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与弱:人与世界对抗的两极方式——论海明威与卡夫卡的文学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象愚 武跃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64,共8页
在 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人与外在世界的对抗常常表现为强与弱两种方式。海明威与卡夫卡在文学中作出的选择,恰好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成为这两极方式的象征性代表: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面对世界表现了一种打不败的优雅姿态;... 在 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人与外在世界的对抗常常表现为强与弱两种方式。海明威与卡夫卡在文学中作出的选择,恰好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成为这两极方式的象征性代表: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面对世界表现了一种打不败的优雅姿态;卡夫卡描写了一系列弱者境况,面对世界呈现出无奈的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类涉足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不可理喻和荒诞性,并分别在文化的断裂地带完成了一次自我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 海明威 卡夫卡 比较文学 小说 人类
下载PDF
《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对颜回的教育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56,共6页
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占据《人间世》的主要篇幅,是理解《人间世》的关键,而《人间世》对理解《庄子》内七篇具有重要意义。对话起因是颜回想要到卫国从政以解救在暴君统治下的卫国民众,但孔子对此并不赞同。孔子对颜回的施教,要点在于让他... 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占据《人间世》的主要篇幅,是理解《人间世》的关键,而《人间世》对理解《庄子》内七篇具有重要意义。对话起因是颜回想要到卫国从政以解救在暴君统治下的卫国民众,但孔子对此并不赞同。孔子对颜回的施教,要点在于让他明白,从政治国不能求得"至人"之道,如果想要做"至人",就得放弃政治理想学会"心斋"。而一个心斋无己、全生无用的至人,也不可能再有从政治国之心。孔子对颜回的教诲从从政会惹杀身之祸到追求理想政治也会残害众生,层层递进,揭示了人世间即便圣王的政治也有害的道理何在,从而论证了求"道"只能虚己游世。但是,孔子这番教诲是对颜回这种心性极高之人的施教,而非一种普遍性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世》 名实 心斋 至人之道 从政
下载PDF
论杜夫海纳的语言观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惠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6-21,共6页
杜夫海纳的语言观是对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回应。他主张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语言,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客体和工具,而是强调人与世界的平等,语言是人与世界的基础,世界向我们说。他还认为人与世界的根源在于造化自然,诗唤醒了造化自然的诗... 杜夫海纳的语言观是对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回应。他主张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语言,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客体和工具,而是强调人与世界的平等,语言是人与世界的基础,世界向我们说。他还认为人与世界的根源在于造化自然,诗唤醒了造化自然的诗性状态,诗是人类的初始语言,诗使人类与世界回复到了最自然的状态,这正是艺术的意义。杜夫海纳的语言观依然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并贯穿着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语言学转向 索绪尔 艺术 人与世界
下载PDF
文学美育的可能:在人与世界的审美把握中形塑健全人格 被引量:1
4
作者 叶继奋 《美育学刊》 2017年第4期49-54,共6页
当下社会功利化、世俗化以及学校教育的唯知识化倾向,对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文学将视界投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多个层面,是对人与世界的审美把握。文学美育为形塑健全人格提供了可... 当下社会功利化、世俗化以及学校教育的唯知识化倾向,对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文学将视界投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多个层面,是对人与世界的审美把握。文学美育为形塑健全人格提供了可能:在尽享自然的博大精深中诗化和强健了人类自身;通过阅读更新视界得以认识、否定和超越自我;补偿与满足人的虚拟性体验并以此形式联结他人;将想象的翅翼自由地伸展于历史与未来及个人、民族与人类的多维时空,并通过具体的生活图景昭示人生的意义,回答人类普遍的存在困惑和价值追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美育 可能 人与世界 审美把握 形塑 健全人格
下载PDF
“我出生于罗马……”——曼德尔施塔姆早期创作中的罗马形象研究
5
作者 杨晓笛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1年第4期63-72,共10页
罗马是俄罗斯诗歌中的传统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白银时代著名诗人,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曼德尔施塔姆对罗马尤其喜爱。早在诗人创作初期,我们便发现了系列"罗马诗组"。诚然,诗人笔下,罗马已不再是具体的城市,而... 罗马是俄罗斯诗歌中的传统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白银时代著名诗人,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曼德尔施塔姆对罗马尤其喜爱。早在诗人创作初期,我们便发现了系列"罗马诗组"。诚然,诗人笔下,罗马已不再是具体的城市,而是成为永恒的象征,建构起诗人独一无二的形象和意义世界。本文试通过对曼德尔施塔姆早期创作中罗马形象的研究,挖掘诗人蕴于其中的关于"人与世界"的真理,揭示诗人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 永恒 人与世界 存在
原文传递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对哲学传统的超越意义
6
作者 杨赫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15-20,共6页
20世纪身体现象学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哲学传统、哲学认识方法的反思。莫里斯·梅洛-庞蒂具有代表性的以其对身体的诉诸,拆解了哲学建立在“意识介质”内的传统哲学二元论的构想,逐渐凸显以“知觉体验”容纳现代哲学“非思”特征... 20世纪身体现象学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哲学传统、哲学认识方法的反思。莫里斯·梅洛-庞蒂具有代表性的以其对身体的诉诸,拆解了哲学建立在“意识介质”内的传统哲学二元论的构想,逐渐凸显以“知觉体验”容纳现代哲学“非思”特征的现象学构思。梅洛-庞蒂主张身体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哲学反省传统以来的意识哲学的路向,以知觉体验打破人类最初对身体主体的漠视,体现了对胡塞尔以来现象学原则“回到事情本身”的贯穿与超越。知觉体验不仅将身体还给了“此在”,而且在身体的场域、处境揭示中更进一步地揭示了世界的意义,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将现象学拉回生活世界的程度加深,体现了对人与世界关联意义的揭示,值得在现代进行审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体验 身体现象学 人与世界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1,共3页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超越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绝对的实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视界 ,科学地揭示了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而双重地存在着 ,即人是受动与能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存在 ,并以此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揭...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超越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绝对的实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视界 ,科学地揭示了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而双重地存在着 ,即人是受动与能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存在 ,并以此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与人关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思维视界 人的双重存在 人与世界的关系
