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建江 温玉明 王昌美 《口腔医学纵横》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0-181,共2页
目的 :评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荆豆凝集素及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细胞和基底膜 ,对舌、颊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 :毛细淋巴管由于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呈单层着色 ,而毛细血... 目的 :评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荆豆凝集素及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细胞和基底膜 ,对舌、颊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 :毛细淋巴管由于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呈单层着色 ,而毛细血管则由于内皮细胞外还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而呈双层着色。结论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淋巴管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
下载PDF
人乳腺癌组织淋巴管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9
2
作者 洪杉 王玲 +1 位作者 马晶 张雅芳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组织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乳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理。方法取20例人乳腺癌术后标本,按癌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切取组织,半薄切片,光镜定位,透射电镜观察乳腺癌组织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结果乳腺癌组织中心...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组织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乳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理。方法取20例人乳腺癌术后标本,按癌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切取组织,半薄切片,光镜定位,透射电镜观察乳腺癌组织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结果乳腺癌组织中心区未见淋巴管,癌周边区和正常区组织内存在毛细淋巴管。与正常区比较,周边区组织内淋巴管数量增多,管腔扩大,形态不规则;淋巴管内皮细胞连接开放增多,并可见部分内皮细胞破裂溶解,管壁不完整;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变性,高尔基体变形,粗面内质网脱颗粒,溶酶体数量增多和形态改变。结论乳腺癌周边区组织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改变,提示癌细胞对内皮细胞有破坏、溶解作用;癌细胞可能以通过癌周边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连接的开放和毛细淋巴管内皮破坏两种方式侵袭淋巴管而发生淋巴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管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豚鼠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8
3
作者 郑国宝 高春芳 王云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66,共5页
应用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豚鼠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并用多功能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一般特点.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端端连接(6.37%)、重迭连接(... 应用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豚鼠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并用多功能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一般特点.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端端连接(6.37%)、重迭连接(47.77%)和插入连接(38.22%),各种连接中,开放连接者占22.9%.比心、肝、肾、甲状腺的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的开放率高得多;小肠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囊泡系统以三种形式分布,即向管腔外开放(8.29%).游离于胞质内(76.58%)和向管腔内开放(15.12%).与心、肝、肾、甲状腺相比,其囊泡向管腔内外开放者极少.而游离于胞质中者极多.结论:在小肠,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主要通过内皮细胞间连接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腔,囊泡系统也起一定作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毛细淋巴管 豚鼠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喉淋巴管的几种组织化学显色法比较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莹 李文媛 +2 位作者 富泽龙 刘跃光 冯克俭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为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鉴别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间接注射法,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显色法(5-′Nase-ALPase),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结果酶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和血管显示有清楚的蓝色轮廓,而附近... 目的为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鉴别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间接注射法,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显色法(5-′Nase-ALPase),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结果酶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和血管显示有清楚的蓝色轮廓,而附近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则呈棕色轮廓,两者易于鉴别。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和血管显示清楚的棕色轮廓,而附近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轮廓极其浅淡,两者亦可鉴别。结论酶组化和免疫组化显色法是喉内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一种可靠且特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化学显色 毛细淋巴管
下载PDF
