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球型微纳米颗粒结构表面减小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光反射 被引量:4
1
作者 廖同庆 魏小龙 +1 位作者 吴昇 李杨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7,共5页
为了在理想的光频范围内扩展硅太阳能电池的低反射特性,设计了一种由球型微纳米颗粒周期排列构成的光学微结构。利用球型微纳米颗粒结构表面良好的抗反射特性,扩展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超低反射特性。首先采用Mie散射理论研究了单个球型硅... 为了在理想的光频范围内扩展硅太阳能电池的低反射特性,设计了一种由球型微纳米颗粒周期排列构成的光学微结构。利用球型微纳米颗粒结构表面良好的抗反射特性,扩展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超低反射特性。首先采用Mie散射理论研究了单个球型硅颗粒的散射特性;进而使用MEEP仿真软件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多个颗粒构成的周期性二维光学微结构的光反射特性,分析了球型微纳米颗粒的周期数、半径、间距对反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选择球形颗粒的半径、间距以及周期数构成合适的周期性二维光学微结构,可以在理想的光频范围内获得超低反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颗粒 硅基太阳能电池 MIE散射理论 控制变量法 超低反射
下载PDF
不同能量密度的飞秒激光辐照对单晶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鹏飞 王克栋 +3 位作者 常方高 宋桂林 杨海刚 王天兴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277,共5页
利用飞秒激光在空气中对单晶硅进行扫描刻蚀,在硅表面形成一系列平行的刻蚀槽,刻蚀槽底部为密集排列的微纳米颗粒。这种微纳米结构使得硅表面在各角度都呈现黑色,同时这种微纳米结构降低了硅材料的反射率,提升了硅材料的光吸收能力。本... 利用飞秒激光在空气中对单晶硅进行扫描刻蚀,在硅表面形成一系列平行的刻蚀槽,刻蚀槽底部为密集排列的微纳米颗粒。这种微纳米结构使得硅表面在各角度都呈现黑色,同时这种微纳米结构降低了硅材料的反射率,提升了硅材料的光吸收能力。本文通过对单晶硅表面进行不同能量密度的飞秒激光辐照,发现这种降低硅表面反射率的微纳米结构的形成和其单位面积上受到辐照的激光能量密度有直接关系,过高和过低的激光通量都不利于微纳米结构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辐照 微纳米结构
下载PDF
Lubrication Mechanism of Micro/Nano-particles on Sialon
3
作者 张文光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4年第B10期5-7,共3页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Sialon sliding against AISI52100 steel ball under the lubrication of solid particle additives, as micro-borate particle and nano-PbS particle, were evaluated by a SRV ball-on-disc test r...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Sialon sliding against AISI52100 steel ball under the lubrication of solid particle additives, as micro-borate particle and nano-PbS particle, were evaluated by a SRV ball-on-disc test ri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worn surfac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worn surfaces of Sialon were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les can reduc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airs and the wear volume of Sialon significantly. The wear resistance of micro-borat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nano-PbS while the friction-reducing ability of Pb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orate. According to the XPS and SEM results, the wear resistance of PbS is mainly depended on the tribochemical film mainly composed of PbSO 4, which deposited on the worn surface with good bonding strength. No tribochemical reaction or deposited film was detected or observed on the worn surface of Sialon under the lubrication of borate, indicating that the possible physically deposited film generated from micro particle can also greatly reduce the wear volume of Sialon, though the friction reducing ability of which is inferior to that of nano PbS p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alon ceramic micro/nano-particle ADDITIVE lubric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微纳米混杂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宋亚虎 王爱琴 +2 位作者 马窦琴 谢敬佩 王震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2,共12页
