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胶比对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捷 龚涌峰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3-77,共5页
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粉胶比对沥青胶浆的高温、低温疲劳性能,以及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的影响,推荐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粉胶比(0.075mm通过率/有效沥青含量)宜控制在0.8~1.6。
关键词 粉胶比 沥青胶浆 沥青混合料 水稳定性 疲劳性能
下载PDF
轮耕体系对黄土台塬麦玉轮作土壤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玉玲 李军 柏炜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该研究针对黄土台塬地区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制度存在的弊端,以连续免耕、连续深松和连续翻耕为对照,通过连续6年的定位试验(2007?2013年),研究免耕(NT)、深松(ST)和翻耕(PT)3种耕作法集成的6种轮耕体系(NT/ST、ST/PT、ST... 该研究针对黄土台塬地区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制度存在的弊端,以连续免耕、连续深松和连续翻耕为对照,通过连续6年的定位试验(2007?2013年),研究免耕(NT)、深松(ST)和翻耕(PT)3种耕作法集成的6种轮耕体系(NT/ST、ST/PT、ST/NT、NT/PT/ST、NT/NT/ST和PT/PT/ST)对黄土台塬旱地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土壤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及增强土壤通透性方面,6种轮耕体系以ST/PT体系表现最优,其次是PT/PT/ST;2)6种轮耕体系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较试验开始前显著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效养分含量均以NT/ST和NT/NT/ST增加较多,而土壤速效养分则以ST/PT和PT/PT/ST增加较多;3)播种和收获时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以NT/ST和NT/NT/ST较高;4)6种轮耕体系6年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整体效应,以ST/PT最高,其次是NT/ST,再次是NT/PT/ST,而NT/NT/ST体系最低,其中ST/PT作物籽粒产量较其他轮耕体系高5.4%~14.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lt;0.05),WUE高1.9%~14.1%,经济效益高8.2%~22.6%(P&lt;0.05)。总之,在6种轮耕体系中,以ST/PT(深松与翻耕逐年轮换)体系轮耕的土壤理化性状最佳、生产性能最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黄土台塬及类似地区“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的最佳轮耕体系,其次是 NT/ST(免耕与深松逐年轮换)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种 水分 轮耕体系 生产性能 麦玉轮作 黄土台塬
下载PDF
细集料棱角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韩海峰 吕伟民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06,共5页
通过分析试验数据 ,考察了细集料棱角性 (FFAA)对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体积性质、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等重要指标或性能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 ,FFAA均未与上述指标或性能建立起显著的线性关系 .FFAA不适合单独作为评价细集料品质的技... 通过分析试验数据 ,考察了细集料棱角性 (FFAA)对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体积性质、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等重要指标或性能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 ,FFAA均未与上述指标或性能建立起显著的线性关系 .FFAA不适合单独作为评价细集料品质的技术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细集料棱角性 沥青质量分数 矿料间隙率 水稳定性 高温稳定性 建筑材料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填埋场ET封顶系统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文杰 邱战洪 +1 位作者 朱成仁 彭光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389,共6页
从ET(evapotranspiration,腾发)封顶系统工作机理出发,根据苏州市气象资料,首先用Penman公式计算ET封顶的潜在腾发量,然后依次求解植被截留量、土面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和地表径流量,从而求得净入渗量;将净入渗量作为边界条件,选取典型... 从ET(evapotranspiration,腾发)封顶系统工作机理出发,根据苏州市气象资料,首先用Penman公式计算ET封顶的潜在腾发量,然后依次求解植被截留量、土面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和地表径流量,从而求得净入渗量;将净入渗量作为边界条件,选取典型参数分别建立单一土层型ET封顶和毛细阻滞型ET封顶的非饱和渗流模型,分析得到这两种封顶内的水分运移规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蒸发蒸腾对ET封顶中的水分运移起决定性作用,封顶中浅部土体含水率受降雨和腾发作用影响显著,而底部含水率不变化或变化很小,蓄水–释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植被根系发育区。植被良好、根系深度50 cm的ET封顶系统累积透水量很小,在长三角地区气象条件下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毛细阻滞型ET封顶的累积透水量小于单一土层型,这两种ET封顶减小降雨入渗的性能均优于传统压实黏土封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封顶 净入渗量 非饱和渗流 水分运移 性能评价
