度的语义获得了构成社会保障道德根基的资格。然而,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仍需仁慈为其运行提供价值引导和人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仁慈 正义 道德基础
下载PDF
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共7页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两套规范系统相辅相成:健全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系统,前者指制度道德性,后者指公民德性。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德性伦理建设中,必须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否则在要求公民养成德性和承...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两套规范系统相辅相成:健全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系统,前者指制度道德性,后者指公民德性。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德性伦理建设中,必须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否则在要求公民养成德性和承担义务上的任何努力,往往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传承民族的主体价值,否则就会极大地限制我们承续民族文化和伦理的范围,导致在世界文明冲突剧烈、社会生活普遍商业化的条件下,难以确立国家和社会的合理文化认同,难以避免信仰危机和道德真空。至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一种特殊的整体性终极关怀,即深刻的、自觉的义务感,它相应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道德性",在构成提高"公民德性"的共同性伦理背景的同时,也必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建设 文化根基 伦理背景
下载PDF
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弘扬之道 被引量:11
6
作者 蒋晓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76,200,共6页
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人对于弘扬雷锋精神,存在一些误解;网调结果不理想,见危不助等现象突显当前雷锋精神缺失的现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趋利意识,造成普遍信任的缺失;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无根性强化了人的自保意识;外来文化思... 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人对于弘扬雷锋精神,存在一些误解;网调结果不理想,见危不助等现象突显当前雷锋精神缺失的现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趋利意识,造成普遍信任的缺失;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无根性强化了人的自保意识;外来文化思想颠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对弘扬雷锋精神造成巨大冲击;学雷锋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低。新形势下,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信用体系,为学雷锋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学雷锋活动的覆盖面;多措并举,提高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雷锋精神 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 被引量:11
7
作者 倪梁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关于羞感及其与道德之关联的思考,在中外思想史上总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似乎从未有人考虑过建立“羞恶伦理学”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对羞耻、身体与道德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以及近年来对道德意识三个来源问题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来进行... 关于羞感及其与道德之关联的思考,在中外思想史上总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似乎从未有人考虑过建立“羞恶伦理学”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对羞耻、身体与道德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以及近年来对道德意识三个来源问题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来进行这样一个尝试:确定羞感中的天性因素,以此从自然主义伦理学或本性伦理学的角度来进行道德奠基。这种观察与分析所达致的结论是:其一,人的本性中显然包含着天生的羞愧能力;其二,羞愧中也包含后天的纳入因素;其三,“恻隐之心”与“羞恶之心”构成内在道德意识的两个重要来源,前者关系到一种先天的道德实能,后者关系到一种先天的道德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 伦理 现象学 道德基础
原文传递
法定权利的伦理学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雪斌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8,共8页
权利的正当性首先和主要是一种合乎道德的正当性 ,能够从伦理上加以分析。在现代社会中 ,法定权利是主要的权利存在形式 ,通过对法定权利存在的原因、法定权利的内容、法定权利的作用等进行一种伦理分析 ,可以发现法定权利 ,进而可以说... 权利的正当性首先和主要是一种合乎道德的正当性 ,能够从伦理上加以分析。在现代社会中 ,法定权利是主要的权利存在形式 ,通过对法定权利存在的原因、法定权利的内容、法定权利的作用等进行一种伦理分析 ,可以发现法定权利 ,进而可以说权利存在道德价值和伦理基础并且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权利 正当性 首先 伦理基础 道德价值 伦理分析 现代社会 学分 发现法 角度
原文传递
道德情感形成的制约要素 被引量:6
9
作者 高玉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2期58-60,共3页
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当前公民道德教育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而道德情感的形成 ,必然要受到个体的生理基础、道德认知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以说 ,正是这三者的不断运动和交互作用规定了个体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 道德情感 制约要素 个体 生理基础 环境条件 道德教育
下载PDF
情绪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完全差异化的观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文少司 丁道群 《心理研究》 2015年第3期19-29,共11页
当人们面对一个社会现象或道德事件时,不论这个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赞扬或者谴责。这种道德判断过程中,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比道德理性的作用更加直接。基于以往的研究,本文总结提出,情绪对道德判断的... 当人们面对一个社会现象或道德事件时,不论这个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赞扬或者谴责。这种道德判断过程中,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比道德理性的作用更加直接。基于以往的研究,本文总结提出,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会遵循特定的规律:每一种情绪都会特异性地影响某一领域的道德判断,这一规律可以归纳为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完全差异化的观点。完全差异化现象的底层心理机制可能是进化的塑造,具体的实现机制则是文化的隐喻和具身的记忆。然而,完全差异化的观点目前仍存在对积极正性情绪探讨较少,研究方法存在争议,情绪本身界定不清以及内部心理机制上认识模糊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道德判断 完全差异化 特异性 道德基础
下载PDF
良知、感应与万物一体:论王阳明的道德奠基
11
作者 苏晓冰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9,共8页
道德奠基是道德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构成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关注之点。在阳明那里,良知首先作为一种自发性的道德意识,而区别于以理性计算、安排为主要特征的意向性道德意识,使得主体能够超越理性的计算与反思所带来的功利性,以实现... 道德奠基是道德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构成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关注之点。在阳明那里,良知首先作为一种自发性的道德意识,而区别于以理性计算、安排为主要特征的意向性道德意识,使得主体能够超越理性的计算与反思所带来的功利性,以实现道德意识与行动的直接合一。良知之所以具有自发性,则在于良知作为身体的内在感应机能能够“触机神应”,从而主体能够对他者的疾苦、痛痒感同身受。阳明进一步基于“一气”贯通的万物一体论,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痛痒感应、一体相关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阳明的这一道德奠基工作是基于他对宇宙和存在的理解,已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从而与于连所赞赏的孟子的思路有所不同,展示了中国思想关于道德奠基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自发性 感应 万物一体 道德奠基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治理的道德基础构建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处辉 朱焱龙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33,共15页
