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正畸患者微型种植体支抗钉稳定性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戴兵 杨柏霞 王海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400-402,406,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微种植体支抗钉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错牙合患者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根据微型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有无移位、松动或脱落)分为稳定组57例(241枚种植体)和不稳定组23例(28枚种植体)。对10项可疑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微种植体支抗钉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错牙合患者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根据微型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有无移位、松动或脱落)分为稳定组57例(241枚种植体)和不稳定组23例(28枚种植体)。对10项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微种植体的长度、口腔卫生状况、微型种植钉周围组织的肿胀情况、微型种植体植入部位、植入角度、加载时机、加力方式和受力时间)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筛选出5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年龄、加载时机、受力持续时间、口腔卫生状况和周围组织肿胀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加载时机、受力持续时间、口腔卫生状况和周围组织肿胀情况与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年龄、加载时机、受力时间、口腔卫生状况和周围组织肿胀情况是影响支抗微型种植体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这些信息将有利于临床上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 危险因素 稳定性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正畸种植体导板设计及其引导下种植体植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7
2
作者 仇玲玲 厉松 白玉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6-340,共5页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影像进行正畸种植体导板设计,初步评价其引导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例,将患者颅面部锥形束CT数据输...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影像进行正畸种植体导板设计,初步评价其引导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例,将患者颅面部锥形束CT数据输入Mimics 11.01软件,分别重建牙齿和颌骨三维模型.用Solidworks 2012软件画出种植体虚拟三维图像,导入Mimics 11.01软件,综合考虑矫治目的、牙槽骨状况、牙根间距离、种植体外形等因素确定种植体的植入位置和方向,进行导板三维设计,激光快速成形打印光固化树脂导板.导板引导下植入种植体14枚.植入后拍摄锥形束CT,评价植入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结果 快速成形制成的正畸种植体导板口内就位良好,植入过程中保持稳定.14枚种植体植入后均未见与牙根接触,种植体帽部偏差为(1.73±0.65) mm,末端偏差为(1.28±0.82) mm.种植体植入初期及术后3、6、9个月稳定性较好,未出现种植体脱落.结论 基于锥形束CT设计的正畸种植体导板可用于种植体植入,初步研究显示导板引导下种植体植入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正畸支抗 微螺钉种植体 导板
原文传递
微型种植钉增强正畸支抗的临床稳定性研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赵弘 刘洪臣 +2 位作者 顾晓明 寻春雷 王立军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将微型种植钉作为增强支抗措施的临床稳定性,分析影响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错患者48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3.2±6.5岁),植入微型种植钉的总数量为152枚,微型种植钉的负载期为10个月,评价11个... 目的:探讨将微型种植钉作为增强支抗措施的临床稳定性,分析影响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错患者48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3.2±6.5岁),植入微型种植钉的总数量为152枚,微型种植钉的负载期为10个月,评价11个临床变量与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微型种植钉的总成功率为90.1%,口腔卫生状况、微型种植钉植入部位的牙周组织肿胀、牙周炎史、下颌平面角的高低等与微型种植钉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宿主因素(年龄、性别)、微型种植钉因素(长度)、微型种植钉植入的设计因素(上下颌骨植入部位、植入微型种植钉的角度、是否即刻负载、微型种植钉的加力方式)等对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使用微型种植钉的患者,维持好的口腔卫生、对下颌平面角较高的患者采取谨慎设计、防止微型种植钉周围组织肿胀,对于提高微型种植钉植入的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钉 种植体支抗 稳定性 即刻负载
下载PDF
种植钉与口外弓治疗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垂直向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丁少华 刘明海 邹廷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比较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联合横腭杆与高位头帽口外弓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垂直向效果差异。方法:20例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取高位头帽口外弓+横腭杆+直丝弓矫治技术,试... 目的:比较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联合横腭杆与高位头帽口外弓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垂直向效果差异。方法:20例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取高位头帽口外弓+横腭杆+直丝弓矫治技术,试验组采取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横腭杆+直丝弓矫治技术,2组均采取滑动法内收前牙关闭间隙,所有病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来分析2组患者牙齿和骨骼的垂直向参数变化。结果:试验组矫治前后及2组间矫治效果比较在垂直向参数(SN-MP°、N-Me、N-SGn°、U6M-PP)测量上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所有参数和试验组UO-PP矫治前后比较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上前牙平均压低0.4 mm,对照组上前牙平均伸长0.5 mm,但组间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能压低上颌磨牙,并适当压低上颌前牙,在垂直向骨面型上能起到更好的矫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钉 口外弓 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