传统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主要是通过添加单一的微米或纳米颗粒作为增强相来改善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微米颗粒能显著提高铝基复合材料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塑韧性却大幅下降;而纳米颗粒在提高强度的同时能够保持较好的塑韧性,但由于... 传统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主要是通过添加单一的微米或纳米颗粒作为增强相来改善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微米颗粒能显著提高铝基复合材料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塑韧性却大幅下降;而纳米颗粒在提高强度的同时能够保持较好的塑韧性,但由于纳米颗粒的比表面能大,易团聚,制备高体积分数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比较困难,因此传统铝基复合材料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复合材料发展的瓶颈,采用微纳米混杂颗粒增强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各自增强相的优势和耦合效应,制备出了高性能的混杂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本文综述了微纳米混杂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设计思路、强化机制及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微纳米混杂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混杂颗粒 铝基复合材料 强化机制 制备技术
原文传递
铝合金微纳米蛇纹石改性微弧氧化陶瓷膜自修复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海峰 朱新河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8-171,共4页
微弧氧化反应前,在电解液中加入蛇纹石微纳米颗粒的分散液,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含蛇纹石微纳米颗粒的复合陶瓷层。结果表明:蛇纹石浓度在6 g/L时,陶瓷层厚度及表面硬度最佳。对普通微弧氧化陶瓷层与微纳米蛇纹石复合陶瓷... 微弧氧化反应前,在电解液中加入蛇纹石微纳米颗粒的分散液,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含蛇纹石微纳米颗粒的复合陶瓷层。结果表明:蛇纹石浓度在6 g/L时,陶瓷层厚度及表面硬度最佳。对普通微弧氧化陶瓷层与微纳米蛇纹石复合陶瓷层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发现,复合陶瓷层摩擦因数降低,硬度升高且表面形貌光滑。对试件进行能谱分析,复合陶瓷层出现了Si、Mg等元素,且磨损试验后Si元素含量升高,由16.7%升高到28.5%。说明复合陶瓷层中的蛇纹石在摩擦磨损过程中起到了改善试样磨合过程的作用,对磨损后的表面进行了修复,填补缺陷,在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起到了自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微弧氧化 陶瓷层 蛇纹石微纳米颗粒 自修复性
原文传递
Ce_(0.6)Zr_(0.4)O_2和BaSO_4微纳米粒子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磊 穆青 +1 位作者 戴洪兴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9-363,共5页
具有高热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的铈锆固溶体和硫酸钡在催化中有重要用途.采用以三嵌段共聚物EO20PO70EO20(P12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Ce0.6Zr0.4O2固溶体纳米粒子和B... 具有高热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的铈锆固溶体和硫酸钡在催化中有重要用途.采用以三嵌段共聚物EO20PO70EO20(P12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Ce0.6Zr0.4O2固溶体纳米粒子和BaSO4微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选区电子衍射等技术研究了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以P123、CTAB或PEG为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Ce0.6Zr0.4O2粒子呈不规则类球状表面形貌,兼有单晶与多晶(混晶)的面心立方结构,粒径为15~30 nm,比表面积为45~64 m2/g;以PEG或P123为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BaSO4微纳米粒子呈多面体状表面形貌,具有单晶正交结构,晶粒边长为80~200 nm,比表面积为6~11 m2.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铈锆固溶体纳米粒子 多面体状BaSO微纳米粒子 水热合成法 表面活性剂 高比表面积 表面形貌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扫描电子显微镜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盘状微/纳米粒的制备、作用机制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时晔 贺芬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24-928,共5页