下载PDF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效民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5,F003,共7页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之,就能力、时空而言,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必须像无限者一样去行动。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哲学根本问题
下载PDF
人的国民性、世界历史性与教育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振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9,共7页
国民性是国民主体基于所处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结构,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体现于每个国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 国民性是国民主体基于所处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结构,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体现于每个国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彻底扬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现时代的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民性存在,无论是片面强调"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观点,还是片面强调"人的国民性存在"的观点,都没有真正从"现实的人"出发。应该严格区分"处于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人"。现阶段,仍然应该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特性,这并非"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坚持"教劳结合",重视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善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时代 人的国民性 人的世界历史性 人的全面发展 “教劳结合”
下载PDF
唐人论孟诗诠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钱志熙 《阅江学刊》 2012年第1期92-98,共7页
唐人评论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知人论世;二是具备整体性思维方式。唐人如王士源、殷璠、皮日休等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较之后人更能揭示孟浩然的艺术造诣,也对研究孟浩然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皮日休对孟浩然诗歌的... 唐人评论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知人论世;二是具备整体性思维方式。唐人如王士源、殷璠、皮日休等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较之后人更能揭示孟浩然的艺术造诣,也对研究孟浩然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皮日休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更具特点,他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诗歌背景,揭示出了包括孟浩然诗歌在内的盛唐诗风,是在对建安诗风与六朝诗艺的辩证继承、成功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极符合唐诗繁荣与发展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 孟诗 知人论世 整体性 皮日休
下载PDF
例谈“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小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一种修身交友之道,之后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阐发,成为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将动态方法转化为僵化模式、将辅助方法混同为鉴赏目的这两大误区。文章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师运...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一种修身交友之道,之后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阐发,成为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将动态方法转化为僵化模式、将辅助方法混同为鉴赏目的这两大误区。文章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知人论世"方法开展古诗教学的策略:首先要熟悉教材,做好筛选;其次要结合文本,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好运用的时机,又要选择好运用的内容;再次要依据学情,恰当使用;同时还须与"文本细读"法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 古诗教学 运用策略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文的渗透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小兰 李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4-98,共5页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 ;二是人治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文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 ,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 ;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 ;二是人治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文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 ,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 ;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政在人 ,其政治思维的人治主义内核得以鲜明地体现。于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散文 传统政治思维 道德与政治 人治主义
下载PDF
历史上岭南诸神考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耀天 《百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6-55,共10页
雷神,是岭南越人的原生神灵。在历代汉族官员的推动下盛行了几千年。龙母原生于岭南越人中,但她成为神灵,是汉族文化传入的结果。伏波神却是汉族官员哄抬造成的。三界神和花婆神,一是岭南本地的首领兼巫觋,一是随汉族文化的传入而传入,... 雷神,是岭南越人的原生神灵。在历代汉族官员的推动下盛行了几千年。龙母原生于岭南越人中,但她成为神灵,是汉族文化传入的结果。伏波神却是汉族官员哄抬造成的。三界神和花婆神,一是岭南本地的首领兼巫觋,一是随汉族文化的传入而传入,因岭南社会的发展而先后为各地居民所接受。这些神在历史上先后为岭南人所奉祀,各为其用,控制了岭南越人及其传人的思维,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阻碍了他们的信仰从巫术阶段的向上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雷神 龙母神 伏波神 三界神 花王父母神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创作的“趣味”趋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70-73,共4页