下载PDF
骨皮质厚度及植入角度对支抗种植钉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弘 刘洪臣 顾晓明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骨皮质厚度和不同植入角度对支抗种植钉应力分布的影响及位移变化。方法:建立简单的颌骨及支抗种植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不同的骨皮质厚度为0.5mm-3mm和不同的植入角度30°-90°下分别植入支抗种植钉(直径1.6mm、... 目的:探讨不同骨皮质厚度和不同植入角度对支抗种植钉应力分布的影响及位移变化。方法:建立简单的颌骨及支抗种植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不同的骨皮质厚度为0.5mm-3mm和不同的植入角度30°-90°下分别植入支抗种植钉(直径1.6mm、长8mm),在支抗种植钉的头部施加200g力,力的方向与骨面平行,得到模型中的应力和位移,并进行分析。结果:模型中颌骨最大应力均发生在支抗种植钉的颈部,集中分布在1mm的深度范围内。随着骨皮质厚度的增加骨皮质应力减小,当厚度为0.5mm时骨皮质应力较大,从21.00MPa(植入角度70°)到37.88MPa(植入角度30°);骨皮质厚度为1mm时(除外植入角度为≤50°)应力<28MPa。植入角度对骨皮质应力变化影响较大,植入角度为60°、70°时应力较小。颌骨最大位移发生在受支抗种植钉拉压的两侧,支抗种植钉最大位移在其顶部,当骨皮质厚度为0.5mm时,支抗种植钉的位移最大,当骨皮质厚度≥1mm时,骨皮质厚度的变化对位移的影响不显著,植入角度为70°时支抗种植钉位移最小。结论:骨皮质厚度会影响骨皮质和骨松质的应力,临床植入支抗种植钉时应该避开骨皮质较薄的区域,植入区域骨皮质厚度应≥1mm。避免过陡的植入角度(≤30°),当植入角度为70°时支抗种植钉的位移最小,可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抗种植钉 骨皮质厚度 植入角度 初始稳定性 三维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正畸治疗过程中支抗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IL-1β,IL-6,IL-8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林益强 冯云霞 +4 位作者 刘名艳 任娟 李晋芳 黄荣花 石玲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5-847,共3页
纳入40名患者(20名男性,20名女性),共植入52颗正畸支抗种植体,在植入30 d后对正畸支抗种植体进行负重,分别对正畸支抗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的IL-1β、IL-6、IL-8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点IL-1β、IL-6、IL-8的浓度差异存... 纳入40名患者(20名男性,20名女性),共植入52颗正畸支抗种植体,在植入30 d后对正畸支抗种植体进行负重,分别对正畸支抗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的IL-1β、IL-6、IL-8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点IL-1β、IL-6、IL-8的浓度差异存在显著性,说明正畸力对种植体周围的细胞因子具有影响,可能与正畸引起的骨吸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支抗种植体 种植体周围炎 生物标记分子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配合前牙种植支抗矫治安氏Ⅱ~2错(牙合)畸形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可 谷妍 +3 位作者 周明智 王林 王笑辰 赵春洋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514-518,共5页
目的探讨配合前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内倾型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选择内倾型深覆(牙合)成人患者12例,采用前牙种植钉压低唇倾上颌前牙。测量治疗前后上中切牙在锥形束CT影像上的指标变化。结果12例患者上中切牙唇... 目的探讨配合前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内倾型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选择内倾型深覆(牙合)成人患者12例,采用前牙种植钉压低唇倾上颌前牙。测量治疗前后上中切牙在锥形束CT影像上的指标变化。结果12例患者上中切牙唇倾度正常。中切牙切缘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减少(1.59±2.05)mm,唇向倾斜19.34°±7.96°。结论在上颌前牙区使用微种植体可以同时压低和唇倾上颌前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支抗 唇倾 压低 安氏Ⅱ类2分类
下载PDF
不同时机受力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良燕 严拥庆 高益鸣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90-594,共5页
目的:通过对微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组织形态学分析,研究不同加载时机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全麻下将48枚微型钛金属种植体植入2只实验Beagle犬双侧上、下颌骨,每只24枚。将48枚种植体分为8组,1组为对照组,负载力值为0g;其余... 目的:通过对微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组织形态学分析,研究不同加载时机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全麻下将48枚微型钛金属种植体植入2只实验Beagle犬双侧上、下颌骨,每只24枚。将48枚种植体分为8组,1组为对照组,负载力值为0g;其余7组为加力组,负载力值为200g。加力组分别在植入术后即刻、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和第6周,用正畸专用镍钛螺旋拉簧对各组微种植钉在相应的时间施加200g的水平拉力。在种植钉植入术后的第6周、第8周和第10周,分别对2只实验犬颈部皮下注射荧光剂四环素、土霉素和钙黄绿素溶液。于植入术后第12周处死实验犬,应用光学显微镜及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种植体骨磨片进行纵断面观察,并计算各种植植体-骨界面的骨结合率。各组的骨结合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时机加载各组的骨沉积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普通光镜下可见种植体-骨界面既有骨结合又有纤维结合,不同时机加载各组的骨结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植入后不同时机对微种植体支抗加力不会影响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支抗 组织形态学 时机
下载PDF
