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曾庆乐 李彦豪 +2 位作者 陈勇 赵剑波 卢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评价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 超选择和非超选择插管组各 40例 ,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 ,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栓塞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副作用并作应用价值分析。结果... 目的 评价微导管超选择肝动脉插管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 超选择和非超选择插管组各 40例 ,前者以微导管“嵌入”肿瘤血管 ,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栓塞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副作用并作应用价值分析。结果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组与非超选择插管组相比 ,疗效更佳 ,副作用更轻 ,且应用价值更加合理。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肝癌疗效好 ,副反应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
下载PDF
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邓梨平 于淼 +1 位作者 张金山 张宏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1-593,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的作用。方法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179例;微导管组47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RH导管或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 目的分析探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的作用。方法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179例;微导管组47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RH导管或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择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其中28例行肝段栓塞,19例行肝亚段栓塞治疗。结果微导管组术后无1例误栓异位动脉而致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疗效较普通组有明显提高。结论微导管的使用可提高栓塞的准确率增强疗效,避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导管 栓塞 治疗性 超选择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同轴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家开 张晶 +3 位作者 于淼 张金山 杨立 肖越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微导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 000例HCC的DSA表现与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其中179例病灶局限于1个肝段,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微导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 000例HCC的DSA表现与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其中179例病灶局限于1个肝段,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和(或)MR,对40例病灶碘油聚集不良者,进行RFA,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DSA发现直径3 cm以上肿块670例,3 cm以下病灶202例,子灶400例,动静脉瘘、动门脉瘘482例,异常血供430例,门脉癌栓362例。局限于1个肝段的病灶,微导管栓塞后4周,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7.6%;控制不良者行RFA后1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7.5%。结论DSA对于发现3 cm以下小病灶(含子灶)、肿瘤血供、动静脉瘘、动门脉瘘具有绝对的优势,对HCC的术前评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RFA是HCC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TACE疗效不佳者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微导管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对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鹏 姜铁民 +2 位作者 赵季红 岳继华 梁国庆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期19-22,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钙离子拮抗剂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为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连续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22例。...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钙离子拮抗剂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为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连续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22例。对照组为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连续急诊PCI无复流者22例。研究组出现无复流现象后,送微导管至无复流血管远端,经微导管团注维拉帕米200μg。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方法,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事件。结果研究组给药后首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提高(21例vs 3例,P<0.01),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仍较高(22例vs 9例,P<0.01)。首次和末次造影均显示研究组心肌组织灌注较对照组更佳,TMPG-3级的例数分别为19例vs 1例(P<0.01)和20例vs 6例(P<0.01)。研究组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46.4±16.3)分钟vs(62.2±21.5)分钟(P<0.01),减少X线暴露时间(10.5±4.9)分钟vs(18.1±5.4)分钟(P<0.01),提高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51.3±9.2)%vs(37.1±6.7)%(P<0.01),减少住院期间MACE事件(1例vs 6例,P<0.05)。结论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使急诊手术更加顺利,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事件。临床实践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该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提高血流灌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 微导管 维拉帕米
下载PDF
超选择眼动脉插管局部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被引量:10
5
