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文句法建构中的声象与意象——四字格功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申小龙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6,共9页
在中文句子的句读段的流动铺排中,四字格是一种典型的型式。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语法建构中意象和声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所产生的独特的句法功效。中文四字格因其具有"韵文"的形式而无法为现代语法学所理解。通过研究四字格在... 在中文句子的句读段的流动铺排中,四字格是一种典型的型式。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语法建构中意象和声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所产生的独特的句法功效。中文四字格因其具有"韵文"的形式而无法为现代语法学所理解。通过研究四字格在句子中的指称、描写评论和叙事的句法功能可知,四字格是汉语句子功能格局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环节。从四字格入手可以深入中文句子建构注重声象和意象的文化肌理,打开汉语句型研究的新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字格 句读段 中文句法 声象 意象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意象的发生和表现及其理论构成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利群 《惠州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7-33,共7页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q...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形象 “意”与“象” 神思 意象群
下载PDF
互象:一个被忽视的关键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晋晋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3,30,共9页
"互象"是一个被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视觉文化研究忽视的关键词。本文考察了"互象"、"互图性"、"图像间性"等词的使用历史。分析了"互象"与"互文性"、"元图画"等... "互象"是一个被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视觉文化研究忽视的关键词。本文考察了"互象"、"互图性"、"图像间性"等词的使用历史。分析了"互象"与"互文性"、"元图画"等相关概念的差异。最后笔者把"互象"分为5种关系类型,并提出图像间性是形象意义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象 互文性 元图画 图像间性 形象的意义
原文传递
意象的方法论意义与诗画互补之美学意蕴的形成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赠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123,共6页
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哲学意义在于以意象为核心的诸范畴为诗画互补这一美学现象的生成提供了方法论意义:在意象的类二元组合构架下,一方面,"意"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诗,"象"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画... 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哲学意义在于以意象为核心的诸范畴为诗画互补这一美学现象的生成提供了方法论意义:在意象的类二元组合构架下,一方面,"意"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诗,"象"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画;另一方面,在意象的组合构架下,人们不再局限于"象"对"意"进行言说的经验习惯,也意识到"意"对"象"的规定性。于是,在方法上人们经验性地将抽象形式存在的"意"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存在形式"诗",将抽象形式存在的"象"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形式"画";同时,意象之"意"与"象"的结合亦被经验性地转变成诗画的融合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方法论 诗画互补 美学意蕴 形成路径
下载PDF
“魔幻现实主义”还是“传象现实主义”?——兼及跨文化翻译中的“言意象”论
5
作者 陈红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1-126,共6页
文章对世界文学中存在较多争议的"魔幻现实主义"翻译提出新的见解,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译名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与汉语翻译的"言意象"合一的原则存在牴牾之处。2012年瑞典学院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对此概念... 文章对世界文学中存在较多争议的"魔幻现实主义"翻译提出新的见解,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译名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与汉语翻译的"言意象"合一的原则存在牴牾之处。2012年瑞典学院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对此概念已经有了新解释,代表国际理论界的一种观念重构。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语境中是拉美传统的印第安神话对社会现实的切入,而不是所谓的"魔幻景象"。在跨文化翻译中,这一术语进入汉语语境下应体现为传统文学意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融合,所以"传象现实主义"是一种贴切的译名,符合跨文化翻译的"言意象"三者合一的原则,也能表达拉美文学中的传说和意象与现实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言意象 跨文化翻译 传象现实主义
下载PDF
试论“X风”
6
作者 马小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5-49,共5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风” 使用领域 形象意义 存在条件
下载PDF
用诗的火苗照亮人类精神的夜空——评宫蔚国诗集《火苗集》
7
作者 姚国建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3-69,共7页
