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琴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3-15,共3页
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对婚姻有着独创的见解。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四起婚姻的描述,揭示了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财产是婚姻的保障,以及个性吸引对现实婚姻的影响。
关键词 爱情 财产 个性 婚姻 简·奥斯汀
下载PDF
从《呼啸山庄》看女性的自我追求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轶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97-102,共6页
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 19世纪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通过对小说中两代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爱情婚姻道路上的命运沉浮、挫折经历的透视 ,探讨了作家艾米莉的女性自我意识 ,展现了艾米莉对女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独... 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 19世纪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通过对小说中两代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爱情婚姻道路上的命运沉浮、挫折经历的透视 ,探讨了作家艾米莉的女性自我意识 ,展现了艾米莉对女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独特见解 :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是女性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的关键所在 ,也是女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进行不屈不挠的自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追求 爱情婚姻 人格独立 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下载PDF
教育爱的新视界 被引量:11
3
作者 谢桂新 柳海民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3,共7页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应该对教育爱有更为宏观的哲学式的关注。教育爱不仅仅是教师之爱,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他们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表现出来的爱,是具有精神性、智慧性、文化性等教育品性的爱。教育爱在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应该对教育爱有更为宏观的哲学式的关注。教育爱不仅仅是教师之爱,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他们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表现出来的爱,是具有精神性、智慧性、文化性等教育品性的爱。教育爱在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挥教育潜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的价值。我们可以从教育决策、教育的组织实施、教育评价等层面实现教育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爱 内涵 品性 价值 实施
下载PDF
爱的礼物——论童话的母题及其功能 被引量:4
4
作者 舒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6-62,共7页
童话是“爱的礼物”,因为爱的意识是童话区别于神话、寓言、传说等文类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童话以独特方式表现的各种爱的母题,包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人间的亲情之爱,爱的奇迹,等等。除了这种独特的以爱为本的人性教育之外,童... 童话是“爱的礼物”,因为爱的意识是童话区别于神话、寓言、传说等文类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童话以独特方式表现的各种爱的母题,包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人间的亲情之爱,爱的奇迹,等等。除了这种独特的以爱为本的人性教育之外,童话还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爱的礼物 爱的母题 人格教育
下载PDF
家庭劳动分工的伦理基础探析
5
作者 焦竹新 《晋阳学刊》 2024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实体,对培养主体完善的人格进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家庭劳动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家庭劳动分工的伦理基础进行探析,为其手段和目的上的正当性...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实体,对培养主体完善的人格进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家庭劳动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家庭劳动分工的伦理基础进行探析,为其手段和目的上的正当性进行辩护,有助于新时代家庭伦理道德的构建。家庭劳动分工的伦理基础既需要体现其手段之善,即劳动分工的正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又需要体现其目的之善,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个体更好地加入社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促进家庭的和谐构建,使家庭更好地实现其应有之功能,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和个体自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劳动分工 伦理基础 正义 人格发展
下载PDF
欧茨《我的妹妹,我的爱》的伦理选择与人格成长
6
作者 李庆 《英语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本文从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角度,解读欧茨小说《我的妹妹,我的爱》中主人公史盖乐·蓝派克的伦理选择以及对其人格成长的意义。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目标就是潜能的实现和内在幸福的获得。但是人自身具有两种潜能,一种是维持... 本文从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角度,解读欧茨小说《我的妹妹,我的爱》中主人公史盖乐·蓝派克的伦理选择以及对其人格成长的意义。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目标就是潜能的实现和内在幸福的获得。但是人自身具有两种潜能,一种是维持和促进生命发展的善的潜能,另一种是阻碍和破坏生命的恶的潜能,它的实现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史盖乐的十年冤屈,以及最后的真相大白,都使他陷入两难的选择困境。人道主义伦理学使我们看到,史盖乐在良心和理性的指引下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标志着他生产性人格的发展;他对爱和人性的信仰也使他自我的精神得以救赎,实现了个人的自由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茨 《我的妹妹 我的爱》 弗洛姆 伦理选择 人格成长
原文传递
《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和局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兵 杨绪容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7-20,共4页
