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变材料微胶囊在蓄热调温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阎若思 王瑞 刘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5-164,共10页
将相变材料微胶囊通过纺丝法包埋于纤维内部,或通过浸轧法、涂层法等整理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是实现纺织品蓄热调温功能的一类重要方法,也是目前蓄热调温智能纺织品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总结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化的反应机制和影响微胶囊... 将相变材料微胶囊通过纺丝法包埋于纤维内部,或通过浸轧法、涂层法等整理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是实现纺织品蓄热调温功能的一类重要方法,也是目前蓄热调温智能纺织品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总结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化的反应机制和影响微胶囊性质的主要因素,以及这类微胶囊与纺织品的复合技术,系统介绍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在蓄热调温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从而为智能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微胶囊 蓄热调温纺织品 原位聚合法 浸轧法 涂层法
下载PDF
硅烷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阻燃TPU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翟金国 许肖丽 尹亮 《聚氨酯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1,共4页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在聚磷酸铵(APP)表面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制得微胶囊包覆的聚磷酸铵(MAPP),采用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热重分析等对其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氧指数、热重...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在聚磷酸铵(APP)表面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制得微胶囊包覆的聚磷酸铵(MAPP),采用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热重分析等对其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氧指数、热重分析和微型燃烧量热仪研究了质量分数25%的APP和MAPP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成功包覆在APP表面,制备的MAPP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热稳定性;MAPP提高了TPU在高温区的热稳定性和成炭量,有效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氧指数由28%增加到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微胶囊包覆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阻燃
下载PDF
脲醛@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制备及对水性木器涂料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闫小星 蔡云婷 +4 位作者 郭伟娟 杨如娥 钱星雨 潘萍 徐伟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0-164,共5页
通过原位聚合法的二步法制备脲醛@环氧树脂微胶囊,囊壁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囊芯用环氧树脂制备,将其添加进木器水性涂料中形成木器涂膜,探究微胶囊对水性涂膜的性能影响及其自修复效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测试仪对制备的不... 通过原位聚合法的二步法制备脲醛@环氧树脂微胶囊,囊壁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囊芯用环氧树脂制备,将其添加进木器水性涂料中形成木器涂膜,探究微胶囊对水性涂膜的性能影响及其自修复效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测试仪对制备的不同芯壁比的微胶囊形貌特征和组成成分进行了观测,并将微胶囊分别以不同浓度添加量加入水性涂层,对涂层的光泽度、硬度、附着力、抗冲击力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水性涂层中,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0%,芯壁材质量比为0.83∶1时,水性涂层综合性能较好,对涂层各性能的负面影响较少。划痕实验表明,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0%时涂层具有良好的修复能力。通过水性自修复涂层的制备和性能表征,探讨了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应用于水性涂料的可能性,为后续涂料的工程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水性涂料 涂膜性能 环氧树脂
下载PDF
石蜡相变微胶囊及其调温织物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铮 汪媛 纪俊玲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12,共4页
以30#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异氰酸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相变微胶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采用涂层工艺制备涤纶调温织物,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 以30#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异氰酸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相变微胶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采用涂层工艺制备涤纶调温织物,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相变焓为97.68 J/g.整理织物的热焓约为8.49 J/g,升温或降温速率明显减缓,具有智能调温功能,但透气率下降了26%.调温织物具有一定的耐洗性,撕裂强度和断裂强度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微胶囊 涂层 调温织物
下载PDF
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小檗碱掩味微囊 被引量:12
5