上前牙区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内倾型深覆[牙合]机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可 王林 +3 位作者 于剑南 王珊 刘敏 赵春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4-948,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上前牙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唇倾上前牙治疗成人内倾型深覆的临床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选择成人内倾型深覆患者28例,分为种植钉组(A)16例和摇椅弓组(B)12例。治疗前后拍摄CBCT比较上前牙及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种... 目的:探讨在上前牙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唇倾上前牙治疗成人内倾型深覆的临床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选择成人内倾型深覆患者28例,分为种植钉组(A)16例和摇椅弓组(B)12例。治疗前后拍摄CBCT比较上前牙及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种植钉组和摇椅弓组真性压低量分别为(0.70±1.45)mm和(0.21±0.61)mm(P=0.036),切缘点压低量(1.49±1.98)mm和(0.27±0.71)mm(P=0.001)。切缘点唇向移动量,切牙唇倾度增加量种植体组均大于摇椅弓组。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实现上颌前牙的真性压低同时唇倾,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倾型深覆[牙合]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 微种植体 正畸支抗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压低成年人上颌伸长磨牙的CBCT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邹双双 温兴涛 +1 位作者 徐卓 廖舒藤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436-438,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微种植体支抗植入,结合正畸压力,压低成年人上颌伸长磨牙,为对颌缺失牙种植修复提供足够的颌间距离。方法选择11名成年患者15颗上颌伸长磨牙,对颌缺失牙颌间距离明显缩短,影响缺失牙种植修复。在上颌伸长磨牙颊、腭侧各植... 目的探讨通过微种植体支抗植入,结合正畸压力,压低成年人上颌伸长磨牙,为对颌缺失牙种植修复提供足够的颌间距离。方法选择11名成年患者15颗上颌伸长磨牙,对颌缺失牙颌间距离明显缩短,影响缺失牙种植修复。在上颌伸长磨牙颊、腭侧各植入一枚自攻型钛合金微种植钉作为支抗,即刻负载,用橡皮链进行牵引加力,压低磨牙,每4周加力。当伸长磨牙压低并已创造足够的颌间距离后停止加力,进行下颌缺失牙修复。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比较上颌伸长磨牙在治疗前后压低量。结果 15颗上颌伸长磨牙均获得有效压低,平均压低2.43 mm,平均压低时间5.8个月。上颌伸长磨牙未出现明显松动。结论应用微种植支抗可有效压低成年人上颌伸长磨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钉 上颌伸长磨牙 CBCT
下载PDF
国产微型钛钉正畸支抗即刻负载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熊国平 孙昕 +3 位作者 张国志 张国权 任康雄 陈秀婷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评估国产微型钛钉种植支抗即刻负载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犬下颌骨的一侧为实验组即加力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即不加力组,植入国产微型钛钉各两颗。实验组钛钉间施力200克。三个月后处死动物,分别测量实验组、对照组钛钉间的位移变化... 目的:评估国产微型钛钉种植支抗即刻负载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犬下颌骨的一侧为实验组即加力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即不加力组,植入国产微型钛钉各两颗。实验组钛钉间施力200克。三个月后处死动物,分别测量实验组、对照组钛钉间的位移变化及种植体—骨界面剪切力。结果:实验组钛钉间位移平均减少0.47mm;对照组几无变化;实验组种植体-骨界面剪切力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为367.42牛顿。结论:国产微型钛钉作为种植支抗可满足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钛钉 支抗 剪切强度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施力的时机与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新华 公柏娟 +1 位作者 孙宏晨 白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4,171,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施力的时机与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关系,为微种植体支抗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犬3只,设为未加力组、即刻加力组与非即刻加力组。全麻条件下将钛微种植体植入实验动物狗的双侧上颌尖牙、...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施力的时机与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关系,为微种植体支抗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犬3只,设为未加力组、即刻加力组与非即刻加力组。全麻条件下将钛微种植体植入实验动物狗的双侧上颌尖牙、磨牙区与下颌磨牙区,所施力值0.2N。8周处死动物,X线拍片进行影像学评价;通过HE染色与GOMORI特殊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X线结果显示磨牙区植入的微种植体较尖牙区更多骨结合。HE染色显示实验8周时即刻加力组可观察到微种植体周围骨边缘整齐的成熟的层状骨,可见到大量成纤维细胞;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为高矿化的层状骨组织,可见较多的骨陷窝,内有骨细胞,钙化程度与旧骨组织接近。GOMORI特殊染色显示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较多未矿化结缔组织,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明显矿化骨组织出现。结论:非即刻加力组较即刻加力组的微种植体有更多的骨性结合,可更好地提供稳定的正畸支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支抗 稳定性
下载PDF
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种植钉的植入角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姚宇 蔡斌 +5 位作者 麦理想 冯志才 翁嘉华 谢彬 何旭顺 王大为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6期21-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后牙区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后牙区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角三组,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并分别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 mm处,与相邻牙长轴成90°、60°、45°和30°四个颊侧植入角度的骨质厚度。结果(1)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窦底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0.05,低角型最大,高角型最小);(2)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在相同的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低角型与高角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角型组大于高角型组(P<0.05);(3)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在不同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45°、30°植入角和90°、60°植入角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组、60°组大于45°组、30°组(P<0.05)。结论相同植入条件下,Ⅱ类矢状骨面型高角型青少年患者较低角型穿通上颌窦的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微种植钉 植入角度 垂直骨面型