汤显祖受到晚明心学以及时代潮流的影响 ,非常关注男女恋情 ,抨击传统礼教 ,具有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以往评论家片面夸大汤显祖思想的积极意义 ,忽视了其缺陷与不足。这里从爱情的自由与还魂的尴尬、情与理的纠结、男女主人... 汤显祖受到晚明心学以及时代潮流的影响 ,非常关注男女恋情 ,抨击传统礼教 ,具有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以往评论家片面夸大汤显祖思想的积极意义 ,忽视了其缺陷与不足。这里从爱情的自由与还魂的尴尬、情与理的纠结、男女主人公追求的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汤显祖《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状况 ,认为《牡丹亭》的爱情观存在着现实之情与理想之情的矛盾 ,以及情与理的调和折衷、功名对爱情的冲击等方面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爱情观 汤显祖 心学 个性精神 爱情题材
下载PDF
大学生恋爱观与MBTI人格类型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庞惠支 杨振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734-1737,共4页
目的:探讨人格类型与大学生恋爱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恋爱观调查问卷和MBTI人格类型的调查问卷对某校247名大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在择偶标准(t=8.335,P<0.05)、恋爱动机(t=-2.551,P<0.05)和性行为取向(t=2.674,... 目的:探讨人格类型与大学生恋爱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恋爱观调查问卷和MBTI人格类型的调查问卷对某校247名大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在择偶标准(t=8.335,P<0.05)、恋爱动机(t=-2.551,P<0.05)和性行为取向(t=2.674,P<0.05)上存在着差异;2恋爱观问卷中的1个因子—择偶标准与MBTI人格类型中的T类型呈显著正相关(r=0.149,P<0.05),与F类型呈显著负相关(r=-0.152,P<0.05)。结论:1男生在择偶标准上比女生更理想,而女生比男生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对于恋爱中的性行为,男生会显得更为开放,而女生是属于比较传统的;2大学生MBTI人格类型中的TF(思维-情感)维度会较大的影响大学生在恋爱观中的择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爱观 MBTI人格类型问卷 人格类型 大学生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综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爱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8-62,共5页
受时代风潮的影响,中国现当代作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创作了五光十色的爱情小说。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在价值观念、主题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同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明显差异。以家族为本位的爱的观念转变为以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为目... 受时代风潮的影响,中国现当代作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创作了五光十色的爱情小说。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在价值观念、主题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同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明显差异。以家族为本位的爱的观念转变为以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为目的的爱的观念,人成为思考一切问题的中心和判断一切问题的标准。爱的道德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男权中心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和动摇。爱情小说开始由古典的故事情节型向现代的人物塑造型转变,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人物婚恋心理和动机的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小说 婚恋 个性解放
下载PDF
教育爱的先验论证及其规范性意涵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狂飚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6,共11页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论证 教育爱 无条件的爱 自由意志 自由体 位格
下载PDF
“罂粟花”一样的爱情——析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的爱情观 被引量:3
11
作者 古大勇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0年第4期44-47,共4页
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中,男女两性关系是不对等的,女性缺乏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并崇尚单方面的自我奉献与自我牺牲,男性中心主义意识隐约可见,诗歌所表现的爱情观其实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尚有距离。普通读者往往是从正面意... 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中,男女两性关系是不对等的,女性缺乏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并崇尚单方面的自我奉献与自我牺牲,男性中心主义意识隐约可见,诗歌所表现的爱情观其实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尚有距离。普通读者往往是从正面意义上来把握这首诗,欣赏、痴爱并歌颂其中所体现的爱情,但却很少能识别其背后隐藏的负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诗所体现的爱情观就象"罂粟花"一样,表面上看起来美丽绝伦,充满诱惑力,然而其本质上却是"有毒"的,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观 主体性 人格 性别意识 男性中心主义
下载PDF
女性的自主意识与爱情追求——浅析元代“婚恋杂剧”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玥明 《绥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2-54,共3页
元代"婚恋杂剧"着力表现了人性的张扬,特别对女性表现出的人格独立和自主意识进行了大胆褒扬。元代"婚恋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把女性的人格自主同封建礼教的冲突提升到了一个非常显要的位置,尤其体现出对女性... 元代"婚恋杂剧"着力表现了人性的张扬,特别对女性表现出的人格独立和自主意识进行了大胆褒扬。元代"婚恋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把女性的人格自主同封建礼教的冲突提升到了一个非常显要的位置,尤其体现出对女性正当欲求和主体价值的肯定。元代"婚恋杂剧"在着力颂扬女主人公坚韧斗志和必胜信念的同时,也重新阐释了传统礼教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婚恋剧 自主意识 婚姻观
下载PDF
大爱育人,育大爱之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大爱育人的探索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贞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0-53,共4页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教育者用博大的爱心培育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大爱人格的关键时期。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文化载体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教育者用博大的爱心培育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大爱人格的关键时期。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文化载体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实施大爱教育,培养学生大爱情怀,塑造学生大爱人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爱育人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价值 大爱人格