作者 胡雪莲 黄华 +1 位作者 李英博 王显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2-365,共4页
以3%羟丙甲纤维素溶液为黏合剂,采用流化床侧喷法将盐酸小檗碱原药粉体制成粒径75~150 m的微粒。再以Eudragit E100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底喷法对上述药物微粒进行包衣,制备包衣增重为80%的微囊。结果表明,底喷包衣前后d(0.5)为105和1... 以3%羟丙甲纤维素溶液为黏合剂,采用流化床侧喷法将盐酸小檗碱原药粉体制成粒径75~150 m的微粒。再以Eudragit E100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底喷法对上述药物微粒进行包衣,制备包衣增重为80%的微囊。结果表明,底喷包衣前后d(0.5)为105和145 m。所得制品基本无苦味,载药量为55.0%;在0.1 mol/L盐酸中30 min时溶出度达80%,而在水中60 min时溶出度小于1%。提示本研究制备的微囊在口腔中能基本掩盖药物苦味,而在0.1 mol/L盐酸中能迅速释药,不影响药物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微囊 流化床 EUDRAGIT E100 包衣 掩味
原文传递
沥青裂缝自修复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裴建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98-2904,共7页
为了提高沥青路面自修复性能,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包裹沥青再生剂的脲醛树脂微胶囊,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最佳芯壁比、终点p H、温度与乳化剂浓度对包裹沥青再生剂的脲醛树脂微胶囊形貌、粒径与包覆率的影响;对完整试样和断... 为了提高沥青路面自修复性能,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包裹沥青再生剂的脲醛树脂微胶囊,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最佳芯壁比、终点p H、温度与乳化剂浓度对包裹沥青再生剂的脲醛树脂微胶囊形貌、粒径与包覆率的影响;对完整试样和断裂愈合后的试样分别进行延度试验,探究普通基质沥青和添加自修复微胶囊沥青的自修复能力。极差数值分析结果表明:p H和温度对微胶囊制备影响程度更大,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是甲醛与脲的摩尔比为4∶5,芯壁比为6∶5,终点p H为4,反应最终温度为7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5%,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形貌致密,平均粒径为21.14?m,包覆率达到85%。在愈合试验中,微胶囊最优质量掺量为0.3%,此时愈合率为38.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材料 自愈合 微胶囊 沥青再生剂 包覆率 延度试验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及粘接 被引量:8
7
作者 陈虹 寇开昌 +1 位作者 李子寓 张宇 《粘接》 CAS 2013年第11期77-81,共5页
分析了聚四氟乙烯难粘的原因,综述了PTFE表面的化学改性法、高能辐射接枝法、高温熔融法、ArF激光辐射改性、离子束注入改性法和等离子体处理法,介绍了常用表面改性剂和几种新型胶粘剂。展望了解决聚四氟乙烯材料粘接难题的研发方向。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PTFE) 表面改性 粘接性能 胶粘剂
下载PDF
脲醛树脂微胶囊包覆红磷阻燃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Ⅰ.预聚物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吴志平 舒万艮 +2 位作者 胡云楚 张芳 杨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研究了脲醛树脂的预聚物通过原位聚合对红磷进行包覆的一些影响因素。实验表明影响预聚物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第一阶段尿醛比(F/U)1,第二阶段尿醛比(F/U)2,反应温度和pH值。制备预聚物的最佳条件为:第一阶段尿醛比为2.3∶1(摩尔比),第二阶... 研究了脲醛树脂的预聚物通过原位聚合对红磷进行包覆的一些影响因素。实验表明影响预聚物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第一阶段尿醛比(F/U)1,第二阶段尿醛比(F/U)2,反应温度和pH值。制备预聚物的最佳条件为:第一阶段尿醛比为2.3∶1(摩尔比),第二阶段尿醛比为1.3∶1(摩尔比),pH值为5.1,反应温度为75℃。制备的预聚物来包覆红磷,颜色为白色;用微胶囊红磷阻燃聚乙烯,当含量为9%时,在500℃下残余物为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醛树脂 微胶囊 红磷 包覆 原位聚合
下载PDF
发展中的无碳复写纸 被引量:6
9
作者 韩金梅 赵超 李鹏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61-66,共6页
无碳复写纸是利用无碳复写纸原纸,经特殊涂布加工而成的特种纸。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碳复写纸的常用形式、用途、显色原理、加工要求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无碳复写纸 微胶囊 CF涂料 加工
下载PDF
无碳复写纸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际德 《中华纸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44,共4页
论述了国内外无碳复写纸的生产、技术概况,对中国无碳复写纸生产怎样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世界无碳纸的产量达到顶峰后出现了逐步衰减的情况,中国无碳纸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的生产能力一直在增加,但是需求下滑的局面在我国将来也... 论述了国内外无碳复写纸的生产、技术概况,对中国无碳复写纸生产怎样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世界无碳纸的产量达到顶峰后出现了逐步衰减的情况,中国无碳纸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的生产能力一直在增加,但是需求下滑的局面在我国将来也会出现。企业应在提高质量和效率、增加功能、降低成本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碳复写纸 发色剂 微胶囊 显色剂 涂布
下载PDF
涂覆工艺对添加微胶囊水性涂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文婷 闫小星 《家具》 2021年第1期21-24,共4页
为探究涂覆工艺对添加微胶囊的水性涂料的性能影响,以脲醛树脂为壁材,水性乳液为芯材,制备微胶囊,在椴木基材上研究添加微胶囊的水性涂料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涂覆工艺对添加微胶囊的水性漆膜色差基本没有影响。"底漆3遍、... 为探究涂覆工艺对添加微胶囊的水性涂料的性能影响,以脲醛树脂为壁材,水性乳液为芯材,制备微胶囊,在椴木基材上研究添加微胶囊的水性涂料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涂覆工艺对添加微胶囊的水性漆膜色差基本没有影响。"底漆3遍、面漆2遍、微胶囊在底漆中添加"的涂覆工艺制备的漆膜光泽度较好,漆膜微观形貌较好,漆膜力学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涂覆工艺 水性涂料 漆膜 性能