作者 庞志宏 杜亚辉 +1 位作者 李晓光 张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 观察超选择眼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 ,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局部溶栓治疗 12例中央动脉血栓形成致视力障碍患者。结果 治疗后 ,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 目的 观察超选择眼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 ,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局部溶栓治疗 12例中央动脉血栓形成致视力障碍患者。结果 治疗后 ,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正确诊断 ,早期应用超选择局部溶栓、扩血管并尽可能应用较大剂量溶栓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插管 溶栓治疗 视网膜中央动脉 动脉阻塞 尿激酶 微导管
下载PDF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11
6
作者 白如林 陈左权 +3 位作者 黄承光 陶英群 张光霁 卢亦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者 5 9例 ,小于 3cm者 7例。单支供血动脉13例 ,2支 37例 ,3支以上 6 8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 15例。结果 完全栓塞病变 2 1例 ,栓塞 90 %以上 5 7例 ,70 %~ 90 % 2 7例 ,5 0 %~ 70 % 8例 ,栓塞 <5 0 %者 5例。结论 NBCA为永久性栓塞剂 ,应作为栓塞治疗颅内AVM的首选材料。栓塞加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表现 NBCA 血管内栓塞 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下载PDF
葡聚糖微球经微导管栓塞术中应用参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石红建 王杰 +4 位作者 施海彬 冯耀良 刘圣 陈惠珠 陈玉琴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葡聚糖微球经不同微导管栓塞治疗时的应用参数 ,减少血管栓塞术中微导管的阻塞。方法 :( 1)光镜及电镜下观测葡聚糖微球 ,并测定葡聚糖微球栓子悬液的悬浮稳定性。( 2 )用注射器人工推注和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 ,测试 5种不同... 目的 :探讨葡聚糖微球经不同微导管栓塞治疗时的应用参数 ,减少血管栓塞术中微导管的阻塞。方法 :( 1)光镜及电镜下观测葡聚糖微球 ,并测定葡聚糖微球栓子悬液的悬浮稳定性。( 2 )用注射器人工推注和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 ,测试 5种不同内径的微导管注射 2种不同规格 ( 5 0~ 15 0μm,10 0~ 30 0μm )各 3种不同浓度 ( 2 5 mg/ ml,5 0 m g/ml,10 0 mg/ ml)的葡聚糖微球 ,记录注射时使用的压力和导管阻塞情况。 ( 3)应用 SPSS9.0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 1)葡聚糖微球原液加入等量的造影剂悬浮稳定性好 ;( 2 )不同规格的注射器注射相同的葡聚糖微球产生的推注压力不同 ;( 3)经不同的微导管注射相同的葡聚糖微球时推注压力不同。用内径通过≤ 0 .0 14英寸导丝的微导管注射葡聚糖微球将会堵管。结论 :提倡介入栓塞术中使用 5 ml的注射器透视下推注栓子 ,避免使用内径配≤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微球 微导管 治疗性栓塞
下载PDF
超声引导穿刺置入微导管法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树松 王强庆 楚昭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991-992,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入微导管法在恶性心包积液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3例恶性心包积液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微导管),通过导管抽出心包积液并注入化疗药物.结果13例均成功穿刺并顺利置入微导管,引流积液400~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入微导管法在恶性心包积液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3例恶性心包积液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微导管),通过导管抽出心包积液并注入化疗药物.结果13例均成功穿刺并顺利置入微导管,引流积液400~780 ml,平均530 ml.治疗后3、12、24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2%(12/13),78%(7/9)和60%(3/5),无心包积液复发.结论超声引导穿刺置入微导管法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安全、微创、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微导管 超声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微导管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曹野 邹远林 +2 位作者 王伟琼 权欢欢 郭小梅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59-166,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内微导管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及万方数据库,搜集冠状动脉内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内微导管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及万方数据库,搜集冠状动脉内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制为建库至2017年4月。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血栓抽吸导管、微导管或自制导管注射药物至靶血管给药为试验组,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给药为对照组。结果最终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4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TIMI血流分级(RR0.38,95%CI 0.27~0.52,P<0.000 01)、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RR 0.35,95%CI 0.23~0.54,P<0.00001)、校正TIMI血流帧数(MD–9.99,95%CI–13.22~–6.76,P<0.000 01)及低血压发生率(RR 0.57,95%CI 0.35~0.90,P=0.02)均优于对照组;而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经微导管给药在治疗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时可明显提高血流灌注水平,安全性好。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仍需大规模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微导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邹祎 余泽洪 +3 位作者 陈小林 汤立军 冼伟进 郑劲松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无复流"的作用。方法选择PCI治疗中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无复流"的作用。方法选择PCI治疗中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入选普通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200μg;23例入选改良组,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12例为对照组,经微导管注射0.9%氯化钠溶液至靶病变远端。