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step method to extract seismic microwave radiation anomaly:Case study of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6
1
作者 Yuntao Ma Shanjun Liu +1 位作者 Lixin Wu Zhongyin X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6期577-582,共6页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has become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earthquake and fault activities. But it is still very difficult to exactly extract the earthquake anomaly from the complicated remote sensing...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has become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earthquake and fault activities. But it is still very difficult to exactly extract the earthquake anomaly from the complicated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his paper presented a two-step method to extract the seismic microwave radiation anomaly related with earthquake, which could eliminate the stabl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terrain, coversphere and seasons, as well as the random influence of weather. Furthermore the two-step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anomal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data of AMSR-E. Microwave radiation anomalies were effectively detected related to the main shock and aftershocks. The extracted microwave radiation variation showed general features of three-stage: the positive radiation anomaly appeared around the epicenter in the first stage, quiet varia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and abnormal area gradually moved to the epicenter in the third stage. After the main shock the microwave radiation anomali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s, and the epicenters of aftershocks were coincident with the anomaly area in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AMSR-E microwave radiation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yextraction
下载PDF
裸眼水平井压裂裂缝高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贺甲元 李凤霞 +2 位作者 黄志文 杨科峰 王德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9029-9031,共3页
通过分析不同压裂裂缝监测方法对裸眼水平井压裂缝高的确定作用,将套管完井的直井井温测井数据和裸眼水平井压裂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相结合,提出了裸眼水平井压裂裂缝高度计算模型,并给出了模型有效性的验证方法。最后,通过现场实例对该... 通过分析不同压裂裂缝监测方法对裸眼水平井压裂缝高的确定作用,将套管完井的直井井温测井数据和裸眼水平井压裂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相结合,提出了裸眼水平井压裂裂缝高度计算模型,并给出了模型有效性的验证方法。最后,通过现场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实例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裸眼水平井压裂缝高进行预测,对裸眼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温测井 微地震 水平井 压裂 裂缝高度
下载PDF
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被引量:20
3
作者 夏耶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3-430,共8页
利用星载合成孔径差分雷达干涉技术和ENVISAT卫星雷达数据,获得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的里氏6.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详细地介绍了信号处理的过程.利用地震前后的相干图的差异及形变场的突变棱线,精确确定了地面上断层裂缝... 利用星载合成孔径差分雷达干涉技术和ENVISAT卫星雷达数据,获得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的里氏6.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详细地介绍了信号处理的过程.利用地震前后的相干图的差异及形变场的突变棱线,精确确定了地面上断层裂缝的位置、形状和长度.这对震源理论模型的参数估计提供了依据.由雷达干涉技术测量得到的形变场与理论模型模拟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遥感 雷达干涉 地震 形变测量
下载PDF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初步研究(一)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立明 郝臻 +3 位作者 王建军 张淑珍 姚家俊 董蕾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9-233,共15页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通过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青川地震等震例的反复对比研究,初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临震微波动。其特征表现为:(1)频谱范围较宽,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2)在震前12~14天出现,有可能被震中距...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通过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青川地震等震例的反复对比研究,初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临震微波动。其特征表现为:(1)频谱范围较宽,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2)在震前12~14天出现,有可能被震中距50km范围内的台站记录到;(3)可能具有方向性,其活动度变化显著的方位与发震断层、余震分布及震源位置较为一致。临震微波动可能与临震阶段震源区的预活动、微震动、微破裂或临震阶段相关活动构造微活动、微破裂、裂隙扩展等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优势频率11~16Hz 震源区预活动
下载PDF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初步研究(二) 被引量:9
5
作者 杨立明 郝臻 +3 位作者 王建军 张淑珍 姚家俊 董蕾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为了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青、川、滇、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建立了实时监控技术系统。通过对2012~2014年间青藏块体发生的24次5级以上地震及部分无震区域台站观测的全程实... 为了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青、川、滇、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建立了实时监控技术系统。通过对2012~2014年间青藏块体发生的24次5级以上地震及部分无震区域台站观测的全程实时跟踪、动态监控,检验和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和客观性,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频谱、时间、空间、方向性等特征,进一步得出了临震微波动现象可能与地震强度有关,且震级越大,震前出现持续临震微波动的可能性越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时空指标 验证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钟美娇 张元生 +1 位作者 郭晓 张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59-1063,共5页
选取四次典型震例,分别以微波遥感及热红外遥感为研究手段对各发震区的温度进行窗口时间序列扫描,探讨震前陆地表面温度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由热红外遥感及微波遥感反演所得的陆表温度年变形态极为相似,前者特征更为明显;震前并非完全... 选取四次典型震例,分别以微波遥感及热红外遥感为研究手段对各发震区的温度进行窗口时间序列扫描,探讨震前陆地表面温度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由热红外遥感及微波遥感反演所得的陆表温度年变形态极为相似,前者特征更为明显;震前并非完全是一个增温过程,有负异常现象存在;大地震的温度异常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存在密切关系,温度异常区并非大面积存在,且未呈现明显迁移特征,这一新发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 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 地面温度异常 地震预报.
