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李书严 轩春怡 +1 位作者 李伟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2-560,共9页
应用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城市中的水体对其周边的小气候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城市中商业区温度最高、湿度最小;交通区次之;水体附近温度最低、湿度最大,平均湿度比商业区高出约10%。水... 应用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城市中的水体对其周边的小气候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城市中商业区温度最高、湿度最小;交通区次之;水体附近温度最低、湿度最大,平均湿度比商业区高出约10%。水体区的月平均温度日较差比其他功能区明显大。水体区的月平均温度比其他功能区低0.37-1.15℃。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上风岸2 km以内和下风岸9 km以内,以2.5 km以内最为明显。水体的面积和布局是影响小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水体面积越大对环境影响越大,单块的小于0.25 km2的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多块、密集分布的小面积水体会对环境的降温增湿效果更显著。在本文个例中,与其他湖泊邻近的面积为1.25 km2的水体,可以使2.5 km之内温差达到0.2-1.0℃,水汽比湿增加0.1-0.7 g/kg。相对孤立的面积为2 km2的水体,可以使1.0 km范围内降温幅度0.6℃,水汽比湿增加0.1-0.4 g/kg。水体可以使地面风速增加,一般能使风速增加0.1-0.2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的水体 微气候效应 数值模式
下载PDF
上海中心城区河流及水体周边小气候效应分析 被引量:64
2
作者 杨凯 唐敏 +2 位作者 刘源 吴阿娜 范群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选择上海中心城区6处不同类型的城市河流及水体,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实地监测.由于水体小气候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各水体不同季节上下风向的温湿特征及人体舒适度效应,初步分析城市河流及水体周边的小... 选择上海中心城区6处不同类型的城市河流及水体,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实地监测.由于水体小气候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各水体不同季节上下风向的温湿特征及人体舒适度效应,初步分析城市河流及水体周边的小气候效应,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水体面积是影响其小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季节的实测期间,长风公园银锄湖下风向温度比上风向低1-3℃,相对湿度高6%-14%.(2)水体周边的建筑物布局影响水体小气候效应,中远两湾城内密集的高层建筑,改变空气自然流动状况,从而影响附近的苏州河在自然环境状态下应产生的小气候效应.(3)"水绿"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河流水体小气候效应的发挥,潍坊公园附近的张家浜两岸具有开阔的绿化空间,在实测期间,上下风向的温差为1.5-2℃,湿度差为4-8%,人体舒适度作用较显著.(4)喷泉等人工设施强化了水体的小气候效应,实测期间太平桥绿地人工湖在喷泉开启时比关闭时上下风向温差大0.3℃、相对湿度差增加4%.(5)水体在暖热的春夏季比寒冷干燥的冬季具有更加明显的人体舒适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及水体 温度 相对湿度 人体舒适度 小气候效应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气候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洪涛 祝昌汉 张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在地形坐标系中建立了一个三维静力平衡的大气-土壤耦合模式,模式详细考虑了复杂地形、植被和水面的热力、动力过程。与其它中、小尺度模式相比其独特之处是:此模式在地表与植被冠层建立的辐射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中,均详细地考虑了... 在地形坐标系中建立了一个三维静力平衡的大气-土壤耦合模式,模式详细考虑了复杂地形、植被和水面的热力、动力过程。与其它中、小尺度模式相比其独特之处是:此模式在地表与植被冠层建立的辐射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中,均详细地考虑了坡度、坡向的影响。观测表明,长江三峡江面水温的日变化小于3℃。长江三峡段水流湍急,江水上下交换十分剧烈,各处水深变化较大,使模拟江水的动力、热力过程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在研究中忽略了江水温度的日变化,模式中作为动力、热力外强迫因子,水库建成后的改变仅为水面海拔高度的升高和水面区域的扩大,水面温度是常数。用此模式模拟研究长江三峡建成前后气象要素场的日变化过程,通过计算它们的差别来分析水库的小气候效应。结果表明风、温、湿气象要素场在方圆近10km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变化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平衡 三维大气-土壤耦合模式 三峡水库 气候效应
下载PDF
林草复合系统地上部分种间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秦树高 吴斌 张宇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616-3627,共12页
林草复合系统因其具有产品多样性、生产高效性、环境友好性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林草复合系统中,种间互作关系能够直接影响到系统经营的成功与否,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本... 林草复合系统因其具有产品多样性、生产高效性、环境友好性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林草复合系统中,种间互作关系能够直接影响到系统经营的成功与否,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地上部分种间互作关系指发生或表现在地表以上的物种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林草复合系统中主要表现为:系统对林地小气候的影响,林木与牧草在生长和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林木的存在和生长与放牧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林草复合系统中,林分通过对诸多气象要素的调节,为牧草和牲畜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气象条件;同时牧草通过增加空气湿度、减小土壤和空气温度的变化幅度,可对林木(特别是幼树)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牧草能够发生一系列生理生态反应(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利用效率等),以适应林分对小气候的改变,而其产量和质量会受到系统物种组成、配置模式和林木遮荫的共同影响。