由于受到西方理论依赖性和国内政治驱策性这两个特点的影响,当前的中国社会治理研究在理论阐释、模式探索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多有成就,然而却相对忽略从中国社会语境出发构建社会治理行动的道德基础,而后者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对社会治理... 由于受到西方理论依赖性和国内政治驱策性这两个特点的影响,当前的中国社会治理研究在理论阐释、模式探索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多有成就,然而却相对忽略从中国社会语境出发构建社会治理行动的道德基础,而后者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对社会治理实践具有多重而潜在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道德基础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功能之上,而且道德基础的构建亦可为社会治理实践提供基础的行动环境,再者道德基础还可为社会治理的正式制度建设提供原始理据。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之构建,一方面应坚持对本土伦理的接续与自觉,从社会的传统秩序逻辑出发探寻该道德基础的构筑之路;另一方面也须重视公共规约的整全和实践,在具有"法"性质的正式制度之外构建并践行与现代社会运行匹配的"习惯法"。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践履状况以及社会本身的发展阶段而言,这一道德基础的构建过程需要遵循"由外而内"的推进理路,以突破道德基础构建中正在遭遇的"自觉悖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道德基础 传统伦理 公共规约 “自觉悖论”
原文传递
守法的必然和应然:一个道德心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刚 吴晓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法律得到服从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法律被积极主动地服从是法治社会的理想目标,法律和服从者的德性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法律被服从的道德基础。
关键词 法律的德性 服从者的德性 道德需要 道德基础
下载PDF
列宁论共产主义道德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玲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38-42,共5页
列宁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最伟大的革命导师,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观点。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立论是其政治伦理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蕴含着丰富的... 列宁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最伟大的革命导师,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观点。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立论是其政治伦理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人文关怀。研究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对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共产主义道德 道德基础 道德原则 道德内容 道德任务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中国文化情境下道德基础的内在结构与量表开发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书松 张旭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73-1482,共10页
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基于道德基础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剖析了中国文化情境下道德基础的内涵与结构,开发并检验了道德基础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情境下道德基础内涵丰富,包含关爱/伤害、公... 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基于道德基础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剖析了中国文化情境下道德基础的内涵与结构,开发并检验了道德基础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情境下道德基础内涵丰富,包含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洁净/堕落、自由/压迫、节约/浪费、勤劳/懒惰8个维度;测量量表包含8个因子,共计24个题项;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达到较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基础 量表开发 中国文化情境 质性分析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6-266,共11页
采用问卷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规律。结果发现:⑴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状态,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调整;⑵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 采用问卷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规律。结果发现:⑴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状态,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调整;⑵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道德治理能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且随年级升高而呈增长的趋势;⑶道德敏感性、道德推脱并行并在大学生道德基础对道德治理能力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依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提升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基础 道德敏感性 道德推脱 道德治理能力
下载PDF
论权利及其道德基础 被引量:4
17
作者 詹世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共12页
平等权利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普遍存在,其客观社会基础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人伦关系的确立,从而客观上要求人们公平地对待对方,而权利是每个人的意志自由能够并存的条件,从而伴随着人们彼此负有的同等义务。权利概念经历着一种观念化... 平等权利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普遍存在,其客观社会基础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人伦关系的确立,从而客观上要求人们公平地对待对方,而权利是每个人的意志自由能够并存的条件,从而伴随着人们彼此负有的同等义务。权利概念经历着一种观念化的过程,并且必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道德基础。同时,权利必然是分层次的,即形而上学层次、日常交往层次、共同体生活层次、国家政治生活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观念化 道德基础 权利的层次
下载PDF
知情同意的道德基础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红文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29,43,共4页
知情同意的道德基础可以从义务论和目的论两个方面得到辩护。从义务论上看,对病人或受试者实施知情同意是尊重其自主性、尊重人的表现,是医生或生物医学研究者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从目的论上看,实施知情同意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病人或受... 知情同意的道德基础可以从义务论和目的论两个方面得到辩护。从义务论上看,对病人或受试者实施知情同意是尊重其自主性、尊重人的表现,是医生或生物医学研究者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从目的论上看,实施知情同意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病人或受试者的健康,健康作为善是他们的幸福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同意 道德基础 自主性 义务论 目的论
下载PDF
信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被引量:4
19
作者 庄振华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2-65,共4页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客观条件。然而,当前在我国却存在信用不足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困惑、产权制度存在缺陷、行政改革不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客观条件。然而,当前在我国却存在信用不足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困惑、产权制度存在缺陷、行政改革不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要提升信用水平,应建立信用制度和加强产权保护,建设法治政府和信用政府,大力营造"信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信用不足 道德基础
原文传递
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德智 范碧鸿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3,共4页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高校是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以诚信为重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是高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它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客观需要,高校思想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高校是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以诚信为重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是高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它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客观需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道德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道德教育 现代价值 道德基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