10 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 tb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count,CTFC)。结果 3组均可改善PCI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普通组12例靶血管血流恢复TIMI 3级,CTFC帧数由用药前的(83.2±8.3)帧降至(38.1±7.5)帧;而改良组21例血流恢复TIMI 3级,CTFC帧数从(85.6±6.9)帧降至(27.3±6.8)帧;对照组1例血流恢复TIMI 3级,CTFC帧数从(84.3±7.4)帧降至(50.8±8.2)帧。改良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治疗中,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均能改善"无复流"现象,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比经指引导管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硝普钠 微导管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wan-Neck Microcatheter in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11
作者 Xiang Zheng Ruidong Zhao Yao Zhou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4年第9期132-141,共10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Establishing a stable pathway is the basis for interventional surgery, and hyper-selected intub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 therapy. Super-selection intub...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Establishing a stable pathway is the basis for interventional surgery, and hyper-selected intub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 therapy. Super-selection intubation can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peripheral intervention treatment, but also greatly reduc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However,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 (such as liver tumor arterial chemotherapy embolism, hemoptysis bronchial arterial embolism,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ic gastrointestinal arterial embolism, etc.), vascular mutation is often large, and there are many branches, and the direction of blood flow is into the direction of blood flow, the horns are even reverse, and even the use of straight-headed microstructures will have difficulty interpolation difficulties or even failure,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surgery and affects safety treatment. To overcome this, pre-plasticized microcatheters have emerged, among which the InstantPass Swan-Neck Microstructure is a catheter with a head-end morphology similar to Cobra. Our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safety, and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the use of swan-neck microcatheter in peripheral vascular hyperboloid intub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3 to March 2024, 31 patients with swan-neck microstructure were used in the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 therapy outside the hospital. Among them, there were 23 men and 8 women, aged 32 - 81 years old, an average (55 ± 13) years, and the average irradiation time was 35.1 ± 24.7 minutes. 10 cases of iodide oil arterial chemotherapy embolism, 7 cases of microspheres of hepatic arteries, 3 cases of gastric duodenal artery selective embolism, 3 cases of vein embolism with esophageal stomach, and 2 cases of sperm varicose vein embolism, 2 cases of selective embolism of the intestinal membrane, 2 cases of uterine arteries embolism, and 2 cases of renal arterial embolism. 11 of these patients switched to the swan-neck microstruct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Artery Superselective Catheterization Swan-Neck microcatheter
下载PDF
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潇远 王怀洲 +3 位作者 高传文 王博 李海军 董仰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22眼儿童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例12眼,女7例10眼;年龄... 目的观察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22眼儿童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例12眼,女7例10眼;年龄6个月~8岁,中位数年龄为4岁。所有患儿均接受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7 d、1个月、6个月观察并比较患儿眼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眼中成功完成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14例20眼,成功率为90.91%,其中行全切开(切开范围为360°)手术12眼,行次全切开(切开范围为180°~330°)手术8眼,2眼因微导管通过不到90°,术中改行传统Harms刀小梁切开+切除术。完成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的20眼术前,术后7 d、1个月和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6.55±4.38)、(20.48±3.62)、(13.71±6.35)和(12.67±5.37)mmHg(1mmHg=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771,P<0.001)。末次随访18眼眼压得到控制,其中16眼眼压完全控制,2眼使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降至正常;2眼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仍不能控制至正常水平。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16眼在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均在术后l周内吸收。结论微导管引导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效果良好,并且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开术 儿童青光眼 微导管 眼压