透过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创作“趣味”趋向背后的“人间味”,对创作主体的矛盾心态——表面冲淡闲适、雍容典雅,内心却在出入世、历史与现代的双重煎熬中苦痛与寂寞着——进行了剖析。“趣味”趋向架起创作主体回归传统的桥梁,而“... 透过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创作“趣味”趋向背后的“人间味”,对创作主体的矛盾心态——表面冲淡闲适、雍容典雅,内心却在出入世、历史与现代的双重煎熬中苦痛与寂寞着——进行了剖析。“趣味”趋向架起创作主体回归传统的桥梁,而“人间味”则体现了作者情感与理智的不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味 人间味 回归传统
下载PDF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观中的传统因素——“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体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晓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7期90-91,共2页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观深受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和西方科学实证思想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健吾在批评中以作者中心论为基础来分析作者与作品、作者与时代关系等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诗学中"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观深受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和西方科学实证思想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健吾在批评中以作者中心论为基础来分析作者与作品、作者与时代关系等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诗学中"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正是受益于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滋养,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才形成其独特的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传统因素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下载PDF
杭州飞来峰第68号龛造像的人间意蕴 被引量:1
16
作者 司开国 《阅江学刊》 2009年第3期93-98,共6页
杭州飞来峰第68号龛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从组合与形制、题材、风格与表意等方面展示了该龛造像在飞来峰造像的佛国世界中独有的鲜明民间地域特色,它是藏汉佛教造像风格交融的典型,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佛教艺术,赋予庄严佛国以人间欢乐。
关键词 飞来峰 布袋弥勒 罗汉 人间意蕴
下载PDF
经济学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基于唯思史观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跃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8-52,共15页
唯思史观是针对唯物史观的局限性而提出的新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社会历史何以发展的新的思想方法。"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它只是论证了人类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初级规... 唯思史观是针对唯物史观的局限性而提出的新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社会历史何以发展的新的思想方法。"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它只是论证了人类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初级规律的作用,没有论述人类独有的高级规律——唯思史观的作用,所以无法对人类将意识升华为思想,反作用于客观实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部分改变了自在世界、建立起人工界的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作出合理解释。与完全凭借求生本能唯物质地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不同,人类社会主要是依靠思想力推动前行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和长期繁荣,都是思想解放、文化进步、观念更新、制度创新的结果。人类脱离自然界、迈入人工界的进程愈是加快,与其他本能性发展物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思创性发展特征就愈加明显。如何将这种新的、更具解释力的社会历史观运用于经济学研究领域,是理论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唯思史观 思想市场 思创性发展 人工界
下载PDF
知人论世探老王——《老王》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赛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28-229,共2页
关爱是人与人之间不变的话题。《老王》一文所在单元的课文均以"爱"为主旋律。学生少不经事很容易对身边的弱者产生同情式关怀,却难以上升到人道主义精神这一大的层面。此次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圈点字词夯基础、对照分析赏人物... 关爱是人与人之间不变的话题。《老王》一文所在单元的课文均以"爱"为主旋律。学生少不经事很容易对身边的弱者产生同情式关怀,却难以上升到人道主义精神这一大的层面。此次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圈点字词夯基础、对照分析赏人物、知人论世探主题三部分进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方法。旨在感受作者带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唤起学生心中的平等关爱意识,涵养善良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王 教学设计 知人论世
下载PDF
传统资源与言传身教——孟子“知人论世”读书法考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海文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1-36,共6页
"知人论世"是孟子倡导的读书法,值得从传统资源、主体意识的双重视野予以深入探讨。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看,这一读书法的形成是《诗》《书》、孔子、老子、《尸子》等传统资源给予深度支援的文化结晶。另一方面,从解释的角度... "知人论世"是孟子倡导的读书法,值得从传统资源、主体意识的双重视野予以深入探讨。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看,这一读书法的形成是《诗》《书》、孔子、老子、《尸子》等传统资源给予深度支援的文化结晶。另一方面,从解释的角度看,这一读书法的敞开是具有道德理想的文化守成主义者对于经典世界言传身教的实践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传统资源 主体意识 言传身教 读书法
下载PDF
世界的始终与人性之日生日成——王船山“天地之始终今日是”的哲学蕴含
20
作者 陈赟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3-37,共5页
世界的开端与终结问题是困惑着人类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王船山对于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回答,这就是:天地之始今日是,天地之终今日是。也就是说,世界的开始与终结都发生在现在。这一回答的实质是,把世界的始终问题从天地本身的问题那... 世界的开端与终结问题是困惑着人类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王船山对于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回答,这就是:天地之始今日是,天地之终今日是。也就是说,世界的开始与终结都发生在现在。这一回答的实质是,把世界的始终问题从天地本身的问题那里解放出来,而还原为人自身的问题,这样,问题就具有了与人自身存在相关的视域。从主体的始终来理解天地之始终,这就是把人的在世活动以及人的成长看作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视为在当前活动中与不可见的世界总体的沟通过程。这样,在主体的参与中,世界的始终就成为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揭示存在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之性日生日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的始终 性日生日成 王船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