下载PDF
临震微波动现象回溯性研究——以青海地区为例
7
作者 余娜 王建军 +1 位作者 张晓清 杨晓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6-340,共5页
为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异常跟踪指标,基于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青海地区2020~2022年5.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距150 km以内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150 km以内的台站几乎都能记录到临震微波动事件... 为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异常跟踪指标,基于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青海地区2020~2022年5.0级及以上地震震中距150 km以内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150 km以内的台站几乎都能记录到临震微波动事件;达到临震微波动异常指标的台站不是震中距最小的测震台站,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发震断层走向及地震破裂过程等有关;主震震级越大,震前出现临震微波动异常指标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检验 5.0级及以上地震 青海地区
下载PDF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跟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袁超 杨立明 王建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0-506,共7页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在汶川、玉树、青川等不同强震前有重现,可用于强震临震判定。为了对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进行跟踪检验,利用"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在汶川、玉树、青川等不同强震前有重现,可用于强震临震判定。为了对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进行跟踪检验,利用"兰州地脉动实时监控技术系统"分析2015—2016年间发生在青藏块体和新疆的4次5.5级以上地震震前3个月地脉动连续记录,通过临震微波动事件活动度异常幅度变化和持续时间验证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跟踪检验结果符合杨立明等基于临震微波动提炼的震情跟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5.5级以上强震 震情跟踪指标 检验
下载PDF
平时罕见,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几种伤病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天民 《罕少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1-4,共4页
一些损伤和疾病平时罕见,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造成严重危害。特殊情况主要包括严重事故、灾害、战争、恐怖主义活动以及特殊环境与特殊作业的危害等。本文阐述了现代战争中发生的贫铀武器伤害、燃料空气炸弹伤害、微波武器伤害和战时精... 一些损伤和疾病平时罕见,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造成严重危害。特殊情况主要包括严重事故、灾害、战争、恐怖主义活动以及特殊环境与特殊作业的危害等。本文阐述了现代战争中发生的贫铀武器伤害、燃料空气炸弹伤害、微波武器伤害和战时精神疾病;可能源于恐怖主义活动的炭疽、天花;严重事故性伤害中的核事故、化学事故和煤矿事故伤害;严重灾害中的地震、海难(海战)落海伤害。文中介绍了这些伤病的发生情况、伤害特点与医学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铀武器伤害 燃料空气炸弹伤害 微波武器伤害 战时精神疾病
下载PDF
基于1∶25万地形的两通与三通差分干涉处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柳稼航 单新建 +1 位作者 秦绪文 张桂芳 《遥感信息》 CSCD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以 1997年 11月 8日发生 Ms7.6级地震的我国西藏玛尼地区为例 ,利用覆盖该区的两景震前 Tandem ERS SAR影像和一景震后的 ERS SAR影像及我国 1∶ 2 5万地形数据 ,分别进行三通和两通模式下的干涉处理。经对比分析两种处理结果得知 :两... :以 1997年 11月 8日发生 Ms7.6级地震的我国西藏玛尼地区为例 ,利用覆盖该区的两景震前 Tandem ERS SAR影像和一景震后的 ERS SAR影像及我国 1∶ 2 5万地形数据 ,分别进行三通和两通模式下的干涉处理。经对比分析两种处理结果得知 :两种模式下的同震形变场在条纹的整体分布上是一致的 ,在断层附近吻合较好 ,随着距断层的垂直距离拉大 ,残余地形对干涉条纹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 ,两种条纹间的差异也逐渐增大。结果说明 :基于当前 ERS卫星分辨率和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 ,我国的 1∶ 2 5万地形数据可以用作两通差分干涉模式下的外部 DEM数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形变测量 雷达遥感 玛尼地震
下载PDF
微波成像生命探测仪地震模拟环境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涛 王建平 +4 位作者 高杨 丁璐 毕洪一 于天宇 薄涛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9-596,共8页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埋压人员的快速搜索是地震救援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微波成像生命探测仪作为当前废墟搜索的装备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救援队利用现有综合训练场地进行该类装备的测试方法,在装备针对性测试和深度功能认知方...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埋压人员的快速搜索是地震救援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微波成像生命探测仪作为当前废墟搜索的装备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救援队利用现有综合训练场地进行该类装备的测试方法,在装备针对性测试和深度功能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影响了微波成像生命探测仪的现场使用效率和技术发展。为此,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主流地震模拟废墟训练场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结合汶川地震废墟三维采集数据和队伍实战经验,给出微波搜索装备综合测试方法,并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完成了测试平台的搭建,取得较好的装备测试效果,为应急救援装备电子化和标准化测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援 生命探测仪 测试环境 微波雷达 地震模拟废墟
下载PDF
Bam earthquake: Surfac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using radar interferometry
12
作者 夏耶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5年第4期451-459,500,共10页
On the 26th December 2003 an earthquake with MW=6.5 shook a large area of the Kerman Province in Iran. The epicenter of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was located near the city of Bam.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application... On the 26th December 2003 an earthquake with MW=6.5 shook a large area of the Kerman Province in Iran. The epicenter of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was located near the city of Bam.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i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D-INSAR) and ENVISAT ASAR data to map the co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Bam earthquake including the interferometric data processing and results in detail.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herence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vent and edge search of the deforma- tion field, a new fault ruptured on the surface was detected and used as a data source for parameter extraction of a theoretical seismic modeling. The simulated deformation field from the model perfectly coincides with the result derived from the SAR interferometric measu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SAR interferometry earthquak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下载PDF