下载PDF
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13
作者 王三怡 彭双双 李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 基于抑制心室重构和心肌保护作用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AMI患者106例,根据... 目的 基于抑制心室重构和心肌保护作用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AMI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组56例。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VES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 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MB,CK-MB)、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随访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直接PCI组术后1个月LVEDD、LVESD和LAD显著低于溶栓组[(40.08±5.18)mm vs(47.22±5.08)mm,(29.12±5.07)mm vs(35.33±5.13)mm,(33.07±5.07)mm vs(40.08±5.18)mm,P<0.01],LVEF显著高于溶栓组[(55.08±5.17)%vs(49.07±5.19)%,P<0.01]。2组术后LVEDD、LVESD、LAD显著低于术前,LVEF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8 h及24 h的CK-MB、hs-cTnT、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8 h及24 h的CK-MB、hs-cTnT、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术后24 h的CK-MB、hs-cTnT、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后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例显著高于溶栓组(16.1%vs 4.0%,P<0.05)。结论 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精准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老年AMI患者心室重构,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 血栓溶解疗法 微导管
下载PDF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技术在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石忠松 黄正松 +1 位作者 郭少雷 张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2-534,共3页
目的 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进行椎 -基底动脉选择性插管和血管造影的可行性 ,为在椎动脉内选择性注入具有扩张血管功能的基因药物来防治脑血管痉挛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 目的 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进行椎 -基底动脉选择性插管和血管造影的可行性 ,为在椎动脉内选择性注入具有扩张血管功能的基因药物来防治脑血管痉挛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示踪图指引下 ,应用超选择性导丝导向技术将微导管选择性插入痉挛兔左侧椎动脉内 ,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判断血管痉挛的程度。结果 在家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上成功完成左侧椎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 ,可以有效地判断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 ,基底动脉病理学检查进一步证实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 本研究表明微导管可以选择性插入血管痉挛兔的椎动脉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技术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应用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血管内接触性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梅 向晶 +2 位作者 龚海芬 辜小芳 关俊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7-259,共3页
对经血管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 2 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 ,体会到 :术前健康教育、准确收集评估患者资料和对患者应对能力的个体化培训是顺利完成治疗的基础 ;保持正确体位、避免导管脱出堵塞、及时发现出血倾向 ,可防止颅内... 对经血管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 2 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 ,体会到 :术前健康教育、准确收集评估患者资料和对患者应对能力的个体化培训是顺利完成治疗的基础 ;保持正确体位、避免导管脱出堵塞、及时发现出血倾向 ,可防止颅内出血和下肢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熟练使用输液微量泵、准确应用药物是顺利完成治疗的保证。 2 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接触性溶栓 脑静脉窦 血栓 护理措施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ghts UC100 illuminated microcatheter in microcatheter-assisted trabeculotomy
16
作者 Shuo Yu Ke Xu Chu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4年第2期272-277,共6页
AIM: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ghts UC100 illuminated microcatheter in microcatheter-assisted trabeculotomy(MAT).METHODS:Totally 10 eyes of 10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who underwen... AIM: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ghts UC100 illuminated microcatheter in microcatheter-assisted trabeculotomy(MAT).METHODS:Totally 10 eyes of 10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who underwent MAT facilitated by Usights UC100(5 eyes)or iTrack(5 eyes)were reviewed.The success of this surgery was defined as intraocular pressure(IOP)<22 mm Hg with>30%reduction,without oral glaucoma medications,or additional glaucoma surgery.RESULTS:The mean pre-operative IOP was 25.38±10.22 mm Hg in the Usights UC100 group and 19.98±3.87 mm Hg in the iTrack group.MAT was achieved in all eyes in both groups.The success rates for the Usights UC100 group and iTrack groups were in all and 4 eyes,respectively.Both microcatheters produc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IOP,and eyes using Usights UC100 achieved a lower IOP than the iTrack group at 3mo followup(12.58±1.52 and 14.84±1.89 mm Hg,respectively),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there.No severe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either group.CONCLUSION:MAT using Usights UC100 or iTrack both achieve significant pressure reduction in cases of POAG,and Usights UC100 is as safe as iTr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uminated microcatheter microcatheterassisted trabeculotomy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下载PDF