球形的微/纳米粒给药系统已被深入研究。近年研究表明,微/纳米粒的形态对其体内循环时间、细胞吸附和体内分布有重要影响。其中,盘状微/纳米粒的优势不断凸显,如更易被哺乳动物细胞吸收、体内循环时间更长、细胞毒性更小等。本文介绍了... 球形的微/纳米粒给药系统已被深入研究。近年研究表明,微/纳米粒的形态对其体内循环时间、细胞吸附和体内分布有重要影响。其中,盘状微/纳米粒的优势不断凸显,如更易被哺乳动物细胞吸收、体内循环时间更长、细胞毒性更小等。本文介绍了盘状微/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特别关注了其作为多肽类药物载体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微/纳米粒 脂盘 多肽 制备方法 作用机制 应用 综述
原文传递
微纳颗粒两相流系统中湍流脉动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海林 林建忠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7-128,I0003,共13页
给出了微纳颗粒两相湍流中颗粒一般动力学方程,分析了该方程包含的因湍流脉动导致的未封闭源项;回顾了湍流脉动对颗粒成核、生长、凝并以及破碎作用的研究,包括从源项核函数的构造发展到对方程进行雷诺平均或亚格子滤波;叙述了用直接数... 给出了微纳颗粒两相湍流中颗粒一般动力学方程,分析了该方程包含的因湍流脉动导致的未封闭源项;回顾了湍流脉动对颗粒成核、生长、凝并以及破碎作用的研究,包括从源项核函数的构造发展到对方程进行雷诺平均或亚格子滤波;叙述了用直接数值模拟(DNS)方法、蒙特卡洛法、大涡模拟方法(LES)以及雷诺平均方法(RANS)对方程进行求解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对颗粒一般动力学方程进行封闭求解的研究途径,包括引入相关函数建立未封闭源项与颗粒性质、湍流场特性的关系以及直接将概率密度函数(PDF)代入未封闭源项,再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源项的平均效应;提出了将来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包括湍流脉动对颗粒凝并的影响、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以及对颗粒一般动力学方程中未知项的模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颗粒两相流 颗粒一般动力学方程 湍流脉动 成核 凝并 破碎 综述
下载PDF
基于肿瘤靶向热疗的磁性微/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吕永钢 刘静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4年第9期22-28,共7页
介绍了磁性微/纳米颗粒在肿瘤靶向热疗中的应用开发现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重点总结了不同尺度和种类磁性微/纳米颗粒的作用机理、制作方法和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热疗 纳米颗粒 铁磁体 磁性脂质体 磁流体 肿瘤
下载PDF
微纳颗粒分散体系的粒度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小宁 杨海军 +1 位作者 丁明玉 马万云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01年第4期213-216,共4页
对微纳颗粒分散体系 3种典型的粒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以不规则片状超细石墨粒度分析为例 ,探讨了分析原理、颗粒形状等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说明应怎样选择适合的方法和仪器来进行粒度分析。
关键词 微纳颗粒 粒度分析 分散体系 高速离心沉降法 激光粒度分析法
下载PDF
纤维素微纳颗粒的硅烷化改性对制备超疏水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兆栋 郑学梅 +1 位作者 付时雨 朱文远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0,共7页
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NC)经过喷雾干燥得到纤维素微纳颗粒(CNCmp),再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进行硅烷化改性,配制成超疏水涂料喷涂于定性滤纸上制成超疏水滤纸。实验结果表明,硅烷化改性对于制备超疏水滤纸具有重要影响,在自制的硅烷化... 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NC)经过喷雾干燥得到纤维素微纳颗粒(CNCmp),再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进行硅烷化改性,配制成超疏水涂料喷涂于定性滤纸上制成超疏水滤纸。实验结果表明,硅烷化改性对于制备超疏水滤纸具有重要影响,在自制的硅烷化反应装置中,当MTMS用量为70μL,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10 min,获得的硅烷化改性CNCmp可制备超疏水滤纸。同时发现,分别使用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MTMS对CNCmp进行改性后制备超疏水滤纸的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纤维素微纳颗粒 硅烷化 超疏水 氟硅烷