宫蔚国以"宗教传道般的虔诚",把办好《淮风》诗刊当成一项公益事业来做。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坚守自己纯正质朴的诗歌观,追求唯美与哲思相融的写作境界。他的《火苗集》,通过穿越现实的冥想,从多维视角去透视、去探索,其中有对... 宫蔚国以"宗教传道般的虔诚",把办好《淮风》诗刊当成一项公益事业来做。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坚守自己纯正质朴的诗歌观,追求唯美与哲思相融的写作境界。他的《火苗集》,通过穿越现实的冥想,从多维视角去透视、去探索,其中有对现实存在的深刻反思,有对人生体验的独特感悟,有对生活现象的理性解剖,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等。在艺术上,他通过以象寓意的架构、灵动多样的诗美、精心锤炼的诗语等,极大地提升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蔚国 《火苗集》 纯正质朴 穿越现实 多维探索 以象寓意 灵动多样
下载PDF
文学翻译的多视角
8
作者 严静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本文通过举例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意象结合、异化与归化现象 ,以及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操控 ,同时指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的传导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文化因素 ,加上自身素质的提高 。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意象 异化与归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面子下挣命——黄春明《锣》中憨钦仔形象
9
作者 周彦彦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29-32,共4页
黄春明的《锣》塑造了台湾一个小镇上以打锣为生的底层贫民憨钦仔的形象,这是一个卑微而又可怜的形象,在思想上似阿Q,自吹自擂、自我麻痹是他们的共通性;在行为上像孔乙己,自恃清高,极力维护自以为忠于一切的面子;在结局上与王秋赦相似... 黄春明的《锣》塑造了台湾一个小镇上以打锣为生的底层贫民憨钦仔的形象,这是一个卑微而又可怜的形象,在思想上似阿Q,自吹自擂、自我麻痹是他们的共通性;在行为上像孔乙己,自恃清高,极力维护自以为忠于一切的面子;在结局上与王秋赦相似走向了疯癫境遇。憨钦仔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代表,其灵魂中自私狭隘,落后保守恰恰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精神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憨钦仔 面子 形象意义
下载PDF
多模态语篇图像的概念意义与图文关系——当代教科书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陈瑜敏 王红阳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24-129,共6页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运用图像概念意义的分析框架阐释我国当代多模态教科书的图像特点和图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学习阶段教科书的图像和图文关系存在的显著差异,背后受到语域因素的影响,同时检...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运用图像概念意义的分析框架阐释我国当代多模态教科书的图像特点和图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学习阶段教科书的图像和图文关系存在的显著差异,背后受到语域因素的影响,同时检验了该模式应用于汉语多模态语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语篇 图像的概念意义 图丈关系 语域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舞的意象塑造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瀚繁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51-56,共6页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性指征,使得众多艺术形式争相探求钻研,中国古典舞创作尤其注重意象塑造。本文将意象塑造必经的三个过程:"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并以中国古典...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性指征,使得众多艺术形式争相探求钻研,中国古典舞创作尤其注重意象塑造。本文将意象塑造必经的三个过程:"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并以中国古典舞作品、汉唐古典舞作品为例证辅佐,以此来阐明中国古典舞的意象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意象 “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 “得意忘象”
原文传递
论“象外之谈”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玲 刘运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从先秦庄子、易学到魏晋玄学,言象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佛教哲学与美学上首次论述象意关系则源于僧肇的"象外之谈"说。其理论内涵是指主体超越言象,妙绝思境,对观照对象的终极真理的证悟;理论建构是... 从先秦庄子、易学到魏晋玄学,言象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佛教哲学与美学上首次论述象意关系则源于僧肇的"象外之谈"说。其理论内涵是指主体超越言象,妙绝思境,对观照对象的终极真理的证悟;理论建构是以佛教之本体论为逻辑起点,现象论为存在形式;抽象思辨又建立在对魏晋玄学的哲学本体论与现象存在论的汲取与扬弃、解构与重构上。因此,僧肇"象外之谈"说超越了玄学的言意之辩,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品格与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僧肇 象外之谈 中国美学
下载PDF
《易经》意-象结构与文学艺术翻译表现手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谊 赵增韬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68-74,共7页
文学艺术翻译表现手法这一理论概念直接借鉴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特别是画论和文论,而其原发性文化渊源是《易经》意-象结构的表现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艺术翻译表现手法继承中国译论的构建传... 文学艺术翻译表现手法这一理论概念直接借鉴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特别是画论和文论,而其原发性文化渊源是《易经》意-象结构的表现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艺术翻译表现手法继承中国译论的构建传统并借鉴西方译论,加深了我们对文学艺术翻译本质的认识,突破了中国传统译论的方法论。该理论带给中国新译学建设一个重要启示:有必要回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寻求新的理论资源和学术增长点,由此推进译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结构 文学艺术翻译 表现手法 《易经》