通过膜片钳玻璃微电极内插管进行胞内透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国华 李之望 +2 位作者 王士端 魏劲波 郑先科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膜片钳微电极内插管进行胞内透析的方法。利用通用的微电极夹持器在其抽吸负压的侧管上方钻一斜孔直通夹持器中央管腔。插入由微量移液管头拉制成的细管 (外径约 0 1mm) ,后者与Ag AgCl电极一起伸出夹持器口端。通过相... 本文介绍了一种膜片钳微电极内插管进行胞内透析的方法。利用通用的微电极夹持器在其抽吸负压的侧管上方钻一斜孔直通夹持器中央管腔。插入由微量移液管头拉制成的细管 (外径约 0 1mm) ,后者与Ag AgCl电极一起伸出夹持器口端。通过相连的注射器 ,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电极内液置换及胞内药物透析。此法和二次钳压技术及国外介绍的微插管电极内液置换法相比 ,更加简便易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 微插管 微电极夹持器 电极内液置换 胞内透析
下载PDF
不同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对于子宫肌瘤介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迪 徐爱丽 《中国性科学》 2017年第2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对于子宫肌瘤介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子宫肌瘤育龄女性180例根据随机抽签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都给予导管插管栓塞治疗,治疗组选用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插管栓塞,对照组选择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 目的:探讨不同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对于子宫肌瘤介入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子宫肌瘤育龄女性180例根据随机抽签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都给予导管插管栓塞治疗,治疗组选用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插管栓塞,对照组选择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插管栓塞。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和94.4%,两组疗效都比较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FSH、LH与E2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过观察,治疗组的盆腔感染、闭经、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年,经过观察,治疗组的半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在改善子宫肌瘤症状以及缩小肌瘤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对内分泌激素影响小,采用聚乙烯醇颗粒进行导管插管的安全性更加好,短期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栓塞介入治疗 子宫肌瘤 生活质量 婚姻质量
下载PDF
微导管亚肝段栓塞技术在小肝癌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立华 刘新 《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讨微导管亚肝段栓塞治疗小肝癌的价值。[方法]16例小于3cm的小肝癌,用微导管行亚肝段动脉栓塞,4例联合无水酒精消融,4例手术切除。治疗后定期复查CT和AFP,4例手术切除后病理分析。[结果]摇栓塞后1个月CT复查病灶直径缩小1/2以上... [目的]探讨微导管亚肝段栓塞治疗小肝癌的价值。[方法]16例小于3cm的小肝癌,用微导管行亚肝段动脉栓塞,4例联合无水酒精消融,4例手术切除。治疗后定期复查CT和AFP,4例手术切除后病理分析。[结果]摇栓塞后1个月CT复查病灶直径缩小1/2以上6例,缩小1/3以上8例,其中14例AFP定量升高的病例治疗后降至正常6例,明显下降4例,4例下降不明显。2个月复查病灶缩小1/2以上增至9例。对4例AFP降低不明显者,施加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病灶和AFP均有明显缩小和降低。另有4例栓塞1个月后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显示病灶内癌细胞完全坏死3例,1例病灶边缘有少许存活癌细胞。[结论]微导管亚肝段栓塞技术能有效阻断肿瘤血供,使病灶缩小和AFP降低,并能绝大部分杀灭癌细胞。对肿瘤缩小、AFP下降不明显的患者,PEI是一个有效的补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微导管 栓塞疗法
下载PDF
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不同血管扩张剂对直接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亚 刘永兴 +3 位作者 彭万忠 徐泽升 刘均英 刘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经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不同血管扩张剂治疗直接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目的比较经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不同血管扩张剂治疗直接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86例患者,其中A组26例经微导管弹丸式注射硝普钠联合替罗非班,B组32例地尔硫艹卓联合替罗非班组,C组28例硝酸甘油联合替罗非班组。10 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应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及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评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3组均可改善直接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A组治疗后2例恢复TIMI 2级血流,其余均恢复TIMI 3级血流;B组患者治疗后20例恢复TIMI 3级血流,10例恢复TIMI 2级血流,2例患者治疗后TIMI 1级;C组治疗后8例恢复TIMI 3级血流,13例恢复TIMI 2级血流,3例TIMI 1级,有4例治疗后TIMI 0级。A组治疗前、后CTFC帧数降低幅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方面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后,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较联合地尔硫、硝酸甘油更有效改善无复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微导管 硝普钠 地尔硫 硝酸甘油 替罗非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