下载PDF
益生菌微囊制备中常用的包衣技术与材料 被引量:6
12
作者 纪瑞 邵雷 +1 位作者 王健 陈代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3-900,共8页
微囊技术可以提高益生菌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实现益生菌在肠道内的定位和缓慢释放。然而由聚合物为囊材制备的微囊,若不做进一步修饰或处理,大多存在骨架疏松、硬度小等缺点,难以保证益生菌通过胃液后的存活率。近年来... 微囊技术可以提高益生菌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实现益生菌在肠道内的定位和缓慢释放。然而由聚合物为囊材制备的微囊,若不做进一步修饰或处理,大多存在骨架疏松、硬度小等缺点,难以保证益生菌通过胃液后的存活率。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微囊包衣技术能够改善以上缺点,可以显著提高益生菌微囊对益生菌在模拟胃肠液中的保护效果,其中包衣技术与包衣材料是影响包衣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综述了常用益生菌微囊包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并对常用包衣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益生菌微囊包衣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微囊包衣 壳聚糖 层层自组装 乳清蛋白
原文传递
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对大鼠免疫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夏瑞阳 徐新龙 +4 位作者 董明娣 陈俐静 祁来芳 王玲 姚刚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7-315,共9页
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幼畜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笔者拟对采用微囊包被技术制备的羊大肠杆菌灭活口服疫苗对大鼠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将制备的羊大肠杆菌蜂胶佐剂灭活苗作为芯材,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 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幼畜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笔者拟对采用微囊包被技术制备的羊大肠杆菌灭活口服疫苗对大鼠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将制备的羊大肠杆菌蜂胶佐剂灭活苗作为芯材,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化口服疫苗。微囊化口服疫苗的含菌量为7.52×1011菌·g-1。100只成年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组和微囊包被口服疫苗组(再分为基础剂量、10倍基础剂量和20倍基础剂量三组),免疫后采用微量凝集试验和本室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并对细胞和黏膜免疫进行检测。微量凝集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d各试验组即可产生抗体,免疫后28d时抗体效价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14d各试验组特异抗体转阳,并持续到28d。口服组的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注射组无差异(P>0.05),且各口服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后35d口服试验组特异抗体转为阴性,而注射组可维持到35d;T淋巴细胞转化结果显示,免疫7d后,三个口服剂量组的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注射组(P<0.05)。免疫后口服各剂量组的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和注射组,21d后sIgA含量达到高峰。微囊包被口服疫苗能够产生与注射组同样的体液免疫,同时还可以刺激大鼠机体产生较好的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口服疫苗 微囊包被 免疫 大鼠
下载PDF
老鹳草微胶囊复合织物的制备及其药物释放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孟轩 王瑞 +1 位作者 刘星 丁艳然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为制备可持续释放,缓释时间较长的载药复合织物,采用界面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壁材,中药老鹳草水提取物为芯材制备得到老鹳草微胶囊。以水性聚氨酯为黏合剂,通过干法涂层将老鹳草微胶囊整理到纯棉针织物上制备得到复合织物。采用扫描电... 为制备可持续释放,缓释时间较长的载药复合织物,采用界面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壁材,中药老鹳草水提取物为芯材制备得到老鹳草微胶囊。以水性聚氨酯为黏合剂,通过干法涂层将老鹳草微胶囊整理到纯棉针织物上制备得到复合织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紫外-可见光谱等对老鹳草微胶囊及复合织物的形貌、耐热性、缓释性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老鹳草微胶囊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3.9μm,载药率为33.0%,在325℃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制备的老鹳草微胶囊具有缓释性能,其释放遵循非菲克扩散规律,在缓冲溶液中可持续释放24 h以上;复合织物中药物释放遵循同样的规律,在缓冲液中的释放时间有所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鹳草 微胶囊 复合织物 涂层 缓释
下载PDF
防穴蚀微胶囊/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及涂层结构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朝阳 余红伟 +1 位作者 王源升 王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104,共11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BMA)、甲基丙烯酸丁酯(MMA)的共聚物为壁材、聚丙烯酰胺(PAM)水溶液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防穴蚀微胶囊,并将其加入环氧树脂中制成防穴蚀涂料。探究了硬度、附着力、抗冲击性、拉伸强度、最大吸水率等涂层力学性...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BMA)、甲基丙烯酸丁酯(MMA)的共聚物为壁材、聚丙烯酰胺(PAM)水溶液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防穴蚀微胶囊,并将其加入环氧树脂中制成防穴蚀涂料。探究了硬度、附着力、抗冲击性、拉伸强度、最大吸水率等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磁致伸缩振动实验研究了涂料防穴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微胶囊用量及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防穴蚀性能提升但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涂层,即从涂层内部到表面,微胶囊含量由0%递增至5%,对比微胶囊均匀分布的涂层结构,新型涂层结构在力学性能和防穴蚀效果上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蚀 微胶囊 环氧树脂 涂料