下载PDF
煤尘润湿性能测试技术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海宏 李满 +1 位作者 舒新前 沃亚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7-49,共3页
为了研发煤尘润湿剂以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的煤尘浓度,通过试验对沉降法、毛细管下向渗透法、毛细管上向渗透法和滴液法等煤尘润湿性能测定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了传统煤尘润湿性能测定方法再现性低、可靠性差的原因;设计制作了LM-3型煤尘加... 为了研发煤尘润湿剂以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的煤尘浓度,通过试验对沉降法、毛细管下向渗透法、毛细管上向渗透法和滴液法等煤尘润湿性能测定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了传统煤尘润湿性能测定方法再现性低、可靠性差的原因;设计制作了LM-3型煤尘加压成型器,通过对煤饼滴液来测定煤尘的润湿性。结果表明:利用煤饼滴液法可以提高煤尘润湿性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和可靠性,便于煤尘润湿剂复配方案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性能优良的Anlong系列润湿剂,使试验的煤尘降尘率达到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 润湿性能 润湿剂
下载PDF
硬质抗水损害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邹桂莲 徐剑 刘延军 《公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8-202,共5页
沥青胶结料性能及其混合料试验研究表明,3种硬质抗水损害沥青高温性能明显高于A-70沥青,但是3种硬质沥青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丙沥青的高温性能最好,甲次之,乙最差。反映沥青低温性能的技术指标表明,硬质沥青的低温性能低于70号沥青,3种沥... 沥青胶结料性能及其混合料试验研究表明,3种硬质抗水损害沥青高温性能明显高于A-70沥青,但是3种硬质沥青之间也存在差异性,丙沥青的高温性能最好,甲次之,乙最差。反映沥青低温性能的技术指标表明,硬质沥青的低温性能低于70号沥青,3种沥青中甲沥青的低温性能最好,其次为丙沥青、最差的是乙沥青。沥青的高低温性能的排序不一致,但又不是完全相反,表明高温性能与低温性能是一对不易平衡的矛盾,同时沥青的感温特性对此具有较大影响。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动力水冲刷均表明硬质抗水损害沥青的水稳定性显著提高。Semi-Circular Bending(SCB)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硬质抗水损害沥青可以显著提高混合料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沥青 技术性能 抗水损害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原文传递
再生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彦海 赵文 吴玉辉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9-22,共4页
文章结合沈阳到山海关路面维修工程,研究了再生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问题。主要采用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冻融循环3种试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浸水条件下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评价了混合料在抗水损害方面的路面使... 文章结合沈阳到山海关路面维修工程,研究了再生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问题。主要采用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冻融循环3种试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浸水条件下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评价了混合料在抗水损害方面的路面使用性能。试验结果证明:再生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优良,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剂 再生沥青混合料 水损害 性能分析
下载PDF
吸水性对中压绝缘用尼龙66电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凡一 薛健 +1 位作者 周柏杰 陆德鹏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7-90,共4页
针对电力电网行业对中压用绝缘材料的性能要求,考察了吸水性对尼龙66(PA66)电气性能的影响情况。将PA66样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吸水处理后,分别对材料进行了介电强度、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电阻率等进行测试,获得了吸水率对PA66电气性能... 针对电力电网行业对中压用绝缘材料的性能要求,考察了吸水性对尼龙66(PA66)电气性能的影响情况。将PA66样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吸水处理后,分别对材料进行了介电强度、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电阻率等进行测试,获得了吸水率对PA66电气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PA66的电气性能随着吸水率的增加而相应降低,但仍保持一定的绝缘能力,该结果将为PA等热塑性材料替代传统高性能环氧树脂绝缘材料、实现电力绝缘材料的环保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性 尼龙66 电气性能
下载PDF
高吸湿、排汗、速干织物用聚酯纤维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大省 王锐 周静宜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44,共8页