林木遮荫通常会降低牧草产量,但会使牧草品质得到一定改善。而热带稀疏草原上孤立树的遮荫和草牧场防护林的庇护,均可有效提高和改善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将低竞争性的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引入森林或果园之中,林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林木生长特性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但在困难立地条件下进行这样的尝试,由于林草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林草复合系统具有多样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系统结构,可为害虫天敌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生境,有助于实现森林和果园的生态化经营。在有牲畜参与的林草复合系统中,尽管牲畜对林下植被的采食,可增加林木对土壤资源的占有率,而林分对小气候的改善,可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农林系统 林草复合系统 种间互作关系 竞争 共栖 小气候效应 生理生态反应
下载PDF
行道树绿化模式夏季小气候效应与人体舒适度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美莲 李志强 +1 位作者 银红 高润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5-240,共6页
对呼和浩特市市区行道树"一板两带和三板四带"2种主要绿化模式不同走向小气候要素进行实地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行道树能减弱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三板四带均比一板两带减弱明显,减弱程度与行道树走向有关,东西向减小幅度为134 W/... 对呼和浩特市市区行道树"一板两带和三板四带"2种主要绿化模式不同走向小气候要素进行实地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行道树能减弱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三板四带均比一板两带减弱明显,减弱程度与行道树走向有关,东西向减小幅度为134 W/m2,南北向减小174 W/m2;从温湿度来看,一板两带和三板四带东西向降温分别达1.9℃、2.7℃,增湿达4%和7%;南北向降温分别达1.7℃、2.1℃,增湿1%和4%,减弱程度还与太阳方位有关;从影响最大风速来看,东西向三板四带式减弱达4.1m/s,一板两带减弱达1.5m/s;南北向三板四带式减弱达2.8m/s,一板两带减弱达1.3m/s,三板四带对风速的减弱作用比一板两带的大,减弱程度不仅与行道树走向有关,还与当日盛行风向有关;行道树均可提高人体舒适度,尤其是三板四带式效果更好。通过对不同道路绿化设计模式的小气候效应量化角度分析研究,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绿化模式 小气候效应 人体舒适度
下载PDF
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学雷 吴宜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18-422,共5页
在区域开发中,平原湖区的林业发展潜力很大,同时,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也是促进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防护林能进一步改善湖区小气候环境,尤其对保障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江汉平原湖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内的小气候... 在区域开发中,平原湖区的林业发展潜力很大,同时,湖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也是促进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防护林能进一步改善湖区小气候环境,尤其对保障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江汉平原湖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内的小气候效应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湖区农田林网的建设,除提供工农业生产所需的林木外,随着林木的增多,林网的完善,还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了林地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根据农田林网内与林网外作物产量的对照,林网内棉花增产6 .4 % ,中稻增产3 .4 % ,小麦增产3 .3 % 。此外,利用林带护堤防浪,能增强抗洪涝能力,延长水利工程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湖区 农田防护林 小气候效应 区域农业
下载PDF
广州南沙人工红树林湿地小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管伟 廖宝文 +3 位作者 林梨扬 章家恩 朱可峰 粟娟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95-101,共7页
采用自动气象站定点对比观测的方法对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十九涌内红树林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格局基本相同,但夏季遮荫效果可以达到64.98%,是其他季节的4倍以上;红树林的... 采用自动气象站定点对比观测的方法对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十九涌内红树林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格局基本相同,但夏季遮荫效果可以达到64.98%,是其他季节的4倍以上;红树林的保温效果非常显著,秋冬季林内温度变幅小于林外,而春夏季则相反;红树林对提高林带湿度具有显著作用,全年林内空气相对湿度较林外高出5.40%以上;红树林具有很高的防风效应,平均可以降低风速73.92%,其中春夏季的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红树林湿地系统的区域小气候调节作用,并为评价红树林湿地围垦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 红树林 湿地系统 小气候效应
下载PDF
风沙沿线新灌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小气候效益观测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金花 王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5-70,共6页
通过对景电灌区农田林网内、灌区边缘农田与沙地交接过渡带和灌区外围沙地小气候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体系能有效地防风阻沙,春季增温,夏季降温,增加空气湿度,明显地改善灌区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确保... 通过对景电灌区农田林网内、灌区边缘农田与沙地交接过渡带和灌区外围沙地小气候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体系能有效地防风阻沙,春季增温,夏季降温,增加空气湿度,明显地改善灌区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确保景电灌区农业稳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电灌区 农田防护林体系 小气候效益 农业气候