下载PDF
疏水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及超疏水改性聚氨酯树脂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晓庆 杨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为了制备具有稳定超疏水性能的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受“荷叶效应”的启迪,以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DTES)的碱性水解反应为基础,通过SiO_(2)粒子表面硅羟基的接枝反应,在其表面引入低表面能的长链烷烃结构,制备了微胶囊包覆型的具有疏水... 为了制备具有稳定超疏水性能的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受“荷叶效应”的启迪,以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DTES)的碱性水解反应为基础,通过SiO_(2)粒子表面硅羟基的接枝反应,在其表面引入低表面能的长链烷烃结构,制备了微胶囊包覆型的具有疏水效应的二氧化硅粒子。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表征其结构,确定了疏水改性粒子的制备方法和规律。将自制改性SiO_(2)粒子与水性聚氨酯树脂(WPU)进行物理共混,制备出具有超疏水性能的水性聚氨酯涂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表征涂料的共混性能及耐热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量化分析涂层特征及表面形貌,采用接触角测试表征水性涂层的超疏水性能及表面能的变化。结果显示,自制疏水粒子迁移到环氧树脂表面,通过化学作用和物理缠结形成强烈的界面结合,使其表面微纳结构稳定且持久,结合长链烷烃的低表面能修饰,赋予共混树脂超疏水性能,接触角达到158°,而涂层的均方根粗糙度(Rq)由纯WPU的7.82 nm增大至101 nm,平均粗糙度(Ra)由6.24 nm增大至77.9 nm,表面粗糙度大大提升。将水性树脂的水性化制备与超疏水性能相结合,制备了绿色环保具有自清洁效应的水性聚氨酯,而形成的特殊的树脂涂层表面在苛刻环境中保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表现出优异的耐磨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设计 水性聚氨酯 超疏水 表面能 微胶囊包覆
下载PDF
聚乙二醇-氧化亚铜微胶囊防污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毛田野 陆刚 +2 位作者 余红伟 王轩 王源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3,共6页
采用葡萄糖还原-单凝聚法合成了聚乙二醇-氧化亚铜(PEG-Cu2O)微胶囊,并用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微胶囊的结构组成和包覆效果进行了验证。以合成的微胶囊为防污剂,聚氨酯/环氧树脂(PU/EP)共混树脂为基体制备防污涂料试样,并对涂料试样的... 采用葡萄糖还原-单凝聚法合成了聚乙二醇-氧化亚铜(PEG-Cu2O)微胶囊,并用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微胶囊的结构组成和包覆效果进行了验证。以合成的微胶囊为防污剂,聚氨酯/环氧树脂(PU/EP)共混树脂为基体制备防污涂料试样,并对涂料试样的涂层硬度、抗冲击性、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吸水性能及释放性能等进行了测试。探究了防污剂的种类和用量对防污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使用普通Cu2O作为防污剂的涂料试样相比,使用PEG-Cu2O微胶囊的涂料试样涂层硬度、抗冲击性、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吸水率和缓释效果等性能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但当PEG-Cu2O用量增加至40 phr时,微胶囊对防污涂料性能的改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减弱;综合考虑涂料试样的各种性能,确定PEG-Cu2O用量以20 phr为宜。对遴选的优异配方涂料进行浅海挂板防污试验,结果发现,用量为20 phr的微胶囊涂料达到了与商品防污涂料基本相当的防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氧化亚铜 微胶囊 防污涂料 浅海挂板试验
下载PDF
包覆3种紫外线吸收剂的防晒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舒畅 康园园 +2 位作者 余林林 李雪婷 鲁希华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2-97,112,共7页
采用界面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以聚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 (PEGDMA) 为壁材,紫外线吸收剂胡莫柳酯 (HMS) 、阿伏苯宗 (AVB) 和奥克立林 (OCT) 的混合物为芯材的微胶囊。利用光学显微镜 (OM) 探究了不同芯材比和不同壁材含量对微胶囊形貌的... 采用界面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以聚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 (PEGDMA) 为壁材,紫外线吸收剂胡莫柳酯 (HMS) 、阿伏苯宗 (AVB) 和奥克立林 (OCT) 的混合物为芯材的微胶囊。利用光学显微镜 (OM) 探究了不同芯材比和不同壁材含量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用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 、纳米粒度与电位分析仪 (Nano-zs) 和扫描电镜 (SEM) 分别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粒径分布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 (TGA) 分析了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并测定了包埋率。通过紫外线透过率分析仪测试其SPF值。结果表明,芯材中3种紫外线吸收剂 m(AVB):m(OCT)∶m(HMS) = 1∶2∶3,壁材质量分数为6%时,制备的微胶囊为饱满的球形,测得该体系中芯材的包埋率为73.55%。与未包覆的HMS、AVB和OCT混合物SPF值相比,防晒微胶囊SPF值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晒 微胶囊 胡莫柳酯 阿伏苯宗 奥克立林 包覆
下载PDF
超临界撞击流技术制备微胶囊工艺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炜 李志义 +2 位作者 刘凤霞 刘志军 池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505-2508,共4页