介绍了织物吸湿、排汗、速干的机理,对其实施方案、纤维制造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织物吸湿、排汗、速干性能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聚酯纤维 吸湿 排汗 速干 性能
下载PDF
多层土壤剖面复合传感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志涛 刘卫平 +1 位作者 赵燕东 张超一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针对土壤剖面温度与水分检测存在传感器安装困难、对本地土壤扰动比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驻波比土壤水分测量原理与基于铂电阻测温原理的多层土壤剖面复合传感器。借助矢量网络分析仪与HFSS电磁场仿真软件对传感器电极的阻抗特性... 针对土壤剖面温度与水分检测存在传感器安装困难、对本地土壤扰动比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驻波比土壤水分测量原理与基于铂电阻测温原理的多层土壤剖面复合传感器。借助矢量网络分析仪与HFSS电磁场仿真软件对传感器电极的阻抗特性与电场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铜质检测探头结构为:直径5 cm、宽度2.5 cm、厚度0.09 cm,测试电路激励频率为100 MHz。以3种不同质地土壤作为测试样本,对土壤水分与温度检测单元的输出与对应的测量值分别进行了多项式拟合与线性拟合,相关性均达到0.99以上,系统稳态及动态性能均满足土壤剖面温度与水分的检测要求。通过试验分析了土壤温度与体积含水率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传感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修正模型。在北京市小汤山野外环境下,将传感器工作于埋入土壤的PVC管体中,同时获取3层土壤温度与水分剖面信息,数据可靠,性能稳定,为实时获取多层土壤墒情及土壤温度提供了一种高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复合传感器 剖面测量 性能分析
下载PDF
湿热环境下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永 马玉娥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1-445,共15页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湿热环境下长时间循环载荷的作用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复合材料的水分扩散机理,阐述湿热环境对其力...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湿热环境下长时间循环载荷的作用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复合材料的水分扩散机理,阐述湿热环境对其力学性能的退化机制。然后着重介绍了湿热环境下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影响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湿热因素,总结归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为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疲劳性能 湿热环境 水分扩散 性能退化
原文传递
复合多层织物的热湿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涛 倪波 史晓昆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8,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纺织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也随之不断扩充和完善。文中介绍了最新的一些纺织材料热湿性能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结构的吸湿排汗复合双层织物进行了讨论 ,而且运用相关的热湿耦合模型全面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织物在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纺织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也随之不断扩充和完善。文中介绍了最新的一些纺织材料热湿性能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结构的吸湿排汗复合双层织物进行了讨论 ,而且运用相关的热湿耦合模型全面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织物在穿着情况下的热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多层织物 热湿性能 吸湿排汗 热湿耦合模型 疏水性纤维
下载PDF
不同畦面结构下地面灌溉效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博 欧阳竹 +2 位作者 刘恩民 张艳玲 陈俊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36,共7页
为研究畦面结构变化对地面灌溉效果的影响,在4种不同畦面结构的大田灌溉试验基础上,用WinSRFR3.1模型对平作畦灌、细沟灌、畦作浅沟灌和微垄沟灌的田面土壤特性参数和灌水效果进行估算和模拟,比较了不同灌溉方式由于畦面结构改变引起的... 为研究畦面结构变化对地面灌溉效果的影响,在4种不同畦面结构的大田灌溉试验基础上,用WinSRFR3.1模型对平作畦灌、细沟灌、畦作浅沟灌和微垄沟灌的田面土壤特性参数和灌水效果进行估算和模拟,比较了不同灌溉方式由于畦面结构改变引起的田面土壤特性和灌水效果差异,并提出不同畦面结构的适宜畦田规格。研究认为,不同畦面结构的田面糙率系数和土壤入渗特性差异明显,微垄沟灌糙率系数最大而平作畦灌糙率系数最小,平作畦灌入渗速率最快而畦作浅沟灌入渗速率最慢;对长畦田来说,畦作浅沟灌灌水效果最好,微垄沟灌次之,平作畦灌最差;在单宽流量为4.5L/(m·s)条件下,畦作浅沟灌灌水效率达到80%的最大优化畦长为200~220m,微垄沟灌为170~190m,细沟灌为150~170m,平作畦灌为150~170m。畦面结构是影响地面灌溉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地面灌溉研究和实践中都需考虑进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模型 入渗 土壤湿度 畦面结构 地面灌溉 田面糙率系数 灌溉效果
下载PDF
养生期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及疲劳损伤特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迪 方琳 王建伟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6-241,共6页