家兔肺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冯玉宽 冯克俭 +2 位作者 刘跃光 祖国美 吴英俊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观察家兔肺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征,探讨肺淋巴生成途径。方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肺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富含质膜小泡,小泡数密度为167.44±2.46个/μm3,体密度为0.0862±0... 目的观察家兔肺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征,探讨肺淋巴生成途径。方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肺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富含质膜小泡,小泡数密度为167.44±2.46个/μm3,体密度为0.0862±0.0040,平均直径为78.64±2.63nm。内皮细胞连接有三种类型,端端连接(9.74%),插入连接(39.82%),重叠连接(50.44%),处于开放状态的占1.77%。内皮细胞连接处有特殊粘着装置的占52.21%。巨噬细胞所经过的内皮细胞迁移通道,一侧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质膜完整,而另一侧质膜则不完整,巨噬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彼此接触面缺乏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等连接形式。结论肺内淋巴液的生成可能以小泡转运系统为主,肺巨噬细胞及白细胞迁移入淋巴管的通道可能是位于细胞连接处的一侵蚀性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淋巴管 超微结构 图像分析 家兔
下载PDF
陡脉冲电场对兔VX_2乳腺移植瘤毛细淋巴管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均 杨孝军 +2 位作者 胡丽娜 孙才新 姚陈果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62,共4页
背景与目的:以细胞膜电穿孔效应为核心的电化学治疗已开展二十余年,其主要机理为脉冲电场的膜穿孔促进外源药物、抗体或基因向胞内弥散。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已证实高能陡脉冲电场能使肿瘤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性电穿孔,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 背景与目的:以细胞膜电穿孔效应为核心的电化学治疗已开展二十余年,其主要机理为脉冲电场的膜穿孔促进外源药物、抗体或基因向胞内弥散。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已证实高能陡脉冲电场能使肿瘤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性电穿孔,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直接死亡。本实验主要观察陡脉冲电场对兔VX2乳腺移植瘤毛细淋巴管的影响。方法:成功建立VX2兔移植性乳腺瘤模型,采用美蓝灌注、酶组织化学5-核苷酸碱性磷酸酶(5′-AMP-ALPase)双重染色法、电镜技术观察陡脉冲处理后瘤体局部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经美蓝灌注显示,陡脉冲处理后的癌组织边缘模糊,无线样或环状的淋巴管;双重染色显示,靶区内未见任何呈阳性染色的淋巴管,瘤体边缘仅见毛细淋巴管碎片样结构;透射电镜下见毛细淋巴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均被破坏。结论:陡脉冲电场破坏了靶区癌组织边缘的毛细淋巴管,因此可减少治疗后局部癌细胞淋巴转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脉冲电场 VX2细胞株 乳腺移植瘤 毛细淋巴管 兔子
下载PDF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皮肤微淋巴管病理性肌化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子优 孙笛 +1 位作者 罗毅 刘宁飞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索淋巴水肿过程中皮肤微淋巴管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对37例淋巴水肿患者(原发性淋巴水肿26例,继发性淋巴水肿11例)行皮肤活检术,切取足背或上臂内侧全层皮肤,以正常人皮肤标本作为对照组(n=7),免疫荧光... 目的探索淋巴水肿过程中皮肤微淋巴管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对37例淋巴水肿患者(原发性淋巴水肿26例,继发性淋巴水肿11例)行皮肤活检术,切取足背或上臂内侧全层皮肤,以正常人皮肤标本作为对照组(n=7),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平滑肌标志物α-SMA,计算每位患者α-SMA+淋巴管%(α-SMA+淋巴管数/淋巴管总数)、淋巴管密度、管腔面积,并与对照组比较。吲哚菁绿淋巴造影(ICG lymphography)检查淋巴管功能。结果淋巴水肿患者皮肤微淋巴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化"改变。原发性、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组α-SMA+淋巴管%分别为47.5%、73.2%(中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P<0.01;两实验组管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实验组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于健肢淋巴管的影像学表现,淋巴水肿肢体均呈现出真皮反流的荧光影像。结论皮肤微淋巴管"肌化"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重要病理改变,并参与疾病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毛细淋巴管 平滑肌细胞 肌化
下载PDF
比较几种组织化学显色法在肺内毛细淋巴管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克俭 冯玉宽 +2 位作者 胡静 刘瑞丰 刘跃光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为肺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鉴别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显色法(5′-Nase-ALP)、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及特殊染色法。结果5′-Nase-ALP显色法能够较客观、较清楚地区分肺内毛细血管和毛... 目的为肺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鉴别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显色法(5′-Nase-ALP)、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及特殊染色法。结果5′-Nase-ALP显色法能够较客观、较清楚地区分肺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结论针对基底膜的免疫组化显色法及特殊染色法不够准确或受器官结构特点限制,但对于部分实质性或空腔性器官及肿瘤淋巴管的研究仍不为是一种客观、可靠、经济、实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尝试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化学显色 毛细淋巴管
下载PDF
球结膜淋巴管与微血管的鉴别染色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祝远方 郭文毅 +1 位作者 孙兴怀 俞道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染法在动物和人眼结膜淋巴管、微血管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对中华猕猴、家猪及人离体眼结膜进行铺片染色,光镜拍照观察。结果猕猴、家猪离体眼及人离体眼结... 目的探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染法在动物和人眼结膜淋巴管、微血管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对中华猕猴、家猪及人离体眼结膜进行铺片染色,光镜拍照观察。结果猕猴、家猪离体眼及人离体眼结膜染色结果相似:淋巴管呈深棕色,微血管呈深蓝色。其中猕猴结膜管道显色最深。结论 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染法可以成功地将猕猴、家猪及人眼结膜中的淋巴管和微血管进行区分。猕猴是应用该双染法研究结膜淋巴管及血管网络分布的良好动物模型。(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17~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 淋巴管 结膜 微血管