下载PDF
聚合物/微纳米复合含蜡原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夏雪 杨飞 +4 位作者 李传宪 窦泽康 代抒彤 孙广宇 姚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6-448,共13页
含蜡原油中蜡分子的结晶析出会使原油的低温流变性显著恶化,降低原油管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添加少量的聚合物型降凝剂能够改变蜡分子的结晶习性,改善原油的宏观流动性。加降凝剂原油的凝点越低、低温黏度越小,意味着输送的能耗越低、... 含蜡原油中蜡分子的结晶析出会使原油的低温流变性显著恶化,降低原油管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添加少量的聚合物型降凝剂能够改变蜡分子的结晶习性,改善原油的宏观流动性。加降凝剂原油的凝点越低、低温黏度越小,意味着输送的能耗越低、安全性越高,因此人们对原油降凝剂的降凝降黏效果追求是无止境的。利用不同的微纳米颗粒,研制高效的聚合物/微纳米复合原油降凝剂已成为近年来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复合降凝剂的开发仍存在盲目性。基于降凝剂的发展历程、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对以不同微纳米基材制得的聚合物/微纳米复合降凝剂的结构、效果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表明,微纳米颗粒的引入使传统聚合物降凝的作用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聚合物/微纳米复合原油降凝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含蜡原油 聚合物 微纳米颗粒 复合材料
下载PDF
金枪鱼头汤中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含量分析及微观形貌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钱雪丽 苏红 +3 位作者 樊馨怡 张静 陶宁萍 王锡昌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1-810,共10页
采用两种不同方式熬煮金枪鱼头分别得到金枪鱼头清汤和白汤。在分析两种熬煮条件下鱼头汤的脂肪酸组成及维生素E含量变化的基础上,探究鱼头汤熬煮过程中微观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金枪鱼头熬煮的清汤和白汤中脂肪酸种类一致,都为22种。... 采用两种不同方式熬煮金枪鱼头分别得到金枪鱼头清汤和白汤。在分析两种熬煮条件下鱼头汤的脂肪酸组成及维生素E含量变化的基础上,探究鱼头汤熬煮过程中微观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金枪鱼头熬煮的清汤和白汤中脂肪酸种类一致,都为22种。在鱼水比1∶8(m/m),熬煮时间为150min时,鱼头汤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E的含量达到最大,且白汤大于清汤。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滤和超滤处理后的清汤和白汤中颗粒的平均粒径,发现两种汤中颗粒的平均粒径显著变小(P<0.05),但颗粒之间会发生重聚形成较大的颗粒。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鱼头汤中存在大量大小不一、形状为球形、分散性良好的微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头汤 脂肪酸 维生素E 微纳米颗粒
原文传递
微纳米粒径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其对Cd2+吸附机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文艳 裴鹏刚 +1 位作者 高歌 孙约兵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82-369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微纳米粒径生物炭的结构特性和对Cd^(2+)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筛分法和球磨法制备不同粒径(180~250、50~75和≤20μm,分别表示为BC-1、BC-2和BC-3)玉米秸秆生物炭,利用元素分析、激光粒度分析、SEM、BET、FTIR和XPS等手段对生... 为探究不同微纳米粒径生物炭的结构特性和对Cd^(2+)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筛分法和球磨法制备不同粒径(180~250、50~75和≤20μm,分别表示为BC-1、BC-2和BC-3)玉米秸秆生物炭,利用元素分析、激光粒度分析、SEM、BET、FTIR和XPS等手段对生物炭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Cd^(2+)浓度、吸附时间和pH条件下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随粒径减小,生物炭表现为pH值和Zeta电位均下降、芳香性和极性降低、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不同粒径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其平衡时间依次为:BC-1(540 min)>BC-2(360 min)>BC-3(80 min).Langmuir模型能更好拟合Cd^(2+)在不同粒径生物炭上的吸附等温过程(R^(2)>0.97),Cd^(2+)最大吸附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BC-3(74.43 mg·g^(-1))>BC-2(45.71 mg·g^(-1))>BC-1(44.59 mg·g^(-1)).生物炭吸附Cd^(2+)主要机制有静电吸引、表面络合和阳离子-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纳米粒径 镉(CD) 球磨 吸附机制