现行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没有对早期强度提出具体要求,缺乏对早期强度的重视,导致养生7 d后混合料取芯困难或钻不出完整芯样。以含水率做为评价指标揭示了养生期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模量... 现行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没有对早期强度提出具体要求,缺乏对早期强度的重视,导致养生7 d后混合料取芯困难或钻不出完整芯样。以含水率做为评价指标揭示了养生期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模量及疲劳损伤特性。进行了不同含水率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间接拉伸疲劳特性及钻芯完整率研究,揭示了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和抗剪切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建议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层开放交通条件以含水率为控制指标,推荐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加铺上层结构时含水率不宜大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 早期强度 含水率 路用性能
下载PDF
连续玄武岩纤维冷等离子改性处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储长流 周敏东 +2 位作者 方第超 张振兴 洪钧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91,共3页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仪对玄武岩纤维等离子改性,对玄武岩纤维改性前后表面形貌SEM、表面浸润性以及回潮率等的变化进行测试、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未处理的玄武岩纤维表面较为光滑,接触角滞后现象不明显,与树脂基体界面粘结效...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仪对玄武岩纤维等离子改性,对玄武岩纤维改性前后表面形貌SEM、表面浸润性以及回潮率等的变化进行测试、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未处理的玄武岩纤维表面较为光滑,接触角滞后现象不明显,与树脂基体界面粘结效果不理想,回潮率为0.12%。比较处理时间5min、12min,等离子体改性处理15min刻蚀程度最大,表面最粗糙,回潮率增加到0.83%,而接触角差异达到37.57°,与树脂基体界面粘结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玄武岩纤维 冷等离子改性 接触角 回潮率 性能研究
下载PDF
载钛硅藻土功能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炜 张健 +1 位作者 李娜 平清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2141-22144,共4页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室内装饰材料要求的日益提高,功能性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硅藻土为基料,通过TiCl4均匀水解法对硅藻土进行载钛处理,再通过传统涂料工艺制备硅藻土功能涂料。研究表明,均匀水解法获得的载钛硅藻土负载率高...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室内装饰材料要求的日益提高,功能性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硅藻土为基料,通过TiCl4均匀水解法对硅藻土进行载钛处理,再通过传统涂料工艺制备硅藻土功能涂料。研究表明,均匀水解法获得的载钛硅藻土负载率高且稳定;最优的载钛条件为理论TiO2的负载量100%,温度80℃、尿素浓度0.2mol/L、反应时间1h,TiO2实际负载率可达74.7%,载钛硅藻土的最低抑菌浓度为8g/L,抑菌率达99.7%;利用载钛硅藻土制备的硅藻土功能涂料吸湿率为12%,抑菌圈尺寸为4mm,表明硅藻土功能涂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和抑菌性能,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涂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负载 TIO2 吸湿性能 抗菌性能
下载PDF
汽水分离器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路铭超 李亚洲 熊珍琴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0,共5页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2个简化试验件进行了空气-水混合物的两相可视化分离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入口空气流量、入口水体积分数以及入口液滴粒径等条件,测量并获得试验件的汽水分离效率以及阻力曲线.结果表明:2个试验件的内筒内壁均形成明显水...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2个简化试验件进行了空气-水混合物的两相可视化分离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入口空气流量、入口水体积分数以及入口液滴粒径等条件,测量并获得试验件的汽水分离效率以及阻力曲线.结果表明:2个试验件的内筒内壁均形成明显水膜,在各试验工况下分离效果良好;带有切向口的试验件2的分离水在切向出口和下降通道中的分布受入口空气流量和水流量的影响较大;试验件2的总阻力及旋叶阻力均大于试验件1的;入口液滴粒径对分离效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汽水分离器 分离效率 性能试验 压降
下载PDF
淀粉可食餐具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 被引量:7
18