下载PDF
兔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机能状态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来清 宿宝贵 +1 位作者 杜韵璜 张家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6-9,共4页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家兔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机能状态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周围无基膜或基膜不连续。内皮细胞间连接形式复杂,最多见为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种连接形式,其相接处...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家兔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机能状态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周围无基膜或基膜不连续。内皮细胞间连接形式复杂,最多见为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种连接形式,其相接处均有紧密的相接部位,未见呈开放状态。内皮细胞的胞质内有大量囊泡,内皮表面的胞饮胞吐现象及内皮细胞间连接点开大处的大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毛细淋巴管 超微结构 家兔实验 吸收生理
下载PDF
大肠癌微淋巴管中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法的应用
11
作者 郑林辉 李太原 李洁明 《江西医药》 CAS 2006年第3期138-139,共2页
目的评价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法在大肠癌微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荆豆凝集素(UEA-1)和鼠抗人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皮细胞对大肠癌组织进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毛细淋巴管仅内皮细胞着兰色而呈细的管腔样结构,而毛细血... 目的评价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法在大肠癌微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荆豆凝集素(UEA-1)和鼠抗人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皮细胞对大肠癌组织进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毛细淋巴管仅内皮细胞着兰色而呈细的管腔样结构,而毛细血管则呈现内层蓝褐色外层红色的双层着色的管腔样结构。结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大肠癌微淋巴管分布和数量变化等研究方面是一种较为准切客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微淋巴管 免疫组化 双重染色
下载PDF
喉癌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定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12
作者 邰旭辉 季文樾 +3 位作者 张萍 徐振明 孙兴和 王玎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定量研究喉癌患者不同组织处血管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探讨喉癌血管密度(blood vessel density,BVD)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方法定量检测46例喉癌患者癌内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BVD。结果:... 目的:定量研究喉癌患者不同组织处血管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探讨喉癌血管密度(blood vessel density,BVD)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方法定量检测46例喉癌患者癌内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BVD。结果:喉癌组织内血管分布呈明显的多态性;每200倍视野BVD在癌内组织为(16.20±4.67)个,在癌旁组织为(23.76±6.24)个,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5,P=0.000;无论在癌内还是癌旁组织,BVD都与颈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t值分别为-9.971和-11.306,P值均为0.000。此外,在声门上型和声门型喉癌组间(t值分别为3.398和4.106)、临床分期T1-2期与T3~4期间(t值分别为-7.329和-10.751)以及不同的肿瘤分化程度间(F值分别为12.253和12.635)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喉癌组织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癌内组织和癌旁组织BVD的高低可以作为预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病理学 喉肿瘤/血液供给 淋巴转移 毛细血管 5'-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 染色与标记/方法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孙平 冯克俭 +1 位作者 刘跃光 刘瑞丰 《解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73-74,共2页
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层黏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基底膜,对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毛细血管由于内皮细胞外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管壁呈现连续的棕褐色:而毛细淋巴... 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层黏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基底膜,对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毛细血管由于内皮细胞外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管壁呈现连续的棕褐色:而毛细淋巴管由于内皮细胞外缺乏基膜,管壁常不显色。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淋巴管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肝脏 基底膜 毛细血管 层黏蛋白 免疫组化染色 结论 准确 方法
下载PDF
鼻咽粘膜淋巴毛细管的超微结构与鼻咽癌淋巴道转移关系的探讨
14
作者 刘静颖 古建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64-166,共3页
对6例人胎鼻咽粘膜与耳垂皮下淋巴毛细管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将该处淋巴毛细管的细胞间连结的结构与类型作了定量分析。观察结果:在鼻咽粘膜淋巴毛细管中,开放型、并有重叠状与毗连状结构的连结,其数量较之耳垂皮下者明显为多。鼻... 对6例人胎鼻咽粘膜与耳垂皮下淋巴毛细管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将该处淋巴毛细管的细胞间连结的结构与类型作了定量分析。观察结果:在鼻咽粘膜淋巴毛细管中,开放型、并有重叠状与毗连状结构的连结,其数量较之耳垂皮下者明显为多。鼻咽粘膜淋巴毛细管的这种特点可能与鼻咽癌早期淋巴道转移有关。因为很显然肿瘤细胞比较容易通过这些连接而形成肿瘤浸润。当然,肿瘤浸润与转移的机制与很多因素有关,本组由于材料不多,仅提供实验结果作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淋巴毛细管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羊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机能状态超微结构
15