玛多7.4级地震前临震微波动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增换 王建军 +1 位作者 毛冬瑶 李敏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0-895,共6页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利用“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震中200 km半径的范围内台站的临震微波动事件进行分...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利用“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震中200 km半径的范围内台站的临震微波动事件进行分析。认为震前距离震中67 km的巴颜喀拉台EW通道存在显著异常,达到杨立明提出的异常跟踪指标;10个测震台站中的8个在本次地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微波动事件,震中南侧台站记录到的事件多于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玛多7.4级地震 震情跟踪指标
下载PDF
穿透式搜索装备的地震模拟测试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
14
作者 张涛 高杨 +3 位作者 王建平 赵文强 姚月 毕洪一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20-28,共9页
穿透式搜索装备是地震地质灾害现场搜索的主要设备。但目前专业队伍和基地对于该类装备在使用培训,尤其是实用化测试方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量化应用和测试环境,影响了现有搜索队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该类装备的使用能力和认知水平。针... 穿透式搜索装备是地震地质灾害现场搜索的主要设备。但目前专业队伍和基地对于该类装备在使用培训,尤其是实用化测试方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量化应用和测试环境,影响了现有搜索队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该类装备的使用能力和认知水平。针对当前主流的微波成像生命探测仪技术特点和现场作业需求,分析了现有国内外主流地震模拟作业废墟的特点与不足,在总结地震实际废墟的现场调研和作业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一种易于实现的量化可调式综合废墟模拟测试环境。本项工作在保证常规狭小空间训练的基础上,实现了穿透类生命探测仪的各类指标量化测试,为未来该类装备的实战化发展和测试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援 生命探测仪 测试环境 微波雷达 地震模拟废墟
下载PDF
高速扩频微波组网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丰 罗建明 +2 位作者 田力 王建芳 王松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0-87,共8页
扩频微波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 ,是目前发展宽带网络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采用扩频微波方式组网在地震系统还尚属首次。“京区扩频微波高速链路建设”是采用 2~ 3Mbp/s速率扩频微波技术将中国地震局京区主要直属单位及北京... 扩频微波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 ,是目前发展宽带网络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采用扩频微波方式组网在地震系统还尚属首次。“京区扩频微波高速链路建设”是采用 2~ 3Mbp/s速率扩频微波技术将中国地震局京区主要直属单位及北京市地震局的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 ,构成中国地震局北京城区计算机网络互联的计算机广域网扩频微波网络平台及中国地震局北京城区计算机网络信道骨干网。同时利用扩频微波建立了与中国科技网相连的信道 ,将京区各单位和全国各省 (市 )地震局的计算机网络接入因特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扩频微波 防震减灾 宽带网络 地震通信网络 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
下载PDF
Self-Excitation of the Earthquakes
16
作者 A. L. Buchachenko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22年第1期18-30,共13页
Numer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magnetic and seismic events unambiguously indicate that the magnetic control of the earthquakes is a fundamental phenomenon. It proceeds from the remarkable physics of magneto-plasticity ... Numer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magnetic and seismic events unambiguously indicate that the magnetic control of the earthquakes is a fundamental phenomenon. It proceeds from the remarkable physics of magneto-plasticity of solids, which implies acceleration of dislocations by microwaves. The motion of dislocations provides release of dangerous elastic energy of the earthquake focus and transforms elastic energy into the safe energy of plastic deformation. Magneto-plasticity seems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 of the magnetic control because the piezoelectric effect as a suggested mechanism of magnetic control should be excluded (Chelidze et al.). Magnetic control certifies earthquake focus as a receiver of microwaves;on the other side, numerous observations exhibit emission of microwaves generated by earthquake focus, so that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ermanent generator of microwaves. The idea of this paper is to offer a mechanism of self-excitation of the focus: self-triggering is suggested to be induced by microwaves generated by earthquake focus itself. The more intensive is the crack formation, the higher is the density of microwaves, which accelerate dislocations and intensify crack formation: it is a feedback breeding, avalanche-like process. Both functions of earthquake focus, to be simultaneously generator and receiver of microwav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same space and time. It excludes such limitation of the magnetic control as the penetrability of the rocks for micro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DISLOCATION microwaves Magneto-Plastic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