作者 宋江锋 王润泽 +2 位作者 王辉 赵德智 王明娟 《当代化工》 CAS 2014年第11期2246-2248,共3页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21世纪重要的课题,研究制备替代发泡塑料餐具的绿色环保可降解餐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淀粉为主要原料制备环保型可食用餐具,并考察了制备样品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的溶解度及霉变检测不同的含...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21世纪重要的课题,研究制备替代发泡塑料餐具的绿色环保可降解餐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淀粉为主要原料制备环保型可食用餐具,并考察了制备样品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的溶解度及霉变检测不同的含水率对餐具使用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淀粉可食餐具的最佳含水率。结果表明:含水率为30%时,综合使用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餐具 含水率 溶解度 性能
下载PDF
330MW供热机组锅炉排烟余热及水分回收系统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金平 邓煜 +4 位作者 李斌 安连锁 苗雨旺 张玉斌 王罡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20-926,共7页
针对某330MW燃煤供热机组,采用氟塑料换热器设计了分级布置、二次利用的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及水分回收系统,按照系统设计方案改造该机组,并在非采暖工况下进行机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排烟余热及水分回收系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减... 针对某330MW燃煤供热机组,采用氟塑料换热器设计了分级布置、二次利用的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及水分回收系统,按照系统设计方案改造该机组,并在非采暖工况下进行机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排烟余热及水分回收系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减少脱硫系统水耗,还能回收烟气中的部分水分,降低烟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减轻对烟囱的磨损与腐蚀,对电厂安全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水分回收 氟塑料换热器 性能试验
下载PDF
New-type highly stable 2D/3D perovskite materials:the effect of introducing ammonium cation on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被引量:5
20
作者 Haiying Zheng Songyuan Dai +5 位作者 Kaixuan Zhou Guozhen Liu Bing Zhang Ahmed Alsaedi Tasawar Hayat Xu Pan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508-518,共11页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 rapidly rising efficiency which presently attains over 23%. However, problems of instability continue to plague the high-efficiency devices impairing t...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 rapidly rising efficiency which presently attains over 23%. However, problems of instability continue to plague the high-efficiency devices impairing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ere, by firstly introducing smaller-size NH4+ into(FAPbI3)0.85(MAPbBr3)0.15(FA/MA) to form a novel 2D-3D mixed structure, we designed and prepared new-type hybrid perovskite materials of [(NH4)2.4(FA)n-1PbnI3n+1.4]0.85(MAPbBr3)0.15(n=3, 5, 7, 9 and 11)(A/FA/MA) and used them as absorber in solar cells. Especially, unlike the reported 2D/MD perovskite perovskites based on larger-size ammonium salts;A/FA/MA perovskites are the first to display red-shift light absorption and decreased band gaps in comparison to normal perovskites. Consequently, when n=9, the A/FA/MA device show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with a solar to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 of 18.25% and negligible hysteresis. When the encapsulated A/FA/MA perovskite device was soaked in full sunlight for 1,000 h, the PCE remains almost unchanged. Moreover, the unsealed A/FA/MA PSCs maintain 90% of their initial PCE when aged at high humidity conditions over the same 1000-h time period. Our findings provide a guid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uch novel perovskites and it is helpful to select more suitable ammonium salt to obtain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2D-3D P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ew-type 2D/3D mixed PEROVSKITE high performance light stability moisture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