下载PDF
《诗经》爱情世界的原生态探美(一)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金坤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3-37,共5页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爱情诗 原生态 择偶 传情 人格 艺术
下载PDF
婚恋匹配中个性因素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正猷 张丽 《中国性科学》 2007年第3期8-11,共4页
我国国人的婚姻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了实现现代人更加幸福、美满的恋爱和婚姻,本研究立意探索构建理想婚姻的性格因素匹配模式,为现代人提供科学、理性的选择配偶的建议。通过参阅大量国内外恋爱心理的文献和资料,... 我国国人的婚姻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了实现现代人更加幸福、美满的恋爱和婚姻,本研究立意探索构建理想婚姻的性格因素匹配模式,为现代人提供科学、理性的选择配偶的建议。通过参阅大量国内外恋爱心理的文献和资料,在知名婚恋专家、心理学家指导下,本研究编制出一套性格商值测题。测题提取出两性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恋父(母)情感、性欲求能力、性格内外向、情感交流、适应能力、人生态度及生活情趣这些主要因素,试图分析个人在恋爱过程中的性格情感状态,找到一定的匹配规律。经过一定数量成功恋人和恩爱夫妻的测试,经分析表明两性交往中确实存在着性格成功匹配的相应模式,性格匹配的相似性原理和互补性原则往往在交往过程中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了解异性双方的性格特征,可以指导人们进行更科学的择偶,以促进现代人幸福婚姻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之图 个性相容性 匹配规律 相似性原理 互补性原则
下载PDF
伊甸园之梦——论英国的田园文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世忠 杨欣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9-62,共4页
在英国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缅怀古朴的宗法制社会,寻觅梦中的伊甸乐园。英国田园文学多借“牧羊人”意象来阐释作家们对“爱情生活”、“田园世界”和“人品修养”的体悟,寄托他们的人生理想,表现他们对尘世纷争的厌倦... 在英国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缅怀古朴的宗法制社会,寻觅梦中的伊甸乐园。英国田园文学多借“牧羊人”意象来阐释作家们对“爱情生活”、“田园世界”和“人品修养”的体悟,寄托他们的人生理想,表现他们对尘世纷争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生活 田园世界 人品修养 英国文学 田园牧歌
下载PDF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品质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等等 焦瑶光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07-109,共3页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颇有声誉的教育家,被人们称赞为“教师的教师,”贯穿于其终生教育历程的是他独特的、不朽的人格品质,促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并且把热爱孩子作为教师最高的道德情感修养。所以,在今天我们倡导提高教...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颇有声誉的教育家,被人们称赞为“教师的教师,”贯穿于其终生教育历程的是他独特的、不朽的人格品质,促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并且把热爱孩子作为教师最高的道德情感修养。所以,在今天我们倡导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时,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品质依旧魅力不减,很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教育 人格品质 教育质量 教师素质
下载PDF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论柏拉图式的爱与“个人”的关系及其展示出的哲人处境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中和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9-16,共8页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爱究竟与一个具体的人有何关系,爱的对象有哪些,进而追问哲学对个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哲人如何在个体与普遍的困境中得以自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式的爱 个体 人格 哲学教育
下载PDF
《诗经》爱情世界的原生态探美(二)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金坤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9-24,共6页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与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阐扬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爱情诗 原生态 择偶 传情 人格 艺术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s Personalitie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20
作者 陈巧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Lucie was full of love in that period in which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happening. In that cold-blooded era which was lack of positive energy, Lucie used her own warm heart to influence others, to let other people st... Lucie was full of love in that period in which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happening. In that cold-blooded era which was lack of positive energy, Lucie used her own warm heart to influence others, to let other people strongly feel that there were love, kindness and humanity still existing in their society. Lucie was such a kind and loving person. Her relationship with three important characters and many things happening among them were vividly presented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To a large extent, as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 Lucie was different from Madame Defarge. Madame Defarge was full of hatred and revenge. She was just aware of the harm that others had had taken to her relatives and kept it in mind firmly, rather than melt it into haze. By contrast, Lucie would transform her hatred into l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onality Lucie HUMANITARIANISM love KINDN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