将超临界流体与撞击流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项新的包覆技术—超临界撞击流技术(SFIT)。以石蜡和玻璃微珠分别作为包覆模型材料的壁材和芯材,考察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混合器内压力、温度、撞击釜内撞击距离以及膨胀前温度等因素... 将超临界流体与撞击流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项新的包覆技术—超临界撞击流技术(SFIT)。以石蜡和玻璃微珠分别作为包覆模型材料的壁材和芯材,考察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混合器内压力、温度、撞击釜内撞击距离以及膨胀前温度等因素对于微胶囊的表观包覆率和表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器内压力20MPa以上、温度75℃,且撞击距离70mm,膨胀前温度140℃时,得到的微胶囊团聚小,包覆均匀且效果较好。实验采用电子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和差式扫描量热仪等检测方法从微胶囊的表观包覆率、粒径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等角度进行评价。从结果来看,超临界流体与撞击流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微胶囊的包覆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撞击流 微胶囊 包覆 模型材料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microencapsulatedα-olefin drag reducing polymer used in oil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被引量:3
20
作者 Li Bing Xing Wenguo +4 位作者 Dong Guilin Chen Xiangjun Zhou Ningning Qin Zhanbo Zhang Changqi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99-107,共9页
Microcapsules containing oil drag-reducing polymer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melting-scattering and condensing of polyethylene wax,in-situ polymerization of urea and formaldehyde,and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of sty... Microcapsules containing oil drag-reducing polymer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melting-scattering and condensing of polyethylene wax,in-situ polymerization of urea and formaldehyde,and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respectively.The related processes were studied by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ethod,and molecular design of microcapsule isolation ag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simulation.The technologies for preparing microencapsulated oil drag-reducing polymer particles were compared and the circulation drag reducing efficiency of the microencapsulated polymer particles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and their dissolution properties.Molecular design of a microcapsule isolation agent suggests that a-olefin polymer particles can be stably dispersed in water by using long-chain alkyl sodium salt surfactant which can prevent the agglomeration ofα-olefin polymer particles.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of the adsorption process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alkyl sodium salt surfactant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microencapsulatedα-olefin polymer particles, and there must be a minimum critical amount of it.Aft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rphology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comparison of the static pressure stability,especially the conditions of reaction and technological control of microcapsules with different shell materials,microencapsulation of a-olefin polymer particles with poly-(urea-formaldehyde) as shell material was selected as the optimum scheme,because it can react under mild conditions and its technological process can be controlled in a large range.The relationship of drag reducing rate and dissolving time of microcapsules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microcapsules did not affect the maximum drag reducing rate,and the drag reducing rate of each sample can reach about 35%along with the dissolving time,i.e.microencapsul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drag reducing property ofα-olefin poly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olefin polymer molecular design coating material microcapsule preparation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drag reducing proper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