下载PDF
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的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 被引量:12
9
作者 武锋 郑松发 +2 位作者 陆钊华 陈燕 李鹤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以广东省淇澳岛红树林林内和林外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红树林温湿小气候环境对人体的舒适度。每天从8:00-18:00,每隔10 min 1次,同时测定红树林内和林外无林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每月连续测定3 d,持续测定1 a。对两站点的气候因子的... 以广东省淇澳岛红树林林内和林外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红树林温湿小气候环境对人体的舒适度。每天从8:00-18:00,每隔10 min 1次,同时测定红树林内和林外无林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每月连续测定3 d,持续测定1 a。对两站点的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时间段内,红树林林内的气温一直低于林外无林地,相对湿度则高于林外无林地,红树林日降温幅度在0.6-2.4℃,平均降温1.3℃,平均降温率3.92%;日增湿幅度4.0%-20.7%,平均增湿8.0%,平均增湿率12.0%;两地气温、相对湿度的日最大差值出现在14:00左右,年最大差值出现在8月份,通过对温湿度指数的计算,红树林小气候对人体舒适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气候效应 人体舒适度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益与作物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郝玉光 卢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23,共5页
历经4a(1992~1995年)定位研究表明:试区林网内无叶期的防风效能为39%~40%,着叶期为55.8%~56.2%。气温降低0.6~0.8C,最热月(7月)尤为明显,平均降低1.2C,蒸发量降低24.3%~24.7%,相对湿度提高8%~15%。干热风发生天数减少58.8... 历经4a(1992~1995年)定位研究表明:试区林网内无叶期的防风效能为39%~40%,着叶期为55.8%~56.2%。气温降低0.6~0.8C,最热月(7月)尤为明显,平均降低1.2C,蒸发量降低24.3%~24.7%,相对湿度提高8%~15%。干热风发生天数减少58.8%,其中轻型减少33.3%,重型减少87.5%。在林网保护下,作物产量提高5.14%,玉米纯增产量468km/hm^2.纯增产值655.2元/hm^2,与无林网农田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平均提高了50%~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沙区人工绿洲 防护林 小气候 效益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绿洲—戈壁资料同化数据集的建立与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文小航 吕世华 +1 位作者 董文杰 奥银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79,共14页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共同开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式3.1版本,结合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反演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植被类型资料,并同化2008年夏季金塔绿洲野外观测试验...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共同开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式3.1版本,结合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反演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植被类型资料,并同化2008年夏季金塔绿洲野外观测试验所取得的气象资料,对绿洲系统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模拟,最终生成金塔高分辨率资料同化再分析数据集。此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金塔绿洲2008年6-8月逐时水平分辨率1 km的土地利用类型、19层风温湿压、4层土壤温湿度以及地表植被覆盖、辐射分量、热通量等资料。同时,利用金塔绿洲观测期内的地表气压、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实测值对该数据集进行初步验证,并分析了绿洲—戈壁系统的"冷湿岛效应"、平均大气环流特征和空气温湿度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洲和戈壁下垫面的热力差异明显,绿洲和戈壁平均地表温度白天和夜间分别相差21℃和3℃;10 cm土壤温度白天最大相差17℃,并且绿洲比戈壁滞后3 h达到峰值;戈壁相对湿度比绿洲平均约低11%;白天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影响高度平均可达2000 m和1500 m;夜间绿洲的近地层500 m以下则表现出弱的"冷岛效应";夜间绿洲上空的平均垂直气流为上升气流,白天出现大范围下沉气流,平均最大下沉气流速度可达-0.3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戈壁系统 WRF模式 小气候效应 金塔高分辨率资料同化再分析数据集
下载PDF
冠顶式步道秋季微气候效应研究——以福州“福道”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仰驰 余坤勇 +3 位作者 刘艳芬 杨柳青 陈凤飞 刘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6-272,共7页
以国内首条冠顶式步道——福州“福道”为对象,比较分析了线性栈道、观景平台、休憩平台中5种不同空间下10个测点的秋季微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空间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道”整体微气候效应好于裸露的... 以国内首条冠顶式步道——福州“福道”为对象,比较分析了线性栈道、观景平台、休憩平台中5种不同空间下10个测点的秋季微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空间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道”整体微气候效应好于裸露的水泥地面,各测点日均降温强度为0.5℃~4℃,日均增湿强度为1.5%~9%,步道中两侧有树、单侧有树、观景平台2的舒适度效果最佳,日均舒适度值均处于17.0~25.4,人体感觉“舒适”;观景平台1、休憩平台类与两侧无树类舒适度效果差,日均舒适度值处于25.5~27.5,人体感觉“热”,秋季1 d中最适合在步道中进行活动的时间段为8:00-10:00,该时间段内在各类空间中人体均感觉“舒适”,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与各类测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冠顶式步道的建设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候效应 冠顶式步道 人体舒适度 福道