原文传递
微纳米颗粒在制备微弧氧化复合膜层中的影响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5
作者 付景国 刘建 +2 位作者 朱新河 马圣林 王静思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9,共8页
微弧氧化是一种可在铝、镁、钛等金属表面制备耐热、耐磨、耐腐蚀等特性陶瓷层的表面处理技术。但陶瓷层中固有的孔隙以及有限的相组成被认为是微弧氧化技术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进一步提高陶层的使用性能及扩大使用范围,将功能型微纳米... 微弧氧化是一种可在铝、镁、钛等金属表面制备耐热、耐磨、耐腐蚀等特性陶瓷层的表面处理技术。但陶瓷层中固有的孔隙以及有限的相组成被认为是微弧氧化技术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进一步提高陶层的使用性能及扩大使用范围,将功能型微纳米颗粒与微弧氧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始被广泛研究。综述了添加微纳米颗粒的种类、尺寸和浓度对微弧氧化行为、膜层微观结构、相组成、耐磨性能、耐蚀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微纳米颗粒与陶瓷层的结合机制,最后指出了该复合技术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该技术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微纳米颗粒 复合膜层 结合机制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改性与结构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明伟 刘莲英 +3 位作者 范广宏 陈蕴博 高克玮 周永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0-43,48,共5页
未处理的碳纤维表面光滑,具有较强的化学惰性和非极性,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较差,碳纤维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构及化学组成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改变碳纤维表面活性及形貌,提高与树脂材料的浸润性,提高界面结合... 未处理的碳纤维表面光滑,具有较强的化学惰性和非极性,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较差,碳纤维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构及化学组成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改变碳纤维表面活性及形貌,提高与树脂材料的浸润性,提高界面结合作用,方可将载荷有效地传递给碳纤维,充分发挥碳纤维高强度、高模量等优异性能。介绍了近年国内外碳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引入官能团、接枝分子链等)、微观形貌结构重建改性的研究状况,特别是碳纤维表面构建有机、无机、有机-无机复合微纳米颗粒改性研究的进展,并分析了碳纤维表面改性与结构重建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改性 微纳米颗粒 表面结构重建
下载PDF
微/纳米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艳 李旷代 +1 位作者 王强松 崔元璐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355-360,共6页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被设计用于将治疗剂靶向递送至结肠疾病部位,以改善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十分有利。然而,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生理环境改变会影响药物的治疗功效。临...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被设计用于将治疗剂靶向递送至结肠疾病部位,以改善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十分有利。然而,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生理环境改变会影响药物的治疗功效。临床常用的治疗IBD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中药作为其补充和替代药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微米和纳米颗粒因其相对适宜的粒径、较长的药物滞留时间、可控的药物吸收率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IBD的有效工具,文章主要综述影响药物口服递送的胃肠道生理因素,微/纳米制剂的剂型设计和药效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的结肠靶向递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颗粒 炎症性肠病 胃肠道生理因素 结肠靶向 结肠递送系统
下载PDF
激光等离子体对硅表面微纳粒子除去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锦锋 宋世军 +1 位作者 王平秋 刘全喜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7-571,共5页