原文传递
Intrusion of Overerupted Maxillary Molars with Miniscrew Implant Anchorage: A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被引量:6
14
作者 寻春雷 赵弘 +1 位作者 曾祥龙 王兴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5期780-785,共6页
The aim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in- trusion of overerupted maxillary molars using miniscrew implant anchorag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 The aim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in- trusion of overerupted maxillary molars using miniscrew implant anchorag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fter molar intrusion. The subjects included 30 patients whose average ages were 35.5±9.0 years. All patients had received intrusion treatments for overerupted maxillary molars with miniscrew anchorage. There were 38 maxillary first molars and 26 maxillary second molars to be in- truded. Two miniscrews were inserted in the buccal and palatal alveolar bone mesial to the overerupted molar. Force of 100-150 g was applied by the elastic chains between screw head and attachment on each side. Lateral cephalograms and panoramic radiographs taken before and after intrus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dental changes and root resorption of molars. Only 6 of the 128 miniscrews failed. The first and second molars were significantly intruded by averages of 3.4 mm and 3.1 mm respectively (P〈0.001). The average intrusion time was more than 6 months. The crown of the molars mesially tilted by averages of 3.1 degrees and 3.3 degrees (P〈0.001) for first and second molars. The amounts of root resorption were 0.2-0.4 mm on average. The intrusion treatment of overerupted molars with miniscrew anchorages could be used as an efficient and reliable method to recover lost restoration space for pros- thesis. Radiographically speaking, root resorption of molars was not clin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applica- tion of intrusive forces of 200 to 3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erupted molar miniscrew implant anchorage molar intrusion
下载PDF
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颧牙槽嵴宽度的解剖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军 陈振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 :应用牙CT检测手段,对颧牙槽峭的宽度进行分析,为临床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21例正畸患者的41颗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宽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颧牙槽嵴厚度在性别、左右侧、近远... 目的 :应用牙CT检测手段,对颧牙槽峭的宽度进行分析,为临床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21例正畸患者的41颗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宽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颧牙槽嵴厚度在性别、左右侧、近远中颊根方及牙根长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在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的根方的颧牙槽嵴是一个解剖结构变异较大的骨组织结构,厚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性别和左右侧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测量部位向颅方移动,颧牙槽嵴宽度逐渐降低。第一恒磨牙的颊侧根长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牙根较女性长。结论:颧牙槽嵴的宽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在该区域植入正畸种植钉,需进行宽度的测量分析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锥形束CT 微种植钉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牵引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范丽梅 刘若曦 徐宝华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52-155,162,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时,在关闭间隙阶段辅助种植钉与尖牙长牵引钩间200g弹性牵引时,前后牙的位移、牙周膜应力变化情况,为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生物力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获取志愿者上颌骨CT数据,利用Mimics... 目的:研究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拔牙病例时,在关闭间隙阶段辅助种植钉与尖牙长牵引钩间200g弹性牵引时,前后牙的位移、牙周膜应力变化情况,为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生物力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获取志愿者上颌骨CT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Unigraphics NX等建立减数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baqus中加载并计算,分析厚度为0.4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整体回收前牙0.2mm时,不设计牵引(工况一)及第二前磨牙近中支抗与尖牙长牵引钩(power-arm)进行200g弹性牵引时(工况二),各牙牙周膜应力分布和位移趋势的变化规律。结果:单纯内收前牙时,切牙呈舌向倾斜移动伴伸长,中切牙舌倾0.378°、侧切牙舌倾0.444°、尖牙远中倾斜0.674°,第一磨牙近中倾斜0.27°;应力集中位于颈部及根尖区。工况二中各牙移动量及倾斜移动趋势均减小:各牙切端/牙尖位移减小25.13%(尖牙)~54.46%(侧切牙),倾斜角度减小25.93%(第一磨牙)~31.75%(尖牙),尖牙呈远中舌向倾斜;颈部及根尖区的牙周膜应力均有减小,最大等效应力减小约25.67%。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前牙整体内收关闭间隙时,联合种植支抗与尖牙间牵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前牙及前磨牙的倾斜移动,对抗前牙垂直向伸长,保护磨牙支抗,同时减轻牙周膜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整体内收前牙 微种植钉 三维有限元研究