下载PDF
大豆密植小气候效应及高产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秀兰 《广西气象》 2001年第2期44-47,共4页
在田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密植大豆田小气候效应 ,并进一步分析了密植大豆田的高产机理 ,为探索作物合理密植以及种植制度的优化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 大豆 密度 小气候效应 高产机理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小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凤敏 高君亮 +3 位作者 辛智鸣 郝玉光 李新乐 段瑞兵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目的】研究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小气候效应,为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长期经营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内、外2个气象站36 a(1983—2018年)连续监测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2个站点的大气温度、地表... 【目的】研究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小气候效应,为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长期经营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内、外2个气象站36 a(1983—2018年)连续监测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2个站点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以及风速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分析了绿洲防护林内、外小气候的差异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1)绿洲防护林内、外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蒸发量和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绿洲防护林体系使大气温度降低0.2~1.6℃,地表温度降低0.10~5.49℃,相对湿度增加0.5%~18.6%,降水量增加0.5~100.7 mm,蒸发量降低18.4~1 282.8 mm,风速减小0.45~1.98 m/s;(2)绿洲防护林内、外的每10 a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7、0.32℃,地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8、0.36℃,降水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8、2.5 mm,相对湿度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1.3%,蒸发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42.5、-78.4 mm,风速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0.2 m/s;(3)绿洲防护林内和林外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内变化规律均为先增加后降低,为单峰曲线,而风速的年内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4)绿洲防护林内、外各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四季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蒸发量增长率均为林外高于林内;四季相对湿度均为林内高于林外,风速则相反;降水量春、夏季林内高于林外,秋、冬季为林内低于林外。【结论】绿洲防护林体系具有降低气温和地温、减少蒸发、降低风速、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等生态功能,防护林及其内农作物生长季节尤为明显,这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起着积极作用,进而改良土壤,并对维持绿洲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效应 气象因子 沙漠绿洲 防护林体系 乌兰布和沙漠
原文传递
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气候效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崔高仰 熊康宁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对贵州省北盘江中游花江峡谷段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15个样地2012年的小气候特征进行监测,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分析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各小气候因子及土壤水热状况均有不同程... 对贵州省北盘江中游花江峡谷段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15个样地2012年的小气候特征进行监测,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分析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各小气候因子及土壤水热状况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小气候质量最好的是无石漠化环境;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多数环境因子质量并非直线下降,而是出现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过程;潜在、轻度石漠化受人为干扰最多,小气候质量不高且不同季节表现紊乱;部分强、中度石漠化环境因多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及较少的人为干扰,小气候效应开始凸显,整体生境朝着良性有序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花江 石漠化 小气候效应
下载PDF
华南退化生态系统三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段文军 王金叶 李海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1-916,共6页