下载PDF
六朝画论中“象”的形态及审美指向
14
作者 王中栋 《中国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75-189,共15页
魏晋以来玄佛语境中的"象"范畴,逐渐影响到绘画领域。画论家通过审美体验来探索"象"的运行规律,揭示"象"的幽深玄远之意,赋予"象"以特定的文化与情志涵义而使其成了意象。从感性形态的角度看,... 魏晋以来玄佛语境中的"象"范畴,逐渐影响到绘画领域。画论家通过审美体验来探索"象"的运行规律,揭示"象"的幽深玄远之意,赋予"象"以特定的文化与情志涵义而使其成了意象。从感性形态的角度看,自然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之象,可以激发主体的思维活动,实现心与物的交感呼应。人文事象是展现人物行动的叙事之象,融合了古人长期的审美经验,能够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艺术形象是造化自然的比拟之象,经由联类不穷的构思想象,形成了气韵生动的意象整体。六朝画论家对"象"的体认与把握,不仅推动了绘画由"图"到"象"的转变,更提升了"象"的思维向度和审美价值,这是六朝时期"象"论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画论 艺术形态 以象显意 因象明理
原文传递
从语用角度探析《红楼梦》中比喻的翻译
15
作者 刘丽娟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93-96,共4页
从《红楼梦》的两种全译本中选取部分译例,根据其特定文化语境以及情景语境中比喻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进行语用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霍译采用了各种有效手段对比喻喻体进行了恰当处理,不仅表达出原文喻体的语用意义,也再现了原文... 从《红楼梦》的两种全译本中选取部分译例,根据其特定文化语境以及情景语境中比喻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进行语用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霍译采用了各种有效手段对比喻喻体进行了恰当处理,不仅表达出原文喻体的语用意义,也再现了原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比喻的语用效果,达到了语用等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汉英比喻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喻体联想意义 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 语用意义 语用等效
下载PDF
试析魏晋玄学认知路线对"像"的态度
16
作者 沈春雷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6,43,共4页
避开玄学本末有无的议论,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玄学认知路线中3个阶段对"像"采取的有区别的超越态度,最后指出这条路线使得哲学与美学联系非常紧密,因为整体把握的超越认知路线造成"境界"的产生,而"境界&qu... 避开玄学本末有无的议论,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玄学认知路线中3个阶段对"像"采取的有区别的超越态度,最后指出这条路线使得哲学与美学联系非常紧密,因为整体把握的超越认知路线造成"境界"的产生,而"境界"则带有审美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像' 超越 '象外之意'
下载PDF
太阳神鸟金饰与中国审美心理
17
作者 贾柯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7-90,共4页
太阳神鸟金饰于2005年被确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它体现出中华先民在早期生产中形成的阳鸟崇拜、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念、意象交融的审美创造和圆融和谐的生命理想。这四个构成要素符合中华民族持续的相对稳定的传统审美心理,并对其形成... 太阳神鸟金饰于2005年被确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它体现出中华先民在早期生产中形成的阳鸟崇拜、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念、意象交融的审美创造和圆融和谐的生命理想。这四个构成要素符合中华民族持续的相对稳定的传统审美心理,并对其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神鸟金饰 审美心理 阳鸟崇拜 时空合一 意象交融 圆融和谐
下载PDF
从语义三角到语文圈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赛 《符号与传媒》 2015年第1期204-220,共17页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很早就注意到由符号、解释者、对象三者构成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满自足的表达体系,符号一旦脱离了解释者,脱离了感知对象的物理属性,就不能完全指示对象,"道"、"玄"等一些本体的普遍性、超时性特征也很难被符号...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很早就注意到由符号、解释者、对象三者构成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满自足的表达体系,符号一旦脱离了解释者,脱离了感知对象的物理属性,就不能完全指示对象,"道"、"玄"等一些本体的普遍性、超时性特征也很难被符号所指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佛家都提出了本学派的符号理论。魏晋玄学提出象的理论,力图在符号、解释者、对象之间找到一个交集,将对象所蕴含的普遍性与超时性全部表达出来,以解决中国符号理论非完满自足的困境,进入诗性表达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哲学 形名 言意 物我
下载PDF
《红楼梦》80回前后死亡描写之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德 刘上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2-55,共4页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死亡描写的前后比较,以及书中关于死亡意象描写的前后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作家的生死观、侧重点、创作意图的不同,前80回与后40回中死亡描写的手法是不同的。
关键词 人物 意象 死亡 比较
下载PDF
浅析汉字设计中的意象表现
20
作者 杜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7年第2X期31-32,共2页
意象与汉字密不可分。文章对汉字传统造字方法中的意象表现作了透视,并对现代汉字意象构成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汉字设计 意象 同质同构 异质同构 字义形象 形义同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