下载PDF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丽梅 武冠英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研究临床上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在推磨牙向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AngleⅡ类重度拥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侧颊侧植入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远移上颌磨牙,施力为2.45~2.94N。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颌第... 目的研究临床上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在推磨牙向远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AngleⅡ类重度拥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侧颊侧植入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远移上颌磨牙,施力为2.45~2.94N。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的位置变化。取研究模型,通过三维扫描仪及测量软件测量上颌磨牙的三维方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达到了预期的矫治效果,磨牙中性关系、面型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58±0.87mm;上颌磨牙的压低、颊倾、远中倾斜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能成功远移上颌磨牙,没有出现支抗丧失,是非常有效的非依从性远移磨牙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螺钉种植体 支抗 推磨牙向后
下载PDF
舒适护理在口腔微螺钉种植支抗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彦伟 陶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498-500,共3页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微螺钉种植支抗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使用微螺钉种植支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试验组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焦虑、疼痛的发生率;患者对该手术情况的知晓率...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微螺钉种植支抗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使用微螺钉种植支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试验组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焦虑、疼痛的发生率;患者对该手术情况的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焦虑、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手术情况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口腔微螺钉种植支抗术后,降低了患者不适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知晓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微螺钉 种植支抗术
下载PDF
正畸用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严拥庆 高益鸣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40-5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畸用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比较13例患者32颗微螺钉不同的应用设计、植入部位、植入高度、植入次数、牙龈和黏膜反应、加力时机、初期稳定性等因素,应用SAS10.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明确... 目的:评价正畸用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比较13例患者32颗微螺钉不同的应用设计、植入部位、植入高度、植入次数、牙龈和黏膜反应、加力时机、初期稳定性等因素,应用SAS10.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明确影响成功率的因素。结果:32颗微螺钉中,成功29颗,成功率为90.6%。患者年龄与微螺钉的稳定性相关(P=0.04),18岁以下成功率为75%,大于18岁成功率可达100%。植入早期的异常外力影响骨结合,一旦获得骨结合后,长期施加正畸力不会影响微螺钉的稳定。微螺钉周龈炎,甚至化脓性感染(2例)不会破坏已获得的钉-骨间骨结合。植入牙龈的位置,上、下颌间,左、右侧位置间,早期加载与后期加载间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同一个微螺钉多次植入不影响成功率。结论:初期稳定性是影响微螺钉长期稳定的最重要因素,软组织的轻微炎症不会影响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支抗 微螺钉 稳定 牙龈炎
下载PDF
微种植钉支抗临床应用中的负面效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雪 封小霞 赵志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93-495,共3页
微种植钉支抗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正畸支抗的方式并拓宽了正畸治疗的范围,正畸医师对微种植钉的应用已有清晰的了解。随着微种植钉支抗的广泛应用,其在矫治过程中伴随的负面效应也开始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将针对微种植钉临床应... 微种植钉支抗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正畸支抗的方式并拓宽了正畸治疗的范围,正畸医师对微种植钉的应用已有清晰的了解。随着微种植钉支抗的广泛应用,其在矫治过程中伴随的负面效应也开始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将针对微种植钉临床应用中伴随产生的负载后微移动、引起不需要的牙移动、增加牙根吸收的风险和不规则牙槽骨形成等负面效应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钉 支抗 负面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