作者 吕来清 王杰 +1 位作者 王庆林 初国良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2,共2页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研究羊小肠吸收机能状态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的周围无基膜或基膜不连续。内皮细胞间连接形式复杂,最多见于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种连接形式,其...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研究羊小肠吸收机能状态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的周围无基膜或基膜不连续。内皮细胞间连接形式复杂,最多见于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种连接形式,其相接处均极为紧密,未见呈开放状态。内皮细胞的胞质内有大量的囊泡,内皮表面的胞饮和胞吐现象极为显著。毛细淋巴管的吸收机制很可能或主要是通过管壁内皮细胞的胞饮胞吐及扩散作用完成,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处也参与物质运输,但并非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毛细淋巴管 透射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家兔阑尾粘膜层的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铸型扫描电镜的研究
16
作者 汤凤彩 海力斯 +1 位作者 李玉兰 徐玉东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1年第5期327-329,T403,共4页
用淋巴管铸型方法观察家免阑尾粘膜层毛细淋巴管的三维结构,在其粘膜浅层观察到一层完整的毛细淋巴管网。从此网垂直向深侧发出较粗的毛细淋巴管,连接胸腺依赖区浅部的毛细淋巴管丛,它与胸腺依赖区的滤泡周围淋巴窦相连。
关键词 毛细淋巴管 粘膜 阑尾 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胎儿舌下腺器官内淋巴管的解剖学研究
17
作者 王庆林 吕来清 +1 位作者 初国良 姜淑霞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6-7,共2页
本文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注入方法,对15例(30侧)胎儿(5~10个月)及新生儿舌下腺器官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微细分布进行观察。所见结果表明:舌下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及舌下腺被膜内存在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淋巴管与小叶间血管... 本文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注入方法,对15例(30侧)胎儿(5~10个月)及新生儿舌下腺器官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微细分布进行观察。所见结果表明:舌下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及舌下腺被膜内存在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淋巴管与小叶间血管或腺导管伴行;舌下腺小叶内未见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舌下腺
下载PDF
HIFU对兔VX_2乳腺肿瘤毛细淋巴管的破坏效应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琴 曹友德 +1 位作者 伍烽 王智彪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采用淋巴管显影技术和酶组化技术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对兔乳腺肿瘤毛细淋巴管的破坏作用。方法 采用美蓝灌注显示法和酶组织化学法 5′ -AMP -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VX2 兔移植性乳腺肿瘤HIFU治疗后毛细淋巴管形态学变化... 目的 采用淋巴管显影技术和酶组化技术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对兔乳腺肿瘤毛细淋巴管的破坏作用。方法 采用美蓝灌注显示法和酶组织化学法 5′ -AMP -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VX2 兔移植性乳腺肿瘤HIFU治疗后毛细淋巴管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酶组织化学法检查显示HIFU治疗后乳腺肿瘤靶区内未发现任何阳性染色 ,靶区边缘出现毛细淋巴管碎片样结构 ;美蓝染色灌注发现HIFU治疗后肿瘤周边模糊一片 ,无线样或环状结构。结论 HIFU治疗乳腺癌破坏了靶区内毛细淋巴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乳腺肿瘤 毛细淋巴管 HIFU 破坏效应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对骨关节炎小鼠局部淋巴管结构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石继祥 纪斌 +10 位作者 虞陆超 商培洋 周旭 周强 章筛林 庞金辉 周军杰 卫彦强 郝胜坤 王文燕 庄伟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000-3004,3101-3103,共6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骨关节炎小鼠局部淋巴管结构与分布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关节退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打开小鼠右膝内侧皮肤及关节囊而不损伤其他结构;其余小鼠...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骨关节炎小鼠局部淋巴管结构与分布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关节退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打开小鼠右膝内侧皮肤及关节囊而不损伤其他结构;其余小鼠则切断内侧副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前部致骨关节炎模型;补肾活血方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以补肾活血方浓缩煎剂按0.2 mL/只的剂量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干预,每天1次,持续12周。分别于4周及12周处死小鼠取右膝关节, Safranin-O染色观察关节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全切片扫描系统检测小鼠局部淋巴管结构与分布情况。结果:术后12周,模型组小鼠膝关节呈现软骨裂隙、关节游离体及关节软骨丢失等典型骨关节炎改变,OARSI评分显著升高(P<0.01);其关节周围毛细淋巴管及总淋巴管增加(P<0.01和P<0.05)而成熟淋巴管减少(P<0.05);术后12周,补肾活血方组小鼠成熟淋巴管及总淋巴管均显著增加(P<0.01);其OARSI评分亦显著下降(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成熟,增加其回流功能从而延缓关节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骨关节炎 关节退变 毛细淋巴管 成熟淋巴管
下载PDF
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建江 温玉明 王昌美 《广东牙病防治》 2000年第2期92-93,共2页
目的 观察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对 10例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癌周毛细淋巴管不同程度地扩张 ,并出现大量内皮细胞连接的开放。结论 癌周毛细淋巴管的扩张及内皮连接的开放为肿瘤的转... 目的 观察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对 10例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癌周毛细淋巴管不同程度地扩张 ,并出现大量内皮细胞连接的开放。结论 癌周毛细淋巴管的扩张及内皮连接的开放为肿瘤的转移提供了便利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周毛细淋巴管 超微结构 舌肿瘤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