为了评价南亚热带典型退化生态系统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小气候调节效应,从而为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方式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照,作者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样地,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林(... 为了评价南亚热带典型退化生态系统典型生态恢复模式的小气候调节效应,从而为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方式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照,作者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样地,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马占相思林(Acacia mangium)中安装了HOBO小气候仪,对光辐射、风速风向、降水、土壤含水量、地温、气温等小气候指标进行为期1年的自动观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退化生态系统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具有不同的小气候效应,在林间温度调节方面,人工林和草坡的平均林间温度相差不大,但草坡的最低、最高温度均比人工林低和高。人工林的林间温度变化较草坡小,具有更好的保温调节作用。对比2种人工林,不管是平均温度还是最高温度马占相思林都略大于针叶林,而二者最低温度相差不明显。针叶林的保温调节作用略优于阔叶的马占相思林;(2)在土壤温度方面,地表温度全年基本都表现为草坡>马占相思林>针叶林,草坡的地表温度的波动远大于2种人工林;全年20 cm土壤温度3─12月都表现为草坡>马占相思林>针叶林,1─2月相反,草坡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波动相对较大,人工林的波动很小。(3)3种恢复模式中,自然恢复草坡的辐射强度明显高于2种人工林,年辐射总量分别马占相思林和针叶林的1.9和5.8倍,马占相思林的年辐射量为针叶林的3倍。人工林,特别是乡土的针叶林能给林下生物构建更为稳定、适中的辐射环境。(4)人工林的平均林间风速、最大阵风风速均少于草坡,针叶林的风速小于阔叶林,针叶林降低风速的效果好于相思林和草坡。(5)人工林的林间相对湿度均高于草坡,针叶林的林间空气湿度略大于相思林,针叶林的保湿效果更好。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可采用种植人工林的方法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小气候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模式 华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荒漠大气降尘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立帅 郑伟 +2 位作者 郑新倩 贺鹏 刘立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4期58-64,共7页
为查明绿洲及周围荒漠区不同下垫面对大气降尘的影响,观测了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外部的戈壁、绿洲-沙漠过渡带,绿洲内部农田和县城的大气降尘,分析了降尘量和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戈壁、过渡带、农田和县城4种下垫面年降尘... 为查明绿洲及周围荒漠区不同下垫面对大气降尘的影响,观测了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外部的戈壁、绿洲-沙漠过渡带,绿洲内部农田和县城的大气降尘,分析了降尘量和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戈壁、过渡带、农田和县城4种下垫面年降尘量分别为554.23、761.75、1867.46g·m^(-2)和2 688.14 g·m^(-2),不同季节4种下垫面降尘量呈非线性关系,县城降尘量是农田的1.47倍,与其他下垫面差异随季节波动较大;夏季和秋季4种下垫面降尘众数粒径均为79.62μm,冬季和春季农田和县城众数粒径下降至70.96μm,戈壁冬季众数粒径增大到89.34μm,但4种下垫面降尘平均粒径、分选性、偏态和峰态无明显规律性;戈壁降尘呈明显的双峰分布,农田和县城双峰分布不明显;冬季和春季农田和县城降尘粒度分布曲线的峰值小于戈壁和过渡带,夏季和秋季4种下垫面峰值变化无规律。从降尘量和粒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推测,植被盖度和小气候的季节变化导致不同下垫面降尘量呈非线性关系,粗糙下垫面的机械阻挡作用主要促进了小于50μm的粉尘沉降,小气候效应主要促进了20~100μm的粉尘沉降,研究结果还需更多野外实验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 下垫面 粒度 机械阻挡 小气候
下载PDF
中国农林间作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颖 袁玉欣 +1 位作者 裴保华 张世联 《河北林果研究》 1999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关键词 农林间作 小气候效应 作物产量 生物量 中国
下载PDF
春季福建柏林内、林缘与市区的舒适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茜 王成 +1 位作者 王艳英 董建文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2013年第6期36-38,42,共4页
用陆鼎煌提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S)”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比较了春季福建柏林内外与市区小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0.6~3.5℃;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1.3~4.2℃。在增湿... 用陆鼎煌提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S)”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比较了春季福建柏林内外与市区小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0.6~3.5℃;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1.3~4.2℃。在增湿率方面,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5.28%~29.27%;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7.7%。33.7%。在降低风速方面,林缘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05m/s;林内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74m/s。综合各下垫面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分别为福建柏林内(8h):福建柏林缘(8h)〉市区(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林内 林缘 市区 小气候效应 舒适度对比
下载PDF
城市绿地小气候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全磊 宁宝祥 《中国园艺文摘》 2017年第3期60-65,共6页
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城市绿地调节小气候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绿地、改善小气候环境、合理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小气候效应 降温增湿 通风防风 太阳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