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奶犊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王亚品 孙福昱 +1 位作者 蒋林树 熊本海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82-3489,共8页
瘤胃微生物区系对瘤胃行使正常的反刍消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犊牛瘤胃在尚未发育阶段,其瘤胃中含有的微生物在断奶期间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且逐步建立并发育形成成熟的瘤胃微生物区系。稳定完善的微生物区系的建立有利于获... 瘤胃微生物区系对瘤胃行使正常的反刍消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犊牛瘤胃在尚未发育阶段,其瘤胃中含有的微生物在断奶期间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且逐步建立并发育形成成熟的瘤胃微生物区系。稳定完善的微生物区系的建立有利于获得后期产奶潜力和饲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因此深入探讨犊牛断奶期间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发育的影响因素对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断奶期间犊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与发育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犊牛早期科学饲养管理、营养调控以及断奶期间的精细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 断奶 瘤胃 微生物群落 发育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大棚黄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雯 吴书格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9期54-57,共4页
黄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大棚种植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的主要模式。然而,大棚环境下的病虫害、土壤质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黄瓜的产量和质量。微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具有无毒、高效、可持续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 黄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大棚种植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的主要模式。然而,大棚环境下的病虫害、土壤质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黄瓜的产量和质量。微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具有无毒、高效、可持续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微生物菌剂对黄瓜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环境、黄瓜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其次通过详细的实验比较不同处理组的黄瓜产量和质量,结果表明,在适当的使用条件下,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提高大棚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最后提出了微生物菌剂在大棚黄瓜生产中的应用策略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大棚黄瓜 产量 根系微生物群落 土壤环境 生长发育
下载PDF
聚糖菌颗粒污泥的反硝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分布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斌 邱志刚 +5 位作者 薛斌 谌志强 龚泰石 王雪 智维佳 王景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1-557,共7页
为了解聚糖菌在污泥颗粒化中的脱氮能力及其微生物生态特性,采用反应器工艺、批式试验、显微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评估其反硝化能力,揭示其微生物群落的微观结构,探索聚糖菌和聚磷菌在不同粒径污泥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泥对有... 为了解聚糖菌在污泥颗粒化中的脱氮能力及其微生物生态特性,采用反应器工艺、批式试验、显微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评估其反硝化能力,揭示其微生物群落的微观结构,探索聚糖菌和聚磷菌在不同粒径污泥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泥对有机物的吸收率稳定在90%以上.颗粒污泥的沉降指数(SVI10)稳定在30-50 mL g-1,远低于接种污泥的108.2 mL g-1.聚醣菌颗粒污泥对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反硝化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5%和70%,氮气为主要气态产物.聚糖菌颗粒污泥被大量的四联球菌结构所充斥,丝状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构架和搭桥的作用.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聚糖菌可生存于各尺寸颗粒化污泥内;而聚磷菌受到严重抑制只能较少地分布在颗粒污泥的外围空间.上述结果表明,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搅拌—排水—好氧曝气的处理模式成功培育出具有聚糖特性的颗粒化微生物聚集体,培育成功的颗粒污泥对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具有良好的反硝化特性.在整体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中聚糖菌为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糖菌 反硝化 颗粒污泥 微生物群落动态 生物脱氮 气态产物 四联球菌
原文传递
马铃薯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刘亚军 马琨 +5 位作者 李越 杜春凤 李倩 李贺 马玲 汪春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4,共9页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作后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升高。培养120 h时,马铃薯/荞麦间作较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增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了35.6%、47.0%,但优势度指数增加了2.07倍;马铃薯/荞麦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了13.7%,但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增加了8.8%和3.4%。多元分析(RDA)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相关关系。综上,马铃薯与不同作物间作栽培能够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合理间作作物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微生物群落结构 AWCD 碳源利用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红 吕永龙 +2 位作者 辛晓云 史艳飞 明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7-942,共6页
农药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DDT和HCH在我国2 0世纪5 0年代到80年代曾广泛使用,在停止使用2 0 a后,在土壤中仍然可以检测到DDT和HCH的残留。利用BIOL OG微平板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意在反映有机氯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微生... 农药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DDT和HCH在我国2 0世纪5 0年代到80年代曾广泛使用,在停止使用2 0 a后,在土壤中仍然可以检测到DDT和HCH的残留。利用BIOL OG微平板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意在反映有机氯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了HCH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颜色平均变化值(AWCD)的变化速度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要高于空白土壤,并且随着农药浓度的加大,AWCD值的变化速率也越来越快,最终能达到的最大值也呈比例增大。加了DDT后的土壤与空白土壤的AWCD变化速度和程度相差不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空白土壤、HCH0 .5mg/kg、HCH1.5 mg/kg各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有显著性差异(p<0 .0 1) ,空白土壤、DDT0 .5 m g/kg、DDT1.5 m g/kg各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达不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p>0 .0 5 ) ,表层土壤的AWCD值要高于第2层土壤(p<0 .0 1)。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看,当加入到土壤中的DDT和HCH含量稍低时,微生物会利用农药为碳源进行分解作用,从而刺激了微生物的生长,这时表现出丰富度、均匀性和多样性都呈增长趋势。但当农药的浓度进一步加大时,反而会抑制某些种的微生物生长,另外一些种则对加入到土壤中的农药有一定的耐受性,从而表现出群落的均匀性下降,而丰富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10LOG 有机氯农药 土壤微生物群落 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贵州花江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1 位作者 俞元春 喻理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16-2420,共5页
采用BIOLOG-ECO测试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不同层次及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4个恢复阶段AWCD表现出R>S的特点;在土壤... 采用BIOLOG-ECO测试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不同层次及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4个恢复阶段AWCD表现出R>S的特点;在土壤剖面上,AWCD具有垂直的变化规律,4个恢复阶段A层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表现出A>B层的特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及非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底物的能力表现出"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在培养时间48~144 h时利用能力最强,且总体表现为石沟生境利用能力最强;同时,植被恢复过程中AWCD变化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序列 BIOLOG-ECO测试法 土壤微生物群落 孔颜色平均变化值
下载PDF
生物炭对白浆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陆欣春 郑永照 +3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严君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2期194-201,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中国东北酸化白浆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的影响,设置了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C0t)和生物炭用量分别为15 t·hm^(-2)(C1t)、30 t·hm^(-2)(C2t)与60 t·hm^(-2)(C3t)的处理,运用Biolog-Eco微... 为探究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中国东北酸化白浆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的影响,设置了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C0t)和生物炭用量分别为15 t·hm^(-2)(C1t)、30 t·hm^(-2)(C2t)与60 t·hm^(-2)(C3t)的处理,运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C0t处理相比,增施生物炭处理土壤微生物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增加。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碳源利用由多聚物类向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转变。D-木糖、D-半乳糖醛酸、N-乙酰基-D-葡萄胺、L-天冬酰胺酸、L-苏氨酸、吐温-40、吐温80、肝糖和腐胺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C0t处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类和胺类是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综合考虑,认为30 t·hm^(-2)生物炭施用量对玉米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玉米 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 碳源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