激光等离子体对精密元件表面微纳米粒子的有效去除,在纳米科研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深入研究激光等离子体对微粒的去除机理和条件,采用纳秒脉冲激光等离子体,对硅基底表面的微纳米粒子进行去除实验,观测了微粒的去除效果,并理... 激光等离子体对精密元件表面微纳米粒子的有效去除,在纳米科研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深入研究激光等离子体对微粒的去除机理和条件,采用纳秒脉冲激光等离子体,对硅基底表面的微纳米粒子进行去除实验,观测了微粒的去除效果,并理论分析了等离子体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向外辐射宽谱光,紫外短波部分加速周围空气电离,使等离子体体积剧增,并有效提升基底和粒子温度;基底与粒子两者热膨胀度不同,使粒子更易于从基底剥离;同时等离子体向周围膨胀扩散形成高压冲击波,冲击波的压强高达GPa量级,可以克服微粒与基底之间的范德华力,而去除微纳米粒子,尤其对粒径大于0.5μm的去除效果尤其明显;在实际去除过程中,等离子体与基底的距离应该保持在0.2mm^2mm之间,这样既保证了微粒的有效去除,又不会造成基底的损伤。激光等离子体对微粒的去除效果明显,是等离子体辐射效应和冲击波效应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等离子体 辐射光谱 微纳粒子 表面清洗
下载PDF
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体系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佳旺 葛红江 +2 位作者 钟立国 朱宇 栾政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4-689,共6页
油田生产中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困难、成本高,含油污泥回注是一种低成本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常规回注调剖法仅能回注粒径较小的含油污泥颗粒,不能充分回收利用含油污泥。为此,将含油污泥颗粒经球磨处理至微纳米尺度,并添加石油磺酸盐类表... 油田生产中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困难、成本高,含油污泥回注是一种低成本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常规回注调剖法仅能回注粒径较小的含油污泥颗粒,不能充分回收利用含油污泥。为此,将含油污泥颗粒经球磨处理至微纳米尺度,并添加石油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通过搅拌、超声、离心形成稳定的驱油体系,研究了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体系的粒径分布、乳化能力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驱油体系中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的粒径中值为158 nm。该体系在室温(25℃)下静置4 d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悬浮性,油水完全分离的时间≥5 min;在60℃下与煤油的界面张力为7.4×10-3m N/m,乳化能力较强。由于乳化与封堵的双重作用,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体系的注入能力和驱油效果好于表面活性剂驱,适用于中低渗透油藏。在60℃、注入量为0.5 PV、注入速度为1 m L/min的条件下,其驱油效率较水驱提高约20百分点,较表面活性剂驱提高约8百分点。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体系的制备方法可完全处理含油污泥,实现含油污泥的高效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微纳米颗粒 表面活性剂 乳化 调堵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微/纳米颗粒表面能测定方法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士雄 王智 +3 位作者 王显胜 刘周 王新法 王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9-266,共8页
采用静态液滴法、柱毛细法、板毛细法3种方法,分别测定了水、正己烷、甲酰胺、二碘甲烷4种液体与TiO_2(40 nm)、TiO_2(100 nm)、Al_2O_3(200 nm)、高岭土(200~400nm)、Fe_2O_3(400~600 nm)、SiO_2(20μm)6种粒径微/纳米颗粒之间的接触角... 采用静态液滴法、柱毛细法、板毛细法3种方法,分别测定了水、正己烷、甲酰胺、二碘甲烷4种液体与TiO_2(40 nm)、TiO_2(100 nm)、Al_2O_3(200 nm)、高岭土(200~400nm)、Fe_2O_3(400~600 nm)、SiO_2(20μm)6种粒径微/纳米颗粒之间的接触角,确定了适用于不同颗粒粒径的接触角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利用Young-Dupré方程计算了各微/纳米颗粒的表面能及各分项.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如<200 nm)接触角的测定适合使用静态液滴法,而粒径较大的颗粒(如>600 nm)接触角的测定适合使用柱毛细法.粒径大小适中时(如200~600 nm),静态液滴法和柱毛细法都适用,测定结果差别普遍较小(≤11°),但二碘甲烷与Fe_2O_3(400~600 nm)之间的接触角利用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相差可达14°.静态液滴法操作方便,但由于粗糙度的影响需要对接触角测定值进行修正.板毛细法测定接触角时,液体容易挥发,不易得到准确测量结果,不推荐使用.对全部6种测定的微/纳米颗粒,表面能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表面能的3个分项中,范德华分量(γLW)与路易斯碱分量(γ-)的贡献最大,路易斯酸分量(γ+)的贡献很小,主要是因为在微/纳米颗粒-液体界面中,电子受体的反应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颗粒